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次台海危機揭秘之三
性能齊全的各類間諜船 所謂「特種任務船」,指的是為美國國防部和其它美國政府機構提供情報支援的海軍艦隻,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海軍間諜船。美國的間諜船根據任務分得很細,有海洋地理勘測艦、海洋監視船、緝毒情報船、潛艇支援艦,還有導彈測量船、聲納研究船、海底電纜修復艦、潛艇導航實驗船和彈道導彈監視船。為掩飾真實身份,這些間諜船表面打著美國各種民間機構的旗號,工作人員也被稱為「民間科研人員」,但實際上除了水手外,艦上的真正工作人員全都是搞間諜工作的行家裡手。其中,海洋監視船有4個級別12艘,其中的「鮑迪奇」號主要負責亞太地區的情報搜集,該船曾多次在我黃海、台灣海峽水域對我實施情報偵測和搜集。美軍的導彈監視船有兩艘,即「觀察島」號和「無敵」號。 美軍偵察船性能先進,任務分工明確,能夠查明對方電子設備的技術參數和戰術性能,獲取對方的無線電通信、導彈發射和飛機起飛、艦艇出港等重要的軍事情報。因而,有人形象地將其稱為「海上情報吸塵器」。
敏感時期最活躍
美軍現有各種偵察船約50多艘。分析人士認為,美軍現在把近一半的偵察船調集到了東亞海域,是因為在美軍看來,台灣海峽的局勢很可能又到了一個敏感時期,必須對海峽兩岸、特別是大陸軍隊的一舉一動加強偵察和監視。新加坡媒體評論說,美國海軍此時出動如此多的間諜船,顯然是「加緊對大陸軍事行動的情報監視和搜集」。 事實上,每當台海形勢到了一個關鍵時期,附近的海域總是活躍著美軍偵察船的身影。2001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福建東山島地區舉行演習期間,美國海軍「洛杉磯」級核動力潛艇便潛伏於台灣周邊海域,對解放軍導彈試射情況進行秘密監視。據外電報道,由於對海峽兩岸局勢的過度關注,台灣海峽周邊海域實際上成了美國各類間諜船活動最頻繁的地區。有軍事專家稱,美軍間諜船「約翰·麥克唐納」號和「小鯨魚」號遠洋勘測船就已經完成了對包括中國東南海岸線在內的世界絕大多數海岸線的秘密勘測,它們已收集到這些海岸線附近10至600米淺海和600至4000米深海重要的洋底和洋流的數據資料。一旦需要,美國海軍的作戰船隻就能沿著它們繪出的航線長驅直入。 對於美軍間諜船來說,最有價值的情報是中國潛艇活動和導彈的部署、試驗。為了獲取中國潛艇活動情況,美國間諜船裝備了先進的水下竊聽感測器。對於中國的導彈部署和試驗,美國的偵察船更是不會放過。2001年8月,中國成功試射「東風—31」戰略導彈,而在此之前數日,美軍「觀察島」號就已潛伏在黃海水域,監視中國導彈發射。
台當局對美間諜船又愛又恨 為了獲取大陸更多情報,美國還不遺餘力地與台灣情報機構合作。依據美台情報合作協定,美國在向台灣派遣情報人員的同時,台灣每年也可向美國派遣一個情報代表團,並且每年舉行一次雙邊情報交流會。美台之間最重要的一次情報合作是1996年台海「導彈危機」期間,當時,中情局提供的衛星圖片成了台灣研究中國大陸導彈部隊動態的最重要依據。但美方只向台「國安局」出示衛星圖片,而且「只借不給」,即新圖片出來後,中情局派人送至「國安局」,讓相關人員看後立即收回,不將圖片留給台方。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情報機構一方面頻頻派員到台灣進行「情報合作」,另一方面卻從未停止過對台灣的情報活動,甚至試圖滲透到台最高層。上個世紀70年代,台灣秘密製造原子彈的「天馬」計劃就是被中情局在台灣發展的間諜泄露出去的,結果台灣當局在美國的壓力下不得不停止原子彈的研製計劃。 美國間諜船頻頻在台海地區活動,目標並不僅僅指向中國大陸。對於台灣當局,美國其實也不放心,很擔心其「走火」,因此台軍一舉一動也在美國間諜船的「監視」之下。比如台軍大演習或者部隊調動期間,美間諜船便會 「頻頻到訪」。台灣當局對美國間諜船的囂張敢怒不敢言。對於「不速之客」,台軍無可奈何,只得採取自欺欺人的辦法。如果美國間諜船或者偵察機過於逼近,那麼台軍就暫停演習或武器測試,直到它們燃油快要用盡不得不離去後再開始。台方也偶爾會派出空海軍逼近對方「意思意思」,但如果對方賴著不走,台軍只得自討沒趣地灰溜溜原路返回。 「
