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槨會自己移動?孫殿英盜墓出現「鬼擋門」!
提要:孫殿英在盜慈禧陵寑的同時,另一路士兵也在盜掘乾隆皇帝的裕陵。怪事就是從這裡開始…… 誰擋門!乾隆棺槨頂門一事,至今專家未能拿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因此,只能讓乾隆棺槨"走動"、"看護"自己陵寑成為千古謎題。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軍長孫殿英準備盜挖慈禧東陵、乾隆的裕陵、康熙的景陵。 不過要盜陵寑奪寶,必須先找到地宮入口,孫殿英部下,梁朗先此時說話了;他認為可以派人尋找流存於坊間的陵寑"葬寶圖",另一方面尋找熟知地宮入口高人,因為當時,陵區周圍住有不少守陵人和修陵工匠的後代。 終於,通過兩個守陵人查聽到了一個名叫蘇必脫林的人可能知曉,蘇必脫林當年參與了慈禧安葬全過程,正是孫殿英想找的人! 一個星期後的7月8日,蘇必脫林從家中被帶到慈禧陵前。 慈禧陵有隆恩殿、明樓、寶城等多個建築組成,在威逼利誘下,蘇必脫林指點了慈禧陵地宮入口處,明樓旁側琉璃照壁下面。掘陵官兵怎麽也沒有想到,如此重要設施,竟然就在大家都可以看到,卻都不會往上面想的地方。果然,士兵很快就挖到金剛牆,然後用炸藥將金剛牆強行炸開進入地宮。 孫殿英當時分三路人馬,對三座陵同時動手,並要求在三天之內完成。乾陵、景陵地宮的入口先後被順利的被找到,被孫殿英盜陵取得成功。讓蘇必脫林沒有想到的是,孫殿英在完成對三座清陵的盜掘後,將他拉到一條掘陵留下的深溝邊槍斃了! 孫殿英在盜慈禧陵寑的同時,另一路士兵也在盜掘乾隆皇帝的裕陵。怪事就是從這裡開始…… 誰擋門! 孫殿英在順利打開乾隆裕陵前面幾道門後,最後一道門怎麽打也打不開,用粗樹榦撞門也無濟於事。 士兵情急之下,只好將其炸開。石門炸開後,士兵驚訝地發現了一個天大的奇事,裕陵內葬有乾隆和孝賢純皇后、哲敏皇貴妃等6人,其他五個棺槨都在石床上,唯獨乾隆的"走"了下來,將石門死死的頂住,以致士兵無法將門打開。 讓士兵無法理解的是,當年乾隆沉重的棺槨安置到地宮石床上後,為確定風水線,校準龍脈最旺的方位,在棺的四角放了四塊很沉的龍山石。這四塊龍山石牢牢的固定乾隆沉重的棺槨,為何乾隆的棺槨會獨自"走"了下來。 有專家認為這是滲漏進地宮的地下水產生浮力作用,將乾隆棺槨漂起所致。但…其它五具為何不動? 裕陵被盜之後,重斂者描述了他進入乾隆地宮時所見到的悲慘情形… 「我持燈進入地宮,見有白骨數節浮於泥水之中,不能辨其是男是女,其情狀比西太后陵凄慘百倍。」 未腐化的女屍! 後人隨後重斂屍骨,發現墓中6具屍骨只剩4個頭骨,屍骸全碎。而一具壓在石門下的棺槨里,重斂者找出一具頭骨,因為骨骼較大,判斷是乾隆頭骨。找到乾隆頭骨後,只剩一人頭骨沒找到。棺槨里眾人找遍了也不見蹤影,人們猜測可能被盜墓者帶出了地宮。就在人們快要放棄尋找時,令人吃驚的事情發生了! 在地宮西北角的深水裡浮現出一具完整的女屍,面目如生,令人驚異。根據推斷,這具女屍應該是孝儀皇后。死後被追封為孝儀皇后的她,是嘉慶皇帝的生母。 這位孝儀皇后死於乾隆之前,同處一個地宮,為何唯獨她的屍骨保持如此完好?遺臣們心中大惑不解。遺臣心中疑惑尚未解開,又一個問題讓他們困擾不已,那就是如何區分那些散亂骨骸的身份呢?討論了數日,最終決定合葬一棺,此舉開創了有清以來帝后妃同葬一棺的惟一特例。重新葬完慈禧、乾隆帝后妃遺骨後,人們蓋上殘缺的棺蓋,掩閉石門,再將隧道完全填封。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這兩座地宮才再次被打開清理。 不過同樣的"鬼擋門"怪事在1975年又發生了一次!考古專家清理乾隆裕陵地宮時,乾隆的棺槨這次又"走"了下來,它頂著了石門,起到了自來石的作用,讓人無法順利進入裕陵地宮。 乾隆棺槨頂門一事,至今專家未能拿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因此,只能讓乾隆棺槨"走動"、"看護"自己陵寑成為千古謎題。 在所有的反盜墓手段中,最為神秘的是「機弩」。 機弩是什麼東西?實際就是暗設在陵墓死穴(盜墓者必經之地)處,可以自動發射利箭的一種反盜機械裝置,其原理與現代步兵使用的自動步槍相似,足可見古人在反盜方面的智慧。在古人來看,這也是一種高科技了。這種技術在秦漢時期已相當成熟。 機弩的實戰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卷6),徐市帶數千童男童女去東海求「不老葯」時,因在蓬萊遇到了大鮫魯魚,便請嬴政派神箭手與他同往,「蓬萊葯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願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嬴政「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然嬴政在營造自己的陵墓不會不使用這種裝置。