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的幾個教育小故事

蘇霍姆林斯基的幾個教育小故事

蘇霍姆林斯基,從十七歲起,當過農村小學教師、中學語文教師、中學教導主任、中學校長、區教育局長,後任巴甫雷什中學校長直至去世。

蘇霍姆林斯基一邊教學,一邊堅持教育科學研究:他一生寫了40多本書,600多篇論文,1000多篇供兒童閱讀的童話、故事和短篇小說;他的書被譽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他的教育活動是一向長達30年的「教育實驗」;他的學校是一所「教育學實驗室」;他的著作是二十世紀罕見的「先進教育實驗的完整的總結」;他所領導的巴甫雷什中學是二十世際世界上著名的實驗學校之一。

蘇霍姆林斯基擔任校長後,用了3年時間自學完學校所有教科書和主要教學參考書;他把學校教科書里的全部習題都解答出來,還補充演算了許多題目;他不斷注視學校教學大綱有關的最新科學成就和進展,工作室放著一堆堆筆記本,每一門學科都用一個筆記本,裡面有幾千條從雜誌里摘記的材料和從報紙上剪輯下來的資料,他對3700多特殊學生的資料都有專門記錄。

巴甫雷什鎮從1867年到1917年的50年間,只有5人受過中等教育,1人受過高等教育。從1949年到1965年,蘇霍姆林斯基擔任校長期間,該鎮有611人完成中等教育,242人完成高等教育,143人正在高校學習。八甫雷什鎮共有居民6000人,但是其中出了工程師84人,醫生41人,農藝師38人,教師49人,其他專家30人。

一本《給教師的建議》,語言簡練、生動,敘述師生故事,娓娓道來,蘊理深刻,對於我們今天的教學與管理很有借鑒意義。漫步書的花卉,採擷幾朵小花,奉獻給同行們。

閱讀,讓「差生」費佳成為機床調整技術專家

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該更多地閱讀。

——蘇霍姆林斯基

有個叫費佳的學生,算術應用題和乘法表始終是最大的障礙。學了今天的,忘了昨天的。蘇霍姆林斯基就給他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習題集里約有二百道應用題,主要都是從民間搜集來的。每一道題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而大多數題並不需要運算;解答這種習題首先要求動腦筋思考。起初,費佳只是簡單地讀讀這些習題,像讀鳥獸、昆蟲、植物有趣故事一樣。過了不久,費佳明白了,這些故事就是習題。這孩子對其中一道最簡單的習題思考起來,並且在老師的幫助下解答出來了。「解題原來是這麼普通的事!」這一點使費佳感到非常驚奇。「這麼說,這些習題中的每一道,也是可以解答出來的?」費佳問道。於是,費佳整天地抱住那本習題集不放。每解出一道題,就感到是一次巨大的勝利。他把解出的習題抄在一個專門的練習本里,還在文字題旁邊畫習題,畫小鳥,畫動物、植物等。

蘇霍姆林斯基還給費佳搜集了一套專門供他閱讀的書籍,大約有100本小冊子,可供這孩子從三年級讀到七年級。後來又給費佳配了另一套書。

到了五年級,費佳的學業成績就趕上來了。他能和別的同學一樣解答同樣的算術題。到了六年級,這孩子突然對物理髮生了興趣。費佳成「少年設計家小組」的積極成員之一。

創造性勞動引起的興趣越大,他讀書就讀得越多。他後來在學習上還遇到過困難,特別是歷史和語文,但是,每一次困難都是靠閱讀來克服的。七年級畢業後,費佳進了中等技術學校,後來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床調整技術專家。

「差生「之所以差,是因為思維意識不強;思維意識不清,是因為不會閱讀,不會思考,也就是不會學習。這個時侯,越讓他們做更多的題,就越給他們前進的路上堆放「絆腳石」。讓他們自由閱讀,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文字故事,喜歡思考,確實是提高差生成績的好辦法。蘇霍姆林斯基對待費佳,是專門給他搜集一套供他閱讀的書籍,我們教學任務重,恐怕很難做到。但課上出一些淺層次的習題是可以做到的。關鍵是如何引起「差生」閱讀興趣,這是老師們應該考慮的問題。

