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97位北大教授的治學感言2

51.謝慶奎 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我來北大已有四十年,五年學習,三十五年教學科研。人生苦短,學海無涯。人生毀譽交加,難以評說;學海所得,卻是自己的。除了做人、教學、科研之外,還積累了一點心得體會,這就是「專」、「博」、 「勤」、 「恆」、 「淡」、 「動」。

「專」——專心專一。學習要專心,治學也要專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專一是指做學問,要確定一個方向或一個領域,不能朝秦暮楚。這就是所謂的學有專攻。

「博」——博以養專。作為一個學者,應該有廣博的知識,涉獵的面要廣。廣博的知識是為專攻打基礎,給思路、給方法、給營養,而不是代替專攻,四面出擊。

「勤」——勤以補拙。不管是天才還是笨蛋,勤奮好學,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對於一個沒有多少天分的人,只能靠勤,勤讀書,勤動腦,勤動手,勤聊侃,以勤補拙。

「恆」——持之以恆。就是要有恆心,不能懈怠,不能中斷。持之以恆,總有所成。

「淡」——淡泊名利。學術舞台上,名利多多。如果追名逐利,蠅頭小利也要,各種名分地位都爭,勢必會影響學術,變成「江湖學術」、勢利小人。只有以開闊坦蕩的胸懷對待名利,才能在學術上真正有所貢獻。但是要真正做到淡泊名利,非常不易。

「動」——動以健身。做學問要有好的體力、好的身體,否則,天才也無能為力。要有張有弛,要多走動,運動健身,這是做好學問、做大學問的基本保證。

52.戴龍基 圖書館研究館員

「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作為治學傳統門徑,歷來為學者所推崇。雖然今天通過「上網」和「觸電」能使我們輕易「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但要想在知識的海洋里乘一葉扁舟,自在暢遊,仍需追溯源流,理清脈絡,搜盡天下之信息為己所用,我想這是治學的一個理想境界,也是北大圖書館員的責任。

53.高崇文 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考古是一門很艱苦的專業,卻又是極具魅力和吸引力的專業。大凡有志於此事業者,都會在探討神秘的世界中忘掉自我。初學考古,可以說什麼都不懂,是在幾次重要的田野考古實習中被深深感染,被豐富多彩的古代文化引進了考古學研究的殿堂。回想起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自創建以來,之所以一直注重田野考古,之所以在大學本科學習中,一直堅持安排整整一個學期的田野考古實習,就是因為,田野考古是進入考古學的門徑,更是考古學的基礎,近現代考古學這個新興學科正是在此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既然矢志於這一學科,就會有鍥而不捨的動力,勤勉是通往科學殿堂的階梯,流多少汗水就會有多少收穫,這應當是所有有志者的必經之路。

54.劉意青 外國語學院教授

外語是一門需要反覆實踐的科目。起初,我的成功得益於大量閱讀英語讀物,從易到難,以便獲取語感。然後自己梳理和總結語法。但是我的英文真正變得地道和熟練是在當了教員之後。當時的西語系實行由老先生把著手教我們如何備課,上課,出題和編寫練習。在周珊鳳等一流的英語專家的傳幫帶過程里,我不但學會了幾乎所有教外語的本領,而且錘鍊了我自身的英語水平。更重要的是,老先生們以自己求實求真,謙虛好學的榜樣影響了我們這一代人,形成了我們系的學風。而這樣的學風又變成了我們成功的保障。回想自己走過的半個世紀,我感到無比的幸運,因為我有北大這樣寬鬆的人文環境養育我,還有一大批優秀的前輩引路和指點,讓我在治學中少走了彎路。後面提到的這些因素才是我學業有成的最重要的原因。

55.傅軍 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是治學的真諦不是被動地積累和運用知識,而是超越描述,提出問題,主動地理解和解釋自然和人類世界,從而創造新的知識。這是研究型大學和普通大學學者的區別所在。在人類進行知識儲存、傳播和創造的努力中,普通大學的任務主要是知識的儲存和傳播;但是研究型大學的學者主要任務是創造知識,同時啟發和教授年輕一代提出、思考和回答問題的有效方法和理論。書本知識不等同於理論知識!我們注意到沒有,世界一流大學的學者幾乎都是Ph.D.——不僅僅是博士,而是哲學博士——為什麼?哲學必須涉及認識論和本體論的問題,故被亞里士多德認為是人類知識的接生婆。作為哲學博士的學者,在學習、傳授現有知識和提出、研究新問題時,必須有能力在認識論和本體論層面上對自己提出挑戰。如果對認識論和本體論沒有深刻的理解,我們面臨的風險將不僅僅是重複現有知識,還有可能在華麗辭彙的掩蓋下把世界搞得更糊塗、而不是更清楚。

56.翟中和 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在治學的過程中要始終把「重學問,淡名利」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重學問,就是治學過程中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嚴謹細緻的學術作風,積極進取的拼搏精神,要敢於突破前人的研究成果,做到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淡名利,就是在科學研究中心胸一定要豁達、寬容,不計較小事。在進行研究選題時,首先應把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考慮國家的需求基礎上,再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條件,結合國際上研究的熱點問題來確定研究方向和研究內容。

