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破局-大國的博弈(完整版)之第五章?三個層次(2)

三個層次:抗美,拉歐,援非、聯拉美

二、拉歐

為什麼要拉歐

從目前的戰略力量來看,無論誰單獨都不可能撼動美國的獨霸地位,大國之間必須要分工合作,才能打破美國獨霸的局面。原來歐美是一體的,但現在歐美之間利益不再完全一致,歐美有了分歧,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還把歐美完全的放在一起,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未免不能因時而化。正是因為歐美不再是鐵板一塊,才提供了「拉」的可能。

中國與歐盟加在一起有28個國家,人口超過18億,近17萬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有三個核大國,在聯合國安理會有3個常任席位,這是任何國家都不能忽視的力量。

中國與歐盟其實是最理想的合作夥伴,無論從政治、軍事、地緣上講都沒有根本的衝突,共同利益卻極多。如果中國強大,一方面可以瓦解美國的實力,這對於歐盟從美國的勢力下解放出來,是有幫助的;另一方面俄羅斯是歐洲的宿敵,中國強大,可以牽制俄羅斯,減緩俄羅斯對歐盟的壓力。同樣的道理,歐盟強大,歐元成為世界貨幣,既能消解美國實力,也能遏制俄羅斯的崛起。可惜,中國多次投桃,卻不見歐盟報李。中國的最佳合作夥伴沒有選擇最佳的做法,中國只能與俄羅斯重修舊好。一旦中俄建立密切之極的關係,俄羅斯實力大增之後,歐盟還有好日子過嗎?將來必然有人要清算這段歷史,來追悔他們失去的機會。歐盟將為他們愚蠢的做法,付出代價。

為什麼不選俄羅斯呢?俄羅斯與中國接壤,歷史上不友好的時期大大多過友好的時期。俄羅斯蓬勃的擴張欲,與生俱來的實力,讓所有周邊的國家都難以放心,況且俄羅斯獲取利益的手段比較極端,可以說強大的俄羅斯並不符合中國的利益。俄羅斯有強國的潛質,歷史已經並將再次證明。面對美國的戰略壓迫,俄羅斯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不拉俄羅斯,俄羅斯也不請自到。俄羅斯是不需要拉的,中俄必須密切合作才能抵擋美國的攻勢,破了美國全球戰略之局。

為什麼不是日本?日本是受美國監管的,如果中日結盟了,以中日的實力,東亞乃至東南亞,美國都要拱手相讓了。美國不可能放手讓日本和中國結盟的。日本本身不具備獨立的政治,日本是美國的傀儡,背後的操縱者是美國,美國能讓日本同中國聯盟嗎?隨著中國的發展,資金的瓶頸已經解決,中國需要的是技術和市場,這一點日本的需要也很迫切。日本的基礎技術研究並不太好,急功近利的日本喜歡購買美國或西歐的技術,在這方面日本比中國幸運,中國也想買,人家卻不賣。在中國沒能和美歐建立密切關係之前,中國還把日本當成個寶,把日本的垃圾當成精品。這方面中國的指導方針也有問題,太過高估日本的技術創新能力了。日本可以把從美國或西歐引進的技術發揮到極致,甚至比美國和西歐還要好,但是原創對於日本來說仍然是一個硬傷。可以說,隨著中國資金逐漸充裕,中國能從歐盟獲得更多技術,中國加大科研力度,必將研究出更多領先於世界的技術。中國對日本的需要將越來越少,而日本對中國的需要將越來越多,對中國的依賴將越來越大。

歐盟的悲哀

歐盟簡史:1950年5月9日,法國外長舒曼發表聲明,建議法德兩國建立煤鋼共同體。1952年7月,法國、西德、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正式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1958年1月,六國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7月,3個共同體的合併,統稱歐洲共同體。1993年11月,《歐洲聯盟條約》生效,歐洲共同體演化為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歐盟共經歷了6次擴大,現有27個國家。

歐盟無論從地理位置、文化、工業產量以及人口都有問鼎天下的實力。想當年拿破崙、希特勒憑一國之力也能綻放異彩,可惜今天歐洲是一盤散沙了。法德超越歷史的恩怨走在了一起,歐盟的成立,歐元的出現,一度讓人無限憧憬,可惜,若干年過去了,歐盟還是美國的一個小兄弟。

歐盟經濟一體化是比較成功的,但政治、軍事一體化則變得異常艱難。只要北約還在,領導權還在美國手裡,歐盟就不能實現軍事一體化。歐盟的伽利略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曾雄心勃勃想超越美國的GPS,但在計劃啟動5年後,卻為利益分配問題陷入嚴重內鬥,阻礙了該系統的開發進度。這對歐盟未來有深遠意義的項目,卻因利益分配問題而互相扯皮,進展緩慢,這就是歐盟的悲哀。歐盟的分散與無能由此可見一斑。歐盟就像一個威武的機器人,每個部位都強大無比,但拼裝起來不能同心同德,沒有一個核心。每當國際上有重大事情的時候,都能聽到歐盟的聲音,可最後具體落實這些事情的時候,歐盟往往緘口不語,他有發言權,沒有話語權。

