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將設新聞獎,專門獎勵新聞人

PS:所謂洋蔥新聞,其特點是以最正統的新聞報道手法,報道純粹虛構或真假摻半的新聞事件,從而達到娛樂或諷刺的目的。

【歪樓·國產洋蔥訊】北京時間10月8日,瑞典文學院公布了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白俄羅斯女作家斯韋特蘭娜·阿列克西耶維奇。在中國文青們還沒來得及背下這位新晉得主的全名的時候,這個消息已經在國外文學界引起了掀然大波。而爭議的焦點,正是這位諾獎得主的身份,在作為一個作家之前,她首先是一名記者。

白俄羅斯女作家斯韋特蘭娜·阿列克西耶維奇

一直以來,非虛構與虛構的界線,以及非虛構和文學的關係,一直是文學界關注的熱點話題。雖然大部分人都承認,非虛構作品也可以具有濃厚的文學性,而且本來就有報告文學、紀實文學等體裁存在,非虛構似乎難以脫離文學而存在。但也有人堅持不同的看法,知名文學評論家、《紐約時報》專欄作家John Taylor就曾在專欄中發出疑問:如果深度報道能算文學,那麼文學批評、史書乃至哲學論著,哪一個不能算?

「震驚得說不出話。」twitter上一位名叫「Roth』s happiness(羅斯福)」的網友這樣描述自己的心情。這位網友是一位虛構文學愛好者,同時還是美國作家Philip Roth(菲利普·羅斯)的忠實粉絲。今年已經八十多歲的Philip Roth已經當了十多年的諾獎熱門候選人,擁有比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更悠久的陪跑歷史。長久以來,Roth』s happiness都在為Philip Roth斬獲諾獎搖旗吶喊,並因瑞典文學獎對於美國文學的偏見和歧視感到憤怒。此刻這種憤怒化為了絕望。「你們(指瑞典文學院)欠他一個交待。」

現年80多歲的美國作菲利普·羅斯,擁有比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更悠久的陪跑歷史

一些虛構作家也委婉的表達了他們的不滿。「早知道就不改行了。」盧森堡知名作家Steinnbert Black就在Facebook上說了這樣一句話。眾所周知Steinnbert Black此前曾是一名記者,並以報道歐洲地區的納粹主義殘餘而聞名,但在三十歲之後毅然決然的放棄本行,開始撰寫小說,這一切都是因為他的偶像海明威與馬爾克斯,這兩位作家都曾做過記者,並先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也有一些作家則相對坦然,譬如大名鼎鼎的跑步愛好者村上春樹,只是在社交網路上發布了一張被扔掉的爛跑鞋的照片。

這些意見和情緒似乎早在瑞典文學院的意料之中,諾貝爾文學獎公布的第二天,法國媒體劇透社(Juters)就發布了消息,稱瑞典文學院正在醞釀諾獎史上又一次重大變革:增設一個全新的獎項——諾貝爾新聞獎。

普利策獎

「我們已經考慮了很久。」瑞典文學院秘書長助理Jon Berg告訴記者。早在100年前,瑞典文學院和諾貝爾基金會就曾考慮過設立一個新的獎項。「主要是受到普利策獎的刺激。」1917年,根據美國報業巨頭約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遺願,美國設立了普利策獎。普利策獎一分為二,既獎新聞,也獎虛構文學,成為了涵蓋面最為豐富的寫作類獎項。因此就有理事提出,諾貝爾將也應當一分為二。但最後因為財政不夠寬裕而不得不作罷。「畢竟諾貝爾有那麼多的獎,卻不一定有那麼多獎金。」

即便如此,諾貝爾文學獎和瑞典文學院也依然沒有放棄對多元寫作的關注。縱觀整個諾獎史,有好幾次文學獎都被頒給了非虛構的文學作者。如知名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就以其哲學著作獲得195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還有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以傳記作品獲得195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

然而,這種開拓性的舉動,在當時就遭到了不小的非議。許多人都對這些不太文學的作品獲文學獎感到不解,尤其丘吉爾的獲獎,更是被質疑為文學對政治的諂媚。瑞典文學院也因此飽受詬病。

「文學作品和有文學性的作品,其實是兩碼事。」John Taylor一針見血的指出了諾獎評選上的癥結。在不少人看來,非文學作品獲獎,其實並非憑藉其文學價值,而是因為其思想,或者文學所刻畫的現實。這兩者已經超出了文學的含義。「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否認其他價值的存在,所以再設一個獎成了最好的選擇。」Jon Berg表示。

另外Jon Berg還透露,新聞獎只是一個開始,根據頒獎的具體情況,接下來可能還會設置更多的獎項,表彰各種形式的非文學作品。雖然目前來看,新獎項可能會偏向學術作品,但段子手們也不禁開始期待起來。

目前「諾貝爾新聞獎」的評定規則還沒有制定,但從已知的消息看,諾貝爾新聞獎應該會參照已有的新聞類獎項,尤其前面提到的普利策新聞獎。普利策新聞獎下面又細分為多個獎項:公共服務獎、報道獎、社論獎、漫畫獎、批評評論獎、通訊獎、特寫獎、新聞攝影獎等,諾貝爾新聞獎當然不可能也這樣細分,但無疑會涵蓋其中的許多類型,並側重具有文學價值的深度報道。

如果說剛剛頒布的文學獎沸騰了世界文壇,那麼諾貝爾設立新聞獎的消息,無疑是在全世界的新聞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我看到了希望。」前《華盛頓郵報》記者Cameron Barr難以抑制自己的興奮。近幾年來,由於互聯網的飛速擴張,傳統媒體生存空間遭受擠壓,紙媒的萎縮、裁員和倒閉成為大勢,許多媒體工作者都做好了改行換業的打算,而高校學生們也對進入媒體行業感到遲疑。Cameron Barr認為,新聞獎的設立無疑是一劑強心。

知名媒體人、康奈爾大學新聞學教授Eswar Prasad也認為,諾貝爾新聞將會對整個行業起很好的示範引導作用。「我們需要的不是寫消息稿的搬運工,而是能夠爭取諾獎的調查記者和非虛構作家。」這將推動傳媒行業的自我淘汰和更新。

但在普遍的歡呼聲中,也不乏質疑和反對的聲音。「此舉意義何在?」評論家、專欄作家Marc Levy提出了疑問。Marc Levy擔任過美國普利策新聞獎的評委,在他看來,面向全世界的普利策獎對於新聞行業來講已經足夠,諾貝爾新聞獎純屬多此一舉。而且Marc Levy還擔心,設立新獎會給諾貝爾獎開一個壞頭,諾貝爾獎的「野心」會因此日益膨脹。「很快就會有諾貝爾電影獎、諾貝爾編程獎了。」

另一些媒體從業者則對新聞獎評選的公正性表示擔心。「為什麼要一個文學院來評新聞的獎?」Facebook上一位網友這樣評論道。他建議瑞典再成立一個新聞學院,請一群新聞專家,專門負責評新聞獎。另外評獎單位的所在國也成問題,「是不是要把新聞翻譯成瑞典文才能參評?」

真正感到威脅的可能是普利策獎。目前普利策基金會已經放出風聲,正在考慮把普利策小說獎提升為國際性獎項,並將獎金定為141萬美元(諾貝爾獎獎金為1000萬克朗,約合美元140萬)。


推薦閱讀:

Uber該不該拿諾貝爾經濟學獎?
【圖文】他為何拒領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文學獎今日揭曉 莫言能否獲獎成最大懸念
莫言獲2012諾貝爾文學獎

TAG:新聞 | 獎勵 | 諾貝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