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曙光:440億元中國電影票房背後的思考

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31日晚通報,2015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40.69億元,比2014年增長48.7%,創下「十二五」以來最高年度增幅。中國電影票房的高速乃至超高速增長,得益於國家層面出台的各種支持電影的若干政策所發揮的綜合效應,得益於穩定而又迅速增長的「中產階層」,得益於三四線城市多廳影院建設等。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特約專家、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認為,隨著中國城鎮化的最終完成,隨著電影消費回歸正常狀態,中國電影不可能長期保持超高速發展狀態,最終將會與中國經濟一樣,最終也會步入中高速發展的狀態和格局。電影市場層面,同質化、單一化、過度迎合觀眾的娛樂性需求、過度追求票房指標和經濟效益仍然是「短板」。中國電影當務之急是要在深入研究中國電影結構性變化及其演變趨勢的基礎上,抓住有利時機推進中國電影的結構性調整,做好頂層設計,全面推動中國電影差異化市場體系建設,優化中國電影生態和環境,增強中國電影的內生動力和發展後勁,延長中國電影發展的「黃金機遇期」。

本文來自|中國經濟網

饒曙光做客中國經濟網《文化名人訪》欄目

自2003年中國電影啟動全面產業化改革以來,中國電影以超過30%的複合性增長速度持續增長,2015年則呈現出了加速度發展的態勢,創新高成為了中國電影發展的「新常態」,展現了中外電影史上罕見的「中國速度,中國奇蹟」的獨特景觀。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無論是票房、觀影人次以及其他各種數據都是在不斷創新高的興奮、乃至亢奮中度過的。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31日晚通報,2015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40.69億元,比2014年增長48.7%,創下「十二五」以來最高年度增幅。其中,國產影片票房271.36億元,佔總票房的61.58%,以較大優勢保持了國產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的主導地位。據統計,2015年我國故事影片產量686部,全年票房過億影片共計81部,其中國產影片47部;國產影片海外銷售收入27.7億元,比2014年增長48.13%;全年城市影院觀眾人次達到12.6億,比2014年增長51.08%。2015年影院建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全年新增銀幕8035塊,平均每天增長22塊,全國銀幕總數已達31627塊。全國影院已全部實現數字化,縣級城市影院全覆蓋已基本實現。   

中國電影票房的高速乃至超高速增長,得益於國家層面出台的各種支持電影的若干政策所發揮的綜合效應。特別是國家支持影院建設的政策措施,使得銀幕數較長時期保持了每天十多塊乃至二十多塊的增長。從觀眾層面而言,觀影人次、特別是忠誠度較高的觀影群體觀影頻次的增加,首先與中國社會「中產階層」的穩定增長相吻合、相匹配。瑞士信貸集團在最新公布的《全球財富報告》顯示:「擁有5萬-50萬美元資產的中國中產階層人口為1.09億人,超過了美國的9200萬人。」 換句話說,中國穩定而又迅速增長的中產階層已經成為世界最大規模的中產階層,為中國電影票房增長準備了最大的觀眾群體。其次,三四線城市多廳影院的建設,使得「小鎮青年」對中國電影票房的貢獻不斷擴大,有效拓展了中國電影市場的空間和容量。第三,中國經濟艱難轉型也在很大程度上放大了電影需求、電影消費的「口紅效應」。筆者預計,中國電影市場由於起點較低,城鎮化不斷拓展,人民群眾文化消費需求、電影消費需求持續旺盛,將會在較長一段時期保持高速發展的態勢。也就是說,在中國整個城鎮化過程沒有最終完成之前,中國電影某種非常態的高速發展甚至是難以逆轉的。不過,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隨著中國城鎮化的最終完成,隨著電影消費回歸正常狀態,中國電影不可能長期保持超高速發展狀態,最終將會與中國經濟一樣,最終也會步入中高速發展的狀態和格局。

