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嘗真正的自由,無從感受香港

▲ 灣仔,庄士敦道街景。(圖/馮柒)

對香港

你一傲慢就low了

站在佐敦地鐵A出口的裕華國貨門口等人,習慣性拿出手提電話消磨時間。正值某宗內地遊客赴港新聞事件的發酵時期,Facebook上又是一輪激戰。

抬頭望了一眼四周,九龍繁華的彌敦道商業地段,遊客寥寥。

▲ 彌敦道裕華國貨。(圖/flickriver)

大家好像真的不愛去香港了,覺得港貨失去價格優勢、香港城市環境混雜逼仄、香港人冷漠無情、香港是文化沙漠……內地小粉紅們語氣里充滿傲慢與偏見:這裡就是一個冰冷又銅臭的地方,香港?「臭港」才對!

這些年,國人囊中漸豐,卻目空一切,對歐美如此,對日本如此,對香港同樣如此,但表面的抱怨和傲慢,無法掩飾內心的自卑和焦慮。

香港人冷漠?港真,我反而喜歡這種冷漠

初來乍到的人,可能會爭相在尖沙咀文化中心或灣仔海旁擠出位置,與維港夜景合影留念;滾水淥腳趕到紙醉金迷的奢侈品店豪擲數十萬,也大有人在。

▲中環碼頭摩天輪上的維港夜景。(圖/馮柒)

但是,他們恐怕不會對香港一見鍾情。內地人普遍覺得奢侈品售貨員神色冷淡,便利店小弟面癱寡言,茶餐廳服務員惡相且語速過快。於是,心生焦慮,認為自己受到怠慢,「遊客」和「顧客」的上帝意識一下湧上心頭:趕時間就插隊,餓了就在地鐵里吃東西,在扶手電筒梯上想站左邊就站左邊,付了錢你就應該無條件伺候我……

怠慢我?哼,必須在你瞧不起我之前就瞧不起你!結果,情緒像一個傲慢與偏見滿溢的敏感氣球,一言不合就開罵:要是沒有我們來旅遊,你們香港早就完蛋了!

香港人的確有一種「冷」,但我反而喜歡這樣的冷感。他們並非出於驕傲,而是對很多東西有距離感,不把它們當回事——他們既不覺得你有多重要,也不覺得自己有多重要。

▲ 茶餐廳服務員也是香港一景。(圖/《月滿軒尼詩》電影劇照)

以遵循規則為前提,香港有張面癱臉。面癱的好處是,尊重個體邊界,為城市生活提供了足夠的個人空間。

銷售小姐的話語和笑容符合服務行業標準,在這裡,過分殷勤就是不合時宜。這座城市始終與你保持恰適的距離,不會讓你感到不自在。

茶餐廳和大排檔,把這種距離感體現得微妙可愛。老闆和侍應通常粗枝大葉,但連調侃和沉默都點到即止,這種禮貌渾然天成,與他們那套專業成熟的餐廳運轉方法一樣,擁擠的小餐廳永遠行雲流水,鮮有漏單、錯單或等候過久的情況。

▲ 經常大爆滿的翠華茶餐廳,香港人已經習慣了在擁擠的陌生人中談論家常。(圖/roodo)

卡座緊湊,搭台客人互不相干,港人太習慣這種擁擠和陌生,不太在意對方的存在。一邊吃著冰火菠蘿油,一邊戴上耳機,佯裝聽音樂實則偷聽對面港人的閑話家常——這個香港最日常,最直觀,也最可愛。

你一傲慢就low了,活該待在「大國崛起」的臆想里,繼續啃難吃的港式雲吞面,承受內地銷售小姐的「白鴿眼」。

香港混雜又逼仄?拜託,這才是它的精彩之處好嗎!

很多人去香港,只願待在冷氣十足的大商場。他們厭惡旺角與皇后大道的人潮如涌,不喜歡港人說話華洋混雜,討厭香港報刊上的「三及第」語言,嫌棄街頭廣告的亂七八糟……

總之,他們對香港的擁擠、不協調和半唐番嗤之以鼻。但他們的「大國優越感」,多待幾天就被啪啪打臉。

▲ 中環高樓懸掛的各種廣告招牌。(圖/馮柒)

香港最神奇的地方就在於:七百多萬人擠在一個彈丸之地,竟然秩序井然。擁擠,是所有大城市的基本狀況。既然大部分人類都逃脫不了這樣的共同命運,就要學會如何處理擁擠、善用擁擠空間,尤其是一堵車就暴露硬傷的北上廣深。

在這一點上,香港是個現成的範本。據香港作家陳冠中的說法,香港在整個文化發展中擅用一種「附加」的方法。

從西環到銅鑼灣,混雜了商業、民居、寫字樓、小工廠、休閑娛樂區、各色食肆,中式、西式、高雅、市井、殖民地、波西米亞、傳統、現代、後現代、中原、嶺南等元素,每種元素都很細膩,又巧妙地附加了新東西,獨特又精彩。

