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的武器」與「武器的批判」
學習《<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文|栗禾梧
1842年10月,24歲的馬克思擔任了《萊茵報》的主編。 該報在馬克思的編輯下,革命民主趨向愈來愈明確。5個月後就被政府查封了。
《萊茵報》被查封對馬克思的震動很大。他認為披在資產階級肩上仁愛、自由的華麗斗篷終於掉了下來,露出了專橫、暴虐的本來面目。黑格爾曾經說,國家是人類社會中最合理的東西,而嚴峻的現實使曾是黑格爾左派的馬克思不再相信黑格爾關於國家的觀點。他認為:現實中的國家並不合乎理性,更多的只有利益的衝突。這就是馬克思寫作《<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以下簡稱《導言》)的緣起。
《導言》寫於1843年底至1844年1月,同年2月發表在《德法年鑒》上。(《德法年鑒》是在巴黎出版的德文刊物,主編為馬克思和阿?盧格。但該雜誌僅在1844年2月出版過一期雙刊號。筆者注)同時在《德法年鑒》發表的還有他撰寫的另一篇文章:《論猶太人問題》以及恩格斯的兩篇文章。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指出,人類的目標是「人類的解放」,而只有廢除了私有制,才能實現全人類的解放。那麼,應該由誰來完成這個歷史任務呢?他們又應該怎麼樣才能完成這個歷史任務呢?在《導言》中,馬克思比較系統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兩篇文章標誌著馬克思已經徹底完成了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特別是《導言》的寫作和發表,使革命者找到了真正的革命的理論並以此指導革命的實踐。從此,馬克思以更加完整、系統、科學的理論,全面投入革命的實踐,終於成為無產階級革命理論——馬克思主義的奠基者、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導師。
在《導言》中,馬克思第一次指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他認為,只有無產階級才能完成推翻剝削制度、廢除私有制、解放全人類的歷史任務。列寧認為,「馬克思在這個雜誌上(《德法年鑒》,筆者注)所發表的論文中已作為一個革命家出現,主張『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他訴諸群眾,訴諸無產階級」 。
在《導言》中,馬克思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革命理論同革命實踐相統一的原理。無產階級要進行革命,要解放全人類,建立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必須用革命的理論來指導革命實踐。他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靠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
所謂「武器的批判」,即用「武器」對不平等的社會、對舊制度進行「批判」。也就是說,反動的暴力應該用進步的暴力去對抗,反革命的武裝必須用革命的武裝去消滅,因為「物質的力量只能靠物質力量來摧毀」。與「武器的批判」相對應,「批判的武器」顯然是指革命的理論,亦即應該運用理論的力量,用先進的理論武裝群眾的頭腦,動員更多的人加入到革命的隊伍中來。
馬克思的這個思想,儘管也理所當然地屬於「批判的武器」之列,但正如他所說,「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無論是俄國的十月革命,中國的革命,還是其他國家的革命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都迸發出了無窮無盡的能量,轉變成了無比強大的「武器的批判」,轉變成了開天闢地、雷霆萬鈞的「物質力量」。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通過回顧黨史,特別是回顧黨1921成立後到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背叛革命,大搞白色恐怖,廣大革命者和工農群眾人頭落地、鮮血成河,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最終歸於失敗的那段歷史,我們就能夠更加深刻體會和領悟到馬克思167年前所說的「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靠物質力量來摧毀」這句名言強大的歷史穿透力。在1927年黨舉行的「八七會議」上,毛澤東用一句充滿了中國氣派、閃耀著真理光芒的名言表述了馬克思「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靠物質力量來摧毀」的思想: 「槍杆子裡面出政權」!一部中外革命史,為馬克思的光輝思想作了無數次的詮釋和佐證。光靠理論上的交鋒、單憑思想上的鬥爭,面對武裝到牙齒的反動派,都是無濟於事的。只有一方面用理論最廣泛地動員群眾、組織群眾,用理論堅決地揭露敵人、批判敵人;一方面拿起武器,刀對刀槍對槍地去與敵人進行戰鬥,才有希望走向勝利的彼岸。
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在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基礎上,上個世紀70年代末開始,又緊緊依靠人民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世情、國情、黨情已經發生巨大時空轉換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應該怎樣從馬克思的這段話中,汲取其思想力量呢? 如果說,「物質的力量只能靠物質力量來摧毀」,那麼,我們也可以說,物質的力量只能靠物質力量來建設。要築牢國家發展繁榮的強大物質基礎,築牢全國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強大物質基礎。築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物質基礎,就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推動社會生產力不斷快速發展。這既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國際地位大幅度提升的根本原因,也是我們必須繼續牢牢把握的戰略思想,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決不能有絲毫動搖。
在《導言》中,馬克思明確闡述了思想理論轉化為物質力量的必然途徑。他運用層層遞進的嚴謹思維說明了思想理論與物質力量之間的邏輯關係。他說:「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這裡的關鍵是要「抓住事物的根本」。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掌握群眾」,之所以能「說服人」,之所以「徹底」,就是因為它抓住了「事物的根本」——「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在《導言》中,他還用具體的形象來比喻「理論」和「物質力量」的關係:「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地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閃電一旦真正射入這塊沒有觸動過的人民園地,德國人就會解放成為人。」「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它的心臟是無產階級。」說得何等好啊!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當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閃電一旦真正射入」中國「這塊沒有觸動過的人民園地」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90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在實踐中學習並掌握了馬克思主義這個「批判的武器」,不斷進行革命,進行「武器的批判」,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正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創造著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
推薦閱讀:
※一個批判的解讀
※轉載 曹小旦: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五札
※周寧:「被別人表述」:國民性批判的西方話語譜系 (第6頁)
※論張愛玲《傳奇》中的母性批判
※第525期:「審辯」不是「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