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第五十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50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無量壽經 (第五十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
請掀開經本,第七十三面第一行:
【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佛在這一章、這一品經裡面要跟我們說善因善果,勉勵我們精進,務必要斷惡修善。請看經文:
【汝等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
我們先看這一小段。『廣植』,「植」是培植,就是培養的意思。『德本』有兩個意思,在一般的說法,大乘菩薩修學的綱領就是六度,六度是萬德之本,如果說小乘,則是三學「戒定慧」,這個是小乘德本,大乘則是以六度。要是以本宗來說,那就是「執持名號」。這一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但是名號一定要相應,那就是萬德之本。如果不相應,光是口、嘴皮上念這一聲佛號,這個心與口不相應,這就不行,那就是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一定要相應。
怎麼叫相應?前面一品講得最好,頂重要的,端正自心。心端正,身自然就端正了。換句話說,這一句佛號一定要喚醒自己,使自己的心愿同佛,解行也同佛,那個名號功德完全顯露無遺,這個是萬德之本。由此可知,執持名號兩種人相應,一種人對於經典非常熟悉,這一句佛號就把經裡面所講的義理、教訓統統喚醒了,自己起心動念決定不敢違背教訓,這是一種人。第二種人,雖然對於經教不熟,甚至於沒有讀過也沒有聽過,但是他能夠老實執持名號,那也行,這一句名號使他妄念不生,這也是符合「德本」的意思,能夠破一切妄想執著,使他的心恢復到清凈光明。
這是佛在此地教給我們,「廣植」就是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這個境界就是我們講的順境、逆境,不管是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這一句佛號不能中斷。這個精進念佛,實在講就是平時的培養,養成一個念佛的習慣,要把這個習慣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當然你在道場念佛,因為有護持的人,有人照顧,沒有人來打攪你;平常在你生活當中,你遇到許許多多的事,應該怎樣善巧方便來應付,使自己的功夫不間斷,這樣就好。
『勿犯道禁』,這個「道禁」就是指的戒律。佛為我們初學的人、為老修行人,制定了許許多多的生活規範。這個禁戒,就是戒律,它的作用無非是防微杜漸,也就是防止我們犯過失,防止我們迷失本性,防止我們喪失清凈心,它的作用在此地。所以佛家常說「因戒生定,因定開慧」。由此可知,這個戒律在佛法裡面是屬於手段,必須依這個手段才能夠達到禪定,那麼在我們這個本宗裡面講就是「一心不亂」,必須要持戒。在我們這一部經裡面,前面幾章都是說的禁戒,這個地方教我們「勿犯」,就是一定要遵守。佛在前面教給我們的這些禁戒一定要遵守。
『忍辱精進』,「忍辱」在此地是講的耐心。在世間處事待人接物要有耐心,決定不能夠急躁,決定不能夠倉促,前面講「作事倉卒,敗悔在後」。要有耐心,要有敬心,要小心謹慎,這些意思都包括在「忍辱」裡面,就是要忍耐。學佛更應當有耐心。念佛法門在所有法門裡面比較起來的確是易行道,那個易行道也不是我們想像當中那麼容易,那你就錯了,是跟其他法門比較,容易。一定要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也不是一蹴就能成就的,所以要有耐心去念,要有長遠心去念,不要急躁。俗話常說「欲速則不達」,你要想求很快成就,不可能,決定達不到。那個求快成就的心,很勇猛,很急躁,容易著魔。這個念佛人,說實在話,遭魔障這個機會比較少,很少見到;這個最容易見到的是「禪」跟「密」,這是非常容易惹魔障的。凈宗在精進念佛的時候,這個心太急、太躁了,也會遭到魔障,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所以學佛無論學哪個法門都要用平常心、平等心、清凈心、長遠心。這個平常心是這樣講法的。這就叫做「忍辱精進」。
