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個性」的多維解讀--新華日報
|
||||
【壇主小傳】
張維為,現為日內瓦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日內瓦韋伯斯特大學國際關係教授。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曾擔任中國領導人英文翻譯。著有《鄧小平時代的意識形態與經濟改革》(英文)、《中國震撼》等。 【核心提示】 ●一個五千年延綿不斷的文明本身就是人類歷史上一份最偉大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對此首先要心懷敬意。 ●作為世界上唯一活著的古老文明,中華文明雖然古老,但根深葉茂、生機勃勃。它今天所展現出來的一切,絕對不是「先進」和「落後」、「民主」和「專制」、「高人權」和「低人權」這些過分簡約甚至簡陋的概念可以概括的。 ●作為「文明型國家」,中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未像現在這樣既古老又年輕,既傳統又時尚,既中國又世界。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在2009年出版了一本頗有爭議也很有影響的書,名字叫《當中國統治世界》。他的一個主要觀點是:「世界上有許多種文明,比如西方文明,但中國是惟一的文明國家。中國人視國家為監護者、管理者和文明的化身,其職責是保護統一。中國國家的合法性深藏於中國的歷史中。這完全不同於西方人眼裡的國家。」他關於中國是「文明國家」的觀點對於我們更好地認識中國崛起以及中國與西方的關係有所裨益,也啟發了我對「文明型國家」的部分論述。 我認為,作為一個現代國家,中國接受了現代國家主權和人權的主要觀念。作為「文明型國家」,中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未像現在這樣既古老又年輕,既傳統又時尚,既中國又世界。依個人之見,中國作為「文明型國家」主要有八個特徵,這八個特徵又可以概括為「四超」、「四特」。 超大的人口規模:中國只要改變自己,往往就能改變世界 我們有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疆土上的佔世界1/5的人口。和歐洲相比,一個歐洲中等國家的人口也就是1400萬左右,所以中國的人口約等於100個歐洲中等國家之和。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今天的人口規模也是在自己漫長歷史中「百國之和」逐步整合而形成的。印度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國,但印度歷史上沒有經歷過中華民族這麼長久的人口整合過程,其龐大的人口遠遠沒有中國人這種高度的文化同質性——相同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也遠遠沒有中華民族這種凝聚力。 隨著現代國家的建立,特別是現代教育體系的建立,受過教育和培訓的人民是我們「文明型國家」的最大財富。這麼巨大的人口都生活在一個經過充分整合的現代國家載體內,他們既受到傳統文明的熏陶,又接受過現代教育,所以產生的規模效應世界上無人可比。許多境外企業投資中國都有一個口號,只要能在中國做到第一,就能做到世界第一。從更廣的意義上看,由於人口效應,中國只要改變自己,往往就能改變世界。比方說,中國汽車產量和銷量已經世界第一,隨之出現的就是整個世界汽車工業開始了某種面向中國的轉型。
超廣闊的疆域國土:大國遇到風浪,東方不亮西方亮 中國幅員遼闊的疆土也是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步形成的。我們一些人比較羨慕小國寡民的生活,實際上大國有大國的難處,小國也有小國的困難。小國經不起風浪,而大國遇到風浪,東方不亮西方亮,迴旋餘地大得多。 新加坡駐聯合國大使曾對我說,新加坡現在雖然比較發達,但新加坡總是如履薄冰,因為任何一場大的危機,比方說像「9·11」那樣的恐怖主義襲擊,就可能使整個新加坡毀於一旦。智利是相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但2010年一場大地震,GDP就跌掉一大塊,整個經濟可能兩年內都喘不過氣,而中國即使遇到汶川大地震這麼大的天災,對整個國家經濟的影響也很微小。 遼闊的疆土也使中國獲得了絕大多數國家難以比擬的地緣優勢和戰略縱深。由於可以在超大規模的國土內進行戰略布局,我們今天可以實現西氣東輸、高鐵「四縱四橫」等人類歷史上罕見的現代化工程,實現資源的優化支配。對於絕大多數國家來說,產業升級往往意味著產業遷移到外國,而中國在自己內部就可以進行大規模的產業梯度轉移。一般製造業可以從發達板塊轉移到新興板塊,但仍然留在中國,這就延長了中國製造業的生命周期。中國已成為整個東亞經濟發展的最大引擎,並通過東亞推動世界的發展,使中國迅速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的重要動力。 超悠久的歷史傳統:獨特傳統資源,使我們今天仍受益匪淺 五千年延綿不斷的歷史,使中國在人類知識的所有領域幾乎都形成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和實踐傳統。我們在政治、哲學、宗教、語言、教育、藝術、音樂、戲劇、文學、建築、軍事、體育、醫學、飲食等領域內,都有博大精深、自成體系的東西。這種傳統的豐富性、內源性、原創性和連續性,是其他民族難以望其項背的。 中國源遠流長的獨特傳統資源,使我們今天仍然受益匪淺:我們今天講的「與時俱進」觀念,源於數千年前《周易》中的「與時偕行」;我們今天使用的「和諧社會」概念,源於《周易》里的「太和」概念;我們先人「摸著石頭過河」的思想,被用來引導我們的改革開放……這些都是數千年文明智慧的積累,很大程度上也體現了中國人實踐理性的哲學傳承。 