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沒有你想像中漫長,需要剋制的從來不是表達愛意
母親節,可以預見,朋友圈會被刷屏。會被「感恩母親」和「你在朋友圈那麼孝順你媽知道嗎」這兩種聲音刷屏。
兩年前,關於母親節我寫了這麼一段話:
鋪天蓋地的母親節祝福,讓我有種莫名尷尬。生而養,多麼自然,為什麼偉大?早晨奶奶對樂兮說:祝你媽媽節日快樂呀。樂兮說:寶寶吃東西,不講話。棒呆,給他點贊。對於網上向媽媽表達孝心這種事,別人做我能理解,但自己不會,只是個人審美,並無評判。而今天我的想法是:生而養,多麼自然,為什麼偉大?需要珍惜和讚美的,從來就不是血緣,而是相處的點滴,彼此的記憶。那麼,對於一個給過你陪伴,養育,以及美好記憶的人,如果你願意表達感謝,送她禮物,也是最最正常的事了,不用排斥。
不用排斥。更不用理會別人的諷刺。需要自問的,僅僅是你的表演欲和真實內心,是不是長了同一張臉。如果錯位,可否在以後的日子作出哪怕一點點調整。在下次發母親節朋友圈時,看到「你這麼孝順你媽知道嗎」時,心安理得說一句:她知道。
雞湯和反雞湯,幾乎總會同時出現。有人在母親節表達,就一定有人對這種表達充滿揣測和各種層面的不屑。
最常見的不屑是:對形式大於內容的東西嗤之以鼻,對跟風表達的東西懷疑其真誠度,對平時冷對父母卻在節日賣乖的人懷有鄙視。這些都沒問題,但是請精準打擊,比如:你親眼見過某人真的對父母差勁,而他又在朋友圈表達甜膩的祝福。我支持你點對點,一對一,往死了懟他都沒問題。
但不要誤傷,不要把諷刺均攤到每一個表達心意的人身上。因為,你會委屈一部分人的善意。讓他以為:表達是虛偽。甚至從此克製表達。表達從來不是虛偽,表達就是表達。表達是儀式感的一部分,而儀式感的核心,是愛與自我看重。
我媽是一個比較有儀式感的人。
我小時候,每年槐花開過,我媽會去集市,給我們買涼鞋,薄襪,裙子一身,背心短褲一身。如果哪一年正好比較寬裕,她甚至會帶我們去市裡的嘉惠,允許我們自己挑裙子。過年也會有新衣服,大多是各種紅,大紅,桃紅,橙紅。除夕夜可以穿,等年過完,那衣服就看煩了。但是到了下一年,還會充滿期盼。有一年格外窮,沒余錢過年了。我爸買來許多下水肉,一邊收拾一邊說:下水做好了,比精肉還要好吃。我媽從箱子里拿出不知哪年攢下來的布料,自己動手做新衣。看我們不高興,我媽趕緊說:放心,我買了花邊,扣子,還有假花,你們自己選。那年我的新衣服布料,是深紫色和灰色和褐紅色相間的格子,胸前點綴著一圈粉色蕾絲花邊,袖口是從舊衣拆下來的黑色尼龍鬆緊帶。我姐的新衣是褐紅色滾金線的布料,亮點是胸前有一個粉色絹花。一看就花了很多心思,但真的又丑又土。
又有一年夏天,我們放學回家時看到桌上竟然有四個菜。我媽說:再等一下,就快好了。我們一邊看新白娘子傳奇,一邊等。等的很著急。菜終於上齊,我媽說:可以吃了。我們三個埋頭猛吃,拚命夾菜,不一會兒菜就全吃光了。我媽笑著說:今天是我生日。
老實講,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我都覺得那件手工做的「過年衣服」很醜。即便是在物質不充裕的當年,我媽給自己生日做的四個菜也既簡陋又不好吃。
那又怎樣?那又怎樣啊?