『慈心專一』,人真正到「忍辱精進」,他對人對事自自然然就流露出慈悲了。慈悲,簡單的講就是利益眾生之心,確確實實能夠捨己為人。對自己看得非常淡薄,沒有執著,所以他能夠全心全力的幫助人、成就人,這是「慈心」。「專一」前面說過,這個地方特別是在道念上,就是前面佛教給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就是「專一」。真正發願希望這一生決定得生凈土,我們就老實持名,這就「專」了、就「一」了,是以執持名號為我們主修的法門。
【齋戒清凈。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
這是佛在經上給我們說的。這一句話要善於體會,否則的話,會錯了意思,這麻煩就大了。這會錯意思,「原來在我們這個地方修行,修一日一夜都勝過西方極樂世界的一百歲,那還是不要去了」,要這樣看法就錯了。佛在此地講的話有沒有錯?沒錯。這個話是一種勉勵的話。為什麼我們這邊修行會超過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環境好,只有善,沒有惡,只有善人,沒有惡人,只有善事,沒有惡事,在那邊修行容易,容易就不希奇了。我們這個地方修行不容易,人事環境惡劣,物質環境也惡劣,在這樣一個惡劣環境當中能修善,這個不容易,這是值得獎勵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說這個地方是真正不容易,誘惑的力量非常非常之大,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
所以我們修西方凈土,在這個五濁惡世環境裡面,以短短數十寒暑奠定求生西方凈土的根基,這就對了。如果不求生凈土,這一轉世就有「隔陰之迷」,就有「退轉」,這個是事實。「隔陰之迷」,前生所修的就忘得乾乾淨淨,縱然遇到緣,還得要從頭來起,這叫「隔陰之迷」。「退轉」,遇到退緣決定會退轉。我們在前面看到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那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這些人在過去生中曾經修菩薩道,這經講「住菩薩道」,那麼換句話說,他是菩薩的地位,現在這一世做王子、做長者,這從菩薩退下來,這退轉了。算他過去善根相當深厚,他過去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這個退轉還沒退到三惡道,退到人間還算不錯,還有榮華富貴可享,過去生中善根深厚,這「退轉」,這些事情不能不知道。
古德對這一句經文也有個比喻,比喻得也很好。他比喻,譬如說布施,貧困之人布施供養一塊錢,很難得,真不容易;那個家財萬貫的,布施個一萬、十萬,那是九牛一毛,一點不希奇,佛菩薩對他不讚歎,對那個出一文、一塊錢的,對那個讚歎,為什麼?不容易,太難得了。難得是難得,這一塊錢能做多少事?做不了事情。那個大富長者布施那些錢,雖然不值得讚歎,對他來講太少太少了,可是有用處,它是一筆相當的數字,能做一些事情。這就把西方極樂世界修行比喻那個大富長者的施捨,我們娑婆世界修行是貧困的施捨,難能可貴,這我們一定要曉得。
知道難能可貴就更要認真努力精進,但是目的一定求生凈土,決定不能動一個念頭,「我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修行就好了」,不會如你意的。你生生世世在這個世界修行能不退轉,那真的就不必到西方極樂世界了。這是決定保不住的,決定有隔陰之迷,決定有退轉,還是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這一定要認識清楚。所以佛講的話是非常正確,沒有講錯,我們不能夠把意思會錯。
【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皆積德眾善。無毫髮之惡。】
這我剛才講了,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容易,積功累德是不足以為奇。
【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
這個『他方』國土是指「他方」某些國土,不是全部的。因為他方世界有不少其中情況跟我們娑婆世界差不多,還有一些世界還不如我們娑婆世界。比我們好的有,不如我們的也有,跟我們差不多的也有。這是說比我們殊勝的,比我們好的這些世界。
