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說史)錢穆:怎麼看中國歷史?
編者:史家說史系列,是要用易懂好玩的方式介紹著名學者的觀點。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大名鼎鼎的專業人士的意見,通常要更靠譜一些。我們只是好玩的搬運工。
錢穆(1895-1990),字賓四,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被稱為「史學四大家」之一。他畢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高舉現代新儒家的旗幟,對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歸葬蘇州太湖之濱,魂歸故里。
(錢穆像)
他的名著《國史大綱》,寫於抗日戰爭時期,1940年出版後就成為當時各個大學通用的歷史教科書。全書貫穿了對中國命運的思考,弘揚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奠定了他史學大家的地位。到現在,依然是專業歷史學習的必讀之物。
然而,《國史大綱》是半文言文,現在一般人讀起來會比較難理解。而且,大概是為了保持經典的原貌,國內出版的書也大都是繁體豎版,讀起來不太習慣。本文特摘錄部分精彩內容,以饗讀者。
(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國史大綱》)
1、中國人的歷史信念
翻開書第一頁,要讀此書,請先具有以下信念:
①、任何有文化的人,應該對中國歷史略有所知。(否則,頂多算一個有文化的人,不能算一個有文化的中國人。)
②、應該對中國歷史抱有溫情和敬意。(否則,跟對外國歷史沒啥區別。)
③、應該不會認為過去的中國一無是處,而現在才是時代的頂峰。(如果真的這麼認為,這也太淺薄狂妄了吧。)
④、只有滿足前3條的人越來越多,中國才有再度崛起的希望。(否則,每一次社會改進,都是被外來文化的征服,而不是中國文化自身的改進和發揚。)
雖寥寥數語,卻振聾發聵,使人警醒。下圖是原文,可細讀。
(《國史大綱》第一頁)
2、中國人的歷史知識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記錄最完備的國家。一時間長,二沒有間斷,三記錄詳細。然而中國是最缺乏歷史知識的國家。
為什麼這麼說呢?歷史知識不同於歷史資料。歷史資料是隨著時間越積越多,而歷史知識是對歷史的認識,是與時俱進的,隨著時間不斷更新,目的是要「鑒古而知今」。
中國過去的全部活動,稱為歷史。其中記錄下來,流傳到現在的,都是歷史資料。歷史資料由前人記錄,是前人對歷史的認識。而後人的認識,又必須從前人的歷史資料中挖掘獲取。如果不依賴歷史資料,空談史實,則是胡亂臆想,無助於對現實的認識,也就失去了歷史的價值。
大家經常說改革。要改革,就必須要知道歷史。不知道歷史,不認識舊事物,如何建設新事物?如果憑著熱情和蠻勁瞎干,則只會有破壞,而沒有改進。藐視歷史,才是一切真正進步的敵人。只有對過去有真實的認識,才能對現在有真實的改進。
而且人之常情,對任何事物要先認識了解,才會有感情。感情深厚了,才能為之奮鬥犧牲。人感情最深的通常是父母,然後是愛人朋友等。感情越深的人,通常認識了解得也越深。所謂,知之深,愛之切。
對國家民族也是這樣。如果一個民族,對自己過去的歷史一無所知,那麼其族人對民族也不會有深厚感情,更不會為之而奮鬥犧牲。這個民族最終也將無法在世界立足。
只有對中國歷史有真實的了解,才能對中國有真實的改進。只有對中國歷史有深厚的認識,才能對中國有深厚的感情。這是中國人需要的歷史知識。
3、歷史的個性
假如要給一個運動員和一個音樂家來寫傳記,給兩個人記錄的事迹必然是完全不同。因為,運動員的個性,他的生存環境以及他追求的事業,與音樂家截然不同。
要講一個運動員,必須從和運動相關的各方面去講,怎麼入門的,如何訓練,參加哪些比賽,競爭對手有誰等。其他的,如日常起居、飲食、嗜好、信仰等,是否與常人一樣,是否記錄,都無足輕重。
如果從音樂家的角度來看運動員呢?某年音樂大會,這個人沒參加;某年歌曲大賽,這個人也沒上場。不但不突出,反而是個渣。因為運動員的事業根本不在音樂上,不可能在音樂的角度講出一個運動員的偉大。
