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拓跋珪(公元371年8月4日—公元409年11月6日),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開,北魏開國皇帝,鮮卑族人。公元376年,拓跋珪被其母親賀蘭氏攜走出逃。公元385年,15歲的拓跋珪趁亂重興代國,在盛樂即位為王。又在次年即公元386年定國號「大魏」,是為北魏,改元「登國」,公元398年,他將國都從盛樂遷到大同,並自稱皇帝。他即位初年,積極擴張疆土,勵精圖治,將鮮卑政權推進封建社會。晚年則好酒色,剛愎自用,不團結兄弟,導致在公元409年的宮廷政變中遇刺身亡,終年僅三十九歲,在位二十四年。其子拓跋嗣登位後,於公元410年(永興二年)謚拓跋圭為宣武皇帝,廟號烈祖,公元420年(泰常五年)才改謚為道武皇帝,公元491年(太和十五年)改廟號為太祖。

拓跋珪,是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嫡孫,獻明帝拓跋寔之子,母獻明皇后賀氏。公元376年,前秦滅代國,拓跋珪將要被強遷至秦都長安,但代王左長史燕鳳以拓跋珪年幼,力勸前秦天王苻堅讓拓跋珪留在部中,稱待拓跋珪長大後為首領,會念及苻堅施恩給代國。苻堅同意,拓跋珪得以留下。當時,代國舊部由劉庫仁及劉衛辰分掌,拓跋珪母賀氏帶拓跋珪、拓跋儀及拓跋觚從賀蘭部遷至獨孤部,與南部大人長孫嵩等人同屬劉庫仁統領。劉庫仁本也為南部大人,拓跋珪等人到後仍盡忠侍奉他們,並沒有因代國滅亡、自己改受前秦官位而變節,又招撫接納離散的部人,甚有恩信。

公元383年,苻堅於淝水之戰中戰敗,其後國中大亂,劉庫仁助秦軍對抗後燕,但於次遭慕輿文夜襲殺害,其弟劉頭眷代領其眾。公元385年,劉庫仁之子劉顯殺頭眷自立,又想要殺拓跋珪。劉顯弟劉亢埿的妻子是拓跋珪的姑姑,並將劉顯的意圖告訴賀氏。劉顯謀主梁六眷是拓跋什翼犍的甥子,也派部人穆崇、奚牧將此事密報拓跋珪。賀氏於是約劉顯飲酒,將其灌醉,讓拓跋珪與舊臣長孫犍、元他等人乘夜逃至賀蘭部。不久,劉顯部中內亂,賀氏得以到賀蘭部與拓跋珪等會合。但其時賀氏弟賀染干忌憚拓跋珪得人心,曾試圖殺害他,但都因尉古真告密及賀氏出面而失敗。而拓跋珪的堂曾祖父拓跋紇羅及拓跋建就勸賀蘭部首領賀訥推拓跋珪為主。

公元386年2月20日(登國元年正月六日),拓跋珪得到以賀蘭部為首的諸部支持在牛川大會諸部,召開部落大會,即位為代王,年號登國。拓跋珪任用賢能,勵精圖治,重興代國。即位不久,便移都代國原都盛樂,並推動農業,讓人民休養生息。同年四月,改稱魏王,稱國號為魏,史稱北魏。五月,拓跋珪車駕游幸陵石。護佛侯部帥侯辰、乙弗部帥代題叛走。諸將前往追趕,拓跋珪說:「侯辰等世修職役,雖有小愆,宜且忍之。當今草創,人情未一,愚近者固應趑趄,不足追也。」

北魏建立時四周有強敵環伺,北有賀蘭部、南有獨孤部、東有庫莫奚部、西邊在河套一帶有匈奴鐵弗部、陰山以北為柔然部和高車部、太行山以東為慕容垂建立的後燕及以西的慕容永統治的西燕。因為叔父拓跋窟咄為了爭位與劉顯勾結,企圖取拓跋珪而代之形成內部不穩,於桓等人意圖殺害拓跋珪以響應窟咄,莫題等人亦與窟咄通訊。拓跋珪殺死於桓等五人,赦免莫題等七姓,但都因恐懼內亂而往依賀蘭部,借陰山作屏障防守,又派人向後燕求援。