美國與歐盟是盟友,二戰讓歐洲一片狼藉,百業蕭條。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歐洲復興計劃)使歐洲恢復了元氣。在冷戰期間,美歐是鐵哥們。冷戰結束後,美歐關係開始鬆動,2003年的美國攻打伊拉克,是美歐關係的分水嶺,歐洲的覺醒與美國的獨霸,使美歐漸行漸遠。美國不願看到一個獨立的強大的有自己聲音的歐盟出現,在美國的明幫暗阻下,歐盟政治一體化進程遙遙無期。從目前來看,歐盟還只是一個經濟實體,沒有上升到政治層面,力量是分散的。他的力量在各國維護自己的利益中消耗,在國際上表面力量強大,實際弱小。

經濟總量巨大,而又一盤散沙的歐盟,最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對世界的要求就是大國或大的集團永遠的一盤散沙,且內部爭鬥不息,美國就容易控制。這點智慧,中國古代的帝王們不知玩了幾千年。在專制政體的情況下,至高無上的皇帝要想牢牢的控制權力,總是有針對性的在朝中培養至少兩大懷有不同政見的勢力。無論哪一方要佔上風,都需要皇帝的幫助,皇帝就成了舉足輕重的平衡的力量。一旦有權臣消弭了這兩種力量,那麼君權與相權的鬥爭就開始了,並慘烈無比。要麼 「相」被誅滅九族,要麼「君」被逼退位。

從美國根本的利益來看,重點還是在歐洲,歐洲是美國的大後方,美國一定會牢牢的抓住歐洲,肯定是捨不得放手的,對歐盟恩威並施,讓一盤散沙的歐盟永遠聚合不到一起,永遠不能成為一個切鋼斷玉的砂輪。

美國憑藉自身優勢,利用歐盟弱點,極盡打拉之能事,歐盟亦俯首聽命,無可奈何。面對很多好的機遇,在美國的干預下,歐盟只能望梅止渴,無能為力。

美國欲取中東,佔領世界制高點。這也威脅到歐盟的利益,一旦美國拿下中東,揮舞石油大棒。試問,歐元還能成為世界貨幣,歐盟還能擺脫美國的控制嗎?歐盟崛起之路就被堵死,歐盟的影響將永遠只停留在歐洲。直到有一天,在俄羅斯的西進中,委曲求全。面對美國對中東下的毒手,歐盟反擊的力量有限。這塊曾經誕生過亞歷山大、拿破崙、希特勒英雄梟雄的神奇土地,如今猶如去勢的公牛,真想不到曾經引發整個世界政治經濟革命的歐洲,竟落到這種地步。

歐盟的悲哀在於政治不統一,在於無法把握自己的方向,在於對未來沒有長遠的目標,且不能堅定不移的執行,也在於沒有一個真正的核心,還有可惡的英國在裡面攪混水。

可惡的英國

在美國稱霸世界的舞台上,有兩個鐵杆的小兄弟,一個是自願的跟班——英國;一個是被迫的隨從——日本。

英國自從一戰後,就不能真正的掌控世界了。英國是不想把權力拱手交給美國的,可二戰後英國已徹底沒落,還想保留一點既得利益的話,就必須依靠美國。這猶如黑社會裡被逼退位的老大,現在只有聽新老大的話,才有體面的位子,一份過的去的生活。

二戰以來,英國和美國的配合最為默契,英國成了美國最得心應手的小弟。英國為了博得老大的歡心,做出了許多有害道義的事,遭到了其他國家的詬病。如美國攻打伊拉克,英國秉承美國的旨意,急沖沖的赤膊上陣。布萊爾信誓旦旦的給英國人洗腦,說伊拉克有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可是薩達姆根本就沒有,美國忽悠了布萊爾,布萊爾又忽悠了英國人民。

其實,英國這種自願做小的做法也是有苦衷的。英國始終恪守的就是歐洲大陸均勢政策,避免歐洲大陸出現佔據絕對優勢的強國。為了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英國不停的與歐洲諸國結盟、為敵,與西班牙、荷蘭、法國、德國(普魯士)、俄羅斯諸國結過盟或進行過戰爭。比如拿破崙在歐洲稱雄時,英國組織反法同盟與法作戰;希特勒的德國強大時,英國又同德國作戰。英國不選擇國家,只選擇強者的做法必然讓英國在戰爭中削弱。因為一個國家無法恆強,而且不加選擇的同強國作戰,這本身就是自殺的戰法,這種戰法能得益於一時,卻不能得益於永久。英國的歐洲大陸均勢的政策,被美國的全球均勢政策所繼承,美國也不允許地區間出現強國,誰強誰就是美國的敵人,英國的命運也就是將來美國的命運。

英國與美國難道不能放棄歐洲均勢和全球均勢的政策嗎?答案是不能。侵略掠奪的本性,希望花開不敗的幻想,希望繁盛永遠的痴心,他們一定會這樣做,但這樣做的最終結果,必然會失去。他們不會知道什麼叫適可而止,什麼叫「花看半開月半圓」。處在頂峰的國家是不會理解的,就算理解了,也不會主動地放棄。

