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澱在西河壩的記憶:烏魯木齊河 2
- 更換背景顏色:
更改文字大小:
河水引花畦
菜園風光好
烏魯木齊河滋養了這座城市。清代的紀曉嵐在《烏魯木齊雜詩》中贊道「金井銀床無用處,隨心引取到花畦」。
過去,老城牆的西門在現人民電影院附近。西門外的菜園子,曾是烏魯木齊主要蔬菜生產地之一。19世紀末至解放前,緊靠烏魯木齊河東岸,地下水位很高,趕大營的天津楊柳青人,從家鄉帶來菜籽,開墾荒地。西門外的菜園子範圍很大,有許多戶人家在此辛勤耕作。種菜大戶天津楊柳青人李家(李國瑞)菜園子,在現光明路兵團司令部一帶。靠西河街(新華北路)有李老萬家、張家、胡家菜園子,靠近小西門有喬家和賈家菜園子。
這些菜園子還成了邊城一景。劉蔭楠老人曾深情地描述,「每逢夏秋季節,小西門外的菜園子籬牆連接,渠水環繞,滿眼嫩綠。那白生生、綠油油、紅彤彤的瓜蔓株連,披黃抹綠,充滿了詩情畫意,成了邊城一大景觀。居住在城裡的群眾,茶餘飯後,黃昏時刻,喜歡漫步在蜿蜒的菜園小路上,呼吸菜花的芳香,觀賞那迷人的菜園風光。」
在小西門一條小巷內,記者遇到了58歲的馬培民,他在米泉出生,現居烏魯木齊南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常到烏魯木齊上班,他對大小西門很熟悉。他說,不知是不是靠西河壩的緣故,當時大西門附近有國營蔬菜公司,統一收購蔬菜,烏魯木齊周邊菜農每天來此交菜。路遠的,天沒亮就趕著馬車拉滿菜往城裡走。當時是公家調撥制,菜農在此拿到票據,再拉往全市蔬菜公司的各分售點。
當時,小西門附近已是繁華之地,人多、車馬多。河岸邊有很多破房,住著積肥的人。他說,「當時種菜都上農家肥,肥料很缺,各家出招兒,專人到繁華地方開設簡易免費公廁。那些破房多住著『三紅』公社的人———紅旗(今二工附近)、紅光(今七道灣附近)、紅星(今賽馬場附近),肥料積足後就用馬車拉回自家菜地。」
水磨連水磨
小火車嘟嘟開
早年,烏魯木齊河給兩岸居民生活也帶來不少便利,如利用河水做動力,開辦碾坊、水磨坊。老人們說,當年從二道橋一帶到西大橋,再到石家園子(現明園一帶),沿河有幾十座水磨坊,日夜加工麵粉,供應全市居民。
民間有「40座水磨」之說。67歲的馬老先生,祖上從寧夏來新疆到他已是第7代。對於當年的水磨坊,他記憶猶新。當時,現今的西北路附近有條水磨河,系烏魯木齊河分支,由今紅山游泳館附近分流,河畔有七八家磨坊。開磨坊的漢族、回族都有,其中一名叫馬懷義的磨坊主很有名,家業很大,還經營著油坊,擁有大面積的牧場和田地,成為當時邊城回族中的首富。人們都尊稱他「馬商總」。
許多人家生計依賴於這條河,自然少不了有人管理。小西門中橋三巷的河壩沿寺理事會理事長馬青祥,5代人世居烏魯木齊。上世紀30年代,馬青祥的太爺被推舉為「農管」,負責管水,協調河沿岸居民澆地和水磨坊的用水。有趣的是,這個民間「水官」並無半點俸祿,百姓聽從安排,完全是靠做事公道有威信。馬青祥家老屋在今北門附近,家裡前幾代都靠種地為生,解放後父親種苜蓿,一年可以收三茬。軍隊養馬買飼草,總選他家,並早早付了訂金。
當年,河水豐沛時期,人們常趕著牛羊來河邊飲水,過往馬隊、駝隊也喜歡在此小憩。因此,河沿附近(今小西門至新疆大酒店)有很多車馬店,其中,有家「卡德爾車馬店」很知名,每天人流不息。
因為小西門附近交通便利,人氣旺,曾經有過蒸汽小火車,終點設於此。1966年至1970年,馬培民還是個「半大小子」。每周,他從米泉坐小火車到烏魯木齊上班,終點站「中橋」就在河沿邊(現小西門靠河灘路附近)。
小火車起點在阜康甘河子,1970年停運拆除。其主要功能是運煤,車是燒煤的蒸汽火車,車廂不長,打開車窗可以欣賞沿途風景。馬培民從米泉坐上車,要4個多小時到中橋站下車,之後再步行到冷庫,從事牛羊肉加工工作。
周末,他才能匆匆趕到河沿邊,坐上火車回家。「當年沒覺得辛苦,坐小火車很方便,坐火車也很興奮。」
乘小火車來烏魯木齊「打工」的那5年,馬培民幫助家中改善了生活。每月工資有100元,領了交回生產隊,再記工分。「要知道當時煮熟的大牛蹄子不過4毛,一副羊雜1.31元,都夠全家飽餐的。」至今回想起來,他還很感慨。那停靠在河沿邊的小火車早已遠去,於他卻是一份溫暖的記憶。
推薦閱讀:
※掌上烏魯木齊去哪吃
※烏魯木齊:絲路第一重鎮
※烏魯木齊又有一件喜大普奔的事!
※烏魯木齊到臨夏託運汽車需要多少錢?
※烏魯木齊汗血寶馬媽媽順利產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