57.王陽元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

從事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是貴在執著,重在分析,在系統的科學研究中必將有所發現,有所發明。首先要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對前人的工作既尊重,認真學習,又不迷信盲從,要分析其得出結論的客觀歷史條件。然後從科學發展趨勢和當前以及長遠的實際需求出發提出問題,加以分析,合理組織科學實驗,總結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修正自己的研究思路,不斷發現,不斷探索。要鍥而不捨地堅持下去,「勝利往往產生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教書育人就是要啟發、引導他們注意學好紮實的基礎理論,然後能運用這些理論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把這些心得傳授給他們,使他們成長為能超過我們自己的新的一代學術帶頭人。

58.黃琳 工學院教授

控制科學是一門要用很多數學和實際知識的技術科學。要學好她,無論是一種理論還是解決一個問題,首先應弄懂其背景,然後要做到兩點:從總體上弄清其原發性思想與核心內容並用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再搞清方法技巧上的關鍵之處,最後將總體與關鍵聯成一個圖,悟其真諦,這樣大體上可以做到不是死讀書。在研究上對已有的成果,要想想:(1)究竟做到了什麼?(2)還應該做什麼?在選題上應從科技發展的態勢凝練問題而不能只在別人走過的路上學步。研究問題應以極大的興趣不計得失地去追求,取得成果後切勿沾沾自喜,而是放下一段時間,再用批評者的角度去看,這樣當受益匪淺。

59.馬伯強 物理學院教授

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中談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由此理解做學問或做文章,尤為合適。第一境界,是說目標還不清楚,不知道怎樣去做,這時的苦惱煩悶可用「望盡天涯路」來形容。第二境界,是知道目標是什麼,這時要肯花苦功夫、下大力氣去刻苦攻關,「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明確知道了怎樣去做,或者將大功告成,「驀然回首」,這時才發現原來看來遙不可及的事情就在眼前:「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60.濮祖蔭 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

我在北大學習和工作了40多年,有幸聆聽了一些前輩學術大師講授的課程,其情其景,依然栩栩如生。許多深奧的理論在他們透徹的剖析和嚴密的邏輯面前,變得清晰而自然。聽他們講課,層層深入,旁徵博引,既學到了知識,更是一種享受。後來我才知道,儘管他們學識淵博,每一堂課也都是經過精心準備的。由此我領悟到,要當好北大的老師,就要孜孜不倦,扎紮實實,精益求精。我參加過無數次學術活動和討論會。無論長幼,不分師生,激動的發言,不停的爭論,新思想在辯論中錘鍊和成熟。北大學子對新創見的敏感和熱忱,令人難以忘懷。民主、科學、求實、創新,願北大的好學風代代相傳,開花結果。

61.王祥雲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

在過去的幾十年,知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新鮮的東西層出不窮,令人目不暇接。人類無限的求知慾與個人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相矛盾,我們大多數人只能局限於自己專業的狹小天地里摸爬滾打,對於其他領域少有涉獵。然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科之間相互促進的例子在科學史上俯拾即是。我們應該關注相關學科的進展,哪怕是霧裡看花也好。

在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時,一定要掌握好「度」,即知識拓寬到什麼程度就大致上夠了,再多就沒有時間學或者沒有必要。專門知識是科學創造的憑藉,需要不斷充實和更新。

科學研究需要有穩定的經費支持,在一個選定的方向長期耕耘,不能誰給經費就做誰的課題。人一生要想做成一兩件事,沒有十年磨一劍的執著是不成的。

在科研中想出了一個好的主意,一定不要沾沾自喜。這個世界太大了,凡是自己能想到的,十有八九別人也想到了。正因為這樣,原創性成果才顯得珍貴。

62.吳瑾光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

北京大學有寬鬆、自由的學術環境,濃厚的學術風氣,促使科學研究發展。例如,早在七十年代末,我在無機化學實驗室,卻能夠利用部分工作和業餘時間,應北醫三院的要求進行棕色色素型結石的組成、結構和生成機理的研究。在學術思想活躍的環境里,我會更自覺地在不影響本職科研任務下,又使得結石研究課題取得好的成果,寬鬆的氣氛推動潛能的發揮。

我組在八十年代即開始與國內外醫學家開展學科交叉研究,二十多年來,為了共同的科研項目,如腫瘤檢測的紅外光譜新方法研究工作中,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語言增多了,雙方在專業知識方面都有提高,在學科交叉新領域中取得成果。

科研小組是多位老師和研究生組成的,活躍的學術氣氛,團結、互助精神,尊重師長,愛護青年人,學術平等,教學相長,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全面的優秀素質。

