中醫基礎理論.第二單元.解表劑.

第二單元.解表劑.

(-)概述

1.解表劑的適用範圍.

凡以解表葯為主組成,具有發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療表證的方劑,統稱解

表劑。屬「八法」中的「汗法」。

解表劑是為六淫外邪侵襲人體肌表、肺衛所致的表證而設。此時邪未深入,病勢輕淺,可用辛散輕宣的藥物使外邪從肌表而出。如果失時不治,或治不如法,病邪不從外解,必轉深人,變生他證。本類方劑主要用治表證,故凡風寒所傷或溫病初起,以及麻疹、瘡瘍、水腫、痢疾等病初之時,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疼、無汗或有汗、苔薄白、脈浮等表證者,均可用解表劑治療。

2.解表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1)由於表證有寒熱之異,患者體質有強弱之別,故應酌情選用不同類型的解表劑。若兼見氣、血、陰、陽等不足者,還須結合補益法使用,以扶正祛邪。

(2)解表劑多用辛散輕揚之品組方,不宜久煎,以免藥性耗散,作用減弱。

(3)在服法上一般宜溫服,服後宜避風寒,或增衣被,或輔之以熱粥,以助汗出;服解表劑的取汗程度以遍身持續微汗為佳,若汗出不徹則病邪不解,汗出太過則耗氣傷津。汗出病瘥,即當停服,不必盡劑。

(4)服解表劑應注意禁食生冷、油膩之品,以免影響藥物的吸收和藥效的發揮。

(5)表邪未盡,而見里證者,一般應先解表,後治里;表裡並重者,則當表裡雙解。若外邪已經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瘡瘍已潰,或虛證水腫,均不宜使用。

(二)辛溫解表劑

.麻黃湯.

《傷寒論》.

【組成】麻黃三.兩桂枝二兩.杏仁七十個.甘草炙,一兩

【用法】水煎服,溫覆取微汗。

【功用】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配伍意義】本證由風寒朿表,衛陽被遏,營陰鬱滯,腠理閉塞,經脈不通,肺氣失宣所致。治宜發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黃為君,發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為臣,解肌發表,溫通經脈,既助麻黃髮汗解表,又可暢行營陰以解諸痛。杏仁為佐,降利肺氣,與麻黃配伍,一宣一降,以恢復肺氣之宣降,加強止咳平喘之功。甘草為佐使,既可調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緩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以防麻、桂發汗太過而耗傷正氣。四葯配伍,表寒得散,營衛得通,肺氣得宣,諸症可愈。

.桂枝湯.

《傷寒論》.

【組成】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擘,十二枚

【用法)現代用法,水煎服,溫覆取微。

【功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惡風發熱,汗出頭痛,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

【配伍意義】本證由外感風寒,衛強營弱,營衛失和所致。治宜解肌發表,調和營衛。方中桂枝為君,助衛陽,通經絡,解肌發表。芍藥為臣,益陰斂營,斂固外泄之營陰。桂、芍等量配伍,一散一收,寓意有三:一為針對衛強營弱,體現營衛同治,邪正兼顧;二為相輔相成,桂枝得芍藥,使汗而有源,芍藥得桂枝,則滋而能化;三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補。生薑助桂枝散寒祛邪,兼能和胃止嘔,大棗助芍藥滋脾生津,並可益氣補中,二葯既可增強君、臣葯調和營衛之效,又能調補脾胃以充營衛生化之源,共為佐葯。炙甘草益氣和中,合桂枝辛甘化陽以實衛,合芍藥酸甘化陰以和營,並可調和藥性,為佐使。

.小青龍湯.

《傷寒論》.