公元386年十月,拓跋窟咄逼近,部眾惶恐不安。慕容垂之子慕容麟帶領的後燕援軍此時仍未到,於是先讓北魏使者安同先回去,讓魏人知燕軍已在附近,穩定人心。拓跋珪於是領兵會合後燕援軍,在高柳大敗拓跋窟咄。窟咄帶領殘兵敗將西逃,依附鐵弗部,被鐵弗部首領劉衛辰殺死,拓跋珪接收其部眾。十二月,後燕任命拓跋珪為西單于,封上谷王,但拓跋珪不受。

公元387年,拓跋珪與後燕聯手擊敗劉顯,逼劉顯出奔西燕。六月,拓跋珪又於弱落水大敗庫莫奚部;八月在馬邑南親征劉顯,追至彌澤,大敗其軍,顯向南投奔慕容永。秋八月,拓跋珪再次親征劉顯。公元388年(登國四年),拓跋珪大破高車諸部。公元389年(登國五年),拓跋珪又西征高車袁紇部,並在鹿渾海大敗對方,俘獲人口及牲畜共計二十多萬。不久更聯同慕容麟所率的後燕軍進攻賀蘭部、紇突鄰部及紇奚部,後兩者向北魏請降。七月,賀蘭部遭鐵弗部攻擊,賀訥於是向北魏投降求援,拓跋珪於是領兵去救援,擊退鐵弗,並將賀訥等人遷至東界。

拓跋珪進擊高車諸部,唯獨柔然不肯降魏,遂於登國七年(391年)進攻柔然。柔然當時率眾退避,拓跋珪追擊,軍糧用盡後以備乘戰馬作軍糧,終在南床山追及,並俘獲其一半部眾。接著拓跋珪繼續派兵追擊余部,逼令首領縕紇提投降。同年,拓跋珪進攻鐵弗,直攻代來城,擒獲直力鞮,衛辰被部下殺害。拓跋珪更盡誅劉衛辰宗族共五千多人,將屍體丟在黃河中。此戰後,黃河以南諸部都向北魏投降。北魏至此亦已擊敗大部份強鄰,國力亦大增。

北魏與後燕皆是公元386年建立,後燕強而北魏弱,拓跋珪與後燕結好,而北魏開國之初的內亂,後燕亦曾出兵支援拓跋珪,每年兩回亦派使者往來。公元391年(登國六年),賀蘭部內亂,賀染乾和賀訥互相攻擊,拓跋珪亦自請為響導,請後燕出兵討伐。但同年,後燕將來使拓跋觚扣留,以向北魏求名馬。拓跋珪拒絕,拓跋觚亦一直遭扣留,此後兩國關係僵化。北魏轉而聯結西燕對付後燕。但,後燕帝慕容垂於公元394年(登國九年)六月出兵進攻西燕,圍攻長子,西燕帝慕容永曾向北魏求援,拓跋珪遂派陳留公拓跋虔及庾岳救援西燕,可是援軍尚未趕到,長子就失陷。慕容永及其公卿大將三十多人都被誅殺。華北一帶就剩下北魏與後燕兩國互相對峙。

公元395年( 登國十年)北魏侵逼後燕附塞諸部,慕容垂就於同年五月派其太子慕容寶伐魏。拓跋珪知大軍前來,率眾到河西避戰。燕軍於七月到五原後收降魏別部三萬多家人,又徵收穀物及造船打算渡河進攻。拓跋珪亦進軍河邊,與燕軍對峙。北魏一方面派許謙向後秦請求援兵,一面卻派兵堵截燕軍與後燕都城中山的道路,並抓住取道去前線的燕國使者。因著慕容垂在出兵時已經患病,而堵截道路令慕容寶久久都不知道國內消息,拓跋珪於是逼令抓到的使者向燕軍謊稱慕容垂的死訊,成功動搖燕軍將士的軍心。燕魏兩軍自九月起隔河對峙至十月,燕軍終因內亂而被逼燒船撤退。其時黃河河水未結,魏軍未能及時渡河追擊。但次月大風令河面結冰後,拓跋珪即下令渡河並派二萬多精騎追擊燕軍。魏軍在參合陂打敗燕軍,俘獲大量燕軍將士及官員,拓跋珪除了選用有才的如賈閏、賈彝等人留下外,將其他官員都送回後燕,但同時將燕兵都坑殺。史稱參合陂之戰。

