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學人文的走向

大學人文的走向

[ 2005/4/9 16:05:00 | By: haibo99 ]

現在的社會越來越功利,社會評論一個人的價值,而是看你所擁有的錢與權,沒有錢與權,那必須要有才,而別人不會看你的品德有多高尚,思想有多優秀。所謂「白貓黑貓,能抓到錢的就是好貓。」正是這種文化潮流,影響到中國社會的每個角落。大學也不例外,今天的大學生頗為浮躁,也在學校忙於造資歷,進學生會,入黨,希望能混上一官半職,為走入社會做打算。我上次回家,家父教導我說:「你小子,現在我們家唯有你沒出息,看看你表哥,現在移居美國,在那邊教博士生,多有臉面,再看看你表姐,現在也研究生畢業,今年已經教大學,也混得有臉面,現在過年縣長都去為你姑姑拜年,眾人羨慕。看看你,整天瘋瘋顛顛,也為我爭點氣。我聽後,頗感落寞。我笑著對家父說:「我大學畢業後混不下去了,就去做流氓。」家父無語,只是搖頭。何以謂之大學,清華老校長梅貽琦在當年就職中說:「大學者,非乃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那麼,何以謂之大師,何以謂之中國之名牌學府也!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標準,一個執政黨上台就有不同的要求。而中國之大學有個最大的劣根性,魯迅言之未盡,那就是——中國之大學往往只是跟著某個政黨走,而沒有自己獨立之人格,獨立之學術,獨立之思想,不能避開政治的話題安心做某種學術,這是中國大學的不幸。我則認為一所大學,應有自己之特色,自己之人格,自己之思想。每個學生應爭取個人之自由,爭個人自由也就是爭取學校之自由,爭取學校之自由就是爭取了國家之自由,爭取國家之自由也就是爭取了民族之自由。北大校長蔡元培為北大提出了十六字方針——「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北大正是這種兼容並包的學術氛圍與自由獨立之思想與民主之傳統。給北大帶來生氣、網路四海英才,所以他一直走到時代與文化的前例。而清華呢,一直以厚物載德,自強不息之校訓,以陳寅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踏踏實實地做實事,研究學問,較少涉及政治。在未來的某個時期,也許會走在北大前面,但兩個都是文化之巨子。也許,現在的大學生都在問,大學的人文精神在哪裡,從大學呆了幾年的人也許都有同感,大學是座圍城——裡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殺進去。正是這種文化之壁壘,所以在大學之外的人都想殺進去看看,嘗試一下大學生活究竟有何之不同。然而,一旦殺進來後,生活些時日,就覺得大學之生活不過如此,清閑的日子太多,頗感無聊,於是去與小女生談戀愛,天天泡網吧,打遊戲。所以,有不少人在大學呆了幾年,混到一張文憑以外,可以說是不學無術。可一張文憑到底有多大作用,大學所修之課程,走入社會之後究竟有大用。只有百分之二十在走入社會之後用得上。而用幾年青春混一張文憑是不是值得嗎?所以今天我認為,一所有文化底蘊與學術背景的高校,不能看其地方有多寬,學校有多少財產,而應看其校方傳統的文化學術空間培養多少人才,有多少真正的文化大師,學生進這所學校是否能夠讓他終生受益,讓他走出這所學校後有其自學深造之能力。因為——「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前二年,我去湖南中南大學找姐夫,他在那裡讀研究生,在他們那研究生樓里,讓我第一次感到那種讀書的氛圍與文化的底蘊,以及那種自強不息之精神。他對我說,現在的大學導師,就是我的老闆,我們幫他做事,爭點學費。當時我不信,可現在卻相信,現在的導師,就是你的老闆,他是個「總函數」,而學生是個「子函數」,當所有的「子函數」把一個個小工程完成,「總函數」把所有的「子函數」調集起來,就形成今天的科技成果。為什麼今天的導師與學生會形成這樣一種關係,是不是傳統人文精神的喪失,還是今天文明的另類。