63.項海格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

電子學和其他學科一樣,由於發現了新的物理現象和規律,或發現了新分析方法和工具,或研究工作取得階段成果,需要經常調整研究工作的領域和方向,需要不斷的學習新的東西。

我們的學術研究就是從事教學活動、壯大學術隊伍、開展學術交流、從事工程實踐。從事教學活動,是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再學習,審視從事的科研工作,把科研成果作為應用示例,用到教學中來基礎闡述理論的。壯大學術隊伍,一個研究方向需要有一個集體來做,要各有所長、有不同的觀點,取長補短,培養出自己的觀點和方法,形成競爭力和學術特色。開展學術交流,首先是隊伍內部,更重要的是積极參加國際國內各種學術交流活動;要關注研究機構、產業界、運營商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關注點。從事工程實踐,這個過程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使得研究成果最終發揮作用。它擴大了視野,重新考察檢驗研究成果,調整研究內容和方向。

64.謝有暢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

古稀如今已不奇,國運昌隆更可喜,欣看後生建功業,老驥伏櫪效餘力。

65.謝衷潔 數學科學學院教授

勤奮、嚴謹、求實、創新。

66.吳樹青 經濟學教授

分清現象和本質是從事科學研究必須學會的基本功。理論聯繫實際不是把理論等同於實際。一切科學的任務都在於透過現象去發現它的本質,揭示它的運動規律。一種理論是否具有科學性,有多少科學成分,決定於它能否透過現象達到對事物的本質的認識,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深入到事物內部的本質。分不清事物的現象和本質,只是在事物的外部現象和表面聯繫上兜圈子,對那些最粗淺的現象做出似是而非的解釋,從表面上看它似乎更加符合實際,但它們畢竟不是科學的觀點。因為這種「理論」僅僅抓住了事物的現象,並且把它當作最終的東西。依據這種「理論」,既不能把握現象的本質,而且連現象本身也不能真正得到科學的說明,更談不到發揮對改造世界的指導作用了。

67.閻步克 歷史學系教授

居然成了一名北大教師,總感覺著生活真是充滿偶然,一種很不真實的感覺。由於「文革」,早年未曾受到嚴格的訓練。回想20多年的歷史學習,有過那麼多的亂摸亂撞,那麼多的失足和曲折。經常為各種飄忽不定的想法所左右,不是一步一個腳印地扎紮實實走過來的。已經完成的幾種著作,都不怎麼叫人滿意。它們若能構成一種過渡性的工作,尚能為後人提供某些參考線索,自己就很滿足了。

68.陳慶雲 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1972年,一個偶然的原因,使我匆匆進入科學哲學的研究殿堂。儘管在那裡停留時間不長,但所經歷的熏陶卻一生受益。或許,大師傳授的「真經」被我念歪了,但我確實真誠地相信「越是複雜的現象,其背後的道理越簡單」這一思想,並一心想把這個理念用來分析社會公共事務管理實踐。按理說,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更應注重實證研究,而我卻偏偏樂此不疲地選擇該學科的基本理論作為探索對象,並主持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公共管理最新基本理論研究」。

別人問我,為什麼願意做這種十分吃力卻難以取得明顯成績,甚至一輩子也可能是沒有結果的事?其實,激勵我奮發努力的動力,除了來自北大人的學術責任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前面提及的那個理念。願意從事理論研究,尤其是基礎理論研究的人,要淡泊名利、耐於寂寞,甘坐「冷板凳」,「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實實做學問」。

69.趙振江 外國語學院教授

「不問收穫,只求耕耘」:阿根廷史詩《馬丁·菲耶羅》是我最初選定的翻譯對象。這是一個十分具有挑戰性的課題。我所以這樣做,一是覺得這部作品值得介紹,二是自己喜歡它雅俗共賞的哲理性和鄉土氣息。至於能否出版,我幾乎沒有想過。前後花了6年時間,使用過8個不同的版本,請教過許多外國專家,才於1983年完成了這項工作。

「一要虛心,二要認真」:我深知自己難以勝任西文版《紅樓夢》的翻譯與校訂工作。因此,第一次會見格拉納達大學秘書長,我就要求他派一名文學修養好、語言水平高的人(最好是詩人)與我合作。書中的詩詞全部是我們重新翻譯的。每一首詩都要經過反覆推敲,然後還要把稿子分發給幾位詩人朋友傳閱,請他們提出意見並幫助修改。

70.周旺生 法學院教授

你站立於北京大學這塊土地上,你眼前所流淌的便是聰慧的孩子所匯成的不息的青春,你面對並不免與其博弈的便是眾多身懷絕學的智人,你濡染於其間的便是以文化和歷史為線索所積澱下來的深沉的智慧和科學且進步的環境。這裡當然不是隔世的仙山瓊閣,外間世界的精彩和俗氣,神奇和腐朽,也都會浸淫這塊土地,也會不時讓你鬱悶或讓你探身於其外。但是,作為職業學人,在中國,能夠以這塊土地為學術家園,其生活其精神能夠為這塊土地上的環境和氣息所環抱,並匯為這種環境和氣息的一個部分,亦算是有了可以欣慰的歸宿。

