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莫言故鄉的「非遺」四寶

行走齊魯
莫言故鄉的「非遺」四寶
  • 2012年12月20日  來源:齊魯晚報
  • 【PDF版】

  • 新浪微博 QQ空間 騰訊微博 人人網 更多

      徜徉於莫言文學作品的字裡行間,濃郁的故鄉情結迎風撲面。莫言的故鄉高密地區,歷史悠久,人文積澱豐厚,其民風、習俗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與他的生活和文學創作水乳交融、血脈相連。  □ 王瑋琦  近日,莫言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解釋高密的民間文化藝術對他文學創作的影響:「我的故鄉和我的文學是密切相關的,因為都知道我們高密有「三賢四寶」,這些民間藝術、民間文化都伴隨著我成長。我從小耳濡目染,所以在我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這些元素都不可避免地進入了我的小說,也影響甚至決定了我的作品。」  莫言所言「四寶」,即當今被國家文化部審定批准的高密市四項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撲灰年畫」、「高密剪紙」、「聶家莊泥塑」和民間傳統戲劇「茂腔」。筆者有幸多次前往高密,對高密的部分「非遺」項目進行過田野調查和傳人採訪,在此將了解和研究的高密「非遺四寶」作簡要介紹,以饗讀者。「撲灰年畫」  「撲灰年畫」是僅存於高密地區的孤品畫種,源於500年前的明代末年。莫言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多次提及「撲灰年畫」,從這一民間繪畫藝術中汲取了充足的靈感和養分。據傳最早的「撲灰年畫」出於「畫廟人」,將廟中壁畫躍然紙面,是畫匠們「畫廟」閑時之創新,更是生活所迫使然。「撲灰年畫」中最具代表性的題材是「家堂」,即將傳統的家譜變換形式成就了一幅「大畫子」。出於繪畫高手的精品「家堂」是一件藝術品,畫幅周邊繪製了精美的人物和樓閣庭院,幅中特意留有空白,以書寫世代祖輩和逐年新增的直系家丁。平日「家堂」被捲起吊於屋樑高處,逢年三十午後,將其恭敬地垂下供家人祭祀。當代的「撲灰年畫」民間風味獨具、題材多樣,尤以年味十足的喜慶吉祥內容居多。   「撲灰年畫」看似是普通國畫,裝裱也多採用掛軸和鑲框,卻與國畫截然兩樣。「撲灰」是指起稿的方法,繪畫者用燒黑了的柳枝做筆,在畫紙上完成線條畫稿,隨後將數張空白畫紙逐一與其對貼「撲」顯印痕,當地人稱「過灰」。按印痕塗彩上墨,繪出多幅畫樣相同、精緻典雅的年畫,即一稿多畫、節工省時。 「高密剪紙」   「高密剪紙」為當地傳統女紅典型品種。舊社會,廣大勞動婦女深受封建制度戕害,迫於社會輿論和陋習偏見,她們不能輕易拋頭露面。生活在高密地區的女子,十四五歲就該談婚論嫁了。因此,十二三歲的女孩子就終日躲在閨房中與女紅為伴,那時,高密地區的婦女幾乎沒有不會剪紙的。  農閑時節,鄉村院落里的大娘大嬸、姑娘媳婦們盤腿圍在炕桌旁,邊剪紙邊聊家常,姑娘們依偎在她們身邊學習剪紙。婆媳們在剪紙前不畫草稿,多年積累了經驗,剪紙的樣子都印在她們的腦子裡了。原先,高密傳統剪紙屬生活飾品,如窗欞上的窗花、棚頂上的天棚花、新房炕沿邊的圍炕花、饅頭筐里的饅頭花,等等。剪紙紋樣千狀萬態,獨立杏花樹上的小鳥,游弋於荷花周圍的魚蟲,桃花枝旁飛舞的蝴蝶,端坐左右兩側的娃娃,表現農村生產和生活的「男女十忙」,諸如此類美不勝收。  上世紀80年代,莫言就曾與他的好友一起到井溝鎮,託付鎮幹部到居住在河南村的剪紙藝人家中索求過剪紙作品,可見他鐘愛故鄉的剪紙藝術之情由來已久。聶家莊泥塑  聶家莊泥塑始於明萬曆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國內泥塑界名氣頗大,國內出版的泥塑類圖書凡涉及山東泥塑章節者均有論述,是山東民間泥塑藝術的代表。聶家莊泥塑作品以能叫會響著稱,是經典的鄉村傳統泥玩具。  「泥老虎」是聶家莊泥塑的象徵,「叫虎」、「搖猴」、「吧嗒猴」為傳統老三件。