公元396年(登國十一年)三月,慕容垂率軍再度伐魏,攻陷平城,留守平城的拓跋虔戰死,守城的三萬餘家部落皆被俘。接著慕容垂更派慕容寶等進逼拓跋珪。拓跋珪此時十分驚懼,打算離開盛樂避兵,而諸部因驍勇善戰的拓跋虔戰死,亦有異心,令拓跋珪不知所措。可是慕容垂因見參合陂堆積如山的燕兵屍體而發病,被逼退兵,並病逝於上谷。同年七月,拓跋珪建天子旌旗,並改元皇始,並正式圖取後燕所佔的中原土地。

公元396年八月,拓跋厓就大舉伐燕,親率四十多萬大軍南出馬邑,越過句注南攻燕并州,同時又命封真率偏師進攻燕幽州。至九月,魏軍進至晉陽,守城的慕容農出戰但大敗,晉陽城守將此時叛燕逼使慕容農率眾東走。長孫肥率眾追擊,在潞川追上,慕容農妻兒被擄,只能與三騎逃回中山。拓跋珪於是奪取并州地,並置官員治理當地。

隨後,拓跋珪命於栗磾及公孫蘭等暗中開通昔日韓信在井陘用過的路,並在十月率軍取道該路進攻中山城。其時燕軍決意嬰城自守,打持久戰,於是拓跋珪在攻下常山後,其東各郡縣的官員不是棄城就是投降,北魏於是輕易地得到中原大部分郡縣歸附,僅余中山、鄴及信都三城仍然拒守。拓跋珪於是兵分三路分攻三城:自攻中山,拓跋儀攻鄴及王建、李栗攻信都。然而,拓跋珪在攻中山城時遭燕軍力拒,於是暫時放棄中山,改而南取其餘二城。

公元397年(皇始二年)正月,拓跋珪加入進攻信都,終於逼得守將慕容鳳棄城出走,但其時慕容德卻成功離間進攻鄴城的拓跋儀及賀賴盧,令他們退兵,並乘機從後追擊,大破魏軍。

三月,慕容寶向拓跋珪求和,並說要送還拓跋觚,並割讓常山以西土地。拓跋珪已答允,但慕容寶卻反悔,拓跋珪於是進圍中山。最終慕容寶等人棄中山城出走,拓跋珪原本打算在該晚入城,王建則以士兵會乘夜盜取城中財寶為由勸阻,拓跋珪於是等到日出才入城。可是慕容詳卻趁機自立為主,閉門拒守,拓跋珪試圖強攻但攻了幾日都不果,於是試圖勸降,可是城中軍民卻表示擔心會有昔日在參合陂被殺的燕降卒一樣的下場,所以堅守到最後。拓跋珪想起當日勸他殺俘的正是王建,導致難取中山,於是向其吐口水。至五月,拓跋珪撤圍,到河間補充軍糧。在圍攻中山的同時,拓跋珪派庾岳率兵討平國內叛變的賀蘭部、紇鄰部及紇奚部,成功解決內亂。

九月,時據中山的慕容麟因饑荒而出據新市,拓跋珪於是主動進攻,並在次月於義台大破慕容麟。慕容麟出走後,拓跋珪入據中山。次年,鄴城也因慕容德棄守而落入魏軍手中,拓跋珪於鄴置行台後回到中山,並打算回盛樂,於是修治由望都至代的直道,設中山行台以防變亂,又下令強遷山東六郡官民和外族人士到代郡充實人口。