71.鄭曉瑛 人口研究所教授

新世紀給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幾乎所有的學科都是在多學科交叉下不斷發展並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北京大學的優勢正是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各個方面的綜合發展中,通過思想的碰撞,傳統與現代風格的擷抗,學科的相互融合而不斷地在各個領域中發展、創新,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聯合攻關的孵化平台。正是在北京大學幾十年的學習和工作中,我深受這方面的澤惠。由於我的醫學和人類學學習背景,在人口問題的研究中,應用了醫學、人類學、考古學、人口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對有關人口出生質量的研究才又有了新的思路和進展,同時也培養出我國的一支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交叉研究的中青年隊伍。我們正是在探索中的挫折和磨練中,總結經驗和教訓,取得了進步和成績,對未來有了更為成熟的思考和希望。

72.陳興良 法學院教授

治學之道在於承接前說的基礎上創立新說,因此,創新是學術的最高境界,沒有創新則無所謂學術上的成功。創新意味著一個學者對其所在領域的獨特的學術貢獻,意味著一個學者的學術個性的形成。同時,創新永遠是學者追求的目標。為達到這一目標,學者必須有堅韌與勤勉的美德。堅韌是指在追求學術創新的過程中,儘管有迷茫、有挫折,但不輕言放棄、貴在堅持;勤勉是指在追求學術創新過程中,不能偷懶,不能取巧,而要有付出,要有拼搏。我認為,學者做學問,與農民種地、工人做工並沒有什麼兩樣,只要努力在做,一分耕耘就會有一分收穫,這也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

73.歐陽頎 物理學院教授

對大自然保持一顆童心,跟著興趣走,「一路看天不低頭」。

建立廣泛興趣,但知道適可而止。學習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

堅信伽利略的論斷:「自然的書是用數學語言寫成的」。在專業研究中堅持用定量方法考察任何問題,力戒似是而非的論斷。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教學過程也是自我學習過程,樂在其中。

74.席振峰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

協同效應產生最大的力量,人文社會和自然界都是如此。

75.馬季銘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

嚴謹、務實和創新是我治學的座右銘。成功來自於勤奮。要將大膽創新的思想和鍥而不捨的精神結合起來,才有可能獲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76.潘懋 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一句老話,字面的意思很簡單,但對於科學家,尤其是地質科學工作者來說,其寓意則要豐富且深刻得多。

首先是應該虛心借鑒前人的經驗與教訓,廣泛吸納前人的思想精華,才能夠知曉什麼是「舊」,也才能夠明白去創什麼「新」;

其次是要有廣博的知識、紮實的基礎和嫻熟的技能,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具備創新的「內功」;

第三是要有無險不涉、無高不攀、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樂於科學探索和勇於科學冒險的精神,這一點對於從事地質科學的人來說尤為重要;

第四是必須堅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實踐出真知的科學態度。

總之,對大自然沒有強烈而濃厚興趣的人,沒有持之以恆、堅韌不拔毅力的人,沒有自甘「勞筋骨、餓體膚」思想準備的人,是做不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是沒有希望登上地質科學頂峰的。

77.徐筱傑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

自1960年以來,我在北京大學從教五十餘年,在北大教學、科研的崗位上面對著全國最優秀的學生,感到自己責任重大,不僅僅要教知識,更要教書育人,我一直不斷地提醒自己要努力再努力。今天看到桃李滿天下,不少學生已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我為他們感到無比的自豪。作為一名北大教師必須將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使你的教學更精彩。科研需要積累、追蹤文獻掌握最新動向,也需要敏銳的觀察,發現問題,敢於創新與堅持不懈的紮實工作,要有高的起點、高的目標及高的標準,只有這樣才會取得有價值的成果,發表高水平的論文,並且體現我們的特色。我雖然做得不是最好,但是我一直遵循這樣的理念,默默耕耘數十年。

78.趙夔 物理學院教授

我衷心的感謝北大這塊知識與科學的沃土給我的滋潤和培養,我從兒時即在五四操場(城內紅樓)玩耍,燕園、清華園十幾年的學習生涯使我終身難忘。特別是我有幸在改革開放之初再次進入北大,成為我國知名學者虞富春先生、陳佳洱先生的研究生。乘科學春天之風,得名師教誨指導,使我的學業、學風大有增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積累創新、堅持不懈是指導我的信條,為北大、為國家做出自己微薄的貢獻是激勵我和我的同事們的動力。

79.趙新生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

科學所尋求的是真,它崇尚探索和創新。此外,科學同樣要貫徹人文精神。沒有人文精神在科學中的貫徹,中國的科學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只能是一句空話。我敬佩那些在幾千年延綿不斷的人類文明中陶冶出來的偉人。他們的偉大不僅在於他們所成就的事業,還在於他們人文精神的光輝,讓後人感動的更在於後者。

80.周樂柱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

我的科研工作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按照這樣的模式進行的:根據所研究的實際問題所涉及的物理規律和特殊情況,建立恰當的物理數學模型,然後採用適當的數學方法(解析的或數值的)去求解該問題,得到數學解後,再回到工程實際問題,看得到的解是否符合實際,或是否能揭示或解釋新的現象或規律。這個過程可簡記為「物理-數學-物理」。在這一過程中,起點是簡單而優美的(例如麥克斯韋爾方程或由它推導出的矢量波方程),終點也是簡單而優美的(例如複雜目標的雷達散射截面曲線),其中的過程則是複雜而曲折的,其中需要嚴格的數理邏輯,繁瑣的編程計算,困難和挫折再所難免。然而正是這些複雜和曲折增加了研究的好奇心和興趣,正是這些困難和挫折增加了我們到達終點時的勝利感和樂趣。