英國其實也想像法德一樣能夠在廣闊的歐洲大陸上縱橫馳騁,但最終還是遠離了大陸。1337-1453年英法之間的百年戰爭以英國撤離大陸而宣告結束。1558年加萊港丟失,英國人最終告別大陸,在地理上成了一個完全的島國。由於英國島國地理的特點,英國不希望歐洲大陸出現任何一個強權。任何一個強權的出現,對英國都是一種威脅。作為島國的英國幸運的是較早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開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又通過一系列的戰爭使得英國成為當時世界的霸主。英國不僅有力量對歐洲的局勢進行調節,而且對歐洲大陸事務的干涉是卓有成效的,可以說英國在交戰國的哪一方,勝利的天平就向哪方傾斜。廣大的殖民地,強大的經濟力量,讓英國威風八面,也沒有島國的孤獨感。可這個世界沒有不遲暮的美人,沒有不落魄的英雄,也沒有不沒落的帝國。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烈廝殺,英國國力消耗巨大,海外殖民地幾乎喪失殆盡。英國淪落成二流國家了,再也無力對歐洲大陸的局勢產生根本性的影響。

英國對歐洲大陸的感情是複雜的,既不能超然於歐洲大陸之外,又不想被歐洲大陸同化,這是很可笑的定位。英國是歐盟的成員國,卻不加入歐元區,就是這一複雜心理的折射。

鑒於英國這種矛盾的定位,英國也在進行艱難的選擇。英國要保持獨立性,保持對歐洲大陸的影響,必然要藉助美國的力量。這就是英國不遺餘力、不計後果緊跟美國的原因。要不被歐洲大陸所孤立,必須同歐洲大陸保持一定的聯繫,可是聯繫多了,又怕被同化,又怕美國老大不高興。在這心理的主導下,英國成了美國鐵杆的盟友,忠誠的小弟。但從長遠來看,其忠誠度會隨美國的衰落和歐洲大陸的崛起而變化,而且隨著英國國力的衰落,被歐洲大陸同化是遲早的事。這一不可逆轉的趨勢,逼迫英國要死命的撈住美國這根救命稻草,為美國鞍前馬後辛苦奔波,心甘情願的與美國沆瀣一氣。這就是英國的可惡之處。

如果美國一直強大,英國也就一直這樣的可惡下去。但是如果美國有一天顯現了外強中乾的本性,英國馬上就會換改換門庭,猶如蝙蝠馬上從哺乳動物變成鳥類一樣,拋棄美國,以最快的速度投入歐洲大陸的懷抱,就像以前拒絕歐洲大陸一樣的乾脆和徹底。

對於英國,在他沒有改變一味追隨美國的策略之前,永遠不要尊重這沒主見自甘墮落的軟骨頭。中國對他再好,也是沒有用的。中國要有針對性的打壓英國,適當的打擊英國,不僅不會為中法、中德或中意的關係帶來不愉快,說不定他們還很樂意看到。如果能滅了英國的氣焰,打擊英國在歐盟的影響力,讓他真正的站好隊,則中國的拉歐政策將有可能向更深的領域發展。

尷尬的法國

法國的政治熱情超越了所有的歐洲國家,一個有民族活力和政治熱情的國家,絕對是一個不甘平庸的國家。法國一直都有全球夢想,但不幸的是先有英國,後有德國,讓法國的夢想落空,最終連歐洲大陸都走不出去。

法國的古代史沒有奇異絢爛的地方,從墨洛溫王朝到英法百年戰爭前,都凡善可陳。百年戰爭後期,聖女貞德的出現,法國人的民族意識充分的表現出來,並一度的高漲。法國將英國排擠出歐洲大陸後,王權在曲折中集中,到路易十四時,法國的專制達到了頂峰,在其統治前期,法國成為一個強國。隨後法國的啟蒙運動和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從思想與政治上徹底的改造了法國,推翻了君主專制,使法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這一轉變奠定了法國強盛的基礎,並催生了一代英雄——拿破崙。

法國的宿命在強權人物的悲劇中體現的最為明顯,無論是強硬的路易十四,還是天才的拿破崙,都在法國統治歐洲要取得突破的時候,敗下陣來。

路易十四親政後,大權獨攬,對內對外都強硬無比,其統治的54年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對外作戰。戰爭的結果是法國得以向四面八方擴張,但擴張的結果,沒有強大帝國,卻惹來了幾乎所有歐洲國家的干涉。可悲的是,法國沒有足夠的力量抵擋這些干涉。1686年,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瑞典、荷蘭結成「奧格斯堡聯盟」,兩年後,英國加入,戰爭開始。面對如此龐大的集團,法國竭盡全力,也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只得求和。曠日持久的戰爭,不僅讓法國失去了在歐洲已得到應得到的尊嚴,也失去了在歐洲的領地和海外的殖民地。法國的歐洲霸主夢破滅。

如果歐洲國家聯合起來打擊法國,只是偶然現象,還能讓法國人釋懷,但不幸的是,歷史又一次在拿破崙的身上重演。法國在歐洲大陸的爭霸異常艱難,從法國的大革命到拿破崙時代,歐洲竟然組織了多達六次「反法同盟」,法蘭西這塊土地蒙上了神秘的悲壯色彩。雖然拿破崙有天才的軍事才能,雖然法蘭西的勇士熱情高漲,雖然戰爭一方面打擊歐洲強國,一方面擴大了法國的疆域,但英國的工業革命、隔開大陸的海峽與俄國廣袤的土地、寒冷的天氣,終於讓拿破崙英雄氣短。

1813年,英國、普魯士、俄羅斯、瑞典、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萊比錫戰役中,拿破崙戰敗,法蘭西第一帝國滅亡。隨後,德國開始強勢崛起,徹底敲響了法國歐洲霸主夢的喪鐘。從此,輝煌留給了記憶,尷尬變成了現實。