公投法」留下無窮隱患台海危機沒有解除 2003年11月27日,台灣「立法院」三讀通過國民黨、親民黨版本的「公投法」。主張「公投」適用範圍包括「國旗、國號和領土變更」等「台獨」內容的民進黨「立委」蔡同榮版與「行政院」版被否決,但卻通過了「行政院版條款」的「防禦性公投」條文。「公投法」的通過給台海埋下了爆發危機的隱患。 根據「陸委會」最新民調,在「統獨」立場方面,主張廣義維持現狀(包括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維持現狀以後今日焦點:走向統一、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永遠維持現狀)的民眾比率高達八成,其中主張「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的佔36%,是6種意見表述中的最大多數,可見「公投法」排除「統獨公投」符合台灣主流民意的訴求。
「公投法」留下無窮隱患 「台獨公投」有了「法源」依據 「公投法」草案的通過是一個危險的信號。香港媒體分析,有了「公投」機制,就存在利用「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台灣「統獨」走向的問題,就為「台獨」勢力推動「台獨」進程製造了「法律」根據,為「台獨」埋下「法源」的伏筆。民進黨「新憲」小組11月24日所制訂的台灣「新憲」時間表是:2003年11月27日制訂「公投法」,2004年6月「總統府」成立「新憲」推動委員會,2005年5月成立「制憲」會議,2006年5月提出「憲法」草案,2006年12月10日舉行「憲法」草案「公投」,2007年進行「制憲」後「立法」、預算等相關配套工作,2008年5月20日下任「總統」上台時實施「新憲法」。台灣通過的「公投法」,對於這個「制憲」進程只設有一些技術性限制,不僅不妨礙「台獨」勢力推動實現這個進程,並為這一進程打開了第一個缺口。 「防禦性公投」可以演變香港媒體分析,另一個可能被「台獨」分子利用的是「防禦性公投」條文。該「條文」內容是:在「『國家』遭受外力威脅致領土有變更之虞時,可由『總統』就『國家』安全事項交付『公投』」。什麼叫「外力威脅」?什麼叫「領土有變更之虞」?當「台獨憲法」出籠,或台灣宣布「獨立」,或外國勢力進駐台灣,中國不得不以武力捍衛領土完整時,這可視為「外力威脅」嗎?大陸提出「和平統一」,並為海峽兩岸絕大部分人所贊成時,「台獨」分子也可視為「外力威脅」嗎?可見「防禦性公投」埋下的隱患是令人擔憂的。
「修憲複決」打開潘多拉魔盒 「立法院」通過的「公民投票法」雖然在適用範圍否決了蔡同榮版的「國號、國旗、國歌及領土變更,皆可公投」條款,但又納入了國親版的「修憲複決」機制,台灣媒體形容此舉猶如對「台獨公投」關了一扇門、開了一扇窗。 台灣《聯合報》發表社論指出,在表決蔡同榮版的「無底線公投」條款時,有14票贊成,175票棄權,棄權者包括了幾乎全體的民進黨籍「立委」。相對而言,獲得通過的國親版「修正案」,提出了「修憲複決」的機制,且對「修憲」議題不設底線。這個所謂的「不設底線」為「變更國號、國旗、國歌及領土」的「修憲」議題,在鳥籠上開了一扇窗。亦即,雖然175名「立委」的棄權票,封殺了由公民對此類議題直接發動「公投」的權利,但在「修憲」機構「立法院」中,卻仍可發動此類「修憲公投」。
泛綠陣營開始反撲、不甘落敗 民進黨這次表決「統獨公投」時基本上全部投下棄權票,「台獨」基本教義派必然會質疑民進黨為何不能堅持「台獨」理念,民進黨的做法也必然引發內部反彈,無法自圓其說。民進黨勢必要對基本教義派有所交代,如果處理不當,恐怕將鬆動綠營凝聚的基本盤。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台灣「公投法」一通過,泛綠陣營內部強烈反彈,台聯黨、民進黨對通過的國親版的「公投法」甚為不滿。台聯黨抨擊該「法」「窒礙難行」,要求「行政院」提出複議,重新來過。 「防禦性公投」已經提出陳水扁11月29日晚間參加醫界「相信台灣、堅持到底」餐會時除了肯定醫界的支持外,更進一步地宣示明年「防禦性公投」上路的決心。陳水扁強調,「防禦性公投」的目的就是要事先防禦,「讓大陸不敢打過來」,「如果等到大陸有動作再『公投』那就來不及了」。