『十日十夜』,這個念佛法門,佛教給我們精進念佛的方式,有一天一夜、兩天兩夜,到七天七夜,這是我們講打佛七,七天七夜。這個經裡面跟我們講十天十夜,還有一些經裡面跟我們講的三個月,就是九十天,這是時間長短不定,時間長短各有好處。時間短的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因為時間短,他這個精神力量凝聚集中,功夫容易得力;時間長也有時間長的好處,他能夠在十天,或者在一個月、在三個月,這麼長的時間守住一心不亂,這個也非常之難得。
但是佛給我們說的這一些,我們怎麼個做法,總在緣分,沒有緣分,這個不行,時間愈長,緣愈殊勝。因為有道場、有善知識領導,還要有一些真正發心的道友來護持。這個閉關叫護關,念佛叫護七,也就是說他們這一些人在旁邊照顧,這都是非常之難得,這照顧的人很重要。念佛堂裡面要人照顧,念佛堂外面也要人照顧,外面是什麼?不能讓別人來打攪。我們在這裡念佛,譬如說念佛七天,這個七天閑雜人決定不能進來,你進來了,這個道場就破壞了,所以一定要有「外護」。還要照顧飲食起居,生活上要照顧到。「內護」,就是佛堂裡面,這個「內護」多半是出家人,居士們自己護持也可以,也一樣。
這個護七的人不是念佛的人,護七的人不念佛,他念佛就不能護七了。護七的時候要看到每一個念佛人的狀況,他昏沉了,要去提醒他一下,不準講話,用什麼方法?在佛堂用幡,那個小小的幡。你昏沉的時候,譬如你坐著念佛的時候打瞌睡,點頭了,這個幡在你臉上碰一下,讓你警覺,不能說話,你自己警覺把精神提起來。如果實在不行,你就起來繞佛,或者起來拜佛,換一個方式。因為彼此都不講話的,這個佛堂裡頭一句閑話不能講。所以這個內護的人就要看每一個人的狀況,這叫巡幡。每一個的人狀況要看得清清楚楚,要照顧他們用功,用功要如法,要得力。所以緣不足就很難了。
但是現在實在講比古時候有方便之處,會用心的人不亞於古人。現在我們可以用錄音帶,可以用念佛機。這個念佛機比錄音帶還好,錄音帶還要翻帶子,很麻煩,這個不必翻帶子,自己在家裡面就可以用功。如果同參道友,兩個人、三個人都行,都很好。兩、三個人在一起,一個月念一次,念個一天一夜,人數不要多,最多不要超過五個人。家裡面念佛,三個到五個是非常理想。這是講「十日十夜」,這個在現代人是比較上難了,大概在一年長假期間可能有這個時間。有這個時間,還要你家裡面得閑,抽出這麼長的時間來念佛。這個叫有道場、有助緣才能夠如法。這是說明我們這個世界濁惡,修行之難。他方世界比我們殊勝,那一邊的眾生修善的多,作惡的少,不像我們這個世間,我們這個世間造惡業的多,修善的少,這就顯得非常非常的困難了。這底下就說了:
【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
所以修行容易。我們這邊難,難,所以才說勝過他們,這樣惡劣的環境當中能夠獨自修善真正是不容易。
【唯此世間。善少惡多。】
就自己本身來說,我們如果認真反省一下,在沒有接觸到佛法之前,我們起心動念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學了佛之後,果然認真依教修行,逐漸逐漸我們起心動念、造作言行,慢慢的善多了、惡少了。惡還是有,不是沒有,少了,善多了,這個是境界慢慢的轉過來了。那麼我們再看這個社會,看本國、看外國、看全世界,這是看大家的共業,佛講的這個沒錯,善少惡多。
【飲苦食毒。】
這個是事實。說的是比喻,『苦』是什麼?「三苦、八苦」,這是果報。『毒』,貪瞋痴三毒。
【未嘗寧息。】
這一句說從來沒有停止過。正因為如此,在這樣一個環境裡面,八苦、三毒環境裡面,他能夠斷惡修善,能修清凈心,這個不容易,這是諸佛菩薩所讚歎的。佛在此地說這些話都是勸勉我們,我們在這個環境當中要知道回頭。
【吾哀汝等。苦心誨喻。授與經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
佛對於世出世間的狀況,也就是真相,看得太清楚了。看到我們墮落在輪迴之中,起惑造業。「惑」是迷惑,迷惑就是對於自己本身、對於自己的生活環境的真相,完全不了解。因此,我們平常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也做錯了。錯了,後面有惡報,這個報應還是要自己去承當,沒有人能夠代替你,這是苦不堪言。佛看在眼裡,今天緣成熟了。什麼叫緣成熟了?我們能夠相信佛的教訓,能夠接受佛的教訓,這佛菩薩就來了。所謂「佛氏門中,不舍一人」,一個人也不會捨棄。要緣成熟,這能信、能願、能行,這成熟了。