1871年,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德國的飛速發展,蓬勃的野心,讓法國在威脅中清醒。法國已沒有實力直接去爭霸歐洲,於是法國聯英、聯俄,抗拒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雖勝,但損失慘重,在英國的干涉下,無力主導歐洲。二戰中,在希特勒的攻擊下,法國沒有進行像樣的抵抗就亡了國,這是其實力徹底喪失的證明。貝當政府不抵抗就投降,更讓擁有輝煌鬥爭歷史的法國人尷尬無比。

軍事的不堪一擊,讓法國人底氣不足,直接影響到二戰後法國在歐洲的地位與政策。沒有軍事上的強大,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國。關於這點,現在德日的感受應該比法國要深刻的多。

二戰後,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法國率先走出了獨立的步伐,退出北約,組建獨立的軍隊,擺脫美國的控制。只是法國二戰時亡了國,戴高樂又是藉助英美的力量復國,在獨立的道路上實在腰桿硬不起來。戴高樂雖努力經營,由於自身實力較弱,其大國之路已艱難無比,儘管政治上立異標新,走出獨立自主的道路,可沒有經濟與軍事的支持,就不能取得真正的突破。但法國人擁有與生俱來政治熱情,其大國夢與政治熱情相伴始終,如影隨形,揮之不去。德國的戰敗,為法國提供了機會,但兩德統一又讓法國人白高興了一場。戴高樂曾經說過,「我們要確保法國在西歐的安全,辦法就是防止一個新的德意志帝國對法國再度造成威脅。」德國在經濟上已全面超過法國,政治上的超越也是遲早的事。

如果說,兩德統一前,由於德國歷史的罪孽和冷戰的需要,德國還心甘情願的做法國的小弟。隨冷戰的結束,德國逐漸擺脫歷史的負面影響,經濟的發展,加上其特殊的地理條件,德國將慢慢的不滿足於自己的地位,不甘於受法國的領導。這將是法國未來要面對的一個棘手問題。破解這個問題的就是歐元與歐盟,我們要佩服提出歐洲經濟政治一體化思路的高明,這是法德兩不相傷的最終出路。法國捨棄小我,成全大我,從經濟一體化到政治一體化,從而將法蘭西的輝煌放射成歐洲的輝煌,將法國的大國夢從現實的無法實現轉換成一種理念來實現。但這裡又有兩個問題:1、法國會不會在歐洲的一體化中失去自我,成為德國領導下的一個歐洲邦國,兩駕馬車會不會最終變成一駕,法蘭西的光榮如何能保留?2、歐洲的一體化會像法德所希望的那樣順利進行嗎?經濟一體化容易些,那政治一體化呢?美國希望歐洲走向統一嗎?英國希望歐洲大陸出現強大的集團嗎?俄羅斯希望一個強大的歐洲出現嗎?由此可以看到,要解決第一個問題,法國必須要保持獨立自我,不被德國同化,要保持對其他歐洲國家的影響力,佔據歐盟中的主導地位。如此和德國的競爭態勢不可避免出現。明爭也許沒有,暗鬥必不可少。這需要長期的有技巧的不間斷的努力;而要解決第二個問題,則要密切和德國合作,沒有德國的支持,法國實現不了歐洲的一體化,法國既要打壓德國,削弱德國在歐盟的影響力,以保證自己的主導地位,同時又要聯合德國,藉助德國的力量,共同推進歐洲一體化的大業,法國現實的尷尬就在這裡。

其實,法國的尷尬說到底還是實力太弱所致,若是實力強大,便不需要提防德國,其他的歐洲國家也就有了歸屬感。德國特殊的歷史是無法與強大的法國爭奪歐洲的領導權的。正是因為法國自己能力不濟,有求於德國,德國才被扶上了另一駕馬車。

所以,增強法國的自身的實力將是法國長期的奮鬥目標。從目前來看,經濟的作用要比本不強大的政治影響要有價值得多,而且隨德國力量的增強,野心的膨脹,經濟因素將更加重要。鑒於法國的這種尷尬地位,我們可以作如下預測:無論法國哪位總統上台,只要他還想為法國的利益考慮,只要中國的經濟不斷發展,中法之間就會有實質性的合作。在法國的實力沒有根本性的改變以前,在德國的力量沒有消減以前,在歐盟的政治一體化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以前,法國都離不開中國。

突變的德國

德意志形成的歷史,雖不能用「忍辱」來表述,卻絕對稱得上「負重」。德意志所處的地理位置很容易受到敵人的入侵。因為東西沒有屏障,南北又有強國。德意志要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生存發展,必須要有可以保護自己的武力。德國的強勢崛起,正是用武力來開闢道路的。在與周邊各國的不間斷的戰爭中,德意志養成了勇敢、堅韌、善戰的民族特點。

德意志的形成與發展用南征、北戰、東擋、西殺來概括一點都不過分。德國先後與北方的丹麥、南方的奧地利、西方的法蘭西、東方的俄羅斯進行了不同規模的戰爭。由於長期的分裂,加上三十年戰爭的破壞,德意志遭到全面的打擊,經濟蕭條,邦國分裂更加嚴重。普魯士開始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走到統一的中心,用「劍」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

1862年俾斯麥出任普魯士首相,他聲稱:「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與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 俾斯麥是德國統一的關鍵人物,他把政治才能與圓熟的智慧巧妙的結合起來,用高超的外交手段,周旋於強國之中,合縱連橫,遠交近攻,通過三次有克制的王朝戰爭,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大業。

