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棚勁就是身體球形結構中的拱形作用
老輩人說打太極拳有三種境界,第一步是全身都在水中。很多人都從克服水的阻力上去體會,這是不對的。站渾圓樁,兩條胳臂始終松不下來,就達不到目的。薛顛說渾圓樁站成了,兩條胳臂不用勁,一搭手人就離地了,可能很多人覺得是胳臂練出勁了的緣故。真的如此嗎?內家的用勁與人後天的用力習慣是相反的。 人在水中的體會,一是真正的放鬆,二是肩膀的漂浮,三是內外的鼓盪。誰都有泡澡堂子的經驗,人在水裡站立著,骨頭架子還是立著的,但周身肌肉渾不用力,那個就是最放鬆的狀態。打拳肯定不能完全一樣,但在內開外合要求下的周身松張,肌肉就要在那個狀態。平日里行走坐卧都要如是體驗,才能逐漸得竅。 人立在水裡,左右伸開肩膀,這是水的浮力會讓你的肩膀呈現漂浮狀態,肩膀頭子以及胳臂都不用力了,這個就是真正武當太極拳的要求。站渾圓樁也是如此。一開始要有站在水裡的意念,兩個肩膀漂浮起來了,這個路子才對。這些年看得最多的,就是玩太極推手變成摔跤頂牛,不能說沒工夫,但絕對不是太極拳的。 練拳最重要的一點是上虛下實,所以入門規矩很重要。對於內家拳,不提倡自學,不提倡硬練,這些都容易練出毛病來。不看廣告要看療效,學拳要看老師的健康情況、人品素質,能不能打倒在其次。人身體上很多毛病,都處在虛實不清上。普通人生活習慣不好容易引發疾病,練拳不對路更容易得病,千萬要謹慎。 氣血當能入骨,否則無以洗髓易骨。不能洗髓易骨者,後天之功用,只能健身耳。氣血入骨者,全在腹內松靜,待兩肩一松,氣血自不期然而入丹田,全在神氣使然,而非做作用意。水火既濟,日增一紙,收髓滿骨硬之功。輕利者,一心虛靈故。鬆開肩胯,下登上頂,純以神意,將根骨逆縮收于丹田,心靈則身靈也。 鄭曼青的「陸地游泳」,是對全身於水中的又一種詮釋,少了一份沉重,多了一份輕靈。如果於陸地游泳中,逐漸地體會到空氣的質量,以及如在水中的浮力,大約就能入港了。身體的各部分都極盡舒展,好像游泳一樣,在空氣中漂游,是很妙的感受。當身體的肌膚與空氣發生這種微妙的接觸時,氣血就旺盛了起來。 身法之輕靈不外乎於「提」,且能提得起來。提則必下,故任督須時時暢通。提有迴路就不是病,否則氣留於腦,易患上實下虛之病。拳法進階,與修道類同,沒明白人接引,容易走岔路。故尋常人求身心愉悅、健康,止步於此足矣,一生受用不盡。再向前則無窮兇險.
很多老百姓都練太極拳,練十多年,該得大病還是得,這是沒練對,真練成體操了。你要說一點效果沒有也不對,只要能練到出汗,也能提高免疫力,但是和西方體育的東西沒區別。道者反之動,太極拳不是那麼練的。我們不光要越練越年輕,而且自己不小心得了病,還能自己給自己治病,這才是練內家拳的。 拳架子誰都可以學會,但拳法本質內涵就不是誰都可以領悟的了。一旦你領悟了,就可以把自己的拳改了,效果就會立竿見影。我不止一次說過,太極拳只要身一動氣血就動,其實還說淺了,只要心一動氣血就動,才是對的。練拳不修心,練來練去都是擺設。氣血不發動,練來練去把關節都磨損了。這話能點醒人嗎? 內家拳之進階,乃化散為整。常人之用力均是局部,胳臂是胳臂,腿是腿。我等須換勁,即改變用勁方式,從局部改為整體。有了整,以後的路才對。找不到整,終無頭緒。所謂整,即各家所稱之渾圓勁、球勁、倗勁,無非此意。整了之後,才有大龍,才有尾椎,從局部之力轉變為周身整體的球形結構共同作用。 傳統武術與現代搏擊之根本區別就是整或不整。我們以整體發力,並通過氣血筋骨膜的改造不斷深化之,從而克服先天條件之局限。49年以前之名宿,坯子大者有之,坯子小者亦有之,如孫祿堂、李書文皆瘦小之人,李書文身高尚不到1米6。練搏擊者如果找到整體發力,就會陡然上一個台階,同級別內所向披靡。 練搏擊到一定階段不能進步的,最好找明白人練練太極拳或形意拳,找到了整,也即找到「根勁」,面貌就會煥然一新。太極拳之倗勁是基本勁,其實就是身體球形桁架結構中的拱形作用,在身體松張的基礎上,無論對方如何來力,都會透過拱形結構傳導至腳下,同時反作用力上來返還對方,我只稍加力對方即出去。 練太極拳要從單式開始練,就是把每一式的整找清楚,再把它連接起來,這個整不會有絲毫變形,即前輩講的「架子不倒」。練時架子不能錯,用的時候架子不能倒,這個架子就是整。練內家拳的沒有架子,是不可想像的。練時如有人,用時若無人。練拳時要會做戲,這個架子要經受考驗,用的時候只是對景而已。
推薦閱讀:
※艾灸的方法 這樣艾灸可讓身體更加健康
※你是「吃貨」嗎?經常餓是身體在求救
※讓身體更易懷孕的10大法寶
※同樣是自身體重,為什麼雙杠臂屈伸比引體向上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