走進大自然,讓遲鈍的瓦連金變聰明

教師要懂得一些心理學和缺陷兒童教育學。

——蘇霍姆林斯基

一年級時,老師就發現瓦連金智力相當差,頭腦里什麼也記不住。費了很大力氣才記住的東西,很快就會忘掉。以前已經學過的東西不得不重新給他講解。還發現瓦連金感知還很遲鈍,思維過程緩慢無力。蘇霍姆林斯基和他的教師們一方面根據瓦連金現狀,給他布置個別作業;一方面繼續進行心理觀察,發展他的智力,教給他思考、訓練思維的方法。

從生理學找到的依據是:孩子的大腦兩半球皮質細胞處在某種抑制狀態中,把思考細胞連接起來的極細微的神經通道,由於某種衰弱和萎縮,不能把周圍事物的信號較快地傳導過去;造成這種狀態的原因是瓦連金的父親是個酒鬼。蘇霍姆林斯基他們深信,皮質細胞連接興奮中心通道,這個衰弱、萎縮和抑制狀態,是可以讓兒童恢復起來,健康起來,活動起來的。他們採取如下對策:給瓦連金準備了許多訓練思維的畫片。用意在於使孩子能夠較快地變換注意力,改變感知的性質,使他每一次都能接觸一些新概念,以此「喚醒」他的精神細胞,逼使他對周圍世界的信號做出比較敏捷的反應。

通過家訪知道,瓦連金的母親特別是他的父親很少跟孩子講話;家裡庭院圍牆很高,把孩子與大自然隔絕開來;孩子的知覺貧乏,言語遲鈍,不和別的孩子交往玩耍,這一切又都加重了遺傳因素的作用。於是給他制定一個健康的作息制度,加強他的體質,讓體力和腦力都活動起來。

帶領瓦連金到大自然中去,讓他注意那些最醒目的東西,讓他驚奇,讓他嘆賞。他們發展兒童的智力情感更敏銳,對周圍事物更驚奇。這對大腦兩半球皮質細胞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次,老師帶領瓦連金和他的同學到野外觀賞大自然。正是草長鶯飛的季節,孩子們仔細觀察蜜蜂活動。蜜蜂輕輕地落到花上,察看一番,又飛起來,在花兒上空盤旋……過了一會兒,他又落在花上,把自己的喙伸進小小的花蕊里去……孩子們眼裡閃出好奇的火花。瓦連金成了一個很愛提問的學生:為什麼向日葵的花盤會跟著太陽轉?為什麼鴿子從來不停在樹上?為什麼蝙蝠只在夜裡飛出來?他的思維過程逐步活躍起來,對周圍事物發生了興趣,記憶力也增強了。

蘇霍姆林斯基和他的教師們把這個「遲鈍」的兒童拉上來,花了整整三年時間。從一年級到三年級,瓦連金做的習題一直跟別人不同,但到四年級,他已經跟全班同學一樣了。

在我們農村,由於經濟原因,一些智力較差的學生「隨班就讀」;由於教材與進度的大一統,教師照顧不過來,致使這樣的學生淪為「差生」。蘇霍姆林斯基用瓦連金的故事告訴我們,要用「觀察自然」的方法培植智力「差生」的情感,提高他們的成績。

作為老師,我們是否真正做到了研究每一位學生?憑心而論,教師們很敬業,對待「差生」不可謂不關註:「找幫手,結對子」,課堂特別巡視、特別過問,早晚補課、請求家長配合,布置大量演算習題。可效果始終不佳。「差生」們嚴重「精力透支」,整天處在被動的、機械的、麻木的狀態中。多數「差生」即使通過教師的「日日清、周周清」,勉強完成作業,也「後勁兒不足」,隨著年級升高,還會倫為新的「差生」。

瓦連金的故事告訴我們,一要「懂得一些心理學和缺陷兒童教育學」;二要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引起孩子興趣;三要耐心等待,如張文質所說用好「慢的藝術」。可喜的是,我們學校的一批骨幹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自覺不自覺地運用蘇霍姆林斯基「通過擴大『閱讀和思考』培養『差生』興趣,改變『差生』思想,在他們的班級「差生」的成績提高的很快。