我們遇到這個經典,佛哀憐苦難的眾生,苦口婆心教誨,曉諭我們。『授與經法』,「經」是經典,「法」是方法。經典給我們說明事實的真相,方法是教給我們如何離苦得樂,如何超越六道,如何圓成佛道。這個圓成佛道,換句話說,就是真正得到究竟圓滿之樂。
那麼佛既然把經典、方法給我們了,我們應當『悉持思之』,「悉」是完全接受,百分之百的接受過來,不但接受,要保持,永遠不能夠把它失掉。「思之」,常常能夠思惟,能夠想念,如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要常憶常念,這就是「悉持思之」。
『悉奉行之』,佛在經典裡面的教誨,佛教我們要斷的,我們真的要把它斷掉。譬如前面給我們講的五惡、十惡,這個是要斷的,佛說要斷,我們就把它斷掉。五善(五善就是五戒)、十善,佛教給我們要做的,我們就照做。西方極樂世界佛勸我們去,我們就去,毫不猶豫;娑婆世界佛勸我們離開,我們就離開,沒有留戀,一切順從佛的教誨,這就是「悉奉行之」,這才是佛的真正弟子,這才是經典上常講的根熟眾生。這個人根性真的成熟了,他確確實實是依教奉行,沒有猶豫,沒有懷疑。
【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
不但我們自己要遵從佛的教訓,依教奉行,而且要盡心儘力去勸別人。我們的周邊,『尊』是家庭裡面的尊長,父母、長輩。『卑』是兒女、子侄,是晚一輩的。我們自己得到佛法真實殊勝的利益,不能把這些人忘記掉,要把佛法介紹給他們,勸勉他們來學習。『男女,眷屬』,這是講自己的親族,從一家到一族,再到你的親戚『朋友』。『轉相教語』,他們得利益了,他們也會教別人,這才能真正報佛恩,把這個真實之法,互相的勸勉、互相的介紹推薦,擴展到一個鄉、一個城市、一個國家,再擴展到世界,社會才會祥和,世界才有和平。佛在此地教我們用這個方式把佛教教育推廣,這是真正的上報四恩,下濟三苦,否則的話,每天念這個迴向偈,口裡是念了,沒有去做。怎麼做法?這一段經文里,佛就具體教給我們做的方法。所以迴向這個偈子念了,要兌現的,不能空口說白話的,要認真去做,去影響別人。
【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
這個三句說得非常好,不但我們自己修行,把佛法推薦給別人,不僅僅是有言說,而且有身教。我們自己給他做一個榜樣,你把佛法介紹給別人,他才會有信心。如果我們說佛法怎麼好怎麼好,自己沒做到,那別人聽了未必肯相信。自己要做到,這樣幫助別人啟發信心,這就對了。所以『自相約檢』,「約」是約束,「檢」是檢點,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動作,都要根據經典的教誨,要知道約束自己,要知道檢點身心。
與大眾相處要『和順』,「和」就是講的「六和敬」,講的六和,「順」就是「恆順眾生」。「和」與「順」不是以感情做基礎,是以理性的,所以叫『義理』,這個非常重要。恆順眾生是有理論做依據的,不是感情的,感情的那還得了,眾生要做「殺盜淫妄」,你也跟他隨順,那就不得了了,那這個世界就大亂。所以說它是理性的,是智慧的,在恆順裡面啟發對方,轉變對方,那就對了,這個就可以順從了。不能令對方覺悟回頭,這就不能夠隨順。
『歡樂慈孝』,這個是處事待人最基本的要求,是佛菩薩對我們的要求,我們也必須真正的做到。正是大乘經上常說,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歡是「歡樂」。菩薩決定沒有傷害眾生的念頭,當然更沒有傷害眾生的行為,所以才能夠得到「歡樂」,自己歡樂,人人見到都歡樂。慈悲是大慈大悲,這個慈悲裡面沒有分別執著,是平等的慈悲,清凈的慈悲。
「孝」這個字,這是修學的大根大本。我過去講《地藏經》,去年還講了好幾遍,就是講一個「孝」字,整個的佛法就是孝道的發揚光大。這一個字在中國字彙裡面,「六書」裡頭屬於「會意」,上面是個「老」字,下面是個「子」字,這就給我們說明了上一代跟底下一代是一不是二,你要看作二,那就錯了。所以西洋人有代溝,我們中國沒有,中國要一有代溝,「孝」字就沒有了,分了家,就沒有了。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佛法所說的「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就是「孝」字的意義。