有一個問題需要我們深入和反覆思考:為什麼中國電影如此高速發展,但卻面臨著越來越強大、越來越激烈的批評乃至指責?一言以蔽之,就是結構不合理。特別是電影市場層面,同質化、單一化、過度迎合觀眾的娛樂性需求、過度追求票房指標和經濟效益。儘管中國電影國內市場規模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但是,與美國電影海外市場規模及其傳播力、影響力相比,依然是是目前中國電影無法企及的。中國電影要在內容生產、內容品質和內涵上成為生產大國乃至強國,還有很多、很大的「短板」,而要補齊短板也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國電影不僅沒有任何驕傲的理由,反而應該有更強烈的憂患意思和危機感。

新力量、跨界與類型拓展

新生力量尤其是跨界導演「群體性」、「集體性」發力乃至爆發是2014年中國電影一道靚麗的風景線。2015年跨界執導電影的就有吳京、何炅、大鵬、落落、肖洋、張皓、蘇有朋、陳建斌等十多人。他們不僅有演員、主持人,也有歌手和作家,還有在電影圈摸爬滾打多年的業界人士等等。2015年國產影片票房排行前6名的影片中,有5部是新導演作品,其中4部是導演處女作,它們分別是暑期檔三大「現象級」電影《大聖歸來》(田曉鵬)、《捉妖記》(許誠毅)、《煎餅俠》(大鵬)和國慶檔票房冠軍《夏洛特煩惱》(閆飛、彭大魔)。可以說,一個豐富多彩、風格各異的新生導演群、跨界導演群,已經成為國產電影的新生尤其是創新力量,他們以新的觀察角度、新的思維方式、新的電影語言和他們對年輕觀眾的了解,打破了傳統電影的固定模式,為中國電影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而且,各種跨界新力量為中國電影所需要的類型拓展,帶來了各種有效資源。當然,各種跨界新力量也在電影界引發了巨大的爭議,不少人開始懷疑、質疑電影尤其是電影導演,難道沒有專業限制和專業門檻嗎?在筆者看來,各種新力量以及跨界新現象並沒有降低電影、尤其是電影導演的專業性及其專業門檻,因為他們往往憑藉自己的資源積聚了一個龐大的幕後團隊,幫助他們完成了電影導演必須的任務。

與各種新生力量尤其是跨界導演以各種出奇制勝的方式取得高票房、成為熱點電影現象乃至文化現象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很多資深老導演們的很多誠意之作,用心之作乃至生命之作卻持續遭遇票房「滑鐵盧」。陳凱歌的《道士下山》獲得4億元票房已經是鳳毛麟角,更多老導演的作品票房甚至很難過億:吳宇森的《太平輪:彼岸》5104萬元,杜琪峰《華麗上班族》 4747萬元,張婉婷、羅啟銳《三城記》更是只有1223萬元。究其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觀眾群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強度在更新換代。80後加90後觀眾貢獻了中國電影市場票房的80%;90後觀眾超越80後觀眾成為當下中國電影市場的觀影主體;00後觀眾不斷湧現並且呈現大幅上升的勢頭;三四線城市新興觀眾群體也就是「小鎮青年」更樂於接受具有親近感的國產電影……這些年輕觀眾群體成長在互聯網和遊戲滋養的環境里,天生具有互聯網基因,狂熱追求更緊張的節奏、更線性的敘事、更有遊戲感的視聽。他們的需求、欣賞和消費傾向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中國電影的創作和生產。所有這些都為年輕導演、尤其是跨界導演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歷史性機會。新導演們、跨界導演之所以能夠迅速成為中國電影的新力量,在於他們對年輕觀眾的觀影心理、觀影需求有更直接的感受、更深刻的認識,從而更能掌握市場的脈動和走向。