陳水扁昨日再次聲稱,大陸堅持台灣接受一個中國,已構成「防禦性公投」的要件。 陳水扁表示,以往「公投法」是政治禁忌,因此「公投法」的「立法」通過,代表的是「台灣民主史上」重要里程碑,作為「領導人」他有責捍衛「主權」,明年3月20日會讓「公投法」付諸實現。他「會好好使用人民給的權利,不會辜負人民的期望」。 陳水扁為了迎合「台獨」基本教義派而提出的在明年「大選」日合併舉辦「防禦性公投」,得到了泛綠陣營的呼應。原先因蔡版「公投法」被否決而垂頭喪氣的民進黨「急獨」分子蔡同榮,如同被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大肆稱讚陳水扁「很聰明」。 曾反對「防禦性公投」、支持蔡同榮版「統獨公投」的台聯黨也表明全力支持陳水扁的立場,台聯黨「立院黨團總召」廖本煙說,雖然「防禦性公投」前提是「大陸動武」才激活,但陳水扁有權激活「防禦性公投」,因為等到打起來再決定「公投」,恐緩不濟急。台聯黨基於「公投」不設限的立場,絕對支持陳水扁在「大選」時發動「防禦性公投」。台聯黨秘書長林志嘉也表示,目前台灣正處在「外力威脅」中,只有「防禦性公投」才能保住台灣的「主權獨立」,台聯黨將正式向陳水扁提出建議,希望明年舉辦「防禦性公投」時,能把「台灣正名」及「制憲」納入「公投」議題。 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陳其邁11月29日呼應陳水扁明年辦理「防禦性公投」時指出,無論「行政院」是否提複議案,民進黨將透過陳水扁發動,明年「大選」一定要舉辦「防禦性公投」。 泛綠的「公投牌」 有其欺騙性 陳水扁當局搞「涉外」議題的「公投」,有矇騙選民與拉抬選情的作用。一般而言,民眾對於「外交」議題的共識要高於「內政」的議題。因此,若將此議題的「公投」與「總統」選舉一併舉行,民進黨提案者當然可以形塑其被「打壓」的窘狀,因而藉由民粹式的煽動來給陳水扁加分。「台獨公投」的欺騙性,還在於其是打著民主的幌子宣揚「台獨就是愛台灣」的論調。當然,台灣同胞期盼通過民主的形式來表達自己訴求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包括祖國大陸、港澳台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近百年來在民主道路上勇於探索和實踐的精神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必須看到,台灣在推行民主化的進程中,「投票即是民主」的口號,被放大在特定的議題上時,有被人為地誇大了作用力的痕迹。在台灣,在某種程度上「民主理念」已淪落成為別有用心的政客們的政治工具。
公投法」藏「台獨」危機 台灣學者張麟征分析了「公投法」的通過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她指出,台灣不是殖民地或託管地,依照國際法台灣人民並無「對外自決權(即:獨立自決權)」,而是僅擁有對台灣政治、經濟、社會福利制度作決定的「對內自決權」。但民進黨台灣當局將二者混為一談,並且主要訴求「對外自決權」,要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這是當今國際法所不准許的。這也就是民進黨不敢支持蔡同榮版「台獨公投」條款的原因。她指出,台灣並沒有進行「統獨公投」的權力,但所通過的「公投法」卻除了明確列為不可「公投」的「預算、租稅、薪俸及人事」事項之外,其他所有領域的議題都可「公投」,這就為未來可能的「統獨公投」提供了「法律」依據。這對兩岸關係來說是製造了新的危機。「公投法」是懸在兩岸關係上的一片陰霾,為「台獨」冒險家製造了機會。張麟征呼籲「國親聯盟」,「解鈴還須繫鈴人」,制訂「公投法」的人要想辦法消除危機。