▲ 諾士佛台被稱為「九龍蘭桂坊」,各種酒吧和餐廳林立。(圖/themirahotel.com)

從視覺效果上看,香港撞色撞得時髦又成功:城市生活因為成千上萬的霓虹燈變得豐富而性感,老舊與時新經常重疊交錯。有閑暇的時候,你不妨去去諾士佛台。它藏在一片購物商場之間,是一條彎曲有致的台階巷子,牆面顏色相當殖民地。

復混魅力的一切根源,還得歸因於曾經作為英國殖民地的漫長歲月。

自由是英國殖民者帶來的歐美文化體系中最寶貴的東西,這是東方世界近百多年才獲得的思維模式,卻在香港植根下來,形成多元的文化。這對大陸客來說是無法理解的。

▲ 港式鴛鴦(混合絲襪奶茶與咖啡)是香港茶餐廳的招牌。(圖/dongdamen)

殖民地遺留下來的,還有生活方式。正如越南有滴漏咖啡,馬來西亞有冰咖啡,幾乎每個東南亞的殖民地都有其特有的咖啡飲料。在香港,這種飲料叫鴛鴦。

香港是文化沙漠?文藝,人家可是「城會玩」

今時今日去香港還只顧著買買買和吃吃吃,我只能為你感到可惜。其實,這座城市提供了多種生活方式的選擇餘地——別以為香港是「文化沙漠」,人家分分鐘比你文藝得多!

對香港而言,文化並不是出多少大師,而是每個普通人可以自由地接觸足夠豐富的文藝方式,而各種生活方式都是被尊重的。

▲ 香港書展馬家輝的講座現場。(圖/馮柒)

每年夏天,香港書展都會成為兩岸三地文藝界的焦點,是全亞洲最受關注的書展,也可能是最自在也最誠實的文化盛事了。在馬家輝看來,香港書展有自己特殊的文化能量,「坦然面對讀者分殊,不避俗,不賣弄,自有包容,是香港核心價值的折射映照」。

巴塞爾藝術展的亞洲會場常駐香港,對於藝術愛好者和收藏者來說,簡直是件大快朵頤的樂事——全球最頂尖的藝術作品,都可以在香港看到。無論是難得一見的真品還是最前衛的藝術構想,即使你沒錢投資,都能一飽眼福。

▲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場刊。(圖/周可)

去香港看電影不算新鮮事,對真正的電影迷和文藝青年來說,去油麻地眾坊街百老匯電影中心「睇戲」才是正經事。這裡電影排擋的豐富性會超出你的預料,尤其在每年一月底二月初的香港獨立電影節及三月底四月初的香港國際電影節期間,將世界各地電影佳作一網打盡,再小眾的口味都能得到滿足。

▲在香港看電影,可以通過HKmoive這個APP訂票。(圖/HKmovie APP截圖)

電影中心隔壁的Kubrick書店,是本地文青聚集地,香港獨立樂隊My Little Airport甚至有一首歌叫做《男神與寇比力克》。小飛機場這樣的獨立樂隊,唱的正是屬於香港的都市詩意。HMV這種大型連鎖音像了無生趣,但你還可以去太子上海街那家樓上唱片店White Noise,找幾張本土或者世界各地的獨立音樂。

▲ 夜晚在銅鑼灣時代廣場賣唱的香港年輕人。(圖/馮柒)

龍應台只看到星巴克,認為香港沒有產生文化的「逗留」空間。其實文青早就另有選擇,只是那些咖啡館往往深藏不露而已。比如普慶坊72號地下的PO』S ATELIER EN CAFé DEADEND,就在山路轉角位,很香港,也很小清新。而灣仔島1號的OVO Café,則是一間集家私店、園藝店及咖啡店於一身的概念店,最對文青口味。

▲ OVO Café是文藝小清新喜歡的地方。(圖/seewide)

香港已經形成了多處文青之地,上環POHO區就是其一。花點力氣爬上斜坡,幽靜中藏了很多文青次文化的小玩意,香港最新、最潮的設計都能在這裡遇見。

有時間,還可以走去富德樓里的香港文學生活館,參加一場「寫作坊」或「分享會」,甚至跟隨本土文學雜誌《字花》,到東涌或東平洲來一場「文學踏青」。

▲ 香港文學生活館舉辦的文學分享會。(圖/香港文學生活館臉書)

所有的文藝愛好,都是你自己的事,不帶任何「作狀」,並且受到尊重。起碼,在這裡,不會有人嘲笑你「文青」。

未嘗自由者,永遠不會知道自由世界的「食事滋味」。


推薦閱讀:

早安心語150818:你擁有青春的時候,就要感受它
詩中濃濃六種情,你感受到了幾種嗎
桐鄉的橋|8座古橋,感受桐鄉的古樸與雅緻!
在北京感受橫濱的蛋糕之王
平凡的我感受中國教育的是與非

TAG:香港 | 自由 | 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