從整體上看,電影類型可謂是百花齊放,多姿多彩,甚至有點令人目不暇接。有奇幻片(或者魔幻片)《捉妖記》等的橫空出世;有探險片《尋龍訣》等的異軍突起;有動畫片《大聖歸來》成為國產動畫電影的新標杆;有「接地氣」的喜劇片《煎餅俠》《夏洛特煩惱》;有重振雄風、令人刮目相看的軍事影片《戰狼》;有《師父》《破風》《烈日灼心》《解救吾先生》《老炮兒》具有創意元素、實現了類型拓展的影片;有《闖入者》《刺客聶隱娘》《十二公民》《山河故人》《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一個勺子》《心迷宮》具有較好口碑的文藝片,等等。

在所有電影類型中,喜劇片以其輕鬆詼諧的劇情、引人發笑的表情與肢體動作、出人意料的情節設置,所表現的生活場景是觀影者熟悉和生活的日常空間,滿足了觀眾輕鬆、放鬆的觀影需求,因此贏得了絕大多數觀眾群體的青睞。喜劇片成為了最賣座的類型片,表現極其搶眼,不管是票房還是平均觀影人次,已經連續多年在主要類型片中拔得頭籌,市場熱度持續性升溫。《澳門風雲2》《煎餅俠》《港囧》《夏洛特煩惱》都是「十億級」票房的喜劇片,包括迄今為止國產影片票房冠軍的《捉妖記》也是具有強烈喜劇元素的影片。值得注意的是,兩部堪稱「票房黑馬」的喜劇電影《煎餅俠》和《夏洛特煩惱》都是跨界之作,《煎餅俠》的創意源自網路劇《屌絲男士》,《夏洛特煩惱》改編自開心麻花團隊的話劇作品。但是,青春片的熱門及其式微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和思考。如果喜劇片創作和生產不能深入對現實人生、人性、有所觀察、思考和表達,不在深度和廣度上有所拓展而是簡單的按照娛樂需求進行「配方式生產」,那麼就有可能重蹈青春片的覆轍。人們或許記憶猶新,前不久只要貼上青春片的標籤就能獲得相當不錯的票房成績。不少電影公司也就不顧是否有充分的準備和資源而大幹快上青春片,希冀儘快能夠在火熱的市場氛圍中分得一杯羹。於是乎,「出國」、「車禍」、「墮胎」的老三樣情節,從《萬物生長》、《左耳》、《梔子花開》,再到《既然青春留不住》、《年少輕狂》,觀眾們逐漸開始有了些審美疲勞乃至審美反感。貼上青春片標籤就能獲得高票房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貼上喜劇片標籤就能獲得高票房的黃金時代還能夠持續多久呢?

在筆者看來,中國電影的類型單一,同質化,以及跟風現象依然嚴重。反映現實、思考現實、追問現實的所謂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甚至成為了「不可見的電影」。從創作層面而言,一方面需要有效拓展電影類型的多樣化,另一方面有效提升電影類型的精細化也就是所謂「深加工」,實現每一個電影創作、電影項目效益的最大化和最優化。具體到類型拓展上,多樣化和精細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多樣化拓展中國電影的空間和容量,精細化則有效推進內生性增長。而要實現這些目標,對中國電影每一個環節的專業性、協調性及其實現綜合目標的能力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更高的考驗。我們不能簡單地重複、停留在中國電影觀眾所熟悉的那幾個傳統類型,而應該在科幻、災難及其他類型上有所突破、有所拓展。電影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工業水平、高科技水平、國際化水平,中國電影想要與美國進行有效、長期的博弈和抗衡,還必須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概念電影,來體現中國電影高科技實力、運用能力及其背後體現的綜合國力。

互聯網、產業鏈與彎道超車

筆者曾經指出,「電影產業已經成為互聯網進軍文化娛樂行業的首要領域。互聯網已經不僅僅滿足於為電影產業提供技術手段,而是通過融資、併購和戰略合作,迅速改造著傳統電影產業的格局,由此逐步實現電影生產的民主化、電影消費的去物理化、電影發行的去中介化、電影營銷的扁平化、電影運營的大數據化等。」 到底是「電影+互聯網」還是「互聯網+電影」?——這也不單是一個概念遊戲,直接決定對電影本質、電影本性更深化的認識,關係中國電影的可持續發展。在中國電影從大國走向強國的道路上,如果這個問題理不清,電影失去了主動性,那麼很有可能出現方向性的偏差。