正在形成的中國模式和中國話語也是中國思想獨立性和文明內源性的體現。這很像中醫,西醫能解釋也好,不能解釋也好,中國人信這個東西,因為它管用。如果西醫不能解釋中醫治病的效果,就像西方理論解釋不了中國模式的成功,這總體上不是中醫不科學或者中國模式不科學的問題,而是西醫和西方的理論還沒有發展到足以解釋中醫效果和中國模式效果的水平。我們要做的不是削足適履,詆毀中醫或中國模式以適應西方的理論,而是應該以中國人的成功實踐為出發點,去修正西方的理論,去形成自己的理論。我們願意學習別人的一切長處,但我們不放棄自己的優勢。 超深厚的文化積澱:為影視產業提供用之不盡的素材 數千年綿延不斷的歷史也為我們提供了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資源。中國文化中,儒、道、釋互補,儒、法、墨共存,表現出多元一體的思想格局。
中國文化的豐富性也體現在中國具有海納百川的文化包容性,可以融多樣為一體。中國光是方言就有好多種,北京人、廣東人、上海人在許多生活習慣和思維方法上的差異不亞於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之間的差異,還有56個民族之間的差異,但這些差異都可以在中華文明「和而不同」的框架內,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隨著中國的迅速崛起,中國文化也開始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和復興時代。中國人今天的孔子熱、老子熱、誦經熱、書畫熱、茶道熱、舊宅熱、文物熱、中醫熱、養生熱等,都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繁榮與復興。過去三十多年的中西文化碰撞,不但沒有使多數中國人喪失文化自信,反而促成了中國人新的文化自覺。這是一種國家全方位對外開放情況下形成的文化自覺,其意義非同凡響。 中國五千年連綿不斷的歷史和無數蕩氣迴腸的歷史事件為中國影視產業提供了用之不盡的素材,成為當代青年快樂資源的一部分。我們的近、現代史也充滿了跌宕起伏的故事。這些都是包括好萊塢在內的西方影視文化所難以企及的,所以中國電影人最終超越好萊塢應該不是夢,因為最大的文化資源在中國,最大的觀眾群體在中國,最大的投資群體最終也是在中國。 中國人本文化衍生出來的餐飲文化、養生文化等也是其他文化所難以比擬的。中國和法國都有豐富的飲食文化,但中國大的菜系有八個,其中任何一個菜系的豐富性都超過法國菜系。中國任何地方的街頭餐館都能做出三四十種菜,而在美國絕大多數的餐館只有漢堡包加土豆條,能有三四個菜就不錯了。中國的餐飲文化比西方餐飲文化豐富至少十倍,許多其他文化領域內的差異也類似。 獨特的語言:漢語使用人數最多,影響力將輻射全世界 我們使用的是歷史悠久、生生不息的漢語。漢語是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與文化的產物,同時也是把中國龐大的人口和遼闊的國土聯繫在一起的強大紐帶。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是本民族文化的精神血脈,也是民族認同的利器。保持了漢語,就保持了中國文化的根。世界上許多發展中國家,在西方殖民化的過程中,失去了自己的語言,結果也就失去了自己文化的根,陷入了今天發展的困境甚至絕境:永遠在那裡邯鄲學步,整個國家永遠聽人擺布,人民生活在動蕩與貧困之中。 在現代國家建設中,我們的漢語也與時俱進,從文體修辭到語法辭彙,都吸收了大量外國元素。漢語能夠翻譯世界上所有人文和科學著作,能夠與現代科技完全兼容。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其影響力將隨著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國、最大的經濟體、最大的遊客輸出國而輻射到全世界。遍布世界各國的「孔子學院」已經表明,中國文字將隨著中國的崛起而成為中囯最大的「軟實力」之一。 獨特的政治:歷史長河是中國大多數時間領先西方的關鍵 超大型的人口規模、超廣闊的疆域國土、超悠久的歷史傳統、超深厚的文化積澱,意味著中國政治形態也是獨特的。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政府都必須應對好人口規模和疆土規模帶來的特殊挑戰,否則就要失去「天命」。 在漫長的歷史中,中國人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政治文化觀。中國人歷來把國家長治久安、國運昌盛放在一個極為突出的地位。很難想像多數中國人會接受每四五年換一個中央政權這種源於西方的所謂多黨民主政治。辛亥革命後中國迅速失控,四分五裂,天下大亂,這是我們必須永遠記取的深刻教訓。西方不少人只認同多黨競爭產生的政權合法性,這是十分淺薄的政治觀念。「選賢任能」的政治傳統和「民心向背」的治國理念,是中華民族政治智慧的體現,是中國在數千年歷史中絕大部分時間內都遠遠領先西方的關鍵所在,也是中國模式今天超越西方模式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中國歷史上比較繁榮昌盛的朝代都與比較強勢開明的政府聯繫在一起。我曾和印度學者一起探討中國模式,他們說從表面看,中國是中央集權,但中國每一項改革實際上都有很強的地方特色,互相競爭又互相補充,共同推動了中國奇蹟的產生,所以中國體制要比印度的體制更有活力。 總之,我們學習了西方,已經建立了強大的現代政府體系,但同時又擁有自己獨特的政治文化資源,兩者的結合使我們更容易克服今天困擾西方民主制度的民粹主義、短視主義、法條主義等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相信整個世界都會更多地看到中國政治智慧對人類未來可能產生的積極影響。 