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拿被洗腦養生當中醫養生

養生一詞,最早是出自《黃帝內經》。其中《黃帝內經》本神曰: 「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邪僻不至長生久視。」又《黃帝內經》開篇即論,既上古天真論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及見古代中醫以人的健康長壽為主,治病為副。如今的人談及中醫,無不以治病為主,至於養生更是五花八門,各種偏方、驗方漫天飛舞。甚至連邊都扯不上的西醫維生素及保健品都以養生為名,大肆販賣產品。偏偏大眾受知見所限,唯聽而信之。嘗試之後才知道,沒什麼大用,瞎耽誤時間。那麼養生到底是什麼意思,中醫的道和理是什麼?其實遠病養生,無非順四氣以沉浮於生長之門。故《黃帝內經》本神曰: 「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天地四時即春夏秋冬。人飲食天地生成氣味而合化氣血,以保持生長之性,而形體不衰。故其性為化。人收貯精氣以養人形,以維持生命不息。故其用為變。物之生為化,春夏萬物生長,陽氣日生,陰氣日長,故人能生長,人生長不是無根之木,依賴飲食化生氣血。養氣血以流行,人常生故無病。物之極為變,秋冬萬物成熟收貯,陰氣日平,陽氣日秘,人亦收貯陰陽能量,如萬物種子,人生精氣,以待春時生長,故樹有年輪,人有年齡。故人能盛壯產子。所以養生,無非順四氣以沉浮於生長之門。以養氣血,蓄精氣。如果人不順四氣,陽失其秘,則陽強不能固,陰氣乃失。陰陽失衡,則邪氣內傷並作。故人生病。如果平時不節制飲食,思想無窮而日思夜想,寡居生邪淫而不收束,或性生活過度,則致陰陽失衡,一旦外為氣血久虧,內為精氣不固,導致陰陽離決,病生百變,則精氣乃絕,故人夭亡。中醫是祖先文化,漢字也是祖先文化,人生病為什麼叫生病?病和生是對立的,病則不生,之所以不生,無非沒有養生,衛生,導致氣血不足,或精氣不固。而後病死。生死之間有道和理,中醫為什麼把人身氣血精氣津液名為正氣,正氣為陽和氣,人失陽,則近陰,純陰為鬼。則為死人。故診病人正氣不足,為離死而近。正如許多人都認為中醫是治病的,其實中醫是真正研究養生,也就是抗衰老的。這就是比治病還要高深的中醫養生。關於中醫養生,太多人流於形式而不能了解其內涵。正如人人都知道中醫,但是對於中醫如何開方治病,大多數人說不清,道不明一樣。正象許多人說起中醫養生,總是一套一套的,但真正問起為什麼要那樣?卻說不出所以然來一樣。正是因為不求知道養生的道和理,才會有被洗腦的養生觀。在中國,人們對中醫養生普遍的充滿熱愛,但是卻總是不能得其法,只是知道一些皮毛。人們對中醫養生的熱情,更多時候,不是為了養生本身,而僅僅是對祖先文化的認可。或者因為一些傳統的習慣,而相習成俗。導致形式大於功用。所以更多時候人們僅僅是口頭上的信奉,而從未或很少付諸於實踐去學習,或嘗試了解養生的真諦。其實中醫並不複雜,甚至還很樸素。只所以深奧,是人們了解太少的緣故。中醫存在幾千年,對於治病,僅僅是一種手段,中醫真正學問在於養生,讓人在百年壽命中,行動不衰。讓人到死沒有病,容顏不老,行動不衰。我想這才是真正的抗衰老。那麼中醫對於養生這門學問是如何運用的?首先,理論成立。古人認為,天和地二者互相轉化,有形可以化為無形,如飲食合呼吸之氣,以生成氣血;無形亦可變成有形,如氣血充於陰而成精氣,以充骨空,以養人體。故古人提出天地本為一氣,一氣分陰陽。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明確指出:大地被六氣包裹,托舉。而大地的五種屬性,與天的六氣,按一定的規律運轉,或化或變。並根據五運六氣學說提出甲子等精微理論。這些理論,祖先稱之為易。周易是易傳承到周朝時,文王演八卦而成的易學一種。易學讓天地運轉規律有跡可尋,那麼天地中萬物,均受到天地規律約束,人也一樣。正如一個雞蛋,能孵化出小雞來。是蛋清和蛋黃共同的結果。一粒米、一粒豆,任何種子都由肉和心組成。一個人的孕育也離不開胞和胎。人既然為天生地養的一個物種,那麼天地的規律同樣也適用於人。人生五臟六腑,以合天地,食地生五味,亦吸收天之五氣。氣味合化,乃生氣血。氣血生精神,養身束形。年輕人氣血旺故能生長,老年人或久病之人氣血衰弱,故令人過食而發胖走形或少食而瘦弱乾枯。最終結局都是多病纏身,加速衰老。所以,《素問》開篇既講人有生長衰老,但有人能雖已有百年壽命,仍行動不衰的。只所以這樣,就是因為保持了氣血不衰。氣血能充陰生精氣,故因精氣未失而行動不衰。及見,中醫養生其實很簡單,就是保持氣血不衰。看看當今世人,包括中醫,有幾個把保持氣血放在心上,並告知周邊的人。保持氣血是唯一抗衰老的良方。看看社會上,各種養生課題,基本上忽略了氣血問題。這是本未倒置。其次,結決問題。與生對立,影響生,甚至不生的叫病。當人氣血不足,容易受到外邪內因侵犯而生病。養生的目標是讓人雖老而氣血不衰。那麼生病就會影響養生。於是中醫出現了,幾干年來,中醫治療各種病,形成了鮮明的中醫特色。最後,調理氣血。氣血是一種消耗品,人們的運動、思想、悲喜均會消耗氣血,故氣血日生日長,亦大量消耗。故當人體不能及時生出氣血,或消耗過大,不但生病,而且衰老。調理氣血不僅僅需要吃藥,還要結合順四時生髮之氣,運動,養性等多方面。首先調理氣血分為未病調理和病後調理。人體有病,會加重氣血消耗,故病人補氣血,一是邪氣過盛或內傷虛損,令補藥難起作用,或補不進去;一是即使起到補養作用,但遠不及氣血的消耗。故病人必以祛病後才能全生,養生。謂病後調理。未病人調理氣血,不是無病,是病沒有形成大病,平時但少有不適,遇過勞過累,或臨事過思,即問診於中醫,以飲食五味和而調之。即不生病。現代人只知道運動健身,卻不懂順四氣之性,結果可想而知。一年有四氣,一天亦有四時,故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卧。凡用中醫養生者,必適寒溫,而為健運。如日出氣溫則散漫運動,取其生氣;日中氣熱則多戶外運動,以發泄郁怒之氣;日未氣涼則少思慮,以收神氣;日落氣寒則蜷縮睡卧,以成其伏匿。總之,中醫養生經過理論、治病、調理氣血三個階段,能讓一個人最大化的達到抗衰老。
推薦閱讀:

春天刮肝經,無病一身輕。
科學教育、中醫養生、氣功等名人講座《包羅萬象視頻集錦82集》
怎樣逼出體內濕氣
給你哆啦A夢的時光機,不如告訴你睡美人的秘密——中醫談失眠(女生篇)
調理脾胃的按摩手法

TAG:中醫 | 養生 | 洗腦 | 中醫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