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倫理學是一切科學的頂點(筆記)
奧古斯特·孔德(1798.1.19~1857.9.5),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實證主義哲學的創始人。開創了社會學這一學科,被尊稱為「社會學之父」。他創立的實證主義學說是西方哲學由近代轉入現代的重要標誌之一。
實證哲學:以經驗和科學為基礎的哲學體系,實證一詞指實在、有用、確實無疑和嚴謹,指否定的反面,就是說,實證的知識不是單純的否定或批判。
哲學背景:思想混亂和社會不穩定
解決問題:當神學的信仰不再被作為政治權威的支柱來接受時,如何能夠保持社會的統一?
最終目的:改造社會,以達到思想和社會的統一。
人類思想運動三階段法則:第一是神學階段,第二是形而上學階段,第三是實證主義階段。
孔德相信不可能在現代人身上重建以前那種神學統治,而啟蒙運動留下的思想遺產是高揚個人自己的思想和意見,它也不能導致任何的統一性。只有一種新的宗教能夠建立一切人之間以及它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之間的統一。(孔德眼裡的新宗教,就是實證主義咯)
孔德按照進入實證階段的次序來排列科學:數學(算術、幾何和力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社會學。後來他又在社會學後面加上倫理學,作為一切科學的頂點 。
這種分類還表示從簡單到複雜的漸進:數學包含最簡單、最抽象和最一般的命題,居於首位,形成其餘一切科學的基礎;社會學最為複雜,用它以前的科學作為前提。
社會學是諸科學的女王、知識的巔峰,因為它利用了以往的一切資料,並把它們整合起來為一個和平有序的社會服務。
社會生活的淵源不是自利,而是社會衝動。……進步在於人之所以區別於獸類的人類職能的發展,在於理性或比較高尚的衝動的往前發展。孔德反對人民代表,認為那會使專家從屬於愚昧者。輿論是惡政的解毒劑。他相信社會問題歸根結底是道德問題,改變觀念和習慣會促成確實有益的國家的產生。
重大的人類問題是儘力使個性服從社會性;一切事物都一定同人道有關聯,仁愛是主要的衝動,為他人而生活乃絕對的要求。人道是巨大的神明,值得崇拜。孔德早期以亞里士多德為宗,強調理智的作用;晚期以聖保羅為宗,更強調情感的作用,並為感情的至上性辯護。
孔德「人道教」主張:人性是至上存在者,人性佔有上帝的地位。
孔德認為理想的哲學家應該摒棄那些與工作無關的生活瑣事,這樣才能保持心靈的純凈。理想的哲學家應將保持大腦清晰作為主要任務。
有學者指出,孔德批評了神學和形而上學,但最後實證主義卻變成一套獨斷的形而上學體系。但這並不能否定他對哲學和社會學的開拓性貢獻。
孔德名言摘錄:知識是為了預見,預見是為了權力。
任何不能被最後歸結為對事實的簡單闡明的命題,不論是特殊還是一般的,都不可能具有任何實在的或可理解的意義。
我們除了關於現象的知識之外沒有關於任何事物的知識,而我們關於現象的知識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我們既不知道本質,也不知道任何事物產生的實際方式,而只知道它對其他事實以前後相繼或相類似的方式發生的關係。
要找到能緩和我們命運的嚴酷性的唯一天命,我們必須寄希望於我們自己的不懈的能動性。
愛是我們的原則,秩序是我們的基礎,而進步是我們的目的。
凡是能舉出真正的宗教在道德上的優越性的例子的地方,占第一位的都是情感。
社會問題如此複雜,幾乎看不到平穩的狀態,一個人人可以發言、具有偏見的和無知的社會一定是瘋狂的。
真正的社會單元是家庭;社會是依循家庭的模式建立起來的。
女性的腦力勞動次於男人,不是因為她們的精神力量較薄弱,而是因為她們豐富的情感和身體敏感度不利於大腦集中注意力。
家庭以情感為基礎,社會中合作佔據優勢。社會的主題就是一定要在合作中為社會成員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推薦閱讀:
※袁漸芝:略論道德、倫理與政治
※性倫理
※金瓶梅哪個版本比較好?
※現實生活古巴比倫理財"五大金錢定律"
※現代醫學如何走出倫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