外國人對於中國祭祖宗,他永遠不了解為什麼要祭祖宗,那就是他永遠不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他不曉得。這個「孝」字就是說:豎窮三際,過去、現在、未來。橫的就是十方,整個宇宙就是自己一個人,就是自己的一體。所以這個慈悲愛心哪有分別!哪裡有異見!不但沒有分別,連知見都沒有,所以這個叫大慈大悲。佛度眾生,佛需要眾生感激嗎?不需要,絕對沒有這個意念。為什麼要幫助眾生?眾生跟自己是一體,自己幫助自己還要感謝嗎?所以這個字的真正意義,知道的人不多。
中國的文字充滿了智慧,我們連遠祖,沒有見過面的,聽也沒聽說過的祖先,還要祭祀,還要紀念他,眼前父母,哪有不敬、哪有不孝的道理!這不可能的。所以儒家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一句話雖然說的在形式上,理論極其深廣。「民德歸厚」,這是講風俗人心淳厚,這是講祭祀的效果,殊不知這個效果是有非常深廣的理論基礎在。它不是一種對付一切人的一種手段,你這樣想法它就錯了,它實實在在是有原理的依據,那就是天地萬物與自己確確實實是一體。
我們佛法裡面講「三身」,「三身」裡面最重要的講「法身」。「法身」是什麼?法就是一切萬法,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一切現象統統包含在其中。這是什麼?這就是自己的本身,真身。誰知道?如果你知道了,認識了,那就叫你證得了清凈法身,你證得了。我們這個身也是「法身」裡頭的一部分,不是在「法身」之外,是「法身」一部分,這個意思很難懂,很難體會。
所以古來的祖師大德常常以夢境來做比喻,讓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因為夢境,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的時間很短,醒來的時候還記得很清楚,這個好比喻。當我們在作夢的時候,夢中當然有自己。什麼人曾經作夢,夢裡頭沒有自己,這是不可能的,夢中決定有自己,還有別人,有山河大地,也有虛空。醒過來之後好好去想一想,想什麼?想那個夢從哪來的?整個夢境是自己心變現出來的,那個境、相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能現相的那個不虛妄,所現的相是虛妄的。能現相的是你的心,這就講「全妄即真」,那真的是心。整個夢境是妄境,整個夢境就是你的心。「全心即夢」,整個心就變成夢中的境界。我們要問,夢中哪一樣不是自己?夢中自己是自己,夢中所有的人還是自己,自己心裡變現的,夢裡面山河大地還是自己,夢裡頭撿一塊石頭也是自己,沒有一樣不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一法可得,這個容易體會。
以小來立大。我們眼前山河大地、宇宙太空,哪一法不是自性變現的?統統都是的。哪一天你要承認了,所有一切眾生、山河大地全是自己,恭喜你,你成佛了,你證得了「法身」。證得「法身」,當然「報身」、「應化身」全都得到了。現在明明就在眼前,你死都不承認,這個沒有法子了,死不承認,這叫迷惑顛倒。諸佛大菩薩跟我們有什麼差別?他承認了,他明白了,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他才能盡孝。這個孝要真正做到圓圓滿滿,成了佛才能做到,不成佛,決定做不到。不成佛的時候,你做得是非常非常有限,非常非常窄小,因為你只承認了一點點,這一點點之外,你統統不承認,所以這個孝道、孝慈就不能做到圓滿了,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為什麼諸佛菩薩能夠大慈大悲,我們做不到?道理就在此地。
【所作如犯。則自悔過。】
過失是決定免不了的,古人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聖賢人之中,在佛法講是大聖才能夠免除過失,賢人以下還是在所不免,哪能說沒過失!「知過能改,善莫大焉」。最大的善就是改過,改過就是聖賢之道。人能夠自己知道自己的過失,佛家講的開悟、講的自覺。自己覺悟了,自己知道了,知道自己的過失,這叫開悟了。悟後要緊的是修行,修行是什麼?修行是改過,改過是修行。知過是開悟、是覺悟。知過改過就是真實的功夫。這一些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了,不能把意思會錯。
凡夫過失就太多太多了,自己不知道,不會發現的,所以叫迷惑顛倒。讀經、讀聖賢書,目的何在?目的是讀這些書會發現自己的過失,藉著聖賢教誨、藉著經典善書,幫助我們開悟。藉著諸佛菩薩、聖人的教誡,幫助我們修行,這就是能夠:
【去惡就善。朝聞夕改。】
覺悟要快,改過要快,這個要講求時效的。不能說今天知道過失了,「不要緊,再過兩年再改」,那就壞了,那這問題就嚴重了。發現過失馬上就改,這是真正修行,這叫真精進。
【奉持經戒。如貧得寶。】
這是叫我們把『經』、把『戒』要看重,為什麼?「經」幫助我們開悟,「戒」幫助我們改過修行,沒有這兩樣東西,我們就永遠在迷,永遠都在錯,所以對於「經戒」就像貧人得到珍寶那樣的愛惜。
【改往修來。】
以往過去了,知道過失,我將來就不會錯了。
【灑心易行。】
『灑』就是洗刷,刷心。心裏面污穢、骯髒的是什麼?是煩惱、是妄想、是執著。把這些東西把它洗得乾乾淨淨,恢復到自己清凈心。『行』是行為,像前面所說的,身「殺盜淫」,口「妄語、兩舌」,這一些不善的行為,「易」是把它換過來、改過來,斷惡修善。
【自然感降。所願輒得。】
一個人真正覺悟了、真正回頭了、真正改過自新,與諸佛菩薩、天地善神,它就起感應的作用,所以『自然感降』,感應降臨。佛家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為什麼有求必應?感應不可思議。『所願輒得』,你的願求沒有一樣不圓滿。底下一段是具體給我們說出來有求必應,這一段文很重要,很難得,古大德在許多著述裡面常常引用這一段文:
【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
這一句是總說。『佛所行處』,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佛所到的這些地方,佛反正到這個地方沒有白來的,一定在那個地方講經說法,教化一方,沒有白來的。說來了就走了,沒有這回事情。我們明白這個意思就曉得這一句話真正的意思:是佛陀教育推行普及的這個處所。我們用這個講法,大家這個意思就很清楚了,就不會模糊了。是佛教教育在這個地方推行,在這一個地方傳播,在這一個地方教學。
『國』是國家,『邑』是都市,『丘聚』是村莊。這個意思就是說:大,是一個國家;小,一個城市,或者一個村鎮,只要有佛教的教化,有佛教的弘揚,那麼這個地區就會蒙佛的教化。這個『化』是講教學的成果。
古時候教育的目標跟我們現在不相同,我們現在教學的目的都是希望得一種技能,將來在社會上能夠謀生,它目的在此地。我們中國古人教育的目的不在此,佛家教育目的也不在此。古人教學的目的,目的是變化氣質,是希聖希賢。讀書做什麼?讀書志在聖賢,做聖人、做賢人,目的在此地。佛法呢?佛法目的在超凡入聖,這叫「化」。我們凡夫,從凡夫一變化就成了聖人了,這個是教學的目的。所以儒家最低的標準是君子,再往上,賢人、聖人,它教學的目標是三個等級。我們佛法教學也是三個,阿羅漢、菩薩、佛。這叫「化」,變化氣質,這是教學真正有了成就了。那麼再說得簡單一點,化惡為善,這些人過去都是惡行,現在統統感化了,全都斷惡修善,化凶為吉,化禍為福,化暴戾為祥和,這個是它教學的目標。
【天下和順。】
『和』是和睦,『順』是順而不逆。這個「順」具體來說是人人明理、順理,人人守法、順法,這個社會當然祥和。
【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
這個四句就是前面所講的「灑心易行,自然感降」。這是說的什麼?說的是自然現象,我們今天講的自然生態,自然現象包括了自然生態。現在人不相信,認為這些東西與我們沒有關係。你跟他講有關係,他死不承認。有沒有關係?有關係,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剛才講了,山河大地一切萬物是自心變現的,心要善,外面環境就好,風調雨順;心不善,心不善就天災人禍,什麼都來了,這一些災祥(災禍、祥瑞)統統是人心。
現在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們居住的這個地球,環境污染是非常嚴重,這個大家都知道。科學家在那裡推測,如果要不加強防止污染,五十年之後這個地球上不適合人居住了。換句話說,人也像從前恐龍一樣,從這個地球上絕跡了,不適合生存。所以全世界的每一個地方政府都要加強環保。我們要問有沒有效?我們學佛的人可以斷然說一句,沒有效果。為什麼沒有效果?環境的污染是從心地污染感應來的。如果要防止環境的污染,從哪做起?從凈化人心做起。人心清凈了,外面環境自然就清凈。現在人心那個染污的程度比環境污染不曉得嚴重多少倍,但是大家不覺悟,不知道如何來防範心理的污染,這個不得了!
