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經歷史變遷的喀喇沁部(上下)

飽經歷史變遷的喀喇沁部(上)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文/孛兒只斤·蘇和北方新北方新報數字報刊平台-北方新聞網-內蒙古人的新聞主頁-內蒙古日報傳媒集團主辦http://szb.northnews.cn/bfxb/html/2013-08/07/content_1040631.htm 飽經歷史變遷的喀喇沁部(上)_故事內蒙古_正北方網 http://nmg.northnews.cn/2013/0815/1374116.shtml 飽經歷史變遷的喀喇沁部(上)——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http://www.nmg.xinhuanet.com/2013-08/14/c_116939252.htm 飽經歷史變遷的喀喇沁部(上)(組圖)_網易新聞中心 http://news.163.com/13/0807/13/95M7U4HJ00014Q4P.html

元朝重臣土土哈 阿魯台太師    喀喇沁部是蒙古族各部落中歷史變遷較大和領主更迭頻繁的部落之一,曾經經歷了近800年的歷史演變。喀喇沁部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時代。當年成吉思汗幼子拖雷西征時把生活在中亞、西亞的哈刺赤人(喀喇沁)先祖欽察人徵召入伍,並把這些具有西方人種特徵的欽察人帶回蒙古草原組成欽察親衛軍,在元朝以後逐漸形成哈刺赤部。喀喇沁部自形成以後最顯著的特點是其領主經過數次更替,部落人員組成成分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但喀喇沁這一部落名稱卻一直被保留下來。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喀喇沁部融入了若干其他蒙古族部落成分,已經不是以血緣關係維繫的部落,喀喇沁部的演變儼然是一部蒙古部落變遷的歷史縮影。在我國的喀喇沁部蒙古族現在主要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寧城縣和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凌源縣、建平縣以及河北省平泉縣及其周邊地區。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的喀喇沁蒙古族約有30萬人左右。喀喇沁部的由來喀喇沁的先祖是游牧於歐亞草原今伊朗境內的烏古思人。相傳,烏古思人的首領烏古思生有六子,其六子又各有四子。從烏古思諸子中繁衍出二十四個支系,哈刺赤部就是其中支系之一。後來,哈刺赤部遷徙到了阿姆河以南地區,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強大部族,與當地的其他一些游牧部落統稱為欽察人,他們共同形成了一個實力強大的欽察部落聯盟。到了成吉思汗蒙古帝國時期,當時在中亞地區的康里、欽察各部先後歸附蒙古帝國。