81.魏坤琳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

學習對我而言,已經遠遠超越了在學校學習的範疇。獲取好成績、得到好工作,可以是學習的外在動機。但我用心去讀書和做科研卻是由對大自然規律的好奇所驅動。目前認知科學發展迅速,它融合了心理學、神經科學、語言學、人工智慧、人類學、教育、哲學等幾大學科,為探索人類心智的奧秘、引導人類未來發展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這個大的範疇之下,需要閱讀的書籍很多,我只能列出一些對我自己的學習有所啟發的書籍。

82.朱彤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科研是一項挑戰極限的活動,不僅是對人類知識前沿和智力極限的挑戰,也是對儀器手段極限的挑戰,很多科研活動,需要在低溫、高海拔等極端環境中進行,因此也是對人類體力極限的挑戰。正是因為對極限的挑戰,使得科研本身充滿了無窮的魅力。而如何將這一挑戰極限的活動變為有價值的新的知識,則離不開胡適先生倡導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治學之道。對於環境科學這一與現實社會密切聯繫的學科來說,就是要強調對事實大量的觀測,特別是在極限條件(如儀器檢測的極限、性能參數的極限)下對未知事實的觀測,以及善於從觀測事實中發現能揭示新的知識的科學問題,提出科學假設,然後通過小心地設計實驗來驗證這些假設。

83.劉文劍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

從事學術研究的時間不長,但已深深感受到其中的甘與苦。記得在發展BDF程序之初曾遇到很大困難,對一些體系所得結果與文獻有很大差異,但又找不出程序的問題。這期間有兩年多的時間沒有發表文章,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但是我仍然咬緊牙關堅持,直到有一天忽然發現了問題的所在:原以為非常精確的差分數值基對高角動量軌道並不精確,需要做進一步校正。其後,BDF的發展變得一帆風順,有關文章受到審稿人和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多次在國際會議上做報告。現在,「BDF」已成為他人引用的標準縮寫,有關結果被公認為是該領域的基準(benchmark),以驗證其它近似方法的可靠性。這告訴我們:只要堅持就會有收穫!雖然目前急功近利的思想仍盛行於科技界,科學評價體系仍不完善,但我們仍然要堅持發展理論方法,而不是單純地追求文章的數量。我們完全有信心將BDF程序發展成效率高、功能全、有自己特色的國際知名量子化學計算軟體包,從而為改變我國理論化學強烈依賴國外商業軟體的局面做出重要貢獻。

84.周一星 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

「城市是經濟、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進的主要動力」,城市研究關係重大。當我國城市發展出現「系統誤差」時,我能意識到問題所在,這時需要不唯書、不唯上、不追風、說真話的勇氣,需要不怕被冷落、不怕坐冷板凳的精神,讓時間來做結論。

85.王憶平 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從歷年來的治學中,感受到我們的教學方法還是容易對我們的學生在思維方法上形成一種束縛,培養出來的往往是「知識分子」、「工程師」,而不是科學家。如何衝破以上束縛,一直是縈繞在我腦海中的一個問題。

科學家做研究、發現科學問題往往不完全依賴於課本上的知識或者已經發表的論文(相反這些知識往往束縛科學問題的發現),而是往往更多地依賴於實驗過程中的聯想和直覺。要學會靈活運用知識,批判性地進行研究。在這一點上,我的學生感觸很深。我們實驗室有創新性的研究工作都是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取得的。只「實踐」(做實驗)不會「認識」(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與消化)不行,「認識」後還要再實踐、再認識,要避免「想當然」,只有這樣我們的科學研究才能夠像一棵常青樹。

86.陳汝東 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所謂學術,本質上就是思想的創新與分享。學術研究大致有三種:一是現象研究,即對自然或社會現象加以分析、闡釋;二是規律性研究,即對紛繁複雜的事物進行梳理、綜括;三是思想的創新,即對人類社會或自然世界的看法。這三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思想的創新最為可貴。

兩眼看世界。「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學無定法,法隨人行。治學之道,自在心性。勤奮加天賦,功到自然成。治學中,一隻眼睛要緊盯學術動態的演化,另一隻眼睛應緊盯時代的發展。「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樣做出來的文章,才會有助於解決重大的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

手腦行天下。學術研究講究基礎和積累,怎麼積累?動腦,動筆,記誦,寫作。古典修辭學中有「五藝」:選題、謀篇、記憶、風格、表達。記憶的好方法,就是背誦。懂了,還不夠,得能記住,能表達出來。此外,還得經常動筆寫文章,不斷提高寫作創新能力。我也有個「五藝」,那就是:理解、記憶、表達、應用、創新。

大學五境界。大學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人生追求,是一種生命理想,是真理的宇宙探測器,是人類思想進步的發動機。讀大學有五重境界:參與、喜歡、熱愛、享受、欣賞。剛入學,懵懵懂懂,是參與狀態。逐漸開始喜歡自己的專業、熱愛並享受大學生活;何時你懂得欣賞你的課,欣賞你的老師,欣賞校園中的一草一木,欣賞學術之美,那時,你就真的讀懂了大學。

時時有閱讀,天天有研究,周周有討論,月月出成果,年年出人才!