第一次王朝戰爭:1864年,普魯士拉攏奧地利對丹麥作戰,丹麥戰敗,普魯士獲得了石勒蘇益格。第二次王朝戰爭:1866年普魯士發動了對奧地利的戰爭,奧地利戰敗,排擠了奧地利的勢力,以普魯士為主的北德意志聯邦建立。第三次王朝戰爭:為了最終完成德意志的統一,經過俾斯麥的精心運作。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為他的輕敵付出了代價,色當戰役中,拿破崙三世被俘,普魯士兼并了南方諸邦。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結束了長達952年的分裂狀態,德國在歐洲強勢崛起。

普法戰爭的勝利,德國的野心極度膨脹。俾斯麥理智的看到了不認真消化勝利的成果,過度的膨脹,過分的迷戀武力征服,四面樹敵必然遭到失敗的命運。俾斯麥的憂慮阻擋不了德國軍事擴張的腳步。1890年俾斯麥下台後,德國喪失了俾斯麥的理智與剋制,走上積極的擴張道路,用威廉二世的話說:「火藥是乾的,劍是磨過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盲目的樂觀,東西兩線作戰,南線還遭到義大利的攻擊,4年戰爭耗盡了德國的國力,1918年11月,柏林無條件投降,德國嘗到了失敗的滋味。

德國第一次突變以失敗而告終。一戰後,德國陷入困境,政府統治無力,人民生活艱難,社會危機四伏。這些對德國是不幸的,卻為希特勒上台提供了政治基礎、群眾基礎、社會基礎。希特勒上台後,德國開始第二次突變。希特勒用了五年左右的時間把一個已經快破產的國家改造成了名列前茅的經濟強國。當人們為希特勒的功績興奮時,卻不知道,希特勒強大德國只是為戰爭進行必要的準備。

德意志民族內部有一種可以突然爆發的力量,一旦誰刺激、發現並控制了這種力量,德國就會在很短的時間裡產生突變,而後有驚人的表現。這是德國讓人敬佩的地方,也是可怕的地方。

1939年德國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希特勒的戰車橫掃歐洲大陸。兵鋒所指,無堅不摧。1941年6月希特勒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國先進的戰術思想和坦克創造性地運用在突然襲擊中又一次展現了威力。

像所有的德國統治者那樣,希特勒也被狂妄和野心沖昏了頭腦,過高的估計了德國的實力。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德國有限的土地、人口、工業能力支撐不起史無前例的消耗巨大的戰爭。兩線作戰犯了一戰時的錯誤,在準備沒有充分的情況下,貿然進攻蘇聯又步了拿破崙的後塵。希特勒的攻勢越來越弱,德國的戰爭是進攻型的,一旦進攻受挫,以德國的戰略思想是無法相持的,相持的越久,潰敗的可能性就越大。德國只能速勝,如果不能速勝,則只能失敗。歷史上德國多次大規模的戰爭都證明了這個道理。其實,所有在國土面積、人口、工業基礎不佔優勢的國家,都不可能進行持久戰,三次王朝戰爭,快速——勝利,一戰二戰,長期——失敗。1945年德國戰敗投降。

普魯士能最後統一德國,這和其重視軍隊建設分不開的。由於俾斯麥的剋制,德國在1871年後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穩定發展,1890年,當威廉二世登基,當他決定用劍開闢土地的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就成了必然。而戰爭魔鬼希特勒上台既是德國歷史的選擇,也是德國突變的表現。希特勒極端的政策給德國帶來了災難,希特勒魔鬼般的天才,沒有讓德國走上富強之路,只是加劇了德國突變。希特勒的悲劇,不僅是他個人的,還是德國的悲劇,更是世界的悲劇。

從歷史上看,德國不單需要孔武有力的威廉二世、還需要冷靜理智的俾斯麥。可悲的是,德國出現了太多的「威廉二世」,卻只有一個「俾斯麥」。

2005年默克爾上台,開始惡意僵化與中國的關係,並和美國一起推行冷戰的產物「價值觀外交」,對中國指手畫腳。2007年9月,默克爾在其總理府接見了達賴,公然挑釁中國。德國開始第三次突變。面對德國的第三次突變,其深刻的背景是什麼,又預示著什麼,我們又該如何面對。

默克爾惡意僵化與中國的關係,固然是其政治智慧不高的表現,同時,我們也要從其不高明的政策中看到她深藏的不可告人的秘密。二戰後,德國被肢解,美、英、法、蘇分區佔領。美、英、法佔領的三個區在1949年組成了聯邦德國,為西德;蘇聯佔領的民主德國為東德,兩德出現。在整個冷戰時期,在蘇聯解體之前。西德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現實的窘境,都不可能發出自己的任何聲音。1990年10月,兩德統一,兩個月後,蘇聯解體。德國的贖罪也因勃蘭特總理在華沙的一跪和戰後德國儘力的補償得到了被傷害國的諒解,加上德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其具備了再度雄起的可能。歐洲經濟政治軍事一體化是歐洲國家最終的出路,但法國自身無法完成,要藉助德國的力量。德國在歐洲一體化中的地位逐漸上升,經濟已經全面超越法國,那下一步呢?自然需要政治影響力,這是法國具備而德國一直渴望的。政治影響力如何獲得呢?有兩個途徑,其一,樹立起在整個歐洲人民中的光輝形象。由於中國的快速崛起,歐洲人的心裡難以平衡了。可中國是和平崛起,又沒有侵略干涉其他國家,通過掠奪獲取利益,大不了是貿易順差而已,所以歐洲人又說不出什麼,德國投歐洲人心裡的不平衡產生的不滿所好,用人權來打擊中國,獲得歐洲人的喝彩,擴大其在歐洲的影響力,樹立起老大的形象。其二聯合美國超越法國。從世界上看,誰能幫德國實現其理想呢?俄羅斯是威脅,英國是無心無力,美國正要進一步控制歐盟,也要進一步壓制中國。二者一拍即合。德國快速的向美國靠攏,也在情理之中了。