1221年,成吉思汗命幼子拖雷西征呼羅珊(阿姆河以南地區,包含現土庫曼、伊朗、阿富汗北部等地區)時,拖雷就把居住在哥疾寧的哈刺赤人征入蒙古軍隊,他們英勇善戰,被稱為欽察軍。後來這些人又被帶回到蒙古草原本部,奉命在成吉思汗汗廷的怯薛軍里服務,最初的哈刺赤就是由這些人組成,這就是喀喇沁部祖先的來歷。喀喇沁,在史料上又被稱為哈刺赤、哈剌嗔、哈剌陳、哈剌慶等,這是蒙古文不同漢字音譯的寫法。到了元代,據《元史·土土哈傳》記載,由喀喇沁人組成的欽察軍已達萬人,由土土哈(元朝重臣)統領,但土土哈與喀喇沁人並非同屬於一個部族,土土哈的祖先屬於庫莫奚人。由於土土哈家族「世為欽察國主」,因而能夠統治欽察人。元代初期,土土哈為鞏固忽必烈汗的統治,率領其喀喇沁軍東征西討所向披靡,立下了汗馬功勞,多次受到大汗的嘉獎和表彰。駐防在漠北地區的喀喇沁軍隊亦由土土哈家族管轄。與此同時,土土哈家族還世代掌管元朝皇室的馬群。成書於17世紀的《黃史》在頌揚喀喇沁時說:「恪遵聖上的旨意,先前即曾效力,為馬奶酒和乳酪,奉獻酒麯。」這是當時蒙古人對喀喇沁先世釀造甘醇馬奶酒的回憶。土土哈家族在元朝歷史上扮演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重要角色,期間一直統領喀喇沁人。1297年,土土哈死後,其子床木兒襲父職,因屢建戰功而深得大元皇帝寵愛,仁宗時被封為句容郡王。1322年,床木兒故去,其子燕鐵木兒被封為答刺罕、太師、右丞相等要職。1328年,燕鐵木兒發動兵變,擁立文宗,把持朝政,成為元朝說一不二的人物,達到了土土哈家族鼎盛時期,喀喇沁部也隨其主成為元朝重要部落。在燕鐵木兒死後,其子唐其勢因不滿伯顏專政,說「天下本我家天下」,謀亂伏誅。至此,喀喇沁部在元廷地位下降,權勢衰微開始走下坡路。北元初期的喀喇沁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在中原的統治,蒙古族退居漠北,歷史進入北元時期。15世紀30年代,當年的喀喇沁軍和他們的家屬以及喀喇沁牧戶逐漸發展演變成為一個強盛的部族,被稱為喀喇沁部。他們仍然游牧在元朝時期的漠北地區原嶺北行省和寧路之西的稱海宣慰司境內。這時的喀喇沁部是在阿速特部首領阿魯台的統領之下。阿速特部祖先是13世紀生活在高加索附近的阿思、阿蘭人,1239年,被西征的蒙古軍帶回蒙古高原後組成阿速軍服務於蒙古大汗,這些人便是後來阿速特部祖先。他們與喀喇沁人有著基本相同的經歷,祖先都來自於西方。這兩部也成為日後右翼蒙古永謝布萬戶的主要鄂托克。阿魯台是蒙古歷史上一個比較著名的人物。最初他擁立本雅失里為蒙古大汗,自任太師,掌握蒙古朝廷的實權。1425年,立科爾沁部首領阿岱台吉為大汗,自任太師。後又連續三次遭受明朝50萬大軍的攻擊,勢力逐漸衰弱。1434年,阿魯台不幸被衛拉特首領脫歡襲殺。歷史上,衛拉特部(明時稱瓦剌)是蒙古族中極其活躍的部落集團,曾經為蒙古帝國開疆擴土立下過汗馬功勞,他們曾世代與黃金家族聯姻。1368年蒙古退居漠北以後,衛拉特部開始崛起。他們以中亞地區為基地向東部擴展勢力,積極投入到對整個蒙古控制權的爭奪鬥爭中,同時也時常騷擾明邊,成為當時明朝的心腹大患。1438年,脫歡擁立脫脫不花為蒙古大汗,他大權在握並控制著喀喇沁、阿速特等諸部。脫歡本想篡奪蒙古大汗之位,卻遭到了東西蒙古貴族的強烈反對,後因病暴死。1439年,脫歡之子也先被脫脫不花大汗封為太師淮王、中書右丞相,控制汗廷大權。