【組成】麻黃三兩.芍藥三兩.細辛三兩.乾薑三兩.甘草炙,三兩.桂枝三兩.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降。

【 用法】 水煎溫服。

【功用】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治】外寒里飲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喘咳,痰涎清稀量多,胸痞,或乾嘔,或痰飲喘咳,不得平卧,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

【配伍意義】本方主治外感風寒,寒飲內停之證。此證若不疏表而僅治里飲,則表邪難解,若不化飲而專解表邪,則水飲不除,此時最佳治法應是解表與化飲配合,表裡雙解。方以麻黃、桂枝相須為君,發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黃又能直發肺氣而平喘咳,桂枝又能化氣行水以利里飲之化。乾薑、細辛為臣,溫肺化飲,兼助麻黃、桂枝以解表祛邪。然素有痰飲,脾肺本虛,若純用辛溫發散,恐更耗傷肺氣,故佐以五味子斂肺止咳,芍藥和營養血,二葯與辛散之品相配伍,一散一收,既可增強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約諸葯辛散溫燥太過之弊。更佐以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炙甘草為佐使之葯,既可益氣和中,又能調和辛散酸收之品。全方葯雖八味,配伍嚴謹,散中有收,開中有合,使風寒解,水飲去,宣降復,則諸症自平。

.止嗽散.

《醫學心悟》.

【組成】桔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各二斤.甘草十二兩.陳皮一斤.

【功用】宣利肺氣,疏風止咳。

【用法】共為末,每服6~9g,溫開水或薑湯送下。亦可作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水煎服。

【主治】風邪犯肺證。咳嗽咽癢,咯痰不爽,或微有惡風發熱,舌苔薄白,脈浮緩。

【配伍意義】本證為外感風邪表證,經服解表宣肺葯後,外邪十去八九,但肺氣仍宣降,咳嗽仍不止。治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表之品。方以紫菀、百部為君,味甘苦而溫,人肺經,皆可止咳化痰,新久咳嗽都能使用。桔梗善於開宣肺氣,白前長於降氣化痰,兩者相伍,一宣一降,以復肺氣之宣降,增強君葯止咳化痰之力而為臣葯。荊芥疏風解表,以祛在表之餘邪,陳皮理氣化痰,二味合而為佐。佐使以甘草,既可調和諸葯,合桔梗又有利咽止咳之功。全方藥量輕微,溫潤和平,不寒不熱,共奏宣利肺氣、疏風止咳之效。

(三)辛涼解表劑.

.銀翹散.

《溫病條辨》.

【組成)連翹一兩.銀花一兩.苦桔梗六錢.薄荷六錢.牛蒡子六錢.竹葉四錢.芥穗四錢.淡豆豉五錢.生甘草五錢.

【用法】上杵為散。每服六錢,鮮葦根湯煎,勿過煎,去滓溫服。亦可作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加葦根18g,水煎服。

【功用】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溫病初起。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暢,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配伍意義】本方所治風溫初起之風熱表證,是因外感風熱,邪在衛分,衛氣被郁,開合失司,肺氣失宣所致。治宜辛涼透表,清熱解毒。方中重用銀花、連翹為君,氣味芳香,既能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又可辟穢化濁,在透散衛分表邪的同時,兼顧了溫熱病邪易蘊而成毒及多夾穢濁之氣的特點。薄荷、牛蒡子辛涼,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且可解毒

利咽。荊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溫,解表散邪,此兩者雖屬辛溫,但辛而不烈,溫而不燥,

配入辛涼解表方中,增強辛散透表之力,是去性取用之法。四味為臣葯。蘆根、竹葉清熱

生津,桔梗開宣肺氣而止咳利咽,同為佐葯。生甘草既可調和藥性,護胃安中,又合桔梗

利咽止咳,屬佐使之用。本方所用藥物均系輕清之品,用法強調「香氣大氣,即取服,勿

過煮」,體現了吳氏「治上焦如羽,非輕莫舉」的用藥原則。全方配伍特點:一是辛涼之

中配伍少量辛溫之品,既有利於透邪,又不悖辛涼之旨。二是疏散風邪與清熱解毒相配,

具有外散風熱、內清熱毒之功,構成疏清兼顧,以疏為主之劑。

.桑菊飲.

《溫病條辨》.

