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於文革的秦觀、米芾書魯公廟碑
魯公銅像
(《唐魯郡顏文忠公新廟記》碑陽原拓)
【摘要】。。。。碑文共30行,1052字,由明州定海縣主簿、秘書省校對黃本書籍秦觀書丹,其書行楷,字畫峭勁,有晉唐遺意,人稱海內絕體。是文與書,俱堪珍重。碑額5行,10字,為左宣德郎、知開封府雍丘縣同簽書兵司公事鄧礿篆書。碑陰《魯公仙真記》,行書18行,共461字(文後一行年月日字缺),為著名書畫家、襄陽漫仕米芾撰書,文美字珍,人人嘆絕。。。。。「文革」中被毀,邑失翰墨之寶,各界人士惜之。幸得原九三學社張璞山先生等捐贈珍藏佳拓。一九九四年成立費縣顏真卿研究會,提出修復此碑之計劃。一九九七年初費縣縣委、縣政府批准由社會籌資修復此名碑,始得再現原碑面目,邑人其永寶之。。。。
魯公廟和魯公廟碑
作者:魏寶玉
山東費縣是琅琊顏氏發祥地和顏真卿的故里(古琅琊臨沂孝悌里即今山東費縣方城鎮諸滿村)。顏真卿剛直義烈、疾惡如仇的高尚品質、誓死維護國家統一的愛國精神,以及與書聖王羲之並駕齊稱書壇巨星的書法藝術,對我國的民族文化產生著重要深遠的影響。歷代稱頌顏真卿的詩、文、碑、碣甚多,費縣魯公廟碑便是其中之一,且彌足珍貴者。
顏真卿(公元709—785),字清臣,唐代傑出的書法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事親以孝聞,事君以忠聞,歷事四帝,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生前以功業節操被朝廷封為「魯郡開國公」,殉國後追封「司徒」,謚號「文忠」,功勛卓著,國人仰慕,世稱「顏魯公」。子孫在其故里孝悌里(諸滿村)建魯公廟祭祀.
宋元祐六年,費縣知縣楊元永過顏魯公故里諸滿村,見魯公祠廟低矮破舊,決議重加修葺。於是向沂州府報告,大意是說,根據本朝祭祀法規定,顏真卿、顏杲卿弟兄二人為民除災為國殉難,理應春秋祭祀,代代宣揚。如今祠廟破舊,不能遮庇風雨,請上奏朝廷,重新修建,以供後人瞻仰奉祀。沂州知軍州事梁彥深得報即上奏京都太常(國家專管祭祀的部門),太常寺上言春官(即禮部),奏請朝廷批准了這項請求。消息傳到顏魯公故里,其顏氏後裔異常振奮。真卿九世孫顏溫,十一世孫顏安上奔走相告,聯絡各地同族,共襄其事。並以原廟地僻在荒棘為由,上報知縣同意,自家出錢在縣城東買地,當年冬將魯公廟由諸滿遷置至此。
魯公廟在縣城建成後,知縣楊元永又謀籌立碑,他寫信送京都開封,邀請好友左承義郎,尚書職方員外郎,文名震於朝野的曹輔撰寫陽面碑文《唐魯郡顏文忠公新廟記》,文述改建魯公廟的原由和經過,以仰慕之情敘議顏氏先祖、三國魏青徐二州刺史、關內侯顏盛,始自魯居於琅琊孝悌里,及後裔雙公忠義光天下的事迹。碑文共30行,1052字,由明州定海縣主簿、秘書省校對黃本書籍秦觀書丹,其書行楷,字畫峭勁,有晉唐遺意,人稱海內絕體。是文與書,俱堪珍重。碑額5行,10字,為左宣德郎、知開封府雍丘縣同簽書兵司公事鄧礿篆書。碑陰《魯公仙真記》,行書18行,共461字(文後一行年月日字缺),為著名書畫家、襄陽漫仕米芾撰書,文美字珍,人人嘆絕。孫承澤《庚子消夏記》云:「米老為魯公書碑陰,即用魯公書法,奇宕可喜」。該碑二人撰文,三人書寫,佳章妙書,薈萃一石,實屬千古絕品,使古鄪生輝,祊河添彩。碑成於宋元祐七年四月二十七日,連碑額(雕龍)高工尺六尺五寸,寬三尺三寸(據光緒《費縣誌》),龜趺底座,碑陽向北。