也先專橫跋扈,導致脫脫不花汗對也先太師的專權極為不滿。這時喀喇沁部積極站在大汗一邊。脫脫不花汗對也先不滿的結果導致與也先君臣反目。脫脫不花汗在兵敗逃亡期間被殺,大汗死後也先一度統一了東西蒙古各部併名震一時。1449年,也先太師率部南下,對明王朝發動了「土木之役」,明50萬大軍全軍覆沒,也先在土木堡俘獲了明英宗皇帝。在這之後,明軍被迫放棄了之前所佔領的漠南地區,全面退守明長城以南。也先也於1453年登上蒙古大汗之位,成為蒙古歷史上唯一非黃金家族出身的大汗。但是好景不長,在登上汗位的第二年,當時在脫脫不花汗時期任樞密院知院一職的阿剌因對也先不滿與之反目,遂起兵殺死了也先汗。從此衛拉特部勢力瓦解,也先余部迅速退出東蒙古地區,也失去了對喀喇沁部的統治權。此時,北元太師孛來擔任喀喇沁部新的領主,並率領喀喇沁部、阿速特部於1456年進人黃河河套地區。期間翁牛特部首領毛里孩率部進入河套,毛里孩是成吉思汗同父異母弟別里古台後裔。1470年,元室後裔孛羅忽(巴延蒙克)濟農率鄂爾多斯部大批人馬進入河套地區,他們與喀喇沁部成為河套地區的新主宰。與此同時,衛拉特部的癿加思蘭也進入河套。也先被殺後,脫脫不花大汗年僅七歲的幼子馬兒古兒吉思於1458年即大汗位。孛來輔佐大汗身居太師之位,另一太師為翁牛特部的毛里孩。當時孛來的勢力比較強大,成為當時蒙古政治舞台上強有力的人物。據蒙古文獻記載,也先在汗位期間,已故蒙古大汗脫脫不花之侄哈爾固楚克的妻子其其格(也先汗之女)生一子,名巴延蒙克,也先汗欲將黃金家族繼承人斬草除根。但是,也先汗的祖母、黃金家族公主薩穆爾夫人保護了襁褓中的巴延蒙克。她物色了4位甘願效忠的大臣,將巴延蒙克從衛拉特地區送往東部蒙古科爾沁部駐地。這4位大臣中,有一位就是喀喇沁之博賚(孛來)太師。巴延蒙克後來稱孛羅忽濟農,他就是著名的蒙古中興之主達延汗(巴圖蒙克)的父親。以喀喇沁部孛來太師為一方,翁牛特部毛里孩為另一方的兩個軍事聯盟爭霸的最終結果是喀喇沁的孛來太師失敗了。孛來太師被毛里孩聯軍殺死,其霸主地位被毛里孩取代。黃金家族對喀喇沁部的控制1480年,滿都海哈屯輔佐年方7歲的巴圖孟克即蒙古大汗位,號達延汗。為了消除衛拉特部對汗廷的威脅,滿都海哈屯攜帶年幼的達延汗並親自率領大軍征戰衛拉特部,經過近30年的奮戰,達延汗在滿都海哈屯的輔佐下,終於在1510年再度控制了蒙古諸部,並將蒙古劃分為左右翼六萬戶。其中鄂爾多斯、土默特、永謝布為右翼三萬戶,察哈爾、喀爾喀、兀良哈為左翼三萬戶。為了加強對蒙古右翼的控制,在1510年,達延汗派遣自己的次子烏魯斯博羅特前往右翼蒙古擔任濟農,並在鄂爾多斯八白宮前即了濟農之位。但是右翼永謝布領主亦不刺、鄂爾多斯部領主滿都賚等為首的大封建主看到達延汗的統一事業,妨礙了他們手中的權力,右翼三萬戶起事叛亂。1510年,達延汗親自率兵討伐右翼,經過「土爾根河戰役」和「達蘭特哩袞戰役」,平定了以右翼永謝布領主亦卜剌為首的叛亂。平定了右翼的叛亂以後,達延汗將右翼三萬戶分封給了自己的子孫。他把右翼三萬戶統帥權交給三子巴爾斯博羅特掌管並封為濟農(副汗),令其坐鎮鄂爾多斯萬戶。後來,巴爾斯博羅特再次為其諸子分封領地時,其第四子巴雅思哈勒分得了右翼永謝布萬戶,掌管了喀喇沁、阿速特等鄂托克,從此,巴雅思哈勒成了喀喇沁部的領主,喀喇沁部也成為黃金家族世襲領地和屬民。他的兩個哥哥之一袞必里克濟農分得了鄂爾多斯萬戶,阿勒坦汗分得了土默特萬戶。