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名揚四海---揚州大明寺 (絕品收藏)

名揚四海---揚州大明寺大明寺是我國著名古寺之一,名僧鑒真東渡日本前即在此傳經授戒,該寺因以名聞天下。它位於揚州城區西北蜀崗風景區旁,始建於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年),故稱「大明 寺」。隋仁壽元年(601年),隋文帝楊堅60壽辰,詔令在全國30個州內設立30座塔,以供奉舍利(佛骨),其中一座就建立在大明寺內,稱「棲靈塔」。 塔高九層,因寺從塔名,故「大明寺」與「棲靈寺」並稱;又因大明寺在隋宮、唐城之西,因此也稱「西寺」。清乾隆三十年乾隆帝巡遊揚州,見「大明」兩字,很不高興,便親筆將「大明寺」改成「法凈寺」。直至1980年,為迎接鑒真大師像從日本回揚州探親,才複名「大明寺」。

走過路旁到寺廟門口一小段上坡路程,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座莊重典雅的牌樓,只見正面橫匾上篆刻著「棲靈遺址」四個字。再看背面有篆書「豐樂名區」四字,是因過去這裡屬大儀鄉豐樂區而得名。正反兩面篆書都是光緒年間鹽運使姚徑手書,結構工整,字體雄美。牌樓前兩側的兩隻石獅為清代乾隆時重寧寺遺物,1961年移到這裡。

同一般寺廟有所不同的是大明寺的山門殿同時也兼作「天王殿」。正南面供奉著彌勒佛坐像「未來佛」阿逸多。兩側有一副對聯:「大腹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此聯為明太祖朱元璋所撰。還有寺廟常見的四大天王像,即: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琶,能護持國土;南方增長天王,手持寶劍,能令人善根增長;西方廣目天王,左手持寶珠,右手握龍,能夠靜眼觀察,護持民眾;北方多聞天王,左手按銀鼠,右手持傘,能護持人民財富,多聞福德。山門殿也是景區收票口,大明寺旺季門票45元,如登塔另購門票20元。

在山門殿的後面是大雄寶殿,殿前庭院東面有檜柏,西面有黃楊,正中置有兩尊室鼎。大雄寶殿為清代重建,面闊三門,前後迴廊,檐高三重,為歐山頂建築。二層檐下懸掛著「大雄寶殿」橫匾。屋脊高處嵌有寶鏡,陽面寫 著「國泰民安」,陰面刻著「風調雨順」。

進入殿內,跌坐在正中蓮花高台上的是釋迦摩尼。站在大佛東側的是邊葉,西側是阿難,他們都是釋迦摩尼的得力弟子。佛祖逝世後,邊葉在靈警山主持了佛教信徒的第一次集會;阿難是佛祖的堂弟,聰明智慧,擅長記憶,跟隨佛祖25年,把佛祖生前講經說法的內容寫在貝葉樹的葉子上,後來成為佛經。大佛東面首坐是藥師佛,主管「東方凈琉璃世界」;西面首坐是阿彌陀佛,主管「西方極樂世界」。同其他寺廟一樣,佛壇背後是「海島觀音」泥塑群像,觀世音能解救人世間的一切苦難,因而被稱為大慈大悲的菩薩。

藏經樓是大明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於 1985年4月重建。其匾額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在屋脊的上面嵌有「法輪常轉」,陰面刻有「國泰民安」。大廳正面供有釋這牟尼佛的漢白玉坐像,在坐佛東側供奉著白玉卧佛祖師,這尊卧佛原系緬甸政府贈送高貫寺,後轉贈給了大明寺,放在藏經樓內。

平遠樓:初建於清代雍正十年(1732年),樓名取宋代畫家郭熙《山水訓》中「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之意而命名。

樓前庭院這塊橫匾上刻著「印心石屋」4宇,這是1835年道光皇帝為嘉慶年間進士陶澍而題。陶澍原籍湖南安化縣,居住在洞庭湖畔,因他家門口潭水中有塊石頭,方正如印,名叫「印心石」,陶澍從小跟隨父親讀書,書齋就在「印心石」北岸,故名「印心石屋」。石屋旁邊有株瓊花,樹齡已超過 300年,是揚州最古、最大的一株瓊花。

唐朝著名高僧鑒真是中日的友好使者。為了紀念鑒真在中日友好史上的歷史功績,1973年在大明寺內建造了鑒真紀念堂。鑒真俗姓淳于,揚州江陽縣(今江蘇揚州市)人, 生於688年,卒於763年。14歲出家揚州大雲寺,20歲時遊歷於長安、洛陽等地,專攻佛教律學。26歲返回揚州,55歲當了大明寺住持,傳戒講律,興寺建塔,塑造佛像,成為一位博學多才的佛學大師。唐天寶元年(742年),在中國留學的日本僧人榮睿、普照從長安專程來到揚州,邀請德高望重的鑒真大師, 東渡日本弘揚佛法。鑒真欣然同意,經過一番準備,他率同弟子和工匠於第二年啟程東渡。先後十年,歷經五次都遭失敗,犧牲36人,鑒真也因勞累過度,雙目失明。但是他夙志不移!決心不變,終於在753年12月20日中午,在日本秋妻屋浦登陸,東渡成功。這年鑒真已是66歲高齡了。次年二月,鑒真一行來到日本首都奈良,受到舉國上下的盛大歡迎。鑒真在日本生活了10年,76歲病逝。他對日本的佛學、醫學、文學、建築、雕塑、書法。印刷等傳播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日本人民稱鑒真為「日本醫學之祖」,「日本文化的恩人」。他在日本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和他圓寂前弟子為他塑造的乾漆夾紅坐像都已成了日本國寶。

