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慧法師開示:佛教的特色

凈慧法師開示:佛教的特色 出處:中國佛教文化網錄入: 管理員上傳時間:2010-07-19點擊次數: 266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專家、各位同學:   今天是農曆四月初八,是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世尊誕生紀念日。這是一個吉祥的日子。人類在2630年前誕生了一位智者、一位覺者、一位見到宇宙人生究竟真理的哲人、一位眾苦永滅萬德周圓的大覺世尊。從此,人類點燃了照破黑暗的智慧之燈,開闢了通向光明、通向和平、通向生命的覺醒和生命的升華之路,我們人類從此有了醫治生命缺陷的無上醫王,這是我們人類的福音,這是我們人類文明的航向。   佛陀的教法,歷久彌新;佛教文化是我們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藏。十年前的此時此刻,我在河北趙縣柏林禪寺普光明殿,面對前往參加佛誕慶典的各界數千群眾,講了佛教的八大特色。十年來,在不同場合我曾經數次提到過這些觀點。今天因緣難得,有來自六祖故鄉的莘莘學子,也有來自各地愛好佛法的學界知音,所以不揣陋劣,重溫舊話,聊作供養。   佛教就其廣義的概念來說,大體上應該有以下八大特色:   第一個特色是:教主人格的莊嚴性   佛,首先是人不是神,佛是已經覺悟了的人。這種覺悟包括自覺、覺他、覺滿三義。   自覺:佛陀自身沒有迷惑了,是一位大徹大悟,眾苦永滅的人。   覺他:佛陀在自覺的基礎上,以自身為榜樣,宣示自身覺悟的經驗和方法,幫助那些希望求覺悟、證解脫的人。   覺滿:自覺覺他、自悟悟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的修行圓滿究竟,沒有盲點,沒有誤區,方可稱為三覺圓滿。   佛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三覺圓滿方可三德具足。   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三身以三德為本,三德以三身為依。佛以具三德、證三身、圓三覺,故有種種殊勝的身心特徵。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十種力量、十四種無畏、十八不共法。這些德性和特質,無不顯示佛陀人格的莊嚴崇高。   第二個特色是:教義體系的完整性   佛陀以所證真理之甚深廣大智慧,開示一乘、二乘、三乘、五乘教法,隨眾生因緣和根機,各得受用。佛法具有普世精神,像春風和雨露,普度一切眾生,充分顯示佛教教義體系的完整性。中國佛教乃至世界佛教,都是由歷史形成的三大語系佛教所延展,完整地繼承了佛教出世解脫的品格和入世度生的精神,充分顯示了佛教義理的完備圓滿。   第三個特色是:教團組織的穩定性   佛教的教團是由信奉佛法、修學佛道的四眾弟子或七眾弟子所組成。教團肩負著傳承教法、發展信徒、維護教義的純潔,並契理契機地闡揚佛陀教義的使命,使之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中發揚光大。教團的組織形式和使命,歷時2500多年,穩定完善,形成佛教的一大特色。教團穩定的因素多種多樣,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應該歸功於教法的完善和教制的嚴肅。這是佛法的生命,任何時候都不能對此有所忽視。   第四個特色是:教化目標的利他性   佛陀的教化、佛教的傳播,唯一的目標是利益眾生。《法華經》說:釋尊在此世界修成覺者,一大事因緣就是使迷惑的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何為佛之知見呢?佛之知見就是覺悟真理的大智慧。眾生之所以有苦難,就是因為缺乏智慧,不明真理。幫助眾生開智慧、明真理、證菩提,是佛教教化的崇高目標。佛教沒有教團自身的利益,只有高揚徹底的利他精神。   第五個特色是:終極關懷的圓滿性   終極關懷即是佛教所強調的生命解脫或生命凈化。終極關懷是人類的永恆話題,也是人類無論如何也不可避免的問題。一切宗教都在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回答這個問題,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佛教自然也不例外。   佛教有一句名言:「關閉三途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盤正路。」就是講的終極關懷問題。佛教以覺悟成佛為目標,回答了終極關懷問題。覺悟成佛的目標具有普世精神、平等精神,沒有種族之分,沒有地域之限,沒有不同文明之隔,沒有貧富貴賤之別。人人有分,個個能成,平等平等,一體同歸。   第六個特色是:佛與眾生的平等性   唐朝六祖惠能初到黃梅拜見五祖弘忍時,有一句名言:「人有南北,佛性豈有南北;普通人的身體與和尚的身體有別,佛性豈有差別。」佛與眾生只有迷悟的區別,沒有不可逾越界限。一念悟,眾生就是佛;一念迷,佛即是眾生。眾生與佛一體無別,平等平等。眾生與佛平等的理念如同暗夜的一盞明燈,照亮了人類千千萬萬苦難靈魂提升人格、開發智慧的道路。這是信念的導向,這是力量的源泉。   第七個特色是:不同文化的包容性   佛陀的心量有如虛空,含容萬物,包容一切。所謂「大圓滿覺,應跡西乾,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寥寥16個字,正是對佛陀博大心懷的描述。佛教對其他文化都能尊重包容、和平共處。佛教傳到中國,同中國固有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和諧共存,並且相互激揚、相互吸納、尊重包容,使佛教在中國發展成為具有中國文化思想特色的中國佛教,創造了外來宗教傳播、外來文化傳播既本土化又不失其原質的成功範例,為人類宗教文化在和諧的氛圍中傳播垂範千古。   第八個特色是:不同時空的適應性   佛教流傳至今2500多年的歷史和佛教在世界各地發展的現狀證明:佛教教義的圓滿性和圓融性具有不可摧毀的生命力。「歷諸百世而不變,放之四海而皆準」,這句中國古典名言,正可用來形容佛教在不同時空中契理契機地普度眾生的無量功德。佛教不會受到時空環境的局限,這是肯定無疑的。但是,佛教契理契機的弘揚,關鍵還是在人。沒有人,沒有高素質的弘法人才,佛教的發展沒有後勁,佛教濟世度生的作用會受到極大的制約。我們要有緊迫感,要有危機感。佛教在今天的中國、在今天的世界,生存發展的空間大小,擁有的信徒資源多少,事在人為,時不我待。   在紀念佛陀誕生的這個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的時刻,十年前的舊話重溫,願與現前大眾共同分享。「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希望各位記住孔聖人的這句名言。   (轉自:佛教在線)
推薦閱讀:

世界特色名城(3)
普賢菩薩之行持特色
《凈土宗之特色》一、本願稱名(佛經及祖師依據共15則)
張曉明:以制度自信推進有香港特色的普選
【特色醫療】浮針連載5:浮針療法的組織學基礎

TAG:佛教 | 特色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