另據《九邊考》記載,這時的喀喇沁部活動地域已經從鄂爾多斯地區遷出,駐牧於宣府張家口、獨石口邊外,包括今天張家口以北的河北省西北部,錫林郭勒盟的太僕寺旗、正鑲白旗、正蘭旗和多倫縣一帶。這一帶已經深入到了兀良哈三衛的駐牧地域。巴雅思哈勒在蒙古有相當高的政治、軍事實力和威望。他和袞必里克濟農、阿勒坦汗並列為蒙古右翼三大首領。當時作為右翼永謝布萬戶和喀喇沁部的領主,他與蒙古各部均保持良好和睦的關係,特別是和蒙古博迪阿拉克汗尤為親密。他從不隨和其兄阿勒坦汗同蒙古大汗分庭抗禮,他與阿勒坦汗長子辛愛黃台吉個人關係也十分友好,兩人旗幟鮮明地支持蒙古大汗的事業,因而後來與阿勒坦汗產生了政見分歧。1571年,阿勒坦汗和明廷達成互市協議。明廷封他為「順義王」,封右翼各部領主以都督同知、指揮使等官位。 飽經歷史變遷的喀喇沁部(下) 北方新報 2013年8月14日星期三 文/孛兒只斤·蘇和來源:北方新報數字報刊平台-北方新聞網-內蒙古人的新聞主頁-內蒙古日報傳媒集團主辦 http://szb.northnews.cn/bfxb/html/2013-08/14/content_1042184.htm飽經歷史變遷的喀喇沁部(下)(2)_故事內蒙古_正北方網 http://nmg.northnews.cn/2013/0816/1374763_2.shtml飽經歷史變遷的喀喇沁部(下)——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http://www.nmg.xinhuanet.com/2013-08/15/c_116960726_2.htm 飽經歷史變遷的喀喇沁部(下)(組圖)_網易新聞中心 http://news.163.com/13/0814/13/96893DRS00014Q4P.html

喀喇沁親王府正門(攝於喀喇沁親王府) 最後的喀喇沁牧民 兀良哈人介入喀喇沁部巴雅思哈勒成為喀喇沁部的領主並深入到兀良哈三衛駐牧地以後,兀良哈三衛開始和喀喇沁部發生了十分密切的關係。根據蒙古文獻《阿勒坦汗傳》記載,大約在16世紀40年代初期,兀良哈三衛中的朵顏衛在其領主恩克兄弟9人的率領下,舉部攜帶成吉思汗母親訶額倫祭祀宮帳歸附了成吉思汗黃金家族。阿勒坦汗將恩克兄弟5人所部賜予其弟巴雅思哈勒昆都侖汗,成為喀喇沁部兀良哈人的來源,將恩克弟弟4人所部收為己有成為阿勒巴圖(屬民),由阿勒坦汗長子辛愛黃台吉統領,他們進而成為後來的東土默特部的兀良哈人。以恩克為首的一部分朵顏兀良哈人歸附喀喇沁部後,奉喀喇沁部首領巴雅思哈勒及其後裔為自己的領主。喀喇沁部的領主與兀良哈人的關係絕非僅僅是領主與屬民的關係。由於巴雅思哈勒迎娶了恩克堂妹猛可真哈屯為妻,形成了最初的兩部落的聯姻關係。此後又有多位黃金家族台吉迎娶兀良哈出身的夫人為妻,黃金家族公主也下嫁給兀良哈部領主。其中最著名的是巴雅思哈勒次子青把都兒把女兒嫁給兀良哈部實力強大的領主長昂(恩克之子)。婚姻的紐帶是促使喀喇沁部和兀良哈部合而為一的關鍵所在。由於兀良哈人與黃金家族的聯姻,大大提高了他們在蒙古社會中的政治地位。在聯姻過程中普遍遵循的規則是,凡是兀良哈顯貴嫁姑娘給黃金家族,均不隨其丈夫駐牧,而是在娘家從兄弟父母家產中分得部分人馬和財產。因為她們已經是黃金家族的成員,地位提高。猛可真成為巴雅思哈勒之妻後,仍然駐牧於兀良哈部牧地內,其後裔承襲喀喇沁部領主。