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孩子東西被搶,為什麼一定要幫他拿回來

孬孬媽媽說

孩子被搶了怎麼辦?是幫孩子拿回來還是礙於情面,安慰自己的孩子就這樣算了?

無論各位媽媽怎麼選擇,看看孬孬媽媽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和大家討論下,為什麼孩子東西被搶,為什麼要幫他搶回來。

文 | 白芥子

01

閨蜜跟我講過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發生在她家毛毛剛3歲多點兒的時候。

那天,她家奶奶帶著毛毛在小區里玩兒。

在一棵樹下,毛毛撿到一根樹枝,上頭綴滿了有些枯黃的小花。

正當毛毛陶醉地欣賞自己的新收穫時,一個差不多年齡的小女孩走過來,一把奪走他手裡的樹枝。

毛毛要咧嘴哭,奶奶立刻安慰說:

沒事沒事,就是一根枯樹叉兒,XX姐姐拿過去玩一下,大方點兒啊!

嗯,沒錯,閨蜜家跟小女孩家是認識的。

奶奶礙於情面,同時也是覺得一根樹枝的確太微不足道,於是忙著安慰自家孫子,去地上重新又撿了一把樹枝。

然而看著奶奶手裡的成果,毛毛都搖頭。

他只想要回被奪走的那一根。

毛毛的眼睛,死死盯住女孩的手。女孩媽媽開始批評女孩:

快還給弟弟,你這樣不乖啊!

女孩不聽。

不僅不聽,她還一本正經地對毛毛說:

你別難過了,我就玩一下,好朋友要分享啊!

這話一出口,旁邊的大人都聽樂了,甚至還有人誇這個孩子聰明。

就在這個這時候,閨蜜從外頭回來,正看到自己的小傢伙一臉委屈,想哭又不敢,獃獃地站在那裡。

了解了情況後,閨蜜二話沒說,就微笑著走到女孩身邊,很輕鬆地就從女孩手裡拿回了那根樹枝,說:

寶貝,這是弟弟的東西,不是你的。

女孩先是一愣,然後哇地大哭起來。

女孩媽媽面露怨色,手忙腳亂地去哄孩子。

旁邊的一眾人看傻了眼,都不說話了。

孩子奶奶有些尷尬地打圓場,同時責怪自己兒媳婦兒:

你這麼大人了怎麼還這麼不懂事?

閨蜜忍著一肚子火,似乎是對那女孩媽媽說話,也似乎是對身邊看熱鬧的一眾人說:

對不住啊XX(女孩名字)媽媽,我只是想讓孩子們明白,該是誰的東西,就是誰的,這是個基本法則。如果誰力氣大東西就歸誰,誰弱小誰活該,那這個世界不就黑白顛倒啦?

然後就帶著兒子揚長而去。

02

後來,閨蜜跟我說:那女孩媽媽如今遇見我了基本都繞道走,可是那又怎樣呢?

我則聽得哈哈笑,對她著實佩服得緊。

我們都覺得,孩子還小,一根枯樹枝這樣的東西,實在太微不足道。

我相信,很多父母會像毛毛奶奶一樣去打圓場。

然而,對孩子來說,對方搶走了我的樹枝,跟搶走了我的玩具,破壞了我心愛的寶貝,甚至隨意入侵我的界限,踐踏我的權利,從本質上說是一樣的。

當大人輕描淡寫地說出「沒事沒事」,對孩子到底意味著什麼?

這其實是在跟孩子說:

你這根本不算事,你不該這麼難受,你難受只說明你太小氣了。

簡言之,你生氣是不合理的。

說到底,這是在教孩子:被侵犯時,你得忍著。

這是人為製造的權利的不平等。

總是這樣被對待的孩子,他們很容易在人際衝突中失去反擊的勇氣。

比如一個朋友家前不久剛遇到的事。

那天,她老公帶兄妹倆去遊樂場玩兒。僅僅離開了一小會兒,再回去,發現妹妹哭得稀里嘩啦了,臉上和手臂上,都是指甲的撓痕,還有破皮、流血處。

打人的小孩已經走了,孩子爸也就索性帶孩子回家了。

朋友卻按捺不住滿肚子的火氣。

她問妹妹,2歲多點兒的妹妹根本表達不清。

於是改問當時唯獨在場目擊全程的5歲哥哥:你看到有人打了妹妹嗎?

哥哥:看到一個弟弟搶妹妹的鏟子,妹妹哭了,跟弟弟打起來了。

媽媽:你有做什麼保護妹妹嗎?

哥哥:我去告訴小弟弟的爺爺奶奶了。

媽媽:你為什麼不當時就把那個弟弟推開?

哥哥:弟弟也很小,我去打他推他,他也會哭。

朋友急了,嗓門也不由得提高了八度:不管他是不是小,他在打人,不管打妹妹還是打你,你都應該反擊!

哥哥被嚇到了,他一臉委屈地答:可是打人是不對的,玩具就是要分享的……

說完哇地哭了起來。

朋友傻眼了。

哥哥剛剛說的話,不就是自己平日對他反覆強調的話嗎?