默克爾政策的突變暴露了德國再度稱雄的野心,也預示了德法關係不再像以前那樣和諧,法國不會坐以待斃,在經濟上要藉助中國,在政治上可能要藉助俄國,在歷史上,聯俄壓德是一步傳統的有效的好棋。但法德必須要密切合作才能推動歐洲一體化,所以法德之間的關係,會因德國的突變而變得複雜微妙,歐洲一體化也出現了太多的不確定性。

德國的突變是想擺脫歷史束縛,重新稱雄歐洲,其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默克爾是沒有底的,但危害是明顯的,對歐洲的一體化,怎樣的一體化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歐洲一體化的路上,法國需要德國,同樣德國也需要法國。離開法國歐洲能一體化嗎?沒有經濟政治軍事一體化的歐洲,就沒有歐洲的未來。憑德國的一國之力能讓歐洲稱雄世界嗎?德國的理智沒有隨歷練而增加,德國的野心也沒有隨失敗而減少。

默克爾要把德國帶到哪裡去,默克爾既沒有希特勒的才能,又不具有俾斯麥的智慧,但是默克爾卻在嘗試德國爭霸的固有路線,我們不得不替德國人民捏一把汗。

對於默克爾的狂悖之舉,中國不要過分的甩他,不要有過激的反應,落入她的圈套,成為她撈取的政治資本,藉機去發動一些愚昧沒有頭腦的民眾。中國要冷處理,在政治上、經濟上冷冷的不動聲色的打壓,政治疏遠,經濟冷凍,讓那些分不清是非的德國人有苦難言。你不是要得到喝彩嗎?我就給你彩聲,但人不能只靠喝彩活著,喝過彩後,還要吃飯,還要生活。當德國人或一些其它國家的歐洲人發現喝彩不能代替吃飯的時候,也就是人們開始拋棄默克爾的時候。

當有人把默克爾說成是「鐵娘子」的時候,我不禁笑了,說兩句硬話就是「鐵娘子」了?在中國面前的強硬,那不是勇敢,是沒有智慧的表現。默克爾在牛仔布希面前,連大氣都不敢出,有這樣的「鐵」娘子嗎?西方所謂的「鐵娘子」,以前倒是有一個,她就是曾擔任過英國首相的撒切爾夫人。撒切爾夫人面對阿根廷強硬無比,但在中國面前還不是折戟沉沙。建議默克爾多看看1982年撒切爾夫人在人民大會堂下台階時摔跤的鏡頭,也許能領悟到一些什麼。

對於默克爾這種用中國當墊腳石討好美國樹立形象的行為,中國要麼不打壓,要打就把她打疼,讓這個缺乏政治智慧的女人知道,大國是有尊嚴的,大國是不容侵犯的。

總體來說,法德既具有政治素養、又有經濟實力,是歐盟自然的領袖,法德人民夢寐以求的是展現民族的輝煌。但從歷史上看,德國的存在是法國的不幸,同樣法國的存在也是德國的不幸,歷史安排了這兩個國家在歐洲大陸上爭鬥制衡。僅近現代史,法德之間就進行了三次大戰。既有世仇,又有現實利益的爭鬥,但經過無數次的拼殺,法德發現誰也吃不了誰。幾百年的爭鬥,沒有贏家的結局,也許讓法德領悟到合作可能是擺脫歷史不幸命運的最好方式。隨著兩國實力的下降,法德各自單打獨鬥獲取巨大利益已沒有可能,他們開始了實質性的接觸,並努力的剋制自己,求同存異,走到了一起。於是,歐洲一個新時代的序幕就此拉開。這是法德之福,更是歐洲之幸。

我懷念希拉克和施羅德,而討厭那個叫默克爾的女人,希拉克和施羅德靈活務實的外交為中歐的合作奠定了基礎。可是豪傑老去,新人出場,默克爾的政策是在不敢讓人恭維,為歐盟內部埋下隱患,惡化與中國的關係。可悲的日耳曼!默克爾會為她的愚蠢付出代價,德國還要走回頭路。

義大利。永遠不能相信義大利軍事的實力,也要注意義大利的甜言蜜語。通過一戰二戰,我們清楚地看到了義大利的無原則與無實力。但是義大利的經濟與科技卻不像軍事那樣拿不出手。中意之間的經濟技術合作完全可以開展的更廣更深一些。

中國雖然排斥英國,冷落德國,中國還是有很多選擇的。行動可以魯莽,思維一定不能僵化,不能在一棵樹上弔死。除了英德,還有法國、義大利等。美國既然不喜歡統一的歐洲,美國就要給歐盟的政治一體化下藥,要分而治之,那中國也可以「順」著美國的意思,「分而拉之」。