何謂「制憲公投」 台灣所謂「制憲公投」,就是以全台公民投票的方式,對「憲法」草案進行投票表決。台灣已有一部實施已久、為民進黨及陳水扁政權所依託、絕大多數台灣民眾並不反對的「憲法」,即「中華民國憲法」。如果一定要制定「新憲法」,首先就必須對原有「憲法」進行處置。處置辦法之一為對原有「憲法」進行「公民投票」的直接表決,或「國會」的間接表決。陳水扁妄圖通過「公民投票」制定「新憲法」,並在其中加入「台獨」內容。 「公投法」值得關注的四項內容: 一、「公投法」沒有就敏感的「統獨公投」設限,但設立了類似「安全閥門」的「審議委員會」。相關條文:全台性公民投票適用事項為法律的複決、「立法」原則的創製、重大政策的創製或複決、「憲法」修正案的複決;公民投票事項的認定,由「公民投票審議委員會」為之。「公民投票審議委員會」,置「委員」21人,由各政黨依「立法院」各「黨團」席次比例推薦。 二、公投「修憲」而不是「制憲」。 三、所謂「防禦性公投」條款闖關成功。相關條文:當台灣遭受外力威脅,致「主權」有改變之虞,台灣領導人可就攸關台灣安全事項交付「公民投票」。 四、諮詢性「公投」的空間被封殺。相關條文:行政機關不得借用任何形式對各項議題辦理或委託辦理「公民投票」事項,行政機關對此亦不得動用任何經費及調用各級「政府」職員。行政機關首長或相關人員違法辦理諮詢性「公投」,可處6個月以上、3年以下有期徒刑,並得就行政機關所支的費用予以追償。
這次台海危機將跨越2003 2003年,陳水扁一系列「公投制憲」的舉動引發了台海新危機,這場危機將會跨年度延續到明年3月20日大選揭曉,甚至有可能延長到明年5月20日台領導人發表「就職演說」。 陳水扁出任台灣領導人之後,由於新執政的民進黨堅守「台獨黨綱」、台灣當局否認「九二共識」和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兩岸政治關係維持李登輝造成的僵持局面,但也未完全惡化。然而,隨著2004年台灣「大選」臨近,陳水扁玩弄挑釁兩岸關係以抬高自己選情的競選伎倆,導致台海爆發新的危機,即「公投危機」。可以預料,這場危機將會跨年度延續到明年3月20日大選揭曉,甚至有可能延長到明年5月20日台領導人發表「就職演說」。
「公投」引發這次台海危機 自1987年台灣當局開放島內民眾赴大陸探親以來,台海兩岸關係在政治與民間交流兩方面呈現兩極狀況。兩岸經貿、文化交流與人員往來等民間交流一年比一年熱絡,據統計,2003年1至10月,台胞來大陸人數超過300萬人次,預計今年全年將超過去年的366萬人次;2003年1月至8月,兩岸貿易總額達到286.27億美元,同比增長22.6%,佔台灣同期對外貿易總額的16.8%;1至10月,台商投資大陸金額為35.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全年將超過43億美元。 而在政治方面,由於存在意識形態分歧,特別是李登輝、陳水扁主政時期推行分裂分治和挑釁大陸的政策,兩岸政治關係不僅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而且自1999年至今由中斷交往走向僵化、惡化和臨界點。 為了贏得2004年「大選」勝利,陳水扁採取玩危險遊戲的手段,激化兩岸關係和島內選情,企圖以激情、悲情騙取台灣選民對他的同情與支持。2003年5月,陳水扁提出要在2004年3月20日「大選」投票日的同時,舉行加入世界衛生組織公民投票活動。9月28日,陳水扁在民進黨19周年黨慶活動中宣稱要「催生台灣新憲法」。11月11日,陳水扁又進一步鼓吹要透過「公民投票」來決定「憲法」,「新憲法是制憲而非修憲」,希望在2006年12月10日行使「公投催生新憲法」。 與此同時,民進黨及台灣當局均向「立法院」提交包括「統獨公投」、「制憲公投」等內容的「公民投票法草案」,原來堅持反對「統獨公投」、「制憲」和「制憲公投」的國民黨與親民黨也突然改變立場。11月27日,台「立法院」對各種「公民投票法草案」進行審議和表決,「法理台獨」眼看就要成為事實。 為了維護主權與領土完整,祖國大陸對於陳水扁當局的挑釁行為當然不會坐視不理。在「公投法」行將表決之前,中央政府對台灣當局發出嚴厲警告:只要台灣當局搞「統獨公投」以及「公投制憲」、「修改國號」、「改國旗」、「變更領土」的「法理台獨」,大陸會不惜一切代價採取包括軍事手段在內的斷然措施。向台灣當局發出警告的同時,大陸還向國際社會明確表明了中國政府準備隨時以武力遏阻「台獨」的決心與行動準備。台灣當局的挑釁和大陸的果斷回應,使台海局勢再趨緊張,台海於是爆發新的危機。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台海曾三次發生危機。