公元398年(皇始三年),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營建宮殿、宗廟、社稷。同年十二月二日(公元399年1月24日),改元天興,即皇帝位。

拓跋珪曾派賀狄干向後秦獻馬一千匹並請結婚姻,不過其時拓跋珪已立慕容氏為皇后,故此後秦君主姚興拒絕了婚姻要求並強留賀狄干。魏軍又攻擊後秦高平公沒弈干、屬部黜弗及素古延,兩國嫌隙於是愈來愈大,拓跋珪於是在公元402年(天興七年)閱兵,又命并州各郡送穀物到平陽郡的干壁儲存以防備秦軍進攻。但隨後魏平陽太守貮塵進攻秦河東之地,震動長安,關中各城白天都閉著城門,這令後秦準備討伐北魏。

公元402年六月,後秦派軍進攻北魏,攻陷了干壁。拓跋珪則派毗陵王拓跋順及豫州刺史長孫肥為前鋒迎擊,自率大軍在後。八月,拓跋珪至永安(今山西霍縣東北),秦將姚平派二百精騎視察魏軍但盡數被擒,於是撤走,但在柴壁遭拓跋珪追上,於是據守柴壁。拓跋珪圍困柴壁,而姚興則率軍來救援姚平,並要據天渡運糧給姚平。

拓跋珪接著增厚包圍圈,防止姚平突圍或姚興強攻,另又聽從安同所言,築浮橋渡汾河,並在西岸築圍拒秦軍,引秦軍走汾東的蒙坑。姚興到後果走蒙坑,遭拓跋珪擊敗。拓跋珪又派兵各據險要,阻止秦軍接近柴壁。至十月,姚平糧盡突圍但失敗,於是率部投水自殺,拓跋珪更派擅長游泳的人下水打撈自殺者,又生擒狄伯支等四十多名後秦官員,二萬多名士兵亦束手就擒。姚興雖然能夠與姚平遙相呼應,但無力救援,柴壁敗後多次派人請和,但拓跋珪不準,反而要進攻蒲阪,只是當時姚緒堅守不戰,且早於394年背魏再興的柔然汗國要攻魏,逼使拓跋珪撤兵。

拓跋珪晚年因服食寒食散,剛愎自用、猜忌多疑,更常因想起昔日一點不滿就要誅殺大臣。大臣們大都惶恐度日,影響辦事能力,以至偷竊等行為十分猖獗。

公元407年(天賜四年)至公元409年(天賜六年)間,拓跋珪先後誅殺了司空庾岳、北部大人賀狄干兄弟及高邑公莫題父子。往日曾與穆崇共謀刺殺拓跋珪的拓跋儀雖然因拓跋珪念其功勛而沒被追究,但眼見拓跋珪殺害大臣,於是自疑逃亡,但還是被追兵抓住,並被賜死。

公元409年11月6日(天賜六年十月十三日),次子拓跋紹母賀夫人有過失,拓跋珪幽禁她於宮中,準備處死。到黃昏時仍未決。賀氏秘密向拓跋紹求救。拓跋紹與宮中守兵及宦官串通,當晚帶人翻牆入宮,刺殺拓跋珪。拓跋珪在拓跋紹來到時驚醒,試圖找武器反擊但不果,終為其所殺,享年三十九歲。葬於雲中金陵,具體地點不詳。

其子拓跋嗣即位後,於公元410年(永興二年)謚拓跋珪為宣武皇帝,廟號烈祖,公元420年(泰常五年)才改謚為道武皇帝,公元491年(太和十五年)改廟號為太祖。

遇刺身亡,北魏開國皇帝

北魏道武帝(371年—409年),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開,北魏開國皇帝,鮮卑族人。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孫子,獻明帝拓跋寔的兒子,太武帝拓跋燾的爺爺。376年,拓跋珪被其母親賀蘭氏攜走出逃。385年,15歲的拓跋珪趁亂重興代國,在盛樂即位為王。又在次年即386年改國號「魏」,是為北魏,改元「登國」,398年,他將國都從盛樂遷到大同,並自稱皇帝。他即位初年,積極擴張疆土,勵精圖治,將鮮卑政權推進封建社會,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剛愎自用,不團結兄弟,導致在409年的宮廷政變中遇刺身亡,終年僅三十九歲,在位二十四年。