有寺廟的地方必有塔,人們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是印度梵文中塔的別稱。棲靈塔於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初建,塔高九層,雄踞蜀岡,塔內供奉佛骨。隋唐時期,揚州的政治經濟發展很快,已成為全國第三大都會,繁華程度僅次於長安、洛陽。唐代著名詩人李白、高適、劉長卿、劉禹錫、白居易等均曾登塔賦詩讚頌。可惜在唐武宗會昌三年(843年)一代勝跡化為焦土。1980年鑒真大師塑像回揚州「探親」,各界人士倡議重建棲靈塔。1988年,大明寺方丈瑞祥法師在該寺東面選址重建。 瑞祥法師圓寂後,由能修法師主持棲靈塔的重建,於1993年8月27日開機鑽探,總造價達1000萬元以上,總建築面積1865平方米,總高度為70米,棲靈塔氣勢雄偉,成為大明寺的標誌性景觀。登塔頂揚州景觀盡收眼底。

塔內佛祖舍利及晉代漢白玉佛首

昂貴的金絲楠木祈福塔供奉如來佛,普度眾生。

大明寺另一大看點乾隆御碑亭位於西園,坐北朝南,單檐歇山頂,檐下置掛楣,亭柱16根,紅色油漆,周遍設透空坐欄,欄面黑色,透空坐基白色,色彩分明。 地面為正方形水磨青磚鋪地,中置三塊御石碑。

最東邊的石碑上刻有乾隆辛未(1751)春仲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時所寫《平山堂》御制詩:梅花才放為春寒,果見淮東第一觀。馥郁清風來月牖,枝枝畫意入雲欄。蜀岡可是希吳苑,永叔何曾遜謝安。更喜翠峰余積雪,平章春色助清歡。

最西邊的石碑上刻有乾隆丁丑(1757)仲春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時所寫《平山堂》御制詩:西寺西頭松竹深,歐陽舊跡試游尋。江南山色秀無盡,二月韶光美不禁。四字檐端垂聖藻,千秋座右揭官箴。春巡處處前徽仰,到此尤廑吁俊心。

中間的石碑上刻有乾隆壬午(1762)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時寫的《四月朔日游平山堂》御制詩:畫舫輕移邗水濱,人思六一重遊巡。陰陰葉色近迎夏,袞袞花光昨餞春。巧法底須誇激水,淳風惟是慚頭薪。江南山可平筵望,望豈因山因憶民。

前面乾隆詩中反覆提到「平山堂」是何來頭呢?此堂是北宋慶曆八年(1048年)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建造的。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原在北宋朝廷為官,後因參與范仲淹為首的「慶曆新政」,失敗後遭到政敵打擊排擠,被貶官揚州等地,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政事之餘他常到蜀崗遊玩,因愛大明寺西側「可窮千里目」,便築平山堂於此,在揚州任上,作為游宴之所,以此寄情于山水詩酒。在這裡登堂南望,「江南諸山,合青吐翠,飛撲於眉睫 而恰與堂平」,故名「平山堂」。平山堂北檐有清人林肇元所書「遠山來與此堂平」的橫匾,更點明了堂名含意,實際上「平山堂」是那些失意文人議論朝政、發發牢騷的地方。這從歐陽修的《朝中措·平山堂》詞中可略見一斑,詞是這麼寫的:「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植堂前楊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盅。行樂直須年少,樽前看取衰翁。」這首詞後來被人刻石嵌人廊壁。站在平山堂前,視角極為開闊,令人心曠神情,因此,清代彭玉群寫有 「放開眼界」之匾掛在正門之上。

「平山堂」匾為同治九年鹽運使方浚頤所題,堂右邊的匾額「坐花載月」由光緒四年清人馬福祥所題,左邊的「風流宛在」匾額系清光緒初年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懷念歐陽修之韻事而題,書法流暢,細心的遊客會發現「流」字少一點,而「在」字 多了一點,大家不要認為堂堂總督寫了錯別字,而是用字靈活巧妙,其意在於表示歐陽修的風韻千古流傳。這裡有一件韻事:一天,歐陽修命人準備荷花千餘朵,分插在盆中,然後進行飲酒的遊戲:在盆中抽取一枝荷花在客人中傳遞,得到者順次摘去其花瓣。當花瓣盡時,所在之客飲酒。這類遊戲往往持續到深夜,太守常常披星戴月而歸。故後人常以「風流宛在」、「坐花載月」等詞來追憶往事,井書匾掛在堂上。

「芳圃」為西苑別名,建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此園四周山莊起伏,園中有水池,池東堆砌著黃石假山,造型如獅子盤山圖,構思精美怡人。

此外,大明寺還有谷林堂、歐陽文忠公祠、天下第五泉、鶴冢等勝景。大明寺從初建至今已有1500多年,這段歷史飽經憂患,歷盡滄桑, 多次修葺才有今日之新貌。大明寺既有美麗的湖光山色,又有古老的宗教寺廟,更有鑒真、歐陽修、蘇東坡在此留下的歷史印跡,觀物賞景融為一體,流連忘返,令人陶醉。


推薦閱讀:

男生為什麼會收藏女朋友的智齒?
論收藏
萬事三角定律面授班?收藏2
麻花組合風衣---太愛了//收藏
婚禮致辭大全 請收藏...

TAG:揚州 |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