武器禁運

談武器禁運,就要說一說「巴黎統籌委員會」。該委員會成立於1950年1月1日,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巴黎統籌委員會便將中國列入禁運國之列,防止和限制西方的戰略物資、高技術及產品流向中國。1952年,巴黎統籌委員會組織的亞洲分支機構「中國委員會」成立,禁運更加苛刻。50年代中後期,「中國委員會」慢慢的陷於癱瘓,但武器貿易還一直在禁運之列。

從長遠來看,歐盟的對華武器的禁運必將解禁,這是利益驅動所致。但從短期來看,可以確定的講,還是解禁不了。現在根本就沒有這種可能,我們也不必抱太大的希望。歐盟委員會有25個成員國,內部非常複雜,國力大小不同,價值觀又多元化,有很多國家不生產,更不出口武器。歐盟武器出口,他們能得到什麼好處呢?加上美國使暗勁,難度更大。要通過對華武器解禁,必須每個成員國都同意才行。這一票否決決定了儘管有歐盟成員國高呼解禁,但實際上也是沒用。對於推動解除武器禁運的國家與行動,也不必感激的過分,防止他們的幾句好話,就套走了中國的巨大財富。要聽其言,觀其行。等到解禁了,也許過了二、三十年了,以中國的科技發展速度,那時我們的科技水平也上去了,歐盟武器的解禁還有實際意義嗎?用長遠的觀點來看待歐盟武器禁運的問題,會讓我們從容的多。

歐盟武器解禁對中國有什麼好處?好處還是明顯的,一旦可以從歐洲購買武器,我們就擺脫了對俄國武器的依賴,了解歐制武器的性能,對於台灣買的那些歐制武器,就能知彼,一旦台海有事,打擊就要方便的多。同時,進口高尖端武器,通過模仿與改進,大幅度快速的提高中國軍事技術,這一點對需要時間的中國尤其重要。當然,歐盟也有好處,中歐不存在地域上的衝突。賣武器是暴利,可獲得巨額利潤,這對於歐盟武器生產國誘惑力是巨大的。而且在多極化的世界,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中國縱使不能得到歐洲的武器技術,也可以得到俄國的。歐盟眼睜睜的看著俄羅斯做成了一筆又一筆的交易,難道能不心動、不眼紅?況且技術一旦突破,也就失去了原來的意義,當年中國渴望得到法國的幻影2000,可是得不到,現在中國有了自己的殲10,還把幻影2000放在眼裡嗎?

在武器沒有解禁的情況下,中國可以利用好這張牌,對歐盟施加壓力:歐盟可以對亞非拉的諸國賣武器,為什麼對中國就不能,這是歐盟對中國的歧視。打好這張政治牌,可以陷歐盟於道義上的無理和政治上的尷尬,以此壓迫歐盟,來獲得其它的利益;同時以經濟上的合作相允諾相要挾,邊拉邊打。無論能否讓歐盟對華武器禁運解禁,都可以極大的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加強與中國有良好關係的國家之間的交流,許以重利,通過民間的交流合作獲取軍用的技術。誰合作誰就有甜頭,以逐利為傳統的歐洲各國必將不斷與中國「加強交流」,如此,中國有可能在歐洲形成有理有利的局面。

中歐合作的四個階段

1、經貿合作

中歐的合作最先是從貿易開始的,中歐之間的經貿合作已進行了三十多年。2006年9月,中歐雙方領導人在芬蘭赫爾辛基成功舉行了第九次會晤,雙方宣布啟動簽定《中歐夥伴合作協定》和完善1985年《中歐貿易與經濟合作協定》的談判。11月,商務部部長薄熙來與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共同主持召開了第21屆中歐經貿混委會,雙方達成了關於進一步推動中歐經貿關係的8項共識。2006年1~12月,中歐雙邊貿易額達2723億美元,同比增長25.3%,占同期中國外貿總額15.5%。根據歐盟統計局公布數字,2006年中國對歐盟出口達2550億美元,增長21%,超過美國對歐盟2346億美元的出口額。2007年11月28日,溫家寶總理在第四屆中歐工商峰會上發表講話說,歐盟已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最大出口市場,中國成為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今年有望超過3300億美元。隨著經濟領域合作的加深,中歐的關係將在矛盾中密切。

2、科技合作

貿易合作進行到一定階段的時候,要積極的探索技術合作。中歐有廣大的人口,有比較高素質的人才,有風格迥異的文化背景。通過技術合作中歐能找到互取所需,共同進步的結合點,從而避免單純經貿合作帶來的貿易摩擦。歐盟一直是中國累計第一大技術供應方,2006年1~12月,中國從歐盟引進技術2597項,合同金額86.6億美元,佔全國技術引進合同總額的39.3%,接近中國從日本(52.4億美元)、美國(42.3億美元)技術引進的總和。截至2006年底,中國自歐盟累計引進技術24108項,合同金額986.6億美元。中國參與歐洲伽利略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研製,而且是重要的出資方,想必獲得了相當的技術,促進了中國北斗衛星定位系統的研發。2007年3月歐洲最大半導體業者意法半導體公司宣布將製造、銷售中國大陸自行研發的「龍芯2號」個人計算機中央微處理器(CPU),直接與英特爾、超微公司(AMD)競爭。