  人物生平

  魏道武帝拓跋珪(360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又名什翼圭、翼圭、開,字涉珪,後魏開國皇帝(386—409年),鮮卑族人。魏昭成帝拓跋什翼鍵的孫子,魏獻明帝拓跋寔和賀蘭氏的兒子。

  大事年表

  登國元年(386年),鮮卑什翼犍之孫拓跋珪東山再起,在牛川(今呼和浩特市西南)大會諸部,復即代王位,建元登國,國號代。二月,遷都盛樂(今和林格爾縣北土城子古城),四月,改稱魏王,國號大魏。是為北魏建國之始。

  登國初年,拓跋珪在其統治地區的腹地(今內蒙古西部地區)推行「離散諸部」、「分土定居」政策。

  登國二年(387年),北魏打敗獨孤部劉庫仁之子劉顯和劉衛辰。登國三年(公元388年),拓跋珪進攻庫莫奚(駐牧於今赤峰北部地區),獲雜畜10餘萬。

  登國六年(390年),拓跋觚奉命出使後燕,被後燕扣留,以求名馬。此後兩國關係僵化。北魏開始聯合西燕對付後燕。同年北魏徵服了佔據陰山北麓的賀蘭部。

  登國七年(391年),又征服了佔據河套以西的匈奴鐵弗部。隨後又兼并庫莫奚、高車等部落,實力大大增強。

  登國九年(394年)六月,慕容垂出兵滅西燕,攻陷長子,殺死慕容永及其公卿大將三十多人,西燕亡。華北一帶只剩下北魏與後燕兩國。登國十年(395年)七月,後燕帝慕容垂伐魏。魏軍在參合陂打敗燕軍,史稱參合陂之戰。

  登國十一年(396年)三月,慕容垂率軍再度伐魏。四月,慕容垂病逝於上谷。後燕退兵。同年七月,拓跋圭在盛樂即皇帝位、改元皇始。

  至皇始二年(397年),北魏已佔有山西、河北大部,並將後燕分隔為南北兩部。

  天興元年(398年),魏王拓跋遷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改元天興。

  天賜四年(407年)至天賜六年(409年)間,拓跋圭兩位堂兄弟及大將常山王拓跋遵因為酒後失禮於太原公主而被賜死、衛王拓跋儀以謀叛罪被賜死,又誅殺司空庾岳、北部大人賀狄干兄弟及高邑公莫題父子。

  天賜六年(409年)次子拓跋紹母賀夫人有過失,拓跋珪幽禁她於宮中,準備處死。到黃昏時仍未決。賀氏秘密向拓跋紹求救。拓跋紹當晚帶人翻牆入宮,殺掉拓跋圭。

  歷史功績

  拓跋珪在位期間,對外遏制了柔然等族的襲擾,穩固了北魏的邊疆;對內遷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稱帝建國,仿中原封建制度營建宮室,制定各類典章制度、禮儀等。拓跋珪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把文化水平作為選拔官吏的重要條件之一。對拓跋鮮卑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部族制度進行改革,「離散諸部,分土定居」,使各個民族都成為北魏的編民,加強了中央集權,使拓跋鮮卑在新的環境、新的條件下很快地適應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經濟方面,在繼續注重發展畜牧業的同時,「務農息民」、「勸課農桑」、「計口授田」,在黃河以北、五原、雲中、代郡等地(今內蒙古中西部和山西省部分地區)大興農業,開立屯田,而且親自參加農業勞動,穩固了北魏的經濟基礎,加速了拓跋鮮卑封建化的進程,為日後北魏的強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推薦閱讀:

魏道武帝--拓跋珪

TAG:北魏 | 魏道武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