因挑毛病,將陽光男孩尤拉推向暴戾的一邊

「有些教師對兒童大聲呵斥,冷嘲熱諷,甚至侮辱兒童的人格。這些不公正的做法傷害兒童的自尊心,使他們敢怒不敢言,於是他們就在內心以各種形式進行積極的和消極的反抗。」

「一個缺乏教育素養的教師,由於不明智的吹毛求疵的做法而傷害了兒童的心靈。」

——蘇霍姆林斯基

一年級有個活潑好動的男孩叫尤拉。女教師發現他在課堂上總坐不安、站不穩,還隨便講話,有時拿紙折飛機,趁老師迴轉身時放出去,惹得哄堂大笑……教師簡直沒法上課。女教師想個簡單的辦法:到家裡找尤拉的母親「告狀」。怎麼辦呢?女教師和孩子的母親約定,每天把尤拉的不良行為記在學生手冊里,由母親「採取措施」。一天:母親看到手冊里的「記事」,大發雷霆,狠狠的打了兒子幾巴掌,還用皮帶抽。

這個從小沒挨過打的孩子驚呆了,他從來沒受過這樣的痛楚和屈辱。尤拉變了。他常常陰鬱地悲憤地坐在窗前,好像對一切都無動於衷。

三天後,尤拉說他把學生手冊丟了。母親又使用了她的皮帶。原來那個活潑的、精力旺盛的孩子,現在顯得沉悶、孤僻。他很少抬頭,避免和教師的眼光相遇,當這種相遇無法避免時,女教師在他的眼裡看到的是憤怒和絕望。從前尤拉是個誠實、正直、坦率的孩子。現在居然說謊了。女教師偏要整一下他這種「怪脾氣」。她提高了「警惕」,密切注視尤拉的一舉一動,更加起勁地在學生手冊里寫他的一切過錯。而尤拉又一連「弄丟」了好幾本學生手冊。女教師就重新給他弄本新的,並幸災樂禍地說:「學校小賣部里有的是」。尤拉呢,他決心把小賣部里的那一捆手冊給「消滅掉」。

一次放學,他躲在教室的凳子底下,等到晚上,從窗戶里爬出去,撬開小賣部,拿走了那一捆學生手冊,在學校花園裡刨個坑,把這些可恨的學生手冊「埋葬」了。這一次,感到幸災樂禍的不是教師,而是尤拉。現在尤拉已經是有意搗蛋了,當他說:「學生手冊嘛,我弄丟了」的時候,女教師仍舊派值日生去小賣部「再拿一本!」可值日生回來說:「小賣部失竊,手冊不見了。女教師不肯罷休,就用普通本重新裁裝個臨時手冊。

正當把這個學生手冊遞給尤拉的時候,生物老師來了,他說在帶領學生勞動時,挖出一捆沾滿泥土的本子。於是許多人說尤拉是小偷,而尤拉堅決不肯承認。事情鬧大了。學校決定把尤拉的母親喊來,叫她狠狠地揍他一頓。母親一邊打孩子,一邊暗自流淚。尤拉變得更兇狠了。現在他處心積慮地跟女教師搗蛋。

有一次他發現,同學們有人咳嗽時,女教師就要皺眉頭。於是他在每一節課上都要咳嗽,有時竟一連咳嗽好幾分鐘。女教師又準備把這種過錯寫在手冊里,就說:「把學生手冊給我!尤拉終於無法忍耐了,他從口袋裡掏出那本揉皺的小本子,把它撕得粉碎,摔在桌子上,喊到:「去你的吧,該死的手冊……」

驚呆了的女教師最後一次看見了尤拉的眼睛,那裡面燃燒著不像一個孩子會有的怒火。尤拉的父親實在無法,讓孩子轉學了。

後來尤拉在別的學校上二年級,表現很好,跟所有的好學生沒什麼兩樣。

這位缺乏教育素養的女教師,由於不明智的吹毛求疵的作法而傷害了尤拉的心靈。而像尤拉這種被激怒的、變兇狠的學生,在我們的學校中還很多。聽完這個故事,我更深層次理解了新課程理念,更深的體會了第斯多惠說的「教育的本質不在於傳授知識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