這些地區自然也就成為喀喇沁部的土地了。林丹汗時期的喀喇沁部17世紀初葉,林丹汗即蒙古大汗位。當時中國北部處於十分複雜的政治格局。在東北,建州女真已經逐步崛起,使女真族從蒙古的附庸逐步變成蒙古的強大政治、軍事對手並建立了後金國;蒙古各部卻處於各自為政的封建割據狀態,大汗權勢衰微差不多快淪落到察哈爾一家的汗王;明朝控制著遼東地區,在這一地區仍然具有較大的政治影響力。這三方角逐的結果是後金勢力逐漸做大。林丹汗針對如此複雜的局面,曾經躊躇滿志妄圖重新統一蒙古各部。林丹汗執行了一條錯誤的路線,他未能利用身為蒙古大汗的政治影響力和智慧團結同族各部,卻同室操戈、骨肉相殘對蒙古各部進行了兼并戰爭。其結果是造成東北地區蒙古各部(奈曼、敖漢、巴林、扎魯特,科爾沁)紛紛歸附後金。林丹汗在兼并周邊蒙古各部接連失利的形勢下,把軍事鋒芒轉向右翼蒙古各部向西推進,以謀求新的發展和反攻機遇。右翼蒙古各部反對他的入侵和兼并,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喀喇沁部地處右翼蒙古的前沿,以前與林丹汗素來有矛盾。早在喀喇沁部巴雅思哈勒在世時,其第四子滿五素由圖們汗收養為義子。圖們汗派遣其部下駐在喀喇沁部駐地以示保護。到了林丹汗時期,滿五素率領原圖們汗留下的部眾回歸喀喇沁部。林丹漢對滿五素的做法極為不滿,遂要求歸還原圖們汗派駐喀喇沁部的人馬而遭到拒絕。另外,喀喇沁部游牧於宣大邊外,在與明互市中居於有利地位,因此搶佔了與明的大部分互市貿易份額,林丹汗對此極其不滿,曾調集10萬大軍對喀喇沁部進行威脅。同時,他又派遺使臣前往宣府,通報明朝:張家口之地原屬察哈爾部,今後不容許喀喇沁部人在此冒名互市。喀喇沁部針鋒相對,企圖聯合明朝勢力和林丹汗抗爭,但明朝對此採取了陽奉陰違、袖手旁觀的做法。在這種事態下,戰爭一觸即發。在喀喇沁部遭遇林丹汗的幾次兼并戰爭中,其大軍大部潰散,一部分逃入明邊內躲避,一部分被林丹汗俘虜。喀喇沁黃金家族首領和所擁有的人口因大多在察哈爾的兼并戰爭中被殺被虜而所剩無幾。喀喇沁內的兀良哈人所屬部民沒有參加艾不哈之戰,在長昂子色棱和孫蘇布地塔布囊率領下歸附後金,因而保存了實力,他們不久之後便參加了後金對林丹汗的戰爭。原來幸免於難的喀喇沁部黃金家族台吉和部民大部分被後金編入蒙古八旗而分離出去。這樣,色棱和蘇布地塔布囊就繼續沿用了原宗主部「喀喇沁」這一名稱。喀喇沁部領導權由黃金家族徹底轉入到兀良哈人手中,兀良哈人成為喀喇沁部的新領主。這也標誌著新的喀喇沁部落是由兀良哈人為主體重新組成的。清朝時期的喀喇沁部根據歷史文獻記載,1635年,後金統治者為了更有效地統轄歸附的蒙古各部,開始在一些蒙古部落劃定地界,清查人口,按照滿八旗的形式組織形式立規建旗。原喀喇沁部和東土默特部的殘餘壯丁共16953名,喀喇沁部領主蘇布地子固魯思奇布、萬丹偉征、色棱,領5286人為一旗。土默特右翼首領鄂木布楚唬爾,領1826人為一旗。土默特左翼善巴領2010人一旗。其餘9371名壯丁被划到蒙古八旗,徹底脫離了原來的喀喇沁部。1635年後金首次編封的喀喇沁旗,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扎薩克旗。扎薩克旗制度的正式確立是在1636年清朝建立時成制的。據《蒙古回部王公表傳》記載,固魯思奇布是在崇德元年受封固山貝子,被賜多羅杜棱號的,這才真正標誌著喀喇沁扎薩克旗的建立。