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起衝突 家長不宜當"法官"

各大幼兒園已開園半個多月了,回到集體生活的孩子們經常會爆發一些小衝突,比如互相爭搶玩具、抓咬推攘對方等。我們又該如何處理孩子的這些糾紛,家長「護犢」強出頭?命令口吻呵斥孩子?還是採取更加符合幼兒心理成長的方式?記者邀請了成都市幼教專家為家長、教師支招。

  • 孩子間發生抓咬推攘,家長該怎麼辦?

  •   案例:兩名孩子不約而同挑選到同一件玩具,並發生爭鬥,其中一名孩子因而被推倒在地,大聲哭泣起來。而家長在得知情況後也相互指責起來,說著對方孩子的不是。

      專家分析:「其實在集體活動中,娃娃都有可能發生爭搶同一個東西的行為。」因為對於早期的孩子來講,還不足以通過語言能力來處理與其他孩子的人際關係,這時孩子在互動與交流之中可能會產生一些情緒化的行為,比如抓咬或者是推攘。而在衝突結束之後,孩子雙方都會感到難受和委屈,「如果家長在這個時候再指責對方孩子,更會讓他們內心產生心理負擔,不利於成長。」

      教育誤區:家長為孩子「強出頭」批評孩子,並教育他們如何主動反擊。或者當「法官」,代替孩子給出解決的辦法。

      合適做法:家長應理智地問清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主動詢問孩子,「你認為這個事情該怎樣處理呢?」將主導權還給孩子,讓他們自己解決衝突與矛盾。家長可以為孩子提供溫暖和慰藉,讓孩子明白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理解和原諒。

  • 孩子愛扯人頭髮,這種行為正不正常?

  •   案例:娃娃剛入園,有的孩子無緣無故扯其他人的頭髮,或者是做出抓咬的行為。

      專家分析:1歲到3歲的孩子沒有很高的認知水平,他們會以一種自然或天生的反應來表達喜歡對方,雖然這些行為看似比較「暴力」,「其實如果娃娃有這種行為,家長應該感到高興,因為孩子已經有了與人要交往的意識。」隨著年齡增長,孩子隨著語言功能的發育會逐漸忘記抓咬的行為方式。

      教育誤區:家長命令式地告訴孩子,「不許抓!不許扯頭髮!不許這樣做!」因為看似暴力的行為其實是幼兒初次探索世界的方式,粗暴的批評糾正可能會產生負暗示,這樣會導致孩子出現人際交往障礙,或是開始變得自閉,不願與其他人過多交流。

      合適做法:家長可以採取正向化的行為來矯正幼兒「暴力」。當孩子開始想要抓咬時,老師和家長首先要理解娃娃渴求交往的感受,同時以另一種行為方式來轉移孩子的交流習慣,「比如與孩子擊掌,勾手等。」

      專家名片

      黃曦:成都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副教授,長期在幼兒園舉辦家教講座,承擔全省幼兒園園長、骨幹教師等的培訓工作。

    來源:成都晚報

    推薦閱讀:

    難於描繪的法官形象
    如果你是法官
    小額訴訟為何成為民訴法解釋之亮點|法官說
    德國法官和檢察官收入差距加大
    「呼格案」複查法官談錯案糾正,曾被領導罵「轉著圈丟人」

    TAG:法官 | 幼兒 | 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