寫到這裡,我想說說歷史,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新化運動,與五四運動,以及後來的文革。新文化動動的主將如魯迅,胡適,陳獨秀,李大釗,他們當時接受的是資產階級的自由與民主、博愛與平等,以及達爾文的進化論,批判孔子之封建學說,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都是以決對否定之態度。正是這種決對否定,一值影響到中國後來文化的走向,可以說從新文化運動起,中國就出現了傳統文化的斷層,那時的學者讀杜威,康德,讀柏拉圖,蘇格拉底,以及伏爾泰、盧梭、尼采,黑格爾、羅素之學說。到了文革,十年沒有教育,十年沒有大學,知青們紛紛下鄉。知識分子都請進牛棚,是對中國人性的徹底摧殘,中國人民吃苦耐勞的品德也在文革中喪失。然而,中國人有個最大的劣根性——就是很容易忘記過去,今天的人提起當年的往事,中國人就會說「算了,算了,都過去了」。當文革結束後,中國傳統文化就出現很大的斷層,這時中國學者文人,留下來的不是老的老,就是些三流水準的,這時的文化開始青黃不接。許多學問已無從做起,因為許多書在文革中已消失。再看看台灣方面,當年蔣介石兵敗大陸,他帶走了許多一流的學者,如林語堂,梁實秋,胡適,傅斯年,蔣夢麟,錢穆,梅貽琦。儘管蔣介石在台專制,有文化大案,但卻保證社會所必須之人才,而大陸方面,到了文革,像老舍,巴金、傅雷、錢鍾書都相信黨,可黨卻不相信他們,大陸方面沒有當時社會運轉所必須之人才。到了今天,國門打開,原本是屬於自己的好東西在文革中已喪失,於是只有學洋人了,西方的價值觀走進中國的市場。所以今天的導師,也許有相當一部分,已不再是韓愈所說的「師者,是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已不再是五四時,導師與學生那中很濃的友誼關係。今天的大學生,哪個要是學雷鋒,肯定會謂之「傻瓜」或者「笨蛋」。儘管電視上與報紙上會報道一些好人好事,但不少只是形勢主義與教條主義,這是中國人向來的作風。事實上,這就是中國社會五千年以來,遺留下來一個最大的弊病————「就是我們的社會往往宣傳一種好的人文精神與社會道德時,而人們卻往往向他的反面發展」。所以而言,古今天以來,中國的雜文學者都是失敗者,因為社會永遠不可能到達那種理想之境界,公正之水平。孔子一樣,當年四處言傳,卻累累如喪家之犬。孟子也一樣,那麼今天看魯迅,看李敖,看殷海光、看柏楊,看魏明倫,看邵燕祥,看余傑,他們會不會都一個個是失敗者呢?也許還是台灣學者余英時說得對——「知識分子就是要生命去捍衛文化的價值」。今天的大學,很大一部分是計算機的天下,中國人急功近利,所以學計算機的人特多,從某一種程度上說,今天相當一部分高校已經忽略了人文精神,正是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所以今天的中國大學,已經很難再誕生如梁任公、王國維、陳寅恪、錢鍾書一樣大師級的人物,今天的教授也許與他的著作不成正比。今天大學生也寫白話文,只是白得像開水,李敖評魯迅,他說站在文字的角度上講,魯迅稱不上一個文學家,五四文人中,魯迅的白話文寫得半文半白,不如胡適。然而,魯迅為何迎得大師級評論,除了政治上的因素以外,關鍵是做的文章有自己的見解與思想。所以我今天而言,沒有思想深度與自己見解的文章,稱不上好文章,寫就要寫出自己的風格,寫出自己的個性,寫出自己的見解。一個沒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一個流浪的民族,一所沒有自己的文化的校園是一所流浪的校園,站在開放與傳統的邊緣,我覺得一所校園與一個民族一樣。要保留好自己的本土文化,嚴復說:「物竟天擇,適者生存。」而事實上呢,被社會淘汰的許多都是傳統文化中優秀的一面,就看今天的中國社會,黃,賭,毒,卻沒有淘汰,反而越演越烈。中國不能全盤西化,不能沒頭腦跟著洋人走。那麼,要保留傳統文化是不是否讓我們今天人人讀孔孟之道,一味守舊嗎?