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后臨終前部署了一切,但卻漏算了這三件大事,死後家族就被殄滅

觀呂后臨終部署,可謂從容。先是兩個侄子呂產、呂祿皆為王,諸呂侯者十餘輩。對外孫張偃和孝惠帝諸子,她也已作適當安排。至病甚,又以呂產為相國、呂祿女為帝後,並讓二人分掌南北軍、呂更始為長樂宮衛尉。

於是,軍政大權盡握於呂氏之手。但呂后仍不放心,另備遺詔,賜諸侯王各千金、將相列侯郎吏皆以秩賜金,並大赦天下,藉此收買人心。

死前,她還不忘深誡諸呂:「高帝已定天下,與大臣約,曰:『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今呂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為變。必據兵衛宮,慎毋送喪,毋為人所制。」

然而,呂后一去,其家族旋即殄滅,其敗之由,引人深思。

呂氏與漢初功臣集團的矛盾會在自己身後爆發,乃呂后意料中事。其對策有二:一、據兵;二、衛宮。

在她看來,呂氏安泰與否,取決於對軍權和皇權的掌控程度。

這二點,後來也果然成為雙方鬥爭的焦點,真正出乎她意料的有三件事。

一是劉姓起兵。或許,多年來通過誅殺三趙王(劉如意、劉友、劉恢)、分割齊國、籠絡朱虛侯劉章等手段,呂后自信已徹底壓制了劉姓宗室的反抗情緒,故遺言中只道「大臣恐為變」,而慮不及劉姓。不曾想,齊王襄舉兵,恰成為打破中樞平衡的關鍵一擊。

二是審食其倒戈。此事史語多曖昧,真相卻不難分辨。辟陽侯食其亦沛人,戰時隨護高祖家族,顛沛流離,同呂后一起做過楚囚,患難中相知。呂后以他為心腹,拜左丞相,不治事,常給事宮中如郎中令。

呂后葬,他又被拜為帝太傅。這也當系呂后生前之謀。在她的設想中,呂氏子弟典兵,宮中之事則可付於食其。然而沒過多久,當東方兵起,在諸大臣開始謀奪呂氏兵權的當口,食其突然免相。原因史書不載。

但這一變故正發生於政局詭譎變幻的時候,不可等閑視之。此後圖窮匕見,呂產欲入宮控制皇帝,未央宮衛尉不納,致產被朱虛侯捕殺於宮門前。宮廷當時處置,應出自審食其的授意。待呂氏滅盡,食其復得拜相,絳、平酬功之意,可謂明矣。

只是,食其見風使陀,也只能換取一時安泰。等到孝文帝即位,他就很快被踢出了政局。從表面看,當時呂氏一族的頭面人物呂產、呂祿,論智、論勇、論政治經驗,無不遠遜周勃、陳平等人,一開始就沒有勝算。

但細思之,呂氏之敗,最大的敗因還在其內部。此系呂后漏算的第三件事。

呂后執政時,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困境是,其兄周呂侯呂澤和建成侯呂釋之已逝,她又別無兄弟可依靠,只能起用呂產、呂祿等子侄輩。

而她在呂氏內部之所以長期推行「雙峰」模式,一直產、祿並舉者,是因為此二人系出兩枝。呂產乃呂澤子,呂祿則系釋之之子。這對堂兄弟的關係大約是不合拍的,因此危機關頭一錯再錯,使異姓有隙可乘。

第一個錯誤發生於東方兵起之時。面對齊軍西進之勢,產、祿最好的選擇是一人鎮關中,一人出師禦敵,內外相維,成磐石之固。但他倆誰也未出征,都一昧株守呂后「據兵衛宮」之訓,不肯離長安一步,而委平叛之事於穎陰侯灌嬰。結果,灌嬰帶兵一走到滎陽就不再開拔,反而暗中聯合齊王,共同對付呂氏。

第二個錯誤是對酈寄之策猶豫不決。酈寄因老父酈商被周勃劫持,出面勸好友呂祿歸將印、與大臣盟而之國守藩,話中不無虛詞,但也為解決當時政治上的難題指出了另一種思路。當是時,呂氏內外交困,發兵則畏敗,棄軍則不甘,正彷徨無計。如能以和平方式達成妥協,為藩王不失富貴,於呂氏倒也是條出路,當時朝中首鼠兩端之輩亦未必不樂見其成。至少呂祿對此動了心。

他請呂產考慮此策,但呂產這邊的人,或以為便,或曰不便,始終沒句準話。結果呂祿等得不耐煩,終於交出將印,且不告知呂產,陷他於猝不及防和獨木難支的境地。

前述,都可見呂氏兄弟間缺乏協調。臨難各懷鬼胎,不免被各個擊敗。以陳平、周勃的老辣,只怕早已瞧出這一破綻。

呂后雖系雄主,但她不早在下一代中樹立核心人物,致家族凝聚力漸弱,亦為大失策矣。

呂后之妹、樊噲之妻、林光侯呂媭聞呂祿欲棄軍,大怒,乃悉出珠玉寶器散堂下,曰:「毋為他人守也。

」觀其言行,倒是個有主見的。以年齡、輩分、經驗論,實堪為呂氏領袖。只可惜是個女流。當時,連續兩回女主天下的事,哪怕呂氏也不願意見到吧。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推薦閱讀:

項羽家族世系
站在三星,以及其它大公司背後的韓國家族
暮色兮涼城ヽ皇室家族 °Ⅵ
特朗普當選總統成「家族盛事」 子女悉數上陣參與權力交接
有什麼歷史很久遠,至今都存在的顯赫家族嗎?

TAG:家族 | 部署 | 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