喀喇沁部後來分為三個旗,固魯思奇布及其後裔所領的部分,成為喀喇沁右旗。色棱在1648年被封為鎮國公,他所領的部分成為喀喇沁左旗。萬丹偉征及其後裔所領的部分,傳至1705年到其曾孫格哷爾時,因人眾繁衍,所編佐領已積至38個,因而又立一旗,為喀喇沁中旗,格哷爾為首任扎薩克。這樣,喀喇沁部先後被清王朝編成了3個扎薩克旗。需要說明的是,土默特左旗的扎薩克善巴與喀喇沁三旗同祖,姓「烏梁罕」,而土默特右旗的扎薩克鄂木布楚琥爾則是土默特阿勒坦汗後裔,姓「孛兒只斤」,屬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喀喇沁右、中、左三旗加上土默特左、右二旗,組成了清朝時期的卓索圖盟。清朝期間,朝廷劃定的喀喇沁部游牧地界為:「在喜峰口東北三百五十里。至京師七百六十里。東西距五百里,南北距四百五十里。東至土默特及敖漢界,西至察哈爾正藍旗牧場南界,南至盛京邊牆界,北至翁牛特界。」也就是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寧城縣和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還包括河北省承德市的部分地區。因而喀喇沁部是距離北京最近的蒙古部落。喀喇沁地區地理環境優越,宜農宜牧,處於京師與漠南蒙古的昭烏達盟、哲里木盟等蒙古諸部的咽喉地帶,地處在古北口外,在清代政治軍事格局中的戰略地位相當重要。因此,加強對喀喇沁的統治,對清朝穩定和鞏固東北疆都是非常重要的。清政府管理蒙古各盟旗的機構是理藩院,並制訂了《理藩院則例》,對蒙古地區實行嚴密的統治。除理藩院之外,喀喇沁還歸熱河都統節制。從中央到地方的層層控制,最大地體現了清廷對蒙古的「分而治之」的盟旗制度,喀喇沁部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從17世紀後金天聰年間到18世紀乾隆年間的100多年時間裡,正是清王朝由弱到強、由東北一隅的後金到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國土面積僅次於元王朝的統一多民族的國家。在這一歷史過程中,喀喇沁蒙古族為大清王朝開疆擴土、衝鋒陷陣立下了汗馬功勞,也為歷史留下了重彩一筆。喀喇沁的王公是「塔布囊」(駙馬),這在北元時期就確定下來的稱呼也被清廷所承認和繼承。因為在內扎薩克蒙古二十四部四十九旗中,絕大多數旗的王公貴族都出身於成吉思汗黃金家族,被稱為「台吉」(太子),因為台吉是黃金家族的專有稱號,而同黃金家族聯姻的喀喇沁異姓領主,他們的稱號是「塔布囊」,絕不可稱台吉。清廷規定,給包括喀喇沁在內的蒙古王公貴族的封爵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六等,在此之下又有一至四等台吉、一至四等塔布囊,「唯土默特左翼旗、喀喇沁三旗稱塔布囊,與台吉同」。顯然,在清廷眼中,喀喇沁塔布囊與黃金家族台吉的地位是等同的,這和喀喇沁較早歸附清朝,及與清廷的關係緊密有關。由此可以看出清廷對喀喇沁的重視和塔布囊的顯貴身份。滿蒙聯姻的目的是通過婚姻關係來鞏固清廷與蒙古王公的政治聯盟。早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就開啟了滿蒙聯姻的先河。