關於技術合作,按說美國是歐盟最好的合作夥伴,但是美國沒安好心,歐洲國家同美國在航天領域合作了幾十年,現在歐洲的技術還是沒有突破,在航天方面連中國都不如。美國高科技的合作,就是延緩和破壞,中國「運十」的教訓同樣深刻。美國怎麼能通過合作把高技術轉讓呢?那可是美國的命根啊!中歐通過慘痛的經歷,認清了美國高科技合作的實質。中歐技術合作的障礙小,利益多,前景將十分廣闊。

3、貨幣合作

如果說經貿合作與科技合作是為了中歐的強大,那貨幣合作就是為了擊潰美國的霸權。美國的霸權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美元的霸權,如果美元被擊潰,那麼美國以美元和高科技為左膀右臂的巨人,就會折掉一臂,而成獨臂勇夫。

歐盟是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產物,歐元沒有出現以前,歐洲各國重要的貨幣都不同程度的受到美元的損害。歐元出現後,抗拒美元損害能力加強,於是亞洲接替歐洲開始為美國輸血。

歐元是當今世界上唯一有可能與美元相抗衡的貨幣,而人民幣暫時還是美元的支撐。人民幣還需要美元,但人民幣若轉向,美元的地位將受到威脅,當然為了本國的利益,人民幣是不可能與美元決裂的。而歐元是歐洲聯合需要產生的政治貨幣,相對於美元來說還欠成熟,歐元與人民幣的不足恰恰是成為可以合作的基礎。歐元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是不可能取代美元的,人民幣也不能。但在一定的情況下,可以瓜分美元的市場份額。

隨著中歐貿易的擴大,貨幣的結算在將來也是可以做文章的。為什麼一定要用美元來結算呢?歐元不行嗎?還有東盟十國與中國、韓國、日本的合作,無論是10+1還是10+3,一旦經濟談判成功,亞洲貿易貨幣用什麼結算,也是一個問題。日元負不起這個責任,人民幣力量還不夠,美元的名聲太臭,有人提出了「亞元」,至少從目前來看,這個想法不切實際。如果中國經濟能保持穩定的發展,人民幣能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人民幣政策兼顧原則性與靈活性。將來有一天,用人民幣結算也不是不可能的。如果東亞東南亞再將美元排擠出去,美元的霸權就徹底結束了。東亞之事是後事,暫時可以不提,提也無用,這裡只提供一個思考的模式。當前考慮的應是中歐的貨幣合作問題,中歐聯手讓美元緩慢下跌,逼迫美國放開技術的限制,打破美國高新技術的壟斷。如果美國的經濟不能一枝獨秀,美國吸引世界高尖精人才的優勢將喪失。喪失對全世界的吸引力,對於一個又想稱霸,又沒有深厚歷史的移民國家,簡直就是空前可怕的災難。

4、政治合作

政治合作是中歐合作的終極方式,也是最理想的方式,當然也是最難實現的方式。歐盟是在經濟一體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美蘇爭霸結束以後,美歐之間的裂痕出現,歐洲從經濟一體化向政治一體化軍事一體化發展,美國是不能容忍這樣局面出現的。歐洲一體化的道路將舉步維艱,沒有政治軍事的統一,中歐的政治合作就是空中樓閣。歐盟不能在政治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依附於他人的政策是不具備和別人進行深層次合作的條件的。但是在經貿、科技和貨幣合作如果能順利實現,政治合作也是一個必然要到來的現實,無論這一天有多麼遙遠。

中歐有合作,也會有鬥爭。歐盟也會利用中美的矛盾,兩邊取利,也會因為貿易逆差,就人民幣升值向中國施壓。中國要針鋒相對的鬥爭,在很多情況下,西方人只承認實力,關注利益,而不怎麼在乎道義。特別是我們不能忘記美歐關係要比中歐關係密切得多的事實,是因為美國的野心才讓歐洲感到了威脅,美歐才產生分歧,中國才有了機會。由於美國的干涉,歐盟內部的複雜,中歐真要展開卓有成效的合作,還需要中歐付出更多的耐心與努力。

對待歐盟,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歐盟完全承襲了歐洲各國逐利的傳統,中歐的合作如果僅僅建立在經濟的利益上,加上歐盟成員國成分非常複雜,中國要防止歐盟對待中國政策出現反覆的可能,還有美國可以通過英國或其他歐盟國家來達到分裂歐盟、攪亂歐盟的目的。所以中國對歐盟的政策要靈活,在歐盟出現反覆時,及時的以經濟利益作為籌碼,來對歐盟的政策施加影響。切不可動之以情,曉之以禮,只能示之以利。對於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所作所為,中國不可期望那個沒有遠見的人能醒悟,中國應當在適當的時候打壓之,迫使其改變對華的政策。

美國破壞歐盟政治軍事一體化的手段與行動應是無奇不有、持續不斷的,中歐的合作也是不斷加深的,這也是趨勢。在這大趨勢中,仍有變數。歐盟自身的問題及美國的壓力,讓中歐的合作一波三折,也給歐盟的崛起蒙上了一層不厚不薄的陰影。

作者:會同天下

===================================================

說明:原文發於2007年4—6月,這裡發的是2008年元月份的修訂後的,要是看原文,可到首頁找鏈接,那裡提供了兩個論壇的鏈接。


推薦閱讀:

 南海的地理宿命與破局
《破局》:老鼠和貓玩的一場生死遊戲
王人博、楊念群、秋風:破局
李三素:「余卦亦類推」——震卦成局與破局之震卦詳斷
破局—大國的博弈(完整版)之第六章?四個方面(1)

TAG:破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