地球人都知道的秘密是,互聯網及其互聯網巨頭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強度進軍和布局電影,對傳統電影業及其傳統電影業的思維方式以及一切的一切都形成了巨大的衝擊,以至於不少電影人都發出了電影業將會成為互聯網及其互聯網巨頭的「殖民地」的悲鳴。互聯網巨頭BAT,包括其它互聯網公司以百米賽跑的速度,以不計成本的方式進入電影界,瘋搶IP並且以IP作為拳頭產品乃至殺手鐧,以及光怪陸離的資本運作、併購讓電影界目不暇接,眼花繚亂。隨著電影IP概念的走紅,一大批改編自網路小說、網劇及其它形式的電影大行其道並且獲取高票房,也讓電影界不知所措。不管是互聯網+電影還是電影+互聯網,主語都應該是電影;IP電影能否超越IP本身,通過專業態度、專業水準、專業精神進行「深加工」而成為合格乃至優質的電影產品、電影作品,擁有電影的質感、美感,但願不是我們的一廂情願。無論如何,筆者堅持認為,互聯網、大數據及其IP開發等等所有的新技術手段和工具,對中國電影整體上說提供了某種後發優勢和機遇,有助於中國電影實現「彎道超車」。

優化生態和結構,前瞻性防範和化解風險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電影高速增長、中國電影市場規模的持續擴大並不是那麼「費力」、「費勁」。在筆者看來,中國電影當務之急是要在深入研究中國電影結構性變化及其演變趨勢的基礎上,抓住有利時機推進中國電影的結構性調整,做好頂層設計,全面推動中國電影差異化市場體系建設,讓不同類型、不同風格、不同樣式的電影都能讓有效對接自己的目標觀眾群體並且不斷拓展,都能夠得到健康有序、合理協調的發展,真正促成多類型、多品種、多樣化局面的形成,優化電影生態和格局,增強中國電影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後勁,提升中國電影的認同度和美譽度。可以說,全面差異化市場體系建設是中國電影下一階段的關鍵環節。中國電影可以有效利用結構性變化的有利時機,通過宏觀調控適當降低中國電影的發展速度,讓中國電影得到更高形式、更高層次的「休養生息,養精蓄銳」,優化中國電影生態和環境,增強中國電影的內生動力和發展後勁,延長中國電影發展的「黃金機遇期」。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電影市場近年來超速度發展、加速度發展,主要還是依靠電影投資及其規模的超速度、加速度增長。從現代電影工業體系、現代電影市場體系、現代電影產業體系、現代電影傳播體系的角度看,中國電影的整體規模、相對規模都還偏小,抵禦系統性風險的能力也是不強的。今後一個時期,隨著中國電影規模化的增強,電影的版圖也將會發生很大的改變;電影公司的重組以及兼并或許就會成為一種「新常態」,電影的規模化、集中度也會提升。電影在整體上有效提升抵禦系統性風險能力的同時,對項目開發的規劃性、系統性、協調性也會增強,有助於實現內生性增長。現代電影工業體系、現代電影市場體系、現代電影產業體系所需要的電影專業化公司及其配套,電影創意及其創意的實現手段,電影項目開發及其深加工能力,電影衍生品、後產品運營等等,依然存在著很多無法迴避的短板,有可能某一天會凸顯出來而導致中國電影工業發生「系統性風險乃至毀滅性風險」。投資規模及其擴張與「內生性增長」的雙輪驅動,才能保障中國電影的可持續發展、健康發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

推薦閱讀:

四大落馬高官背後的四大惡妻
傳世微笑的背後,是這個古老王國的風雨沉浮!
生在農曆這3天的人,背後有貴人撐腰,再窮也會富
科技日報:透視剖腹產率畸高的背後

TAG:電影 | 中國 | 中國電影 | 思考 | 電影票房 | 票房 | 電影票 | 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