例如努爾哈赤娶科爾沁明安台吉之女為妻,皇太極娶科爾沁莽古斯台吉之女為孝端皇后,又娶科爾沁齋桑台吉之女為孝庄皇后。同時,滿洲貴族也將公主格格們嫁給蒙古王公貴族。入關以後,滿蒙聯姻呈擴大趨勢,不過其主要形式變為以滿族皇室公主格格下嫁蒙古貴族。喀喇沁部是與清朝皇室聯姻關係最為密切的部落之一,據歷史文獻記載,清朝皇家與喀喇沁通婚共114次,其中下嫁到該部的皇家女有93人,娶喀喇沁之女的21人。這一情況表明,喀喇沁部三個旗的扎薩克王公塔布囊之家世代與清朝皇室結親。在這裡尤以清康熙皇帝將其第五女端靜公主下嫁到喀喇沁右旗扎薩克郡王扎什之子噶爾藏為之最。扎什為兒子迎娶公主特意修建了端靜公主府,現在這座端靜公主府又稱公爺府,至今猶存。在清廷中引人注目的喀喇沁額駙是喀喇沁左旗的僧衰扎布祖孫三代。僧衰扎布是色棱曾孫,於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迎娶康熙皇帝的孫女,乾隆二年升為理藩院外侍郎。僧衰扎布的兩個兒子瑚圖靈阿、扎拉豐阿也都成為皇家額駙。嘉慶以後至清末,喀喇沁右旗固魯思齊布的後裔成為喀喇沁部較有影響的皇家額附,其六世孫曼朱巴咱爾於178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娶定郡王綿恩長女,官至御前行走。他的後人色伯克多爾濟、旺都特那木濟勒等都娶皇家女,而且他們在清廷中都是很高品級的官員。尤其貢桑諾爾布,無論對於清廷還是蒙古各部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和起過重要的作用。清朝前期和中期,為了加強對北部邊疆和蒙古地區進行有效控制,把原來的蒙古游牧部落劃分為若干旗,固定在指定區域,施行盟旗制度。同時對蒙古實行了「封禁政策」。禁止各旗互相越界往來。清朝在劃定旗界的基礎上,嚴禁蒙古王公貴族和牧民越界游牧或旗與旗之間隨便往來。蒙古人和喇嘛出境,必須向管旗章京報明情況。1728年(清雍正六年)規定,內外扎薩克蒙古王公及牧民等進關者(到內地),皆由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張家口、獨石口、殺虎口出入。入關時,將人數報明登記,出關時,仍對照原數放出。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又規定:各旗蒙古人及喇嘛等出境,於各管官名下發給票據,並由各旗派員巡查,如有私自出境者,勒令回本處治罪。嚴加阻止蒙古人學習和接觸漢文化。清廷曾規定,蒙古王公台吉等不準聘請內地先生教書(學漢文)或充書吏,違者治罪。其公文呈詞,也不得擅用漢文。嚴格限制內地漢人出關經商和種地。內地商人到蒙古經商,必持有理藩院發給的票證,並限定一年催回。不準滯留各部娶妻立產,不準取蒙古名字,違者照例治罪。
推薦閱讀:

10名百億以上女富豪 誰的經歷最不同尋常?
一位中國特工的驚險逃生經歷
17張小奶狗逗趣的成長經歷,心都要被萌化了!
「戰」或「逃」:童年不良經歷教會大腦的模式 | 她為什麼成為兒童殺人狂?
魏徵一生經歷簡介 魏徵是怎麼死的? 魏徵與李世民

TAG:歷史 | 經歷 | 變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