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增嘉措仁波切回憶《教授取捨之道》教言的緣起

1987年,丹增嘉措上師19歲。

那一年,上師的老祖母去世之後,他正準備踏上五明佛學院的求學之路,即聽說法王如意寶帶著僧眾正在朝拜五台山。於是,年輕的上師第一次坐上火車,第一次看到了大城市,那是上師第一次來到漢地。

「也是第一次見到法王,當時心想五台山也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去那裡見法王如意寶緣起也很好。」上師笑呵呵地說。

當時,來自藏區各個地區的活佛、堪布以及佛弟子們,此時都集聚在五台山的菩薩頂,接受法王如意寶的灌頂,年輕的上師那時被安排去分配悉地甘露水(指灌頂的加持品)。

那時,擁擠的菩薩頂坐著很多大活佛、大堪布,上師在擁擠的人群中行走非常緊張,還不小心把甘露水撒到了「年龍上師父母」的身上,「很害怕他們生氣,但現場非常擁擠實在也沒有辦法。」

灌頂之後,法王如意寶對上師說,七天之後再回來五台山,這時候再進行朝拜傳法。於是,上師在這七天里,第一次來到了北京。

七天很快過去了,再次來到五台山的上師,這一次與法王如意寶一起在五台山住了三個月。三個月的時間裡,除了法王如意寶短暫的閉關,法王老人家一直在給為數不多、留下來的近200人傳法。

傳法快要結束的時候,在羅延窟的某一天,法王如意寶為了可以和上師長久在一起,而宣講了《教授取捨之道》這個教言。

2014年6月26日丹增嘉措上師在喇榮五明佛學院小院中開示

故事講到這裡,就在上師慈愛的笑聲中划了句號。大恩上師很少講和法王如意寶的往事,但是講這個故事的時候,上師神色平靜,只是眼神里隱隱透著思念……

益西彭措堪布在講解這篇教言的時候說道:這個教言是法王如意寶為了能和丹增活佛長久在一起而作的,當時活佛還很年輕,法王如意寶為了能和活佛一起在五明佛學院弘法利生,而宣講了這篇教言。 一個老父親想留愛子在身邊的情深之作,對我們這些後學者來說,卻是如此殊勝的一篇修行教言。 在薩嘎月,益西彭措堪布特意麵對漢族弟子講解這篇教言,怎樣的緣起並不知曉。但是,在上師的講述中,卻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看起來恬淡卻深入內心的恭敬與思念。 與法王上師顯現上分離的歲月,丹增上師的筆,寫下了很多詩句,我們不難從那些優美的詩詞中,感受到他對法王上師的懷念與重逢的期待。 願道友們歡喜讀誦,共同感受當年法王如意寶和上師的父子情,也珍惜今天我們與上師的師徒緣。

教授取捨之道

晉美彭措法王著

益西彭措堪布譯

諸佛一父童子相,但念亦除三有暗,

紅黃文殊持劍者,祈散於汝吉祥花。

暇滿難得壽短促,業果無欺輪迴苦,

數思維於世圓滿,更無希幕依出離。

世法佛法諸功德,究竟心要即善心,

無此無望他功德,此心莊嚴恆執持。

智慧如目戒乃足,欲至增上定勝洲,

離則獨無行方便,常時並運此二分。

少為父母所自在,壯為上司所自在,

老為兒孫所自在,愚無自在甚苦惱,

是以常當具自在,如同善財常啼傳,

希求依師依教授,恆依無怯之勇毅。

濁時命促疾病多,種種惡緣風遍吹,

難窮教理網邊際,當以訣要調自心。

總之行道隨作何,念與正知謹制心,

常為自心之善師,一切所作當具義。

聰慧求脫丹增師,勸請如是而撰述,

翁隨童至歌舞場,自疲成他恥笑因。

然而學子初相識,為滿其願久相處,

五台聖境凈剎中,胡亂人口胡亂言!

阿旺羅珠聰美撰。


推薦閱讀:

母音老人|無一念取捨,觸物皆周
格局——八字取捨,沒有框架不成局,九成的人都是看不準的!
德家:人生,要懂得取捨
管理,平衡中要有取捨
如何在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間做出取捨

TAG:回憶 | 教授 | 取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