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億日本人,三億教徒,為什麼日本的教徒是日本人口的三倍?
現在很多人認為,中國人的道德水平不高,是因為沒有宗教信仰的緣故。這種說法,究竟有沒有道理呢?日本人與我們屬於同一文化圈——漢字文化圈,通過對日本人宗教信仰的考察,也許我們心中的一些疑惑會得到解答。
(日本列島地形圖)
宗教與道德,存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係。宗教是對宇宙存在的解釋,但宗教常常有一些教義和教規用來規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就是宗教道德。在世俗生活中,也有一些準則來規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就是世俗道德。
因為宗教是超自然的信仰與崇敬,宗教道德具有一定的神聖性和超越性,宗教道德比世俗道德更具威懾力與滲透力。理論上來講,宗教信仰對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然而,我們通過對日本宗教的考察,會發現,道德水平的高低與有無宗教信仰沒有必然的關係。
(日本嚴島神社)
談到日本人的宗教信仰問題,常常會提到「一億日本人,三億教徒」這樣的說法。這句話的意思是:日本有一億多人口,但是在宗教信仰問卷調查的時候,會發現有三億多宗教徒。教徒為什麼會是日本人口的三倍?因為一個日本人有時候會同時信仰三種宗教。
神道教、佛教、基督教是現代日本的三大宗教,人的一生要經歷三件大事,出生、結婚、死亡,日本人一生中的這三件大事分別與三大宗教發生關係,出生的時候會去神社,結婚的時候會去教堂,死了以後埋葬在寺廟管理的墓地里。
神道教是日本本土的宗教,神道教的產生有點類似於中國的道教,神道教屬於泛靈多神信仰,祭祀日本本土的天神地祇。在佛教傳入日本之前,神道教沒有一個統一的名稱,公元5世紀至8世紀,中國漢地的佛教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形成了日本佛教,日本人為了區分日本本土的固有信仰與外來的佛教,創造了「神道」一詞與「佛法」分庭抗禮。
(日本奈良東大寺)
佛教傳入日本以後,神道與佛法之間經常此消彼長,日本天皇有時候看見神道的勢力強大,就有意扶植佛教,有時候看見佛教的勢力強大,就扶植神道。這一點與中國的佛教和道教之間的關係頗為相似。
(日本嚴島神社著名的「海上鳥居」)
最後神道與佛法相互融合,佛教寺院與神道神社並存,到了明治維新時期,日本老百姓同時信仰神道和佛教。
新航路開闢以後,西方人也開始與日本進行貿易往來,到了16世紀的時候,羅馬天主教傳教士進入日本,傳教士開始在日本傳播天主教,到17世紀之時,天主教教徒大約有70多萬人。德川幕府覺得天主教教徒太多了,會威脅自己的統治,於是開始實行禁教政策,天主教一度衰落。到了明治維新以後,也就是1873年,日本正式取消基督教傳教禁令,基督教在日本開始慢慢的復甦。尤其是二戰以後,基督教受到日本青年的歡迎,現在變成了日本的三大宗教之一。
(日本現在的教堂)
這一點和基督教在中國的情況也非常的類似,一開始中國皇帝允許傳教士傳教,天主教信徒眾多,到了雍正的時候,開始禁教,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一度中斷。直到《天津條約》簽訂以後,外國傳教士才可以進入中國內地傳教,基督教在中國慢慢復甦。
明治維新以後,神道一度被尊為日本的國教,勢力大增。二戰結束以後,新的日本憲法規定日本宗教信仰自由,神道教不再設為國教,日本的宗教信仰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面。
日本宗教的發展歷程與中國宗教的發展歷程非常的類似,中國的宗教也是多元化的局面。同時,中國人和日本人對待神靈的態度與古典時期的希臘人、羅馬人非常的類似,古典時期的希臘人、羅馬人沒有一神教的信仰,同時希臘人和羅馬人的神祇也具有一定的人格化傾向。
(宙斯)
尤其是古希臘的神祇和中國古代的神祇人格化傾向非常的明顯,比如古希臘神話中的宙斯是奧林匹斯眾神之首,但他經常瞞著赫拉找情人,而且宙斯還有私生子。中國古代神話小說《西遊記》里的玉皇大帝更是經常犯人間皇帝常常犯的錯誤。
中國和日本沒有經歷中世紀的一神教信仰,現在的日本人、中國人與古典時期希臘人、羅馬人的宗教信仰非常的類似,對於神靈的崇拜,並沒有達到如一神教信仰那樣的神聖性與虔誠性。但是,日本人的道德素質非常的高。
(當然現代日本人也會選擇傳統婚禮,在神社結婚)
所以,中國現在不能把道德修養方面的問題歸之於信仰的缺失,甚至是宗教信仰的缺失。中國需要加強世俗道德的建設。誠然,宗教道德具有神聖性和超越性,約束力比較強。但世俗道德的建設也非常的重要,宗教道德依靠的是信仰,世俗道德依靠的是理性。理性認識提高了,道德水平也會提高。中國古代的道德,如三綱五常、四維(禮、義、廉、恥)等,其實都是世俗道德。
更多歷史知識,可以關注「騰飛說史」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看了易富賢《大國空巢》,中國人口問題愈來愈嚴重啊,中央是不是反應慢了,2015年才放開二胎?
※真人口述:我長得美當然得拿高薪!
※香港公屋制度:一半人口安居的"政府樓"(資料)
※香港老齡化程度高於內地:700萬人口中有98萬超過65歲
※通州「十三五」常住人口上限:16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