第一次是1995年李登輝訪美並公開發表分裂國家、挑釁大陸的講話,導致大陸展開包括軍事演習在內的反分裂、反「台獨」的鬥爭,台海局勢在平靜20多年之後陡然變得緊張。這場危機一直延續到1996年3月台灣「大選」結束。第二次是1999年7月李登輝發表「兩國論」,激起大陸再次展開反分裂、反「台獨」的行動。不過這場危機在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之後趨緩。第三次是2000年3月台灣「大選」之時,島內「台獨」勢力大肆鼓吹分裂國家。為了制止可能上台的民進黨及陳水扁在選後有任何冒險舉動,大陸向「台獨」勢力發出了嚴正警告,並做好了隨時以軍事行動應對不測事件發生的準備。第三次台海危機在陳水扁做出「四不一沒有」承諾之後漸趨和緩。最近因台灣當局搞「公投台獨」、「法理台獨」而引發的台海危機,可算作是台海90年代以後的第四次危機。
新危機半年內恐難解除 陳水扁通過推動「公投立法」來搞「統獨公投」、「公投制憲」和「法理台獨」的圖謀,在2003年11月27日台「立法院」審議、表決「公民投票法」時遭到挫敗,多數「立法委員」贊成對「統獨公投」和「制憲公投」設置門檻和公民投票發動權由民眾或「立法院」擁有,最高領導人及執政當局不能隨意舉行事關台灣前途的公民投票,包括諮詢性公民投票。應該說,條件和門檻式的「公投法」通過,避免了台海可能立即爆發的軍事衝突,因「公投」引發的台海危機暫時緩解。 然而,「立法院」通過的「公民投票法」也塞進了陳水扁的「防禦性公投」,即「當國家遭遇外力威脅、主權有改變之虞時,總統可直接經行政院會決議交付公民投票」。陳水扁鑽法律空隙,聲稱「台灣遭遇外來威脅是現在進行時」,「當前國家主權隨時可能被改變,身為總統,有使命、有職權及義務捍衛國家主權尊嚴及維護國家安全」,他將在明年3月20日發動「台灣歷史上第一次公民投票」。 12月7日,陳水扁正式宣布明年公投的議題是「反導彈、求和平」,並聲稱此議題已向美國通報。「反導彈、求和平」的公民投票,名義上是「防衛性」,與統獨、「制憲」無關,實際上夾雜著對抗、排斥大陸和國家統一的內涵,具有挑釁大陸的意味,是攻擊性公投。而且陳水扁完全有可能給所謂的「反導彈、求和平」防衛性公投注入新的和更具挑釁性的內容。因此,台海局勢因陳水扁的挑釁性行為而籠罩著陰影,而且緊張局勢隨時有可能升高,甚至引發衝突。這種態勢一致要到明年3月20日台灣選出新領導人及5月20日新領導人對穩定兩岸關係做出新的和更加明確的保證之後方能緩和下來。
2003年台海危機總思考:從冷和滑向戰爭邊緣 2003年即將過去,兩岸關係互動在過去一年出現了重大變化,其主要標誌是台海危機風雲驟起,整個危機過程和發展態勢的特點,可以歸納為從「冷和」態勢逐步滑行向戰爭邊緣。 「冷和」是民進黨執政之後兩岸關係互動特點的濃縮。從去年陳水扁推出「一邊一國」之後,兩岸關係新的危機因素開始累積,並在今年下半年逐步浮現。新一輪的台海危機驟起,其最直接的觸角源自陳水扁再度祭起「公投制憲」大旗,在美國和中國大陸設定的「紅線」邊緣游移,試圖爭取擠壓出一個「紅線區」,為自己爭取連任下屆「總統」累積政治資本。 陳水扁的政治圖謀,引起大陸對台當局的高度重視,北京在短短的時間裡,密集地展開對台政策立場的宣示和表態。「台獨」意味著戰爭,是大陸對台政策立場的最新宣示。美國注意到台灣內部局勢的變化,也注意到北京明確的示警立場,中南海試圖透過白宮對陳水扁進行施壓的策略,其間亦發生了至少在表面上被視為是積極正面的效用。儘管局勢的後續發展並沒有出現1995、1996年台海危機軍事演習期間大軍壓境、炮聲隆隆的情境,但台灣「公投法」的通過以及「防禦性公投」條款的應運而生,實際上「已經成為高懸在兩岸頭上的一把劍」。 台灣問題是國共內戰和美國干預造成的。兩岸儘管在50年代曾發生直接軍事對抗,但雙方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70年代末以後台海出現了和平曙光。但李登輝當政後,兩岸「不獨不武」的互信遭到破壞。陳水扁主政後,台灣當局一次次衝撞台海底線,台海和平空間不斷受到擠壓,2004年3月台海形勢將進入臨界點。
李登輝破壞兩岸互信