87.丁寧 藝術學院教授

讀書和考察並重,去打開無羈無絆的視野;以一份好奇、學習、懷疑、批判和自省的態度面對每一個問題,讓真正屬於自己的思緒多飛一會兒,再落到紙面上。

88.韓濟生 醫學部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我從事生命科學、特別是神經科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我覺得治學首先要有興趣。興趣可以是自發的,也可以是看到了時代的要求,自己深感其重要性,願意為它的完成奉獻終身而產生的。

興趣可以很廣泛,但研究領域必須集中。「興趣廣泛」是指對一切自己感到好奇的事物都想問一個為什麼。當我清晨沿著跑道走圈時,看到每走一圈頭頂的月亮位置已發生偏移,就會有許多遐想……「研究必須集中」表現在對自己工作的初步結果,百看不厭,日思夜想,提出各種假說加以分析,想出各種方案加以檢驗,最後提高到足夠的高度加以總結。這既滿足了好奇的願望,也是一些小發現的起始點。

一方面看書和查閱雜誌非常重要,其實很多疑問前人都已思考過或者已經解決,但仍然留下許多疑問;另一方面,與人深入交流討論極為重要,其收穫不是個人看書可以代替的。而與人交流的動力和能力要從小鼓勵和培養。

討論時論點必須明確,但自己原始的論點不一定要堅持到底。能承認自己的錯誤是有勇氣的表現,對別人錯誤的寬容是團結的前提,兩者的結合使認識的程度不斷加深。

89.蔣一民 歌劇研究院教授

登高望遠,澄懷觀道。學問做到極致,要靠兩點:一是專業要專,二是格局要大。對於敬業而有使命認同的學者來說,持之以恆,就能做到專、深、精,成為專家。更難是格局,需攀至高處,則視野可寬,目光能遠。我以為北大學者的治學有著格局大、胸懷大、氣象大之特點,以一個「博」字亦無法概括。但這又絕非好高騖遠,而是以紮實深厚的功底為依託,是微觀與宏觀的高度統一,是方法論和知識觀的完善結合。我們的前輩無不是這樣的大家。

北大學者多為通才。常言道「文史哲是一家」,這說明人文學科任一分支均含有跨學科的性質和跨學科研究的可能。當然,這裡的前提之一是治學要有格局。年輕時讀書和思考的維度決定了人過中年以後知識貫通的程度。我目前的主業是研究歌劇和音樂。古今大哲多通音樂,近者如尼采、馬克斯·韋伯等造詣尤深。更為著稱如阿多諾,他以眾多音樂著述來展演其哲學思想,以音樂為工具參與構建其社會學體系,並反過來對音樂學學科產生了重大影響。

90.李立明 醫學部教授

我教書育人的體會與感悟有六:

1.傳道:

傳做人之道:認認真真讀書,清清白白做人(人無完人)

傳做事之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社會責任,歷史使命)

傳做學問之道:知其然,更應知其所以然(求甚解)

2.授業:

授之予漁而非魚(思維、學習方法):流行病學是應用學科、方法學科、思維學科和循證學科

授之予理而非里(歷史沿革、原理):流行病學方法、手段是應運而生

授之予勢而非事(發展趨勢、走向):老齡化、生活質量、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循證醫學與決策

3.解惑:

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國際視野(兼容並蓄,見多識廣)

立足國情(實事求是,任重道遠)

自知之明(行得行之事,自得其樂;仰望星空,腳踏大地)

4.欲為人師必先拜人為師:

拜老教師為師:學做人做事

拜同齡人為師:學取長補短

拜年輕人為師:學時代潮流

5.欲想予之必先取之:

欲獻一瓢,先取一缸

欲講一例,先讀一役

科研支撐,實踐保障

6.對學生:以誠相待、以禮相待、以情善待

91.李量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我有幸聆聽了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大家葉嘉瑩教授的一次有關中國古典詩詞的演講,很受啟發,也相信了她所提出的古典詩詞與科學研究之間有相通性的觀點。例如,兩者都涉及到了背景與現實、細節與整體、外物與自我、音律與內容、表觀與深意、直達與間接等諸多的關係。回顧自己三十年來的治學經歷,有以下四點感受與大家分享。

樹立求知的遠大目標,確定探索的重大科學問題

形成自己的學術追求,正如走進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提到的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戀花》)在我所從事的生理心理學研究領域中,意識的腦機制是一個重大的科學問題。根據我自己的感悟,我的一個理論假設是:「意識,因中樞神經系統為應對複雜刺激場景而生。」我期待著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意識的本質以及相應的腦機制,解釋「雞尾酒會」問題。

念奴嬌·重陽節後獨登香爐峰

(李量作於2007年秋)