一個人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這樣。只有了解其國家民族的個性所在,才能把握其特殊的環境和事業,才能真正了解這個國家民族的精神。
然而,現在很多人都犯了這種低級錯誤。說起政治,中國沒有「英國大憲章」,沒有「法國大革命」,所以中國「自秦以來二千年,都是專制黑暗的歷史」。說起思想,中國沒有馬丁路德的信仰自由和宗教革命,所以中國「自秦以來二千年,都是思想封閉」。說起社會經濟,中國沒有哥倫布,沒有大資本,所以中國「自秦以來二千年,都是封建社會,長夜漫漫」。
這就像是,你看到運動場上,你爭我奪,競爭激烈,精彩紛呈,卻不知旁邊音樂廳里,琴韻悠揚,天籟之音,美妙和諧,另有一番境界呢。
(雲南宜良岩泉寺,錢穆教授著書處碑)
4、中國的和平發展
對於中國的歷史,仔細觀察有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就是中國經常是在和平時期得到大發展,而很少在驚心動魄的大動蕩中取得劃時代的進步。而相反,西方史則常在戰爭中不斷進步。
在中國歷史上,也有許多大規模的從社會底層發起的戰爭。這些戰爭通常只是帶來社會混亂,人民犧牲,而不能取得有意義的大進步。除了秦末的劉邦,元末的朱元璋算是例外外,其他如漢末的黃巾,唐末的黃巢,明末的李自成,清末的太平天國等,都是給國家社會帶來巨大創傷,而沒有什麼成就。
這是由於中國立國規模之大,社會之複雜,導致在中國的民眾革命,往往發動起來很難,收拾起來更難,結果往往跟預期不一樣,破壞遠大於建設。
打個比喻,中國歷史就像一首詩,西方歷史就像一本劇。作為戲劇,一幕一幕之間有截然不同的變化。而詩歌則在和諧節奏中逐漸進展到新階段。這也難怪,詩歌和戲劇在中國和西方的文學地位也截然不同。
蘇格拉底死於一杯毒藥,耶穌死於十字架,孔子夢到自己要死了,早上起來,扶著拐杖散步,邊走邊唱,泰山要倒了,房梁要壞了。三位民族聖人的死去,景象也如此的不同,正反映了民族精神的不一樣啊。
(孔子夢奠兩楹)
5、中國的民族精神
大家喜歡將羅馬帝國與秦漢相比較,卻不知道兩者建國的基礎完全不同。羅馬是以一個強大的中心力量,不斷向外擴展勢力形成的。廣闊的環地中海的疆土是被羅馬武力征服而被統治的。然而一旦中心力量減弱,被蠻族侵入,就如同被利刃扎入心窩,整個帝國都崩潰瓦解。
而秦漢的統一,則不是這樣的。而是由四周的優秀力量,彙集一起,共同參加,而形成的中央。因此,中國建國的主要任務是如何構建這個中央,而不是對四周的征服。
羅馬就像一個房間里掛了盞巨燈,光耀四壁;而秦漢則是四壁上無數的小燈,交相映射。對於羅馬,一旦打碎巨燈,整個屋子都暗了;而秦漢則只要燈不全壞,則依然有光。因此,羅馬只能威震一時,而中國輝煌至今。
那麼有人要問,自秦以來二千年,中國的社會進步在哪裡?就在於逐漸擴大的地域範圍,逐漸傳播的中國文化,逐漸平等的政治機會。進程的快慢不論,但演進的方向,是毫無疑問的。
西方文化的發展,特點在於轉換,如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西方歷史演進,從埃及、巴比倫、波斯到希臘、羅馬,波瀾層疊,被湮沒于波濤洶湧下的,不知有多少國家,有多少民族。
而中國文化的發展,特點在於擴大。中國歷史的演進,從兩漢隋唐到宋元明清,一脈相承,綿綿不絕;而與中國相鄰的民族,要麼一起融合而同化,如遼、金、蒙古等,要麼接受中國文化,一同並行,如日本、朝鮮、越南等。
西方史常表現為力量。歷史的起伏,是舊力量的解體,新力量的產生。革命是新力量與舊力量的衝突。革命成功,意味新力量登台,社會進入新階段。
中國史常表現為情感。歷史的起伏,是維繫國家社會內部的情感的麻木或覺醒。情感一旦麻木,這國家社會內部不能維繫,從而引起大混亂。中國的大混亂,如洪水泛濫,泛濫越廣,越無力量,只有破壞,而無長進,只有等到安定和平,才能逐漸恢復其生命力。
總而言之,中國的民族精神,不是對外的衝擊力,而是對內的感情融合。
理解了中國的民族精神,就知道沉醉於用一種力量推翻另一種力量的鬥爭,在中國是沒有前途的。
(江蘇蘇州俞家渡錢穆墓)
本文觀點來自:《國史大綱》,錢穆,商務印書館。由於本人水平不足,如理解有誤,請各位指出賜教。
推薦閱讀:
※圖說:必知錦囊▕ 在國外 遇到這些情況怎麼辦?
※拿酒來,沒酒怎麼寫字
※你知道的最怪的姓氏有多怪? 來看看擁有稀有姓氏的人怎麼說
※紅孩兒的三味真火究竟是怎麼來的?
※手腳發麻到底是怎麼回事?這篇文章不看,你可能永遠找不到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