李登輝於1988年繼任台灣領導人。上台初期,由於權力基礎不穩,李登輝還舉著一個中國旗幟,聲稱要致力於兩岸的統一。但1990年當選「總統」,領導地位逐步得到鞏固之後,李登輝一步步滑向「台獨」。他先是提出「兩個政府」,繼而拋出「對等政治實體」、「階段性兩個中國」。1994年李登輝與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對談時道出了其「台獨」心跡,說「國民黨是外來政權」、「台灣是台灣人的東西」,暗喻要帶領台灣人走出中國,建立「台灣人的國家」。1999年7月9日,李登輝撕毀偽裝,公開拋出「兩國論」,宣稱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除了「台獨」言論、主張之外,李登輝還採取許多具體做法,使「台獨」實質化、法理化。其主要表現為:對內實施與「台獨」相匹配的政治、軍事體制,慫恿和支持「台獨」活動;在兩岸關係上不斷製造事端,阻礙兩岸關係的正常發展;對外則是極力推行「務實外交」,謀求「兩個中國」地位;在意識形態上,割斷兩岸歷史、文化淵源,培養「台獨意識」。 李登輝的以上做法,完全背棄了蔣氏父子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走上激進「台獨」勢力分裂中國的同一條道路。其後果是,兩岸的協商與談判全面中斷,台海形勢在李登輝任內兩次爆發危機。一次李登輝1995年訪美後大陸三次舉行軍事演習,台海戰爭一觸即發;一次是李登輝於1999年7月提出「兩國論」後,大陸被迫展開反分裂、維護國家統一的鬥爭,台海再次籠罩戰爭陰雲。總之,受李登輝分裂政策與島內「台獨」氣焰囂張的影響,70年代末出現的台海和平希望在90年代中期以後逐漸幻滅,而武力解決的成份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重。 兩岸問題如果要和平解決,避免台海爆發戰爭,關鍵在於雙方的互信,即大陸相信台灣不會「獨立」,台灣相信大陸不會訴諸武力。在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兩岸有這種互信,所以台海形勢呈現穩定、和平狀態。然而,90年代中期以後,由於李登輝推行分裂政策,兩岸這種「不獨不武」的互信逐漸受到破壞,台灣走向「獨立」和大陸訴諸武力的可能性增大。
陳水扁不斷衝撞台海「紅線」 從大陸的角度來說,只要台灣搞「台獨」,只要台灣當局踩到台海底線,大陸將不惜一切代價,採取包括武力在內的一切手段來維護國家統一。那麼,什麼是「台獨」,什麼是台海底線呢?從目前所獲得的信息來分析,所謂「台獨」,就是公開宣布台灣「獨立」。而公開宣布台灣「獨立」又包括宣布脫離中國,另成一個「國家」,如「台灣共和國」;或制定「新憲法」,並更改「國名」、「國旗」、「國歌」、「疆域」;或搞制定「新憲法」與更改「國名」、「國旗」、「國歌」、「疆域」的「公民投票」;或舉行統一、「獨立」、參加聯合國等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公民投票」等。這些情形既是公開宣布台灣「獨立」的內涵,又是台海的底線。當然,台海的底線還包括台灣武力挑釁大陸、台灣發展大殺傷武器、台灣島發生內亂、外國勢力入侵台灣等。 陳水扁於2000年5月20日上台後,儘管做出了「不會宣布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的保證,但實際行動上不斷向台海底線發起衝擊,導致台海形勢日趨緊張。2000年6月20日,陳水扁不承認兩岸已達成的「九二共識」,公開否認「一個中國」原則。2002年7月,陳水扁稱「台灣要走自己的路」,即「台獨之路」。8月3日,陳水扁拋出「一國一邊論」,聲稱「有必要考慮以公民投票決定台灣的未來」。2003年6月,陳水扁說要「舉行加入WHO公投」的議題,繼而又於同年9月28日悍然鼓吹「催生台灣新憲法」。10月25日,民進黨舉行「公投制憲」大遊行。11月11日,陳水扁鼓吹透過「公民投票」來決定「憲法」,「新憲法是制憲而非修憲」,聲稱在2006年12月10日行使「公投催生新憲法」。11月27日,台「立法院」通過「公投法」。11月29日,陳水扁宣稱要搞「防衛性公投」。12月22日,陳水扁宣稱「四不一沒有」早已不存在。12月28日,陳水扁鼓動台灣民眾對大陸發動「聖戰」。…… 除了「台獨」言行之外,陳水扁當局還在軍事上挑釁大陸。2001年6月16日,陳水扁拋出「決戰境外」的狂言。隨後,台軍開始擬訂「預防戰爭」、「先發制人」的戰略,並秘密研發用於「先發制人」的遠程攻擊武器,如中遠程地對地導彈、巡航導彈、隱形戰機等。2003年8月,台軍披露攻擊大陸的「毒蠍計劃」。同年11月,台「國防部長」湯曜明聲稱不排除對大陸發動「先發制人」攻擊。