登高臨宇,四垂碧藍滿,竟無雲渡。初日染山巒更翠,襯點點新紅簇。遙望來途,燕園何在?渺渺浮煙駐。景光如畫,任由情躍思舞。

念念「酒會」疑謎,群雄爭解,孰獵中原鹿?昨夜夢中交勝友,攜手共遊仙處。風柳清秋,冷波潤月,塔影橫幽路。日高催返,吾獨聽下山步。

與學生們一同成長

個人學術思想的進步過程是通過培養學生的過程來實現的。言教不如身教,如何引發學生們的智慧和激情,是治學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對指導和幫助學生們進步的憧憬也正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提到的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戀花》)

踏莎行·年初宴飲蘭陵沉香

(李量作於2012年元月)

一二年元月中旬,聽覺大組會宴於郭林酒家。孔同學令志攜東魯家鄉酒蘭陵沉香。瓷瓶一開,醇香滿堂,令志即誦李白七絕《客中行》。美釀美詩,美人美時(註:「美人」乃指美德美才之人,長少無論),眾師生盡歡。宴罷,酒重而詞意馳躍。試吟數日,調成踏莎行以記此宴。

高月如霜,路風似水,又約酒肆說新歲。擁桌烘賞鬱金芳,瓊漿響盞頻頻對。

春夏勞忙,秋冬辛累,任由月月添憔悴。太白神會客心逐,衣寬無慮求一醉!

在治學中的享受

治學是很艱苦的,也要學會享受其過程。這種享受可以為科學探索的長期化(終身化)提供養分和動力。

卜運算元·與Hartmann教授夫婦船游頤和園

(李量作於2008年2月)

2007年初夏,前美國聲學學會主席Hartmann教授攜夫人訪問北京大學言語與聽覺研究中心。一日,邀客人與三學生賞游昆明湖。琳兒臨風把棹,元兒殷勤陪聊,瑩兒展卷於案與教授共論學術。觀此一片秀水,著我游舟一葉,當代文士之樂莫過於斯也。特填小令一首以記此游。

橋孔引舟痕,笑語環孤島。細柳薰風五里堤,閣頂波中跳。

遊興染湖天,侃侃說學奧。玉鑒瓊田共忘機,何日還同棹?

以治學的優秀人物為榜樣,從中汲取精神力量

我們周圍有很多在治學中取得光輝成就的優秀人物。要善於從他們的經歷中汲取經驗和教訓,並感受和學習他們人格中的閃光點。這些榜樣人物不僅出現在「鳳簫聲動,玉壺光轉」的地方,更需要我們能體驗到「在治學中的謙卑」這種品質。理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提到的第三境界似乎是終身的功課:「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引自辛棄疾《青玉案》)

浪淘沙·敬賀尚仁成教授退休

(李量作於2015年9月19日星期六)

巴蜀孕英賢,水木清源。志沖宇宙問遙天。年去年來談粒子,盡妙高尖!

手育李桃園,春色欣繁。學仁仰止凌雲山。半世路程風帶雨,愛灑人間!

92.平新喬 經濟學院教授

書是陽光、是空氣,是精神世界高度的基礎。

現在做經濟學研究是要精讀專業學術期刊的論文的,學術上的激烈競爭已迫使我只關注AER(美國經濟評論)、JPE(政治經濟學雜誌)和Econometrica(經濟計量)上少數論文了,讀大部頭的書已經是一種奢侈了。但一到做完一項研究,想休息一下時,我便會貪婪地讀十來本想讀的書。比如今年暑假,我就集中讀了《分享經濟時代》(賈維斯)、《分享經濟的爆發》(薩丹拉徹)、《分享經濟的華麗騙局》(T.Lee)、《透視動態企業》(錢德勒)、《看得見的手》(錢德勒)、《銀行卡時代》(伊文斯等)、《看不見的引擎》(伊文斯等)、《平台經濟學》(伊文斯)、《未來交易》(伯齊)、《數字貨幣時代》(凱列)、《創新、競爭與平台經濟》(梯若爾)等十幾本書。

對我來說,讀書是學術生涯的起點,也是一生的歸宿。年輕時讀的《共產黨宣言》、《資本論》,是影響我一生的精神坐標原點。後來喜歡讀魯迅全集,酷愛過毛澤東的一切文字。那是我22歲前讀書的特色。後來讀到顧准、于光遠的書,才知道讀馬恩的書可以讀到那樣深的程度。于光遠那本薄薄的《社會主義生產中的c、v、m》,是在典型的計劃經濟年代(上世紀60年代初)寫的,可其思想力直穿那個時代,又超越那個時代。說明思想家的思考是可以不受任何時代限制的。