魯公廟及碑落成後,祠內祀著「文忠公」顏真卿、「忠節公」顏杲卿弟兄二人金身塑像,亦稱為「二顏祠」。但百姓仍習慣稱魯公廟。廟院內遍植松柏,春秋兩季祀典興隆,士民遊客觀瞻不絕。各地官員過往,文者下轎,武者下馬,瞻仰之餘,吟詩作賦(清《費縣誌·藝文》、《沂州志·藝文》等多有記載),尊仰鄉賢忠烈;珍視名家碑刻,或抄或拓,如獲至寶。
宋朝之後,費縣歷經金、元、明三代戰亂,但是縣官均以守土之責,對魯公廟不斷修復。明永樂年間,建於廟北之村即以「魯公廟」為村名,沿襲至今(見《費縣地名志》)。魯公廟暨《唐魯郡顏文忠公新廟記》碑建於費縣,不唯顏氏後人以此為幸,即是縣民百姓也引以為榮。忠、節二公的事迹如日月經天,照耀千家萬戶;其忠烈愛國的思想早已成為縣人教育子孫後代的精神食糧。
清康熙四十三年,費縣知縣朱約以廟內祀杲、真二公塑像為由,將魯公廟改稱「雙忠祠」。朱約賦《謁雙忠祠》的28句七言長詩(略),並口述讓其子朱澤澐記寫了《雙忠祠記》一文,均收入在清《費縣誌》上。魯公廟改稱「雙忠祠」後,祠內有一副楹聯,遣詞精巧,對仗工整,道出時人對忠節二公的讚美:「國士無雙雙國士,忠臣不二二忠臣。」
古人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費縣地處山區,又因歷史悠久而聞名。而魯公廟碑薈集秦、米珍墨於一體,更為天下罕見。據當地老人講,抗戰前費縣有一老秀才逃荒去東北,途中盤費用盡,忍痛在北京賣了一幅魯公廟碑拓,才得以到達,其傳為佳話。據說北京圖書館尚存一幅魯公廟碑拓,不知是否系當年那個有心人收購。
費縣魯公廟及碑均毀於「文革」,各界人士為之惋惜。幸費縣文物管理所尚收藏一幅完整的《唐魯郡顏文忠公新廟記》碑陽文拓片和一冊由九三學社張璞山老先生捐獻的該碑雙面碑文拓片剪貼本(另臨沂市竹簡博物館存一冊該碑拓片剪貼本),已成為海內瑰寶。張璞山先生以及孫佩蘭先生等生前先後多次向筆者建議修復此碑。
為繼承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研究弘揚顏真卿的愛國思想和顏體書法藝術,費縣縣委,縣政府於1994年成立費縣顏真卿研究會,筆者任會長,組織史志、文化等部門對有關顏真卿愛國思想和書法藝術的資料、文物、古迹進行調查、挖掘、徵集和研究。並將修復魯公廟碑列入議程。首先對魯公廟碑拓進行整理,核對珍拓原跡,校點碑文,補正了清康熙、光緒《費縣誌》和其他史料碑文的舛、漏、衍、脫。筆者主編,請山東歷史學會顧問,臨沂師院教授王汝濤先生撰寫前言,著名書法家姜東舒先生封面題名,費縣顏真卿研究會編印了《唐魯郡顏文忠公新廟記碑》帖。
在籌備召開首屆全國顏真卿學術研究會之際,費縣縣委、縣政府於1997年初批准複製此碑,得到許多領導和專家學者的讚賞以及社會各界的支持。時任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苗楓林、臨沂市委副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祥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馮登善、劉錫祥等先後親臨複製現場視察和指導。書法家惠玉昆先生和臨沂市政協副主席劉家驥擔任藝術顧問,選用精拓數本補足殘缺字劃摹勒上石,請刻碑高手黃秀成先生精心雕刻,幾經修改使其盡量恢復原貌。