獨特的社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倫理信念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以家庭、家族、宗族紐帶而形成的社會。它與我們的先民很早就開始從事定居農業有關,在這種農業活動中,血緣紐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以游牧為主的西方民族很早就形成了以個人為中心、血緣關係比較淡薄的社會。中國社會與西方社會屬於不同質的社會。中國社會的最大特點是以家庭為基礎及其衍生出來的一整套關係和生活方式,而西方社會是以個人為基礎而形成的一整套關係和生活方式。 長達數千年的中國家庭倫理還衍生出了「舍己為家」和「保家衛國」這種「家國同構」的社會傳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念又把個人追求與社會目的統一起來:由個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會,由社會而國家,由國家而天下。今天的中國,個人的權利和自由已經比過去擴大了很多倍,但個人仍然願意為家庭利益犧牲很多東西,這在以個人為中心的西方社會是很難想像的。這也是中國社會的凝聚力遠遠大於西方社會的重要原因之一。 隨著中國現代化的巨變,中國社會的深層結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過去那種自然經濟、社會流動性極低的社會已被一個高速發展、社會流動性極強的社會取而代之。過去三十多年中,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社會已經完成了一個從封閉的農業社會向開放的工業和商業社會轉化的進程,並和西方同步地轉向信息社會。在這個過程中,普通老百姓的潛力都調動起來了,要發展、要掙錢、要自我實現,整個社會充滿了活力。不過在這樣一個快速變革的時候,也產生了各種社會矛盾和價值失落,這很像一個處在青春期的少年,生機勃勃、充滿希望的同時,又帶有青春期的風險和問題。但從歷史發展的長期合理性角度來看,這恐怕是任何一個社會走向現代化的必經階段。 獨特的經濟:「人本經濟學」與「市場經濟學」有機結合 中國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學是「人本經濟學」,或者說是一種中國人特有的「政治經濟學」,其最大特點是把經濟與治國安邦聯繫在一起。多數中國人理解的經濟學就是「經世濟民」,經濟發展是為了百姓福祉,不是資本利潤第一。因為有這種民本的思想,我們今天發展經濟的口號是「以人為本」和「讓老百姓滿意」。 通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西方「市場經濟學」和中國傳統「人本經濟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結合。光講市場經濟,不講人本經濟,在中國難以行得通。反過來,光講人本經濟,不講市場經濟,中國就競爭不過西方。 把「市場經濟學」和「人本經濟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就是今天的中國模式。我們把「數目字管理」和「宏觀整合力」結合了起來,從而使中國經濟變得很有競爭力。「數目字管理」對於一個現代國家必不可少,但是從全球化發展的趨勢來看,「宏觀整合力」也非常重要。「數目字管理」是西方擅長的,中國已經大致學會了,不少方面比西方做得更好,而「宏觀整合力」是中國擅長的,西方大多數人還沒有意識到要學。即使要學,在西方那種個人主義的文化傳統里恐怕也很難做到。而我個人認為,在今天這個全球化日益深入和全球性危機日益增多的世界上,僅僅具備「數目字管理」而不具備「宏觀整合力」的國家將競爭不過兩者兼具的國家。
環顧今日之世界,數千年古老文明與現代國家形態幾乎完全重合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一個五千年延綿不斷的文明本身就是人類歷史上一份最偉大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對此首先要心懷敬意。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惟一的活著的古老文明,雖然古老,但至今根深葉茂、生機勃勃。它今天所展現出來的一切,絕對不是「先進」和「落後」、「民主」和「專制」、「高人權」和「低人權」這些過分簡約甚至簡陋的概念可以概括的。 凡是能夠持續數千年而香火不斷的東西,一定有其獨特的地方,乃至偉大的智慧,我們切忌簡單地拿西方所謂現代性的標準來隨意否定自己的文明,而要像對待一切珍貴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那樣,認真地呵護,理性地分析,看看這種文明已經給我們帶來了多少成就與輝煌,還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其中多少內容可以通過繼承發揚和推陳出新而成為我們超越西方模式的精神和智力資源。 中國這麼一個古老的文明,今天以一個現代國家的形態而迅速崛起,在人類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所有中國人對此都應倍加珍視。(未經本人審閱) 本報記者蔣廷玉組稿編輯 供圖 新華社程光許叢軍 |
推薦閱讀:
※貪官百態 浙江日報
※巧設計 精製造 嚴檢驗 浙江日報
※人民日報刊文:不能因一些共性認為中國走向資本主義
※法制日報:涉婚財產分割有學問
※300億,豈止「一步之遙」 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