不,不是,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中國人五千就一脈相承,當一個民族長久一味地沉醉於一種文化時,時間久了,就會積累產生文化淤泥。這好比我們的長江與黃河,長久的流淌過程中,自然產生淤泥,當淤泥越集越多時,自然會抬高河床,從而倒置河流堵塞,然而,當上游漲大水時,水不能及時排送出去,自然會發生洪災了。文化也一樣,當文化淤泥越積越多,就會產生文化病毒。一旦產生文化病毒,就會毒害接受這種文化之人。所以說中國人重在選擇,中國是否能接選擇一種中庸文化,做到不倚不偏,還待中國人去選擇。我有時想,為什麼像林語堂與余光中以及柏楊那麼有水準的文章,不能走進我們的大學教材,從小學到大學都一味地是魯迅之文,以至今日,給我們這一代人造成極左極右的文化心理。真是一種悲嘆。以前的魯迅是文學,現在的魯迅是官學,以前的魯迅是代表中國文化的走向,現在的魯迅代表政治走向,某一定程度上說,我們今天的政治還不夠寬鬆,中國還沒有兼容並包的文化胸懷。孔子說:「禮樂崩潰的時代,則是百家爭鳴的時代」。然則,一個沒有文化胸懷的國度是可悲的,一個沒有文化胸懷的民族永遠不可能走在文明的前頭。中國不能「罷黜百家,獨尊魯迅之學。」中國要統一台灣,首先要從台灣文化入手。文化上戰勝了,才是真正的勝利。只為政治服務的文化並不是好文化,但能加快中國未來民主進程的文化,則一定是好文化,好起點,好開端。所以我今天又言,一所好大學,不能為現在而戰,而應為未來而戰,斯大林說:「最後的笑才是真的笑」。哪個笑到最後才是真正的勝利者。當年陳寅恪與錢穆之學術被謂之反動學術,現在卻被中國人謂之為國學,這說明什麼,說明三流的國民不能造就一流的社會,而一流的國民卻能改變成三流的社會。胡適當年寫新詩《嘗試集》時,人人都反對,他們認為寫新詩與國情不符合。可沒過多久,徐志摩,聞一多,俞平伯也寫新詩,這時的中國人就說:「——你們即使寫新詩也要像胡適一樣寫」。這說明人民群眾的路線是可以改變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手中,卻讓多數人左右,就像馬寅初一樣。時代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總是不斷變革的。今天的中國人還一味地抱著魯迅不放,他們認為,魯迅就是文化之聖人,是現代之孔子。事實上這是一種錯誤,因為魯迅是人,不是神,是人,就有人性的弱點;是人,就有心裡的陰暗面;是人,就有其不足之處。中國不能一味的停留在魯迅的時代,也不能停留在胡適的時代。也不能停留在李敖的時代。拿破崙說:「中國是一隻還沒睡醒的猛獅,一旦醒來便會向世界吼叫。」梁任公在《少年中國說》說:「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吸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幹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中國只有不斷培養自己的少年文化旗手,不斷兼容並包各類人才,不斷保護好人才——「因為人才的流失是國力的流失,是中華民族血液的流失。」我們的國家才有希望,我們的民族才有希望,二十一紀諾貝爾文學獎在中國才有希望,中國才會真正與時俱進,開拓民主未來。歷史的風風雨雨總會讓人們去思索追尋。生活今天,觀其未來。但願每個大學生都能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人文理想,但願我們的大學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本位文化,也但願共產黨能夠帶領中國人們越走越好。

推薦閱讀:

魯迅先生眼中的拜金女——嫦娥仙子
在一些人看來東北人是一個怎樣的群體?如何看待用固有思維看待東北人的人?
如何看待周冬雨因直呼孫紅雷大名、不認識王中磊被批?
秒殺兩千年後的清代護手刀!漢劍到底牛在什麼地方?

TAG:大學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