最後請山東歷史學會顧問、臨沂師院教授王汝濤撰文,著名書法家姜東舒書丹,將這一善舉刻於碑側。1997年9月23日首屆全國顏真卿學術研討會在費縣開幕之際,舉行隆重的揭碑議式。儀式由大會組委會副主任、時任費縣縣委副書記、縣政協主席徐宜宇主持,大會組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時任費縣縣委副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丁風雲致辭,筆者作為顏真卿研究會會長介紹了魯公廟碑的有關情況,臨沂市郵電局局長顏世春代表顏氏後裔講了話,大會組委會主任、時任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苗楓林,民族英雄左寶貴的曾孫、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審左步青,大會組委會副主任、中共臨沂市委副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祥棟,中共費縣縣委副書記、費縣人民政府縣長郭元臣為此名碑揭了幕。
此碑重立於費縣城東魯公廟舊址以西,使秦米墨寶如珍珠出土,重放異彩,古今合璧相映生輝。它為研究顏氏二公的忠烈愛國思想及其與故里的關係,研究秦、米書法藝術遺產提供了珍貴的文物史料
(複製《唐魯郡顏文忠公新廟記》碑陽)
(複製《唐魯郡顏文忠公新廟記》碑陰)
附一: 魯公廟碑陽全文
唐魯郡顏文忠公新廟記
左承議郎尚書職方員外郎雲騎尉賜緋魚袋曹輔撰
明州定海縣主簿秘書省校對黃本書籍秦觀書
左宣德郎知開封府雍丘縣同簽書兵馬司公事鄧礿篆額
唐魯郡顏文忠公有廟在琅琊之費,距縣治東北五十里,曰諸滿村。室宇庳陋,歲月將圮,祀典弗著,神不顧享。元祐六年,洪農楊君元永為邑之二年也,建言於州曰:「按祭法,能御大災,能捍大患,則祀之;以勞定國,以死勤事,則祀之。方魯公守平原時,祿山逆狀未萌,公能賾其端;及反,河朔盡陷,獨平原城守具備,與其從兄常山太守杲卿,首倡大順,河北諸郡倚之以為金城,可謂『能捍大患』矣!其後為奸臣所擠,臨大節挺然不屈,竟殞賊手,可謂『以死勤事』矣;今廟宇不能芘風雨,願聞諸朝,少加崇葺,俾有司得歲時奉祠。知軍州事安定梁侯彥深下車未久,起廢更弊,州既以治,睹是舉也而樂之,即具以聞。太常議典禮以上春官氏曰:『宜如請』。」公之遠祖青、徐二州刺史盛,始自魯,居於琅琊之臨沂孝悌里,故今子孫在琅琊者眾。其十一世孫安上者,言縣,謂廟地僻左荒棘,跨嶺谷絕河澗者六七而後至,祈自出緡錢買地祊河之東,以徙置之。庶几子子孫孫與其邦人奔走承祀弗懈,是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廟成。楊君以書抵京師,曰:「史氏稱顏公英烈,言言如嚴霜烈日,可畏而仰其信然。今廟碑將立,無文以刻之,懼不足以表忠義,勸來世,夫子其毋辭焉」。余考顏氏,蓋出於邾武公之後,武公字顏,其子友,別封 ,為小邾子,遂以顏為氏。孔子之門人,達者七十有二,而顏氏有其八,回以殆庶幾得《復》之「初九,不遠復,無祗悔」之義以為門人之冠。其後,衣冠不絕,間出聞人。然則公之知義、明信、道篤,其淵源有來矣。夫人之於死生之變亦大矣!而君子處之裕然得其所者,蓋有以權義之輕重而已!若夫義有重於生,則不必幸其生;生有重於義,則不必致其死,故曰非死之難,處死之難。若魯公者,學行內外充衍閎肆,以發見於事業,非獨一時奮不顧身死以取名。故前抗祿山之師,後拒希烈之命,不惑於死生之際,而以明君臣之大義,可謂真知輕重大丈夫者哉!百世之下,聞其風者,雖亂臣逆夫,將消縮摧沮,不復牙孽於其心矣!楊君欲發明公之義烈以詔後世,不諉於文學之士而猥以見屬,豈以余為知言哉?乃為志其事而系之以銘,銘曰:
屹屹魯公,剛實積中。學奧問博,涵演擴充。
孝友施家,發為公忠。直道以行,孰顧我躬。
讒口□,往齒其鋒。祿山一呼,逆焰熾天。
炎於崑岡,沸於百川。杯水輿薪,勢且莫抗。
屹屹魯公,忠誠是仗。大義凜然,奮裾首倡。
一清土門,數斬偽將。十有七州,同風順響。
力窮功隳,英聲獨暢。屹屹魯公,不戒於剛。
婉孌媢嫉,假手虎狼。公在□ ,得困之義。
有嚴分守,卒遂吾志。屹屹魯公,風於百世。
太山之祊,魯廟翼翼。孰作新之,守令其職。
煙祀苾芬,子孫是食。惟廟暨孫,有圮有息。
屹屹魯公,與山無極。
九世孫溫
右通直郎知沂州費縣事楊元永立石
右承議郎通判沂州軍州兼管內勸農事雲騎尉緋魚袋常士溫
右朝散朗知沂州軍州兼管內勸農事上輕車都尉緋魚袋借紫梁彥深
元祐七年四月二十七日建
附二: 魯公仙真記(魯公廟碑陰全文)
魯公為盧杞所忌,李希烈反,杞首議遣公,諫者甚眾。德宗問杞,對曰:「真卿朝廷重臣,忠議聞天下,誰不 □ 服?臣常父事之,今遣使,不為賊憚、則辱國。紛紛之言豈足聽?陛下當自斷之,無惑眾意。」德宗不能奪,遂遣之。人知公不還矣,親族餞於長樂坡,公既飲,乃躍上樑跳躑,謂餞者曰:「吾昔江南遇道士陶八八,得刀圭碧霞,□之,自此不衰。嘗雲七十後有大厄,當會我於羅浮山,此行幾是歟?」次汜水,□遇陶,笑謂曰:「吉,吉。」指嵩,少而去。後公死於賊,賊平,家人啟瘞,狀有金色,爪發皆長如生人,歸葬偃師北山先塋。後有賈人至羅浮山,遇二道士奕,即而觀之,問曰:「子何所來?」賈人曰:「洛陽。」其一笑謂曰:「幸托書達吾家。」許諾,即扎書付之,其題曰:「至洛都偃師縣北小顏家。」及往訪之,則塋也,守冢蒼頭識公書,大驚,問狀,皆公也。因與至其家,白之家人,大哭。卜日開壙發棺,已空矣!嗚呼!杞欲害公之人,而不能害公之仙也。希烈、杞,等賊耳,賊之殺人,有常刑,公死且不朽,又況仙耶。元祐三年九月,余游吳興,適□郡人新公之祠,因得謁拜公像,其英氣仙骨,凜然如在。嘗閱《洛中紀異》載公前事,考史所載杞拜公於中書與對德宗之言,奸人表裡無迕,則公之仙復何疑焉?公之大節,紀載甚多,而論次於林公之文為備,固已激忠義之頹風,沮邪之羞魄。至仙真事,吾又以刻於碑陰,以貽續仙傳者。襄陽漫仕米黻記。
附三: 複製魯公廟碑側全文
原唐魯郡顏文忠公新廟記碑,建於宋元祐七年,立於費縣城東魯公廟內。碑陽碑陰分別由秦觀、米芾作書,金石之妙品也。「文革」中被毀,邑失翰墨之寶,各界人士惜之。幸得原九三學社張璞山先生等捐贈珍藏佳拓。一九九四年成立費縣顏真卿研究會,提出修復此碑之計劃。一九九七年初費縣縣委、縣政府批准由社會籌資修復此名碑,始得再現原碑面目,邑人其永寶之。
王汝濤 撰文 乳山姜東舒 書
費縣人民政府 立
一九九七年七月 (責任編輯:admin)
《唐魯郡顏文忠公新廟記》局部
《唐魯郡顏文忠公新廟記》
魯公廟碑舊拓
米芾撰書的碑陰拓頁頗具風采
【馬駿書法編輯整理,轉載複製使用請註明來源】
推薦閱讀:
※米芾《珊瑚帖》(下)
※米芾:詩詞&書法
※米芾 問月篇
※想練習行書,臨摹米芾手札就可以嗎?
※跪服,罕有米芾小楷作品,筆法自如,不臨對不住自己
TAG:米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