【組成】桑葉二錢五分.菊花一錢.杏仁二錢.連翹一錢五分.薄荷八分.苦桔梗二錢.生甘草八分.蘆根二錢

【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J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主治】風溫初起,表熱輕證。咳嗽,身熱不甚,口微渴,脈浮數。

【配伍意義】本證由溫熱病邪從口鼻而入,邪犯肺絡,肺失宣降所致。治宜疏風清熱,宣肺止咳。方中桑葉甘苦性涼,疏散上焦風熱,且善走肺絡,能清宣肺熱而止咳嗽;菊花辛甘性寒,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而肅肺。二葯輕清,直走上焦,協同為用,以疏散肺中風熱見長而為君葯。薄荷疏散風熱,助君葯解表之力;杏仁肅降肺氣;桔梗開宣肺氣,與杏仁相合,一室一降,以復肺之宣降而能止咳。三者共為臣葯。佐以連翹透邪解毒,蘆根清熱生津。甘草調和諸葯,為使。本方從「辛涼微苦」立法,其配伍特點為:一以輕清宣散之品,疏散風熱以清頭目;一以苦辛宣降之品,理氣肅肺以止咳嗽。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傷寒論》.

【組成)麻黃四兩.杏仁五十個.炙甘草三兩.石膏半斤.

【用法】水煎服,用量按原方用量酌減。

【功用】辛涼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邪,邪熱壅肺證。身熱不解,咳逆氣急,甚則鼻扇,口渴,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或黃,脈浮而數。

【配伍意義】本證由風寒表邪不解,郁而化熱入里,或風熱襲表,表邪不解入里所致。治當辛涼透邪,清熱平喘。方中麻黃宣肺氣以平喘,開腠解表以散邪;石膏清泄肺熱以生津,辛散解肌以透邪。兩者相配,一辛溫,一辛寒,一以宣肺為主,一以清肺為主,俱能透邪於外,合用則相反之中寓有相輔之意;且麻黃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熱,石膏得麻黃,清解肺熱而不涼遏,又是相製為用,共用為君。因本方石膏用量倍於麻黃,仍不失為辛涼之劑。杏仁降利肺氣,平喘咳,為臣。杏仁與麻黃相配,則宣降相因;與石膏相伍,則清肅協同。佐使以炙甘草,益氣和中,與石膏相配又能生津止渴,並能調和寒熱宣降。四葯合用,解表與清肺,以清為主;宣肺與降氣,以宣為主。

(四)扶正解表劑.

.敗毒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殼.羌活.獨活.茯苓.桔梗.人蔘.甘草各三十兩.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二錢,加生薑、薄荷各少許,水煎去滓熱服。亦可作湯劑,入生薑、薄荷各少許,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散寒祛濕,益氣解表。

【主治】氣虛,外感風寒濕表證。憎寒壯熱,頭項強痛,肢體酸痛,無汗,鼻塞聲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滿,舌淡苔白,脈浮而按之無力。

【配伍意義】本證系正氣素虛,風寒濕邪襲於肌表,衛陽被遏,肺氣鬱閉而致。治當

散寒祛濕,益氣解表。方中羌活、獨活為君,發散風寒,除濕止痛。羌活長於祛上部風寒

濕邪,獨活長於祛下部風寒濕邪,合而用之,通治一身風寒濕邪。川芎行氣活血,並能祛

風;柴胡解肌透邪,且能行氣。二葯為臣,既可助君解表逐邪,又可行氣活血以增宣痹止

痛之力。桔梗辛散,宣肺利膈;枳殼苦降,理氣寬中。枳殼與桔梗相配,一升一降,暢通

氣機、寬胸利膈。前胡化痰以止咳,茯苓滲濕以消痰。皆為佐葯。生薑、薄荷助解表之

力;甘草調和藥性,兼以益氣和中,共為佐使之品。人蔘亦屬佐葯,與甘草相配,益氣扶

正,一則助正氣以鼓邪外出,並寓防邪復人之義,二則令全方散中有補,不致耗傷真元。

本方邪正兼顧,以祛邪為主。扶正葯得祛邪葯則補不滯邪,無閉門留寇之弊;祛邪葯得扶

正葯則解表不傷正,相輔相成。喻嘉言用本方治療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意即疏散表邪,

表氣疏通,里滯亦除,其痢自止。此種治法,稱為"逆流挽舟"法。


推薦閱讀:

五行相生相剋(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師輔導精華)
第二課時梅花預測基礎之八經卦象義
易經基礎第二課:太極與八卦和五行與八卦
《地理基礎知識》
八字算命基礎知識講座(八)

TAG:中醫 | 理論 | 中醫基礎理論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