每當妹妹去搶哥哥的玩具,亂動哥哥的東西,哥哥不樂意的話,媽媽都會教育他:

妹妹那麼小,你要讓著她呀。

不能打妹妹!打人不是好孩子。

這個玩具妹妹只是玩一下下,馬上就還你,你要做個愛分享的好孩子啊!

……

是的,是她親自教會了孩子:

東西被搶了、被欺負了,有情緒、發脾氣甚至反抗都是不對的。

於是遇到衝突時,這個小孩他會刻意壓制自己。

也因此,他往往最委屈、也忍得最辛苦。

03

所以,如果孩子的東西被搶了,你會怎麼辦?

如果你的孩子還很小(5歲以內),他手裡的一個玩具,一本書,一隻皮球,抑或只是一片從地上撿來的樹葉子被搶走了,

如果他可憐兮兮看向你,你會礙於面子安慰孩子,還是乾脆幫孩子要回來?

答案當然是後者。

  • 物歸原主,首先可以教會搶東西的孩子:

  • 誰的東西歸誰,這是人際關係中最起碼的界限。

    一個小小孩子搶別人的東西,乍一看是無關緊要的。

    比如閨蜜兒子遇到的那個小女孩,看起來伶牙俐齒,甚至你還會覺得可愛。

    但如果等長大了這個孩子再搶了別人的東西,仍然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那麼事情就不再會有趣可愛了。

    這樣的孩子若習慣了被滿足,那麼在人際交往中遇到有人拒絕她,她很可能無法承受。

    他們長大後,也容易因為不懂尊重別人和別人的界限,而遭遇人際關係上的困境。

    需要提醒的是,對待搶東西的小孩,大人的干預不能僅僅停留在語言上。

    3-5歲孩子,如果你覺得他做得不對,你一定要幫他從行為上去恢復到對的狀態,而不是僅僅告訴他,他不對。

    這個年齡,孩子的理解能力很有限,一句兩句輕描淡寫的語言說教很難真正奏效。

    所以,別以為你的孩子會搶東西、看起來夠厲害,甚至還佔了小便宜。

    殊不知,當你默許孩子越界行為的時候,你和孩子同樣是輸家。

  • 物歸原主,更能教會被搶東西的孩子:

  • 我們其實能夠憑藉自己的力量,很好地保護我們自己的權益。

    哪怕是在多子女家庭,該是哪個孩子的東西,就歸哪個。

    如果家裡老二太小,哭鬧著想玩老大的玩具老大卻不肯,這時最好的辦法,不是教訓老大,逼他分享、出讓自己的界限,而是抱走小的,轉移小寶寶的注意力。

    知道一直要求孩子忍讓,最要命的後果是什麼嗎?

    是一旦遇上校園霸凌,他們基本就沒跑了。

    從這個角度說,父母通過言行親自告訴孩子:你不必退讓,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如果一個孩子在父母的權威強壓之下,早早習慣了隱忍和服從,甚至討好,那麼當他遭遇霸凌之時,他的概念里是沒有「反抗」二字的。

    甚至連求助可能都不會有。

    他會下意識地認定:表達是沒有用的,反抗也是沒有用的,我只能默默承受。

    若一個孩子總被校園霸凌者「欺負」卻無力回擊,那麼很可能他已經在自己的家裡,被自己最親的人,「欺負」過百次千次了。

    04

    無論是任由孩子東西被搶而不作為的父母,還是默許孩子搶東西的父母,其實都犯了一個相同的錯,那就是界限模糊。

    父母界限模糊,孩子沒法真正過得自在。

    有界限的家庭,才能真正養出懂得保護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知道分寸的孩子。

    何為有界限的家庭?它一般會有以下特徵:

    有愛的。民主的,容許不同意見的存在。

    再往細一點說,這個家庭應該是這樣的:

    不強迫孩子分享。

    不隨意處置孩子的所有物。

    鼓勵孩子用語言說出自己的需要。

    當孩子覺得不舒服,允許他理直氣壯地說不。

    接納孩子的壞脾氣,不害怕孩子的負面情緒和感受。

    尊重孩子的界限;不以愛的名義要求孩子絕對服從自己。

    保有父母自己的底線;不因為愛的緣故,一味服從孩子。

    上述最後一點最重要,也最難做到。

    因為難,才更要我們去努力。

    父母自己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線和必要的界限。

    父母是有界限的父母,孩子也才能夠有空間去發展屬於他們的力量。

    還是《破產姐妹》中的MAX說的好:

    習慣了屈從父母和他人的孩子,他只會把自己過得越來越卑微,卻很難學會真正為自己的需要和自己的人生負責。

    真正被父母尊重的孩子,他走上社會,才有能力對糟糕的、壞的事情說不。

    他才懂得珍視自己,以及自己的需要。

    也才真正不懼怕,不討好,不卑不亢,真正活出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

    你願意自己的孩子,擁有哪樣的人生?


    推薦閱讀:

    換位思考:如何看待「父母為生二胎逼得13歲長女自殺」和如何看待「13少女以自殺逼得父母放棄二胎」?
    我和孩子的故事
    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自信心
    父母能否打孩子 專家稱關鍵時刻不手軟
    讓你的孩子期末大考脫穎而出的三招文昌風水

    TAG:孩子 | 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