史載,太子胡亥襲位後,「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其實在機弩發揮作用,自動射殺入侵進墓道者之前,還有一個「攔路虎」,也是反盜手法,就是用自來石頂死墓道。在帝王陵中,反盜設計嚴密,在專供棺槨運行的長長墓道上,由入口到地宮一般至少設有三道,多者七道,重達數噸至噸數十噸的石門把守,此門固若金湯,最外面一層俗稱「金剛牆」。而金剛牆的位置也相當隱蔽,沒有知情者很難找到。 1949後官方發掘的第一座帝王陵寑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這也是迄今為止惟一一座主動發掘的帝王陵寑。1956年5月19日考古人員挖了第一鏟土,但直到當年的9月2日這天,才找到傳說中的、寫有「此石到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指路石」,找到了金剛牆。而在金剛牆的石門後,一般都頂有一根同樣神秘的「自來石」。這塊石頭,其實是一根長方形的石柱,起抵門棍的作用,有「一石當關,萬夫莫開」的奇效。 棺槨擺定,人員退出,這自來石是怎麼將門頂住的?一般頂門都是人在裡面才能完成的。原來秘密在石門和門軸的設計,兩門的對接邊緣扣槽,門軸上下端打磨成球狀,又在兩扇石門中間齊門縫的相同部位,打鑿時多留出一個凸起的槽口。關閉石門前,工匠將自來石放在地面的石質凹槽內,通過一把特殊的工具——「7」字狀、俗稱拐釘的物件套住自來石。當人從地宮中全部撤出後,先關起一扉門,工匠拉動拐釘,讓其慢慢前傾,使之與石門上預留槽口對接。石條傾斜後,藉助巨大的重量,會壓迫有門軸的石門轉動。這時候工匠迅速拿開拐釘,石門自動關閉,直至完全合縫——兩端均插在石槽內的自來石將石門死死頂住,不知竅門的人根本無法打開。 而如果要打開這扇石門也得通過那把特殊的工具、「7」字狀、俗稱拐釘的物件。當年打開定陵地宮的石門就是這樣。這個特殊工具與鑰匙的功能差不多,這種「開門」辦法,在古代即為入戶偷盜的賊人掌握,從門外可將拴起來的門輕鬆打開,也是圈內的常識,考古人員實際上借用了這種行竊技術。定陵兩扇石門十分沉重,做得高大工整,高3.3米,寬1.7米;頂門的自來石長達1.6米,上面尚存墨跡:「玄宮七座門自來石俱未驗」。 這是什麼意思?專家至今也未完全弄懂,只是猜測。 而即便盜墓者打開第一道石門後,未必就能找到第二道門,陵墓內一般設有多條迷道,搞不好就出不來;也未必能順利打開下面的道道石門,因為各門背後的「機關」不盡相同。1928年的民國時期,軍閥孫殿英在盜掘慈禧陵寑時,進入地宮的最後一道石門便無法打開,本來打算用炸藥炸開的,怕損壞陵內寶物,改用40名士兵用粗木樁硬撞的笨法子方得以進入,後來調查人員在現場調查發現,頂門的自來石被撞斷成幾截。 孫殿英在盜慈禧陵寑的同時,另一路士兵也在盜掘乾隆皇帝的裕陵。期間,出了奇事。裕陵內葬有乾隆和孝賢純皇后、哲敏皇貴妃等6人,當年乾隆沉重的棺槨安置到地宮石床上後,為確定風水線,校準龍脈最旺的方位,在棺的四角放了四塊很沉的龍山石。孫殿英在順利打開前面幾道門後,最後一道真的成了攔路虎,怎麼也打不開,撞也無濟於事。情急之下,只好將其炸開。石門炸開後,士兵驚訝地發現了一個天大的奇事:其它五個棺槨都在石床上,獨乾隆的「走」了下來,將石門死死在頂住,以致士兵無法將門打開。 是不是乾隆地下有知,知道將有賊人要來盜掘裕陵,自己隻身「下來」頂門?同樣奇怪的一幕在1975考古專家清理裕陵地宮時又出現了,乾隆的棺槨這次又「走"下來頂著了石門,起到了自來石的作用。有專家認為這是滲漏進的地下水浮力作用,將棺漂起所致。但其它五具為何不動?而且乾隆的梓棺四角有重石固定,如果是地下水的浮力作用,當有很大的波浪,而滲進來的水顯然不存在這個條件。乾隆棺槨頂門一事,至今專家未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考古發現,來證明乾隆棺槨走動、「看護」自己陵寑的原因,成為一道謎題。
推薦閱讀:
※慈禧口中所含夜明珠價值八億,孫殿英盜走,現存何處?
※孫殿英為保命, 拿出眾多珍寶行賄, 唯獨捨不得慈禧最愛的玉藕
※東陵大盜孫殿英竟是解放軍一小排長活捉的,臨死說出一驚天秘密!
※孫殿英率部洗劫清東陵後,那些價值連城的財寶都去了哪兒?
※為什麼孫殿英只盜清朝的東陵,而不盜明朝的十三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