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漩渦中的三千里江山(一)---朝鮮戰爭爆發
(一)
1945年2月黑海岸邊著名的療養勝地雅爾塔,一場決定戰後近50年世界政治格局的會議正在召開,美、蘇、英經過激勵的討價還價,達成了雅爾塔協定。
蘇聯要求在其周邊建立一系列的衛星國,作為自身的戰略屏障。在遠東地區他們將獲得租借大連、旅順,佔領千島群島和庫頁島等利益。
美國則將控制日本、菲律賓等西太平洋地區(這也是日後所謂第一島鏈的雛形)。
註:大連、旅順是犧牲了同為戰勝國中國的利益,也是日後新中國與蘇聯的分歧之一。
正處於美、蘇兩大勢力交界地區的朝鮮,則被美、蘇商定共管,但在二戰尚未結束的背景下,美、蘇顯然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如何共管朝鮮--這件他們眼中的「小事情」,暫時還排不上議事日程。
雅爾塔會議中的丘吉爾、羅斯福、斯大林
但戰爭形勢快的出人意料!
8月美國在長崎和廣島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兩天後蘇聯對日宣戰,蘇軍的一支部隊越過邊境向朝鮮境內急進。
原本以為能慢慢商量的問題一下子緊迫起來,日本人看起來日薄西山,隨時可能倒台,而蘇聯人會破壞當初的承諾獨佔整個朝鮮嗎?
當時宣傳蘇聯對日宣戰的新聞
儘管美國人對此憂心忡忡,卻是有心無力,因為距離朝鮮最近的美國軍隊還遠在600英里外的沖繩。
眼見無論如何來不及趕到朝鮮,美國高層希望儘快拿出一個方案,用於和蘇聯人討價還價。
因此陸軍部助理部長麥克洛伊命令迪安上校和另一名軍官畫出「一條儘可能向北,但又不會被蘇聯拒絕的」分界線,並且「要在半小時內搞出來」。
這兩位從未去過朝鮮的職業軍官思慮再三,最終在朝鮮中部位置大筆一揮,以北緯三十八度線--即三八線分割了朝鮮。
註:這條分界線帶著典型的殖民時代特點,這條筆直的線完全無視地理上的實際情況,它切斷了數條公路、鐵路、河流及數座山脈,分割了上百座村莊。
讓美國人驚訝的是,儘管蘇軍已越過了三八線,但蘇聯人似乎無意獨佔朝鮮,他們愉快的接受了這個提案,已經越線的部隊掉頭返回。
今日三八線安全區
(二)
1945年末-1946年初朝鮮曾有一次和平統一的機會。
當時深受二戰之苦的各國都認為應該遠離戰爭,恢復經濟,各種戰爭遺留問題應該「通過談判和平解決"。
在這樣的呼聲中,美國主流的觀點是「既然戰爭結束了,是時候讓小夥子們回家了」,美國的正規軍從1200萬迅速縮減到107萬。
這張二張結束的經典照片,慘烈的戰爭結束了,民間一片歡騰
與民間的樂觀剛好相反,美國軍方一直對蘇聯抱著深深的戒心。另外相較戰前,美國要控制的地區大規模擴大了,美國軍方感到在兵力部署上處處捉衿見肘。
作為防衛重點的歐洲和日本僅僅各有幾個師的軍隊。既然如此,在朝鮮這片並不重要的地區維持4.5萬人的駐軍似乎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美軍在全球遍布基地,到處都需要駐軍
因此美國人急切地想從朝鮮抽身,但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案卻充滿了主觀味道:成立託管政府,先用「相同的經濟和運輸體制統一兩個佔領區」,待時機成熟後再「給予朝鮮獨立和自由」。
但在剛剛結束日本50年殖民統治的朝鮮,朝鮮人民顯然不這麼想。
朝鮮各派別雖然意識形態不一,但大部分人都渴望趕走日本人後建立統一、獨立的朝鮮。
美國人搞出的這一套還是殖民時代的主張,即朝鮮並沒有自治能力,需要大國扶上馬再送一程。這種赤裸裸的鄙視使得不論是南方的李承晚還是北方的金日成都極不滿意。
蘇聯人則爭鋒相對的提出了另一個主張:先建立一個聯合政府,再推進南北雙方的改革。
樂觀的蘇聯人很清楚,在當時的朝鮮,美國人那套託管政治很不得人心。只要建立聯合政府,民眾必然會倒向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儘管美國人信心滿滿,但這種各懷心思的談判註定只能無果而終。
美、蘇在首爾合影,紀念雙方第一次會談
(三)
1947年世界範圍內鐵幕開始降下,美、蘇關係漸冷,東西方陣營開始進入對峙狀態。
在全球各地,包括菲律賓、希臘等多個國家都爆發了內戰。美國對此的判斷是:共產主義勢力正在全球擴張他們的勢力範圍。