今年3月將是台海局勢的臨界點 解決治權分離,維護國家統一的方式,通常只有兩種,一是和平,一是戰爭。大陸幾十年來致力於和平統一,其結果是「台獨」勢力膨脹,陳水扁不斷衝擊台海底線,壓縮台海和平空間。既然和平統一難以達成,那就只有戰爭一途了。因為無論是兩岸統一還是台灣「獨立」,都需要通過戰爭來驗證:要麼台灣戰敗,兩岸完成統一;要麼大陸戰敗,台灣得以成為一個「國家」。長期擁有台灣主權和整體實力遠超過台灣的中國大陸,絕不會任由台灣「獨立」,肯定會戰鬥到最後一刻。出於這種考慮,大陸除表示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之外,對台灣當局已不抱任何奢望,正在做應急的軍事鬥爭準備。台海戰爭隨時可能爆發。 陳水扁政權原指望通過激化兩岸關係來拉抬選情,逼中間選民表態。然而,陳水扁的極端做法,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擔憂和紛紛施壓,台灣民眾對陳水扁更加抱持疑慮態度,對台灣前途與生命財產安全更為忐忑不安,陳水扁的選情也不見好轉。而陳水扁視選舉為自己的生命,不僅迫切希望連任,而且十分害怕落選。面對選情的低落,面對國際社會的壓力,賭徒似的陳水扁最後可能拿2300萬台灣人民的生命與財產作賭注,在大選投票日前的十天左右時間內孤注一擲,公開宣布台灣從「獨立」出去,並宣稱台灣的「國名」為「台灣共和國」。若如此,台海立即會爆發戰爭。因為一旦過底線,大陸沒有別的選擇,只能使用武力。因此,2004年3月將是台海由零和走向戰爭的臨界點
從「冷和」到戰爭邊緣 陳水扁這次拋出「公投立憲」的政治議題,並將自己構造成大陸、美國以及國際社會的焦點,這種直接採取正面衝突的戰略佯攻,在「臨界點」不斷作出踩線姿態,應該說,給北京的對台政策因應和運作帶來相當程度的被動和困擾。 2003年和台海危機,在中美兩國的共同制衡之下獲得暫時和權宜的遏止和化解,從「冷和」到戰爭邊緣的遊戲,我們還可以發現若干新的觀察思考界面: 首先,這場危機恰恰發生在中國大陸的綜合國力目前正處於歷史上最鼎盛的上升時期。但這次危機正是在兩岸民間交往日趨頻繁,經貿關係日益緊密,台灣經濟對大陸的依存度日益增加情況之下發生的。一方面顯示出大陸的政治穩定,經濟持續發展,綜合國力與日俱增,相應增加了「台獨」分裂勢力的焦慮感和加快實施台灣分離主張的緊迫感。另一方面也表明,經貿互動的巨大利益以及民間往來的頻繁,無法明顯和有效改變台灣朝野政治勢力在兩岸政治整合的既定立場,大陸現在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但這種前所未有的發展和進步,卻無法對台灣多數民眾產生預期的吸引力。 其次,這場危機過程中的「美國因素」以及美國扮演的角色尤其突出。美國這次對陳水扁主動挑起的「公投制憲」,進行了符合美國自身戰略利益的危機處理,維持現狀原本是中美以及台灣三者之間最大的平衡點,但從長遠看,美國對維持現狀的過度維護和參與,對北京最終按照自己的構想解決台灣問題不利。 再次,這次台海危機最大的弔詭之處是,台灣政治民主化的過程中,政權本土化以及台灣政治發展過程中凸顯的民主化,及其在這其中「台獨」分離主張和訴求,已經緊緊捆綁在一起。而在野的泛藍陣營的兩岸關係政策主軸亦出現驟然的轉變,意味著台灣朝野政治勢力在兩岸政策以及台灣未來的前途命運走向進一步趨同化,台灣內部沒有足夠的政治力量和民意有效制衡「台獨」分裂勢力的繼續坐大和發展,這種變遷將使大陸對台政策訴求及其成效遭遇到更為錯綜複雜的形勢。