我們佛法,經典上佛常說「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環境,正報是人心,環境是隨人心轉。我們中國古代,大家讀讀歷史就曉得,凡是國家有大災難的時候,天災人禍,從前皇帝都要齋戒素食,來認真反省我有什麼過失,為什麼遭這樣大的難,這個有道理。在遇到災難的時候,他會反省、他會思過,努力的斷惡修善、改過自新,希望迴轉天意,就是這個自然的災害,這很有道理,這個絕對不是迷信,非常合理的。但是現在人不相信,這是最可怕的一樁事情。
人人能夠接受佛的教學,依教修行,「灑心易行」,這個自自然然天下和順。人和,人和之後才能得到天和,大自然也和順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風調雨順。需要雨水的時候,這個雨下得恰到好處,不多不少,這是人心之所感。你們在這個世間上,你要問,現在這個世界將來遭大災難,哪個地區不受難?你從哪裡去觀察?不要迷信,那個什麼風水算命、預言都不可靠。真正明理的人從哪裡觀察?哪一個地方的人心好,那個地方就安全,那個地方就不遭災難。這一個地區的人善良,不造惡業,人民和善,這個地方決定是好地方,不會遭到大災難的。居住的這個地方,這個地方人心不善,將來大災難的時候,他也逃不了。
『災厲不起』,「災」就是災難,天災人禍。『國豐民安』,「國」是國家,「豐」是這個物產豐富,人民生活富裕安樂。
【兵戈無用。】
沒有戰爭。
【崇德興仁。】
『崇』是崇尚、遵從。『德』是道德。每一個人都崇尚道德,都能夠以仁慈的心待人接物。『興』是興起,就是心裏面發出來都是仁慈。
【務修禮讓。】
『務』是務必,一定的。講『禮』。彼此互相都能忍『讓』,這就沒有爭執了。
【國無盜賊。】
前面是沒有天災,這裡沒有人禍。戰爭跟『盜賊』都是人禍,這沒有了。
【無有怨枉。】
『怨枉』是冤屈。這個冤屈與底下一句有密切的關係:
【強不凌弱。】
『強』的欺負『弱』者,這就有冤枉了。這個勢高的人,地位高、勢力大,以勢欺人,或者有財富的,以他雄厚的財富去侵沒別人,這個都是社會不平的根源,也是社會動亂的根源。那麼這些現象,在一個佛教育盛行的地區裡面,因為大眾都接受佛的薰陶,這些惡念、惡行都改過來了,都沒有了,所以這個地區沒有冤枉的,沒有「強凌弱」的這些事情。
【各得其所。】
人人都得到安居樂業。所以說「富貴者安於富貴,貧賤者安於貧賤」,這很不容易。今天大家都曉得,這個社會動亂的根源是什麼?貧富不均。一定要貧富均了,這個社會才不會動亂了,給諸位說,貧富永遠不均,為什麼永遠不均?每一個人造的善惡業不相同,那怎麼能均!要社會祥和,需要教育,人人知道事實真相:他富貴,他前生修的布施多,他應該收得多。「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他種得多,他收得多,應該的,我沒種,沒種就沒得收。我看到他多得,我也不會嫉妒他,也不會怨天尤人,曉得什麼?知道因果,知道事實真相,所以他心就安了。所以「富貴安於富貴,貧賤安於貧賤」,各人心都安了,富有的人家會布施幫助那一些清寒的。
中國這個幾千年的歷史,我們的社會是長時期的安定,動亂的時間不多。動亂就是改朝換代,動亂時間都不長,長治久安的時候長、多,什麼原因?教學,儒家的教學,從漢朝以後再加上佛法的教學。而中國過去對於教育是非常重視,在行政組織裡面,教育列在第一位,在國家施政的項目里列為第一位,從前六部裡頭,第一個部是禮部,禮部是教育部。中國從漢以後是雙重教育,宰相底下,這個禮部教育是推行孔孟的教育;直接歸皇帝管的,這是佛教教育,要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社會教育。因為他是皇帝,自己負責來推行,所以他這個教化的面,廣與深度都超過了孔孟的教學。
所以大家彼此相安無事,大戶人家欺負弱小的有沒有?有,畢竟是少數,不是多數。因為這個富貴人家讀書的機會就比較多,讀書就明理,知道應該怎麼做人、怎麼處世,讀書在明理。如何保全自己的富貴?如果是不仁不義,縱然有富貴榮華,那個時間非常短暫,很容易消失掉的。懂得如何來保持,他才能夠傳多少代,這個一定要明理。儒、佛這個教學對於世道人心的影響非常之大,對於這個社會的安全、人民的幸福有真實、直接的貢獻。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移民美國難上加難?
※美國將出現第一位女總統
※在撕裂的美國,川普來了,基督徒你還好嗎?
※美國奶粉品牌介紹
※國際思想周報 | 福山:美國大選體現了政黨的代表性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