用習慣改變習慣,用成功塑造成功。教師期待孩子是什麼樣,孩子就能成為什麼樣的孩子。多盯優點,多賞識,壞孩子也可以變成好孩子。

只用「分數」量人,心靈手巧的米哈伊爾也不得不離開學校

不能容忍把一切都歸結為一條簡單化的結論——認為分數高就是好學生,沒有得到「應得」的分數就意味著這個學生「不夠格」

——蘇霍姆林斯基

八年級學生米哈伊爾成了讓全體教師感到擔憂和頭痛的人物。他是獨生子,高高的個兒、勻稱的身材,長著一雙藍眼睛。就是這一雙好奇的、故作天真的、不信任別人的、頑皮的眼睛,常常把教師們惹得大發雷霆。早在五年級的時候,他就「大名在外了」,都說他是一個無法改正的、無可救藥的而且是狡猾的、善於隨機應變的懶漢和遊手好閒者。離八年級結業還剩三個月,米哈伊爾跟母親一起來找校長。米哈伊爾顯得特別沮喪,一語不發,母親央求說:「請准許他不要在繼續上學了,我想給他隨便找個什麼工作做………」。

米哈伊爾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作文。小夥子跟語文教師彼特羅芙娜之間發生了一場難解難分的衝突。在他看來,作文真實一種高不可攀的高峰。女教師在班級日記里一個接一個地給他打上不及格分數。於是米哈伊爾就不再交作文了。彼特羅英娜的課堂上,他開始「搞出各種各樣的花招」……女教師氣得面孔發白,在課間休息時到辦公室,雙手顫抖著。同事們都憤慨地說:「這究竟要容忍到什麼時候才算完結?當知道米哈伊爾要離校參加工作後,同志們都向彼特羅芙娜表示祝賀……

由於工作繁忙和要操心的事很多,也就沒有時間來想米哈伊爾了。有一天,彼特羅芙娜的電視機發生了毛病。他給電視機維修部打電話,請派一位手藝高強的師博來。她再三叮囑說不要隨便派一位馬馬虎虎,應付了事的修理匠來。

修理部說一定派一位真正頂用的師博來,他是我們這裡有名的手藝高超的師博。

彼特羅芙娜剛回到家,就聽見敲門聲。站在她面前的正是米哈伊爾。他穿著一身樸素的但非常好看的工作服,手裡提只箱子。彼特羅芙娜張惶失措了,邀請米哈伊爾進屋後,把擺在電視機上的花瓶拿下來,不由自主地撣了撣灰塵,雖然上面並沒有什麼灰……

小夥子修理電視的時候,彼特羅芙娜經歷了非常難受的兩個小時。米哈伊爾調好了電視機,演示了極好的清晰度和可聽度,說:「保用三年」。當他開好發票,說出應付給的錢數後,彼特羅芙娜羞愧得臉上發燒,另外多給了三個盧幣……米哈伊爾把錢退給老師,低聲地、激動地說:「您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您是這樣教育我的嗎?我的作文寫得不好,可我畢竟學會了正確地生活。其時我也喜歡您的課……比任何別的課都喜歡。這些課會一輩子留在我的心裡的。

米哈伊爾匆匆地走了。

彼特羅芙娜對老師們說:「當他在維修電視機的時候,我驚奇的看著他,心想:這完全不是課堂上那個人啊!他的眼睛,他的態度,都和那時不一樣了。我們做教師的,怎麼沒有發覺呢?在我們認為不可救藥的懶漢和不及格學生身上,在他們的心靈和雙手裡,還蘊藏著天才呢……

「為什麼常常看到,一個兒童跨進學校大門以後,只過了兩三年時間就不想學習了?為什麼對學生來說,學習簡直是「活活地受罪」?為什麼不願意學習這件事,不但給少年在校內的全部精神生活打上了深深地烙印,而且使他遭受挫折,和別人發生衝突,逼使他跟馬路上的壞人結交起來,使得教師簡直無法工作?為什麼現在我國正在開始向普及中等教育過度的時候,每年卻有成千上萬的少年中途退學?所有這些現象的根子究竟藏在什麼秘密的地方呢?……」上世紀六十年代,蘇霍姆林斯基就對靠單一分數衡量學生成績好壞的片面做法深惡痛絕。可時至今日這一評價觀還沒有從根本上避免,「一俊遮百丑」的現象還很普遍。差生輟學的比例還居高不下。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在我們的教學評價中還沒有真正兌現。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時候在大學沒那麼強烈的想家,在回家路上還是有些激動?
含金量高 | 清華北大首設數學英才班
小孩子愛攀比怎麼辦?
倖存者偏差,別被那些雞湯耽誤了
中國數學教育水平在全世界怎樣?

TAG:教育 | 故事 | 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