處於「悶燒」過程 最後,這次危機的發生以及各種內外因素的交叉互動結果,只是暫時抑制了台海危機的進一步惡化,卻無法徹底泯除危機的根源。 從現在起到明年3月及至5月,台海局勢仍持續處於「悶燒」的過程中,台海局勢影響所至不只是地區的安全和穩定,也直接影響到兩岸人民的切實利益和福祉,影響到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如何在錯綜複雜的台灣政局千變萬化過程中,正確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正確看待台灣本土化的發展,正確理解和透視台灣政權本土化的趨勢和其中合理的成分,正確面對和客觀評價台灣人民當家作主的意願,包括兩岸政治上的分治客觀現實的接受和認知,似乎是當務之急。 如果沒有美國的介入和插手,就不可能出現所謂的台灣問題,台灣問題始終成為中國在新世紀力圖「和平崛起」的最大幹擾因素,無法妥善面對和力爭最大努力,採取和平的方式處理台灣問題,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構想就無法順利付諸實現。 台海局勢如何從戰爭的危險邊緣中返回「冷和」的軌跡,以及如何從「冷和」的僵持狀態中爭取良性互動、共存共榮、互惠互利,最終實現和平整合和雙贏,是筆者對台海關係互動的期待和願景。
台灣準備2005年打仗 台海兩年後能燃起戰火? 2003年12月19日,民進黨發表「中國軍力基本報告」,宣稱大陸最快後年會閃電攻台。台軍方則呼應在2004年底完成「接戰準備」。另一方面,由於陳水扁當局一心要搞「統獨公投」,並提出「台獨時間表」,大陸被迫展開打一場反「台獨」戰爭的應急準備。「台獨」引發的戰爭陰雲籠罩在台海兩岸上空。
台灣準備2005年打仗 民進黨委託台「國防政策與戰略研究學會」做出的「中國軍力報告」指出,台海下一次戰爭可能時間在2005年至2010年之間,宣稱大陸攻台策略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在7分鐘內震撼突擊,藉由大規模導彈襲擊,癱瘓台灣指揮、管理系統,壓制陸空系統;第二步奪取空優權,並在17分鐘內戰機進入台灣空域;第三步則是藉由目前編製25.8萬人的應急部隊對台進行快速部署,解放軍近年積極建立的「快速反應部隊」可在24小時內,將數十萬軍力投入到台灣;最後一步是達成「快速決戰」並「排除美軍介入」為目標。報告還指出,大陸在福建沿海部署約450枚中短程地對地導彈,且在2005年將達650枚,另外解放軍還部署陸攻型巡航導彈,只要7分鐘就能突襲目標,而台灣只有5分鐘的反應時間;大陸新研發的「衛士」12型多管火箭,射程達360公里,台灣全島都在射程中,輔以衛星定位修正彈道,由於速度快,台灣反導系統難以攔截,將對台灣軍事設施造成嚴重破壞。 陳水扁拋出「台獨時間表」之後,台軍判斷台海戰爭隨時可能爆發,秘密展開戰爭準備。如密集調防颱灣本島、澎湖的駐軍,向金門、馬祖前沿陣地運送防空、反艦導彈與彈藥、糧食補給,組建潛艇夜間遠程突襲特種部隊,在左營、蘇澳等港口興建抗炸掩體與地下化碉堡碼頭,換裝「電子誘標系統」,部署反輻射導彈,為台軍情指揮中心架設反電子干擾「防護罩」,加速研發中遠程地對地導彈、巡航導彈、超音速反艦導彈、隱形戰機等攻擊武器,頻繁舉行反登陸、反潛、防空、特種攻擊作戰演習,增加油料、彈藥、糧食儲備,實施後備兵徵用、疏散等動員準備等。台「國防部副部長」陳肇敏在11月3日在「立法院」聲稱,台軍正從武器裝備、人員編組與訓練及法規等方面進行準備,預計2004年底完成「接戰準備」。
大陸急備反「台獨」戰爭 大陸不僅嚴詞強調絕不容忍台灣「獨立」,而且加緊準備「反台獨」戰爭,點穴式打擊、飽和攻擊、搶灘登陸、遠程奔襲、空降、電子干擾與反干擾、封鎖港口和打航母、打巡航導彈、打隱形戰機、協同作戰、信息戰等針對性演練密集上陣,快速反應、高科技作戰、速戰速決的戰略戰術業已成型。 在強化現役武器與官兵戰力的同時,大陸還大量裁減非戰鬥部隊,大力添置用於「反台獨」戰爭的新式武器裝備。據香港《商報》12月22日報道,大陸國產「第三代」先進戰機「殲10」將於明年1月成批生產,正式裝備空軍部隊。同時「殲10甲」也將在明年上半年試飛,「殲10」的「雙髮型」(雙引擎)與「雙座型」也在研發之中。預計到2005年年中左右,有4個中隊的「殲10」戰機可投入戰備值勤,再配以俄制「蘇27」與「蘇30」戰機以及自製的「飛豹」殲轟機,解放軍「第三代」先進戰機將超過250架。另據俄羅斯《生意人報》報道,國防部長曹剛川訪俄,與俄國防部長商討價值20億美元的軍購問題,俄羅斯已答應給予中國20艘636型潛艇和「白蛉」海基反艦導彈的出口許可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