漸行漸遠的東、西方陣營已經不可能再坐下來,去和平解決朝鮮問題了。
1948年8月在朝鮮南方,昔日的流亡者李承晚在美國的支持下,以90%的得票率當選為大韓民國總統。9月在北方以金日成為代表的朝鮮勞動黨在蘇聯的支持下,建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註:朝、韓建國後,蘇、美則由台前轉到了幕後,1948年末、1949年初蘇軍、美軍分別退出了朝鮮半島。
在立國之初,韓、朝雙方都不約而同的表達了」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李承晚的演講是「我們的歡喜被悲傷所籠罩」。金日成的說法是「將統一祖國的偉大事業進行到底。」
韓國第一任總統李承晚
南北雙方並沒有把「統一祖國」僅僅停留在口頭上。
在北方,朝鮮用大量的礦石換取了蘇聯150架戰機,以及8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所需的各種輕重裝備。朝鮮人民軍的軍事力量達到了10萬人以上,其中3個師由中國東北野戰軍中的朝鮮人組成。
在南方,韓國在美國的幫助下建立了10萬人的陸軍、5.3萬人的武裝警察部隊,但美國人並沒有給予韓國坦克、戰機。對此美國人的解釋是:「朝鮮多山的地形會讓任何使用坦克的企圖成為一場災難,而美國強大的海空軍會隨時給予韓國實質性的援助。」
武裝起來的韓、朝開始在邊境地區不斷爆發小規模軍事衝突。
(四)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短短兩個月後,毛澤東開始了他的訪蘇之旅。
在這次出訪中毛澤東計劃與蘇聯簽訂一個全面合作條約,新中國迫切需要蘇聯的援助,用毛澤東的話來說:」搞一個既好看又好吃的東西。「另一個關鍵的目的就是要廢除中、蘇間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在雅爾塔協定中被割讓的諸多利益。
旅順口曾一度被蘇聯租借,這也是新中國與蘇聯的分歧之一
對第一條斯大林表示支持,但第二條斯大林的反應是冷淡、不回應,毛澤東因此一度在公開場合被斯大林故意冷落。
但中蘇間畢竟有更多的共同利益:確保日本不被再次武裝,遏制美帝國主義,援助其他地區的人民戰爭。因此僵持一陣後中蘇開始重啟談判,但蘇聯對支持中國收回台灣一直心存顧慮。
此時美國政府開始送助攻。1950年1月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毫不隱晦的宣布:「美國的前衛防線將從阿留申群島至日本,再延續到琉球群島和菲律賓。」這段話直接將朝鮮和台灣排除在外。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
註:當時美國的判斷是:既然國民政府已被他的人民擯棄,那拉攏新中國,使中蘇不至於走的太近似乎是值得嘗試的。另6個月後朝鮮戰爭爆發時,美國的評論家們批評道:「艾奇遜邀請共產党進攻!」
既然美國如此鮮明的表達了自己的立場,2月中蘇正式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和互助條約》。正是在這一時期,中蘇第一次討論了朝鮮問題,但心不在此的毛澤東並沒有深入討論這個話題。
中蘇簽訂條約
毛澤東所不知道的是,斯大林已經多次和金日成討論過這個問題。既然美國人沒有干預過中國的解放戰爭,又宣布不干涉朝鮮半島局勢,那朝鮮半島的統一似乎指日可待。
5月基本完成戰爭準備的金日成在斯大林的建議下,正式向中國通報了戰爭的準備情況。對此毛澤東的反應是大吃一驚,他不知道朝鮮的準備已如此充分,但他還是提醒說中國人民解放軍還沒有完成解放台灣的任務,還沒有力量支援朝鮮同志。毛澤東還提到美國可能的干涉。
但此時的金日成充滿了樂觀,他辯解說,美國不可能干涉朝鮮。5月15日金日成返回了朝鮮。
短短一個月後,6月25日朝鮮人民軍越過了三八線,朝鮮戰爭正式爆發!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1950:朝鮮戰爭是如何發生的
※美國是怎樣捲入朝鮮戰爭的:過程和依據
※第三者眼中的朝鮮戰爭
※資料圖解析朝鮮戰爭的另一面圖片
※【龍凱鋒時評】第二次朝鮮戰爭,誰是贏家誰是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