在一生的讀書經歷中,對我最為親切的書還是北大人寫的書。我18歲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新編(上)》。黃楠森的《關於列寧的<哲學筆記>(上)》,那時(1960年代)還是非正式出版物,白紙封面,1972年夏天我就著列寧的《哲學筆記》讀過。北大哲學系老師們翻譯的《西方哲學原著》(十七八世紀的歐洲哲學、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德國古典哲學)是我受北大精神魅力長久影響的基礎讀物。王太慶主譯的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在多雪的冬天裡,給我點燃起暖暖的心火。1978年以後迷上了李澤厚的《批判哲學的批判》和《中國思想史(古代、近代、現代三本)》。到北大上研究生後,喜歡厲以寧老師的書,不但思想深刻,內容新,而且文字美。他在1980年代的書我全部讀過。後來又喜歡胡適的書、朱光潛的書、陳夢家的書......北大人文社科大學者的書,我讀過幾十家,很享受。讀這些北大前賢寫的書,會讓我更愛北大,能與如此多的巨人生活在同一個校園裡,乃是「百年修得同船渡」啊。

讀書不是專門的研究。做專業研究必須讀論文。我是在1989年讀完阿羅的《信息經濟學》(論文集)之後,才對委託-代理理論產生研究的興趣的。但是,讀書總是學術生涯的起點,是一個學者一生生命的重要部分,讀什麼樣的書決定了一個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品位。不能想像,一個人不喜歡讀書,會寫出既精彩又美妙的文章;也不能想像,一個人不喜歡讀書,能夠溫文爾雅地面對學生,吐出連篇妙語......讀書時是絕不會想著會跟別人說什麼的,我讀書最多的時候都是最倒霉的時候,也是最孤獨的時候。現在回顧讀書生活,反倒感到與書為伴的生活是最幸福的。讀書的體驗是個人心靈最私密的領地之一,是不會輕易與人分享的。我讀書時是只憑喜歡,積累久了,終有一天,對書的感情會生出顏色來,絢爛、多彩,就像晚秋夕陽下未名湖湖心島四周的樹葉,層林盡染。

93.孫祁祥 經濟學院教授

做學問要有對學術研究的摯愛之情、敬畏之心、求索之欲、堅韌之志、質疑之能、超越之願。

真正的學者要坐得住,沉得下;進得去,出的來。

學習、學問、學術:博、專互促;問、學相長。《易經》曰:「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

學無止境,學海無涯:從書本學,從社會學;向同行學,向學生學。

能選擇心之所屬並堅守,不僅僅只是個人的愛好,更是一種經世濟民的情懷所驅動。

94.王一川 藝術學院教授

治美學及藝術理論,通常需要至少三種東西:一是近乎神聖的思辨熱情和純真的人生體驗;二是提出和解決當代審美與藝術問題的強烈衝動及其在文本分析中的具體實施;三是將以上兩者置於寬厚的當代社會文化問題框架中思考的視角。

95.王子舟 信息管理系教授

崇尚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懷絕望之心,行希望之路。

清代學者陳澧(1810-1882,字蘭甫,學者稱東塾先生)說過:「欲知人之性情,則後世之人不如同時之人;欲知人之學術,則同時之人反不如後世之人。蓋人之學術見於所著之書,而著書必俟老而後成,或至死而後出,同時之人烏能盡知之哉?故並世難得知己,轉慾望之後世也。後世必有知己,不必望也,但不知其姓名耳。」([清]陳澧.學思自記[M]//陳澧,著.黃國聲,主編.陳澧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2冊,760.)

96.向勇 藝術學院教授

獨立的學術研究是知識分子的基本行為畫像。面對北京大學深邃的人文傳統和中國深厚的文化資源,我們就像面對龐然大象的盲者,任憑我們多麼努力,也只能觸摸到這巨大身軀的某個部位。我們始終無法窮盡,我們只能無限逼近,在同行中引領一種「頂天立地」的學術思想,在校園裡營造一種「欲罷不能」的精神氣質。北京大學守護著一種傳統中國與現代中國相互輝映的學術價值和人文傳統,將學術與真理捍衛成一種神聖的精神和高遠的追求,讓我們這群後學晚輩始終如一去恪遵崇奉。因為真理在那裡,因為燕園所充溢的人文環境和精神氛圍在那裡,這將一直激勵自己潛心學術、服務社會。

97.姚洋 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來北大求學,目的一定不是為了找到一個好的工作,而是成為未來中國學術界的、政界的、商界的領袖。在本科階段,不應太專一個領域,而是要廣泛涉獵。理科的同學要學一些人文和社會科學的知識,文科的同學要了解科學的進展,學習科學的思維方式。到了研究生階段,則要專攻一個領域,論文更是要集中在一個小問題上,做出前人沒有做出來的東西。無論是理科還是文科,理論創新都需要聯想的能力,即在紛繁複雜、看似沒有聯繫的事務之間找到關聯。本科時期的寬口徑學習為聯想提供了想像的空間,而研究生時期的精深學習為聯想提供了理論準備。北大的同學要有高遠的立意,有捨我其誰的豪氣,時刻準備著成為社會的大腦,國家的棟樑。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天網欄目》中有一期介紹了李昌鈺教授,請問李昌鈺教授是誰?
史說新語:魯迅任教廈大時遇女生「睡教授」真相
大學教授談光棍危機:窮人可以合娶一個老婆
偷渡女和大學教授的愛情故事60
孫寶貴教授:怎樣的心律失常不需要治療?

TAG: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