那是我媽,一個農村母親,對自己小孩,對自己,所能作出的愛護與看重。身處其中時,我並不覺得怎麼樣,過年當然要穿新衣,過生日當然要加幾個菜。一切理所應當。可當我長大後,見過了更多的人,才發現:不是每個家庭對除夕都看重,也不是每個家庭都會給家人過生日。
所以更懂我媽的珍貴了。不管有錢沒錢,能力大小,她願意盡她所能,把日子過的稍微有一點波瀾,這點波瀾是可愛的,繁瑣的,與生計無關的。所有儀式感不都是這樣嗎?沒有它,絲毫不會影響你的生活。有它,甚至會給你帶來一點額外的負擔,用老一輩的話說「又不能當飯吃」。但不影響它美。又美又好,收到這份美好的人感覺喜滋滋。
也有人說:可以送禮物,但不一定非要發朋友圈。「不一定要非要發朋友圈」的另一面,是「也可以發朋友圈啊」。發朋友圈,本質上是「曬」,而曬,是一種自我表揚,它背後的語言是「看吶,我好有心,我對我媽真好」。如果他的標榜和行為一致,曬一曬又何妨?如果言行不一,被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知情人怒懟了,不是更大快人心?
又有人說了:真正孝順的人,是不會這麼高調錶達的。這句話沒有什麼必然因果,有人愛做也愛說,有人不做也不說,有人做了也不說,有人說了也不做。到底是哪一類,只取決於當事人的性格。對個體的認知以你為準,對群體下結論,還請慎重,這是刻板印象的延伸。
在所有說法里,有一種讓我無法反駁。即:你們都曬祝福,送禮物,如果我不送,我媽會不會不開心,最重要的是,連我自己都覺得自己有點過分,我只是沒有儀式感,怎麼就錯了呢?我可以告訴你,當年我沒錢時,每年我媽過生日,我會自己回家給她做一桌菜。我還可以告訴你,當年我沒錢時,買一支三塊錢的康乃馨送給她,她也很開心。但是這些角度沒新意。我們換個角度:假如母親節送祝福是潮流,那麼你選擇不祝福就是逆流而上。所有的逆流都伴隨著不被理解,所以,這份難受,是你應該承受的東西。
我有一個小孩,名叫樂兮。從他一周歲開始,每個生日我會精心準備。即便在他還沒有「生日」這個概念時,我也會告訴他:生日是你來到這個世界的日子,對你來說很重要,那一天,是媽媽生下的你,所以對媽媽來說,也很重要。樂兮現在對生日很有概念,過生日那天,有新衣服,有蛋糕,有媽媽精心準備的禮物,和親友的祝福。他很快樂,我因為他的快樂而快樂。
我是「父母無恩倫」堅定持有者,截至目前,這個想法沒有改變過。生而養,多麼自然,為什麼偉大?非但不偉大,還是一種自私。生娃是你的需求,不是娃的需求。養娃是你的責任,不是你施捨給娃的恩情。所以,我絕不會用「恩情」綁架樂兮。
但同時,我會告訴他,對別人的幫助要學會感激,對別人的善意要懂得回饋。我是不是人?我是。所以,當樂兮長大了,願意在某些時刻,向我表達心意,我會很開心。這種開心,不是「我春天種下種子,秋天收穫果實」的功利心,而是欣慰,他懂得尊重別人的付出,並回答以善意。
歲月沒有我們想像漫長,需要剋制的從來不是表達愛意。祝天下母親,快樂安康。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對媽媽流暢正確地表達祝福,無論你會不會發朋友圈。
推薦閱讀:
※提干必讀:讓想像力在科技創新中飛揚
※周寧:雙重他者:解構《落花》的中國想像 (第2頁)
※人間天堂,這些美的不敢想像的村莊!
※在古代大官被抄家了, 家裡的妻妾應該怎麼辦? 比你想像的慘
※從古到今蛇類排行,第三名蛇吞象,第一名大到難以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