還有「羅漢」、「八仙過海」、「十二生肖」、「金陵十二釵」等品種幾十種。聶家莊泥塑極富民間美術性,彩繪以大紅大綠為基色,凸顯當地人們的審美情趣和率直秉性。每逢春節來臨,聶家莊的民間藝人們就將塑好陰乾存放一年的泥玩具,一股腦地搬出來賣個精光。  莫言在他的長篇小說《蛙》中,不惜筆墨塑造了一位身懷泥塑絕技,捏成的泥娃形同真娃的「郝大手」的形象。作者還用簡練的文字,通俗地解釋了頗具專業性的泥塑術語「手塑」和「磕坯」的區別:「我們鄰縣也有做泥娃娃的,但他們的泥娃娃是用模子刻出來的,所有的娃娃都是一個模樣。郝大手的泥娃娃是用手捏出來的,他的泥娃娃,一個一個樣,絕不重複。」泥塑藝人手塑水平的高低,正是評價泥塑作品個性風格和衡量藝術價值之所在。據筆者的高密朋友透露,遠在20多年前,莫言就曾專程去聶家莊搜集他心儀的泥塑作品,多方跡象表明,莫言對故鄉泥塑藝術已有舐糠及米的探究。茂腔  如果說聶家莊泥彩塑的大紅大綠是莫言文學作品中「高密東北鄉」的主色調,那麼「茂腔」正是它的主旋律。茂腔屬地方戲「肘鼓子」系統,存世流傳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酸不溜丟」的唱腔和「扭股子」身段(與膠州秧歌中的三彎九動十八態相近)備受當地群眾追捧,尤其受婦女喜歡。茂腔唱腔起伏大,尾腔慣常有「哦嗬罕」甩腔,適合演唱大喜大悲的劇目。在高密,每逢過節、山會和農村大集等民間活動,都有茂腔劇團的演出,看茂腔戲已成為當地百姓不能錯過的娛樂內容。  設立在高密一中的「莫言文學館」中有一塊「東北鄉風情」展板,展出了莫言在當地農村趕大集,買油條,品嘗「爐包」,以及在集市上,手掐煙捲,悠閑自得地觀看茂腔戲的一組照片。莫言的短篇小說《茂腔和戲迷》,講述了「不登大雅之堂」的茂腔在高密鄉村被痴迷崇拜的或真實或演繹的故事,讀來令人忍俊不禁。  他的長篇小說《檀香刑》,則以茂腔戲曲韻文格式導出每章引文,「為突出民間氣息及比較純粹的中國風格」,全書「有意地使用了戲劇化的敘事手段,製造出了流暢、淺顯、誇張、華麗的敘事效果」。為避直意以「貓腔」代稱。  在另一部名著《豐乳肥臀》中,莫言更是把當地百姓等待看茂腔戲的心情描寫得淋漓盡致:「高密東北鄉的茂腔,俗稱『拴老婆的橛子』,茂腔一唱,亂了三綱五常;茂腔一聽,忘了親爹親娘。於是隨著節拍,觀眾的腳在抖動,觀眾的嘴唇在翕動。我們的等待就像那弦上的箭,到了臨界發射的最後關頭……五、四、三、二、一,一聲高腔,在高腔的結尾又聲嘶力竭地翻卷上去,拔得高上加高,刺破了雲天。」  除了「高密四寶」,經國家文化部、山東省和濰坊市文化主管部門審定批准的高密市各級別「非遺」保護項目還很多。高密的「非遺」保護工作之所以做得好,應歸功於多年以來當地有一批重視和保護民間文化,具有遠見卓識的文化幹部,他們在「文革」後期不久,就清醒地意識到保護和傳承當地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同期湧現出如同莫言那樣痴迷加拚命搞文學創作的為數不少的文化工作者。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他們就在全市(當時的縣)範圍內,紮實地進行了部分民間藝術項目的普查工作,組織了年畫、剪紙、泥塑等專業人員培訓學習班,儲備了一批水平較高的民間文藝人才,為當今高密市的「非遺」保護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成為我省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最多的縣級單位之一奠定了基礎。由此,人們不難理解,在高密這片閃爍著祖國文化瑰寶的土地上,孕育出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並非偶然。   
    推薦閱讀:

    中秋小感:故鄉的月亮,就是我們心中的明燈
    家鄉(一)
    不同的人,唱出一樣的故鄉情
    156.2011年11月22日到革命老區勐臘縣易武鄉是普洱茶的故鄉調研
    故鄉情思

    TAG:莫言 | 故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