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兩個「偉大的發現」的連結

兩個「偉大的發現」的連結作者:顧海良 《光明日報》( 2015年01月28日15版)

馬克思在科學研究上的兩個「偉大的發現」,首先是由恩格斯提出來的。使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理論這兩個「偉大的發現」相連結、相統一的理論基礎,是生產力發展的物質性質和社會性質的統一、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歷史演進規律等理論。無疑,把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的發現」分離開來甚至對立起來的觀點,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根本背棄。

把剩餘價值理論表述為兩個「偉大的發現」之一,實際上是一種簡化的說法。恩格斯對此所做的完整的表述是:「通過剩餘價值揭開資本主義生產的秘密」,或「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顯然,恩格斯是從理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分析功能上肯定剩餘價值理論的。我們不能離開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理論分析和認識功能,孤立地理解和評價剩餘價值理論的科學價值及其當代意義。

資本的創新與毀滅

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第一次提出剩餘價值範疇,揭示了剩餘價值的本質以及剩餘價值絕對的和相對的兩種生產形式。在《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中,他首次引入超額剩餘價值範疇,闡明了剩餘價值兩種生產形式之間邏輯的和歷史的轉化「中介」。在《資本論》第1卷中,馬克思不僅揭示了絕對剩餘價值到相對剩餘價值的本質及其關係,還對超額剩餘價值範疇在其中的邏輯的和歷史的轉化關係作了深刻闡述,從總體上凸顯了資本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直接目的和最終結果之間、追求個別價值增殖的內在動機和社會價值普遍降低的外在結果之間、個別資本積累增長的衝動和全部資本價值貶損之間的內在矛盾和衝突。所謂資本主義的「創新性的毀滅」,實際上就是由剩餘價值本質體現的資本的內在矛盾和衝突。

資本運行的內在邏輯

資本創造剩餘勞動,從而佔有的剩餘價值的急劇增長,體現了資本的歷史作用。資本對剩餘價值無止境的追求,是靠不斷地佔有和積累剩餘價值來實現的。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條件,資本積累中資本和僱傭勞動之間的對立關係表現為三種主要的趨勢:一是勞動條件在作為資本的財產而「永恆化」的同時,也使「僱傭工人的地位永恆化」,也使工人的剩餘勞動時間「白白為他人勞動的命運永恆化」;二是資本積累通過使資本家及其同夥的相對財富增多而使工人的狀況相對惡化;三是勞動條件以越來越龐大的形式、越來越作為社會力量,出現在單個工人面前。這三種趨勢就是剩餘價值積累比其物質結果更為重要的生產關係的結果。

剩餘價值積累也是「大資本通過消滅小資本而進行的積累」。因此,把勞動條件轉化為資本,然後把這種資本以更大的規模再生產出來,最後把分散在社會各處的資本集中在大資本家手中,就是剩餘價值積累的趨勢。這種趨勢將以「對立和矛盾的極端形式」「以異化的形式」表現出來,並將導致資本「變成了純粹是過時的和不適當的特權,從而迅速趨於消滅」。馬克思認為,由於這些因素的強制作用,資本在不斷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必然使資本遭到一次比一次更大的危機。勞動生產力的發展一旦超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界限,剩餘價值及其積累的歷史使命也就完成了。

剩餘價值的「術語的革命」及範式

在經濟思想史上,17世紀中葉以後,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就對剩餘價值如何產生的問題作過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是,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所有經濟學家都犯了一個錯誤:他們不是就剩餘價值的純粹形式,不是就剩餘價值本身,而是就利潤和地租這些特殊形式來考察剩餘價值。」恩格斯在對剩餘價值理論的高度評價中,特彆強調馬克思實現的經濟科學的「術語的革命」。馬克思正是在前人認為已經有答案的地方,發現了問題所在,掌握了理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整體的新的鑰匙,對全部既有的經濟範疇做了新的研判,發動了經濟學的革命,實現了經濟學的新範式。

(作者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武漢大學教授)


推薦閱讀:

《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誰更偉大?紀曉嵐舉一例子,二者高下立判
偉大的女改革家
狼圖騰並不偉大:大唐掃滅突厥稱雄中亞之戰
[轉載]改變命運的偉大秘密!
一部超越《追風箏的人》的偉大作品,虐哭無數讀者

TAG:發現 | 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