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氣下陷的治療
中氣下陷
中氣是指脾胃之氣,就是脾的升清的作用少了,而往下,胃盛水谷,脾氣下降,加重了胃承受,導致一些器官下垂,如:臟器下垂,如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
氣機下陷,如頭暈目眩;
精氣下陷,如小便混濁如米泔、白帶之類。其中,以臟器下垂為辨證指征。部分癥狀可見於腎虛、
在祖國醫學文獻《抄本眼科》中有「
中氣下陷
」一症:「忽然眼目黑暗,不能視見,白日如夜,此症乃元氣下陷,陰氣上升」。
元氣下陷證是指脾氣虛,引致筋脈弛緩不收,臟器脫垂的病證。多因飲食勞倦傷脾,或久病損脾,脾氣虛,脾陽虛陷,升提失司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脘腹墜脹,食入益甚;或便意頻數,肛門墜重;或先泄久痢不止,甚至脫肛;或子宮下垂;或小便混濁如米泔;伴有頭暈目眩,肢體困重倦怠,聲低懶言,舌淡苔白,脈弱。
病機分析:脾氣虛衰,運化失職,內髒得不到氣血精微之供養,使臟氣虛衰,升舉無力而下垂,如子宮下垂、胃下垂等。胃下垂,故脘腹墜脹,食後氣陷更甚,故脘腹更覺不舒。中氣下陷,故便意頻頻,肛門重墜,或久泄痢不止,肛門外脫。脾主散精,脾虛氣陷致精谷不能散布而下注膀胱,故小便混濁如米泔。脾虛清陽不升則頭暈目眩。中氣不足,故見肢體困重倦怠,聲低懶言。舌淡苔白,脈弱,都是脾氣虛弱之徵。中氣下陷證是指脾氣虛,引致筋脈弛緩不收,臟器脫垂的病證。多因飲食、勞倦傷脾,或久病損脾,脾氣虛,脾陽虛陷,升提失司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院腹墜脹,食入益甚;或便意頻數,肛門墜重;或先泄久痢不止,甚至脫肛;或子宮下垂;或小便混濁如米泔;伴有頭暈目眩,肢體困重倦怠,聲低懶言,舌淡苔白,脈弱。
病機分析:脾氣虛衰,運化失職,內髒得不到氣血精微之供養,使臟氣虛衰,升舉無力而下垂,如子宮下垂、胃下垂等。胃下垂,故脘腹墜脹,食後氣陷更甚,故脘腹更覺不舒。中氣下陷,故使意頻頻,肛門重。
墜,或久泄痢不止,肛門外脫。脾主散精,脾虛氣陷致精谷不能散布而下注膀胱,故小便混濁如米泔。脾虛清陽不升則頭暈目眩。中氣不足,故見肢體困重倦怠,聲低懶言。舌淡苔白,脈弱,都是脾氣虛弱之徵。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病是脾氣虛的一種類似證,所以相似證候的鑒別可參見脾氣虛一節。
辨證注意點:①脾氣虛;②下陷之症,包括臟器下垂,如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氣機下陷,如頭暈目眩;精氣下陷,如小便混濁如米泔、白帶之類。其中,以臟器下垂為辨證指征。部分癥狀可見於腎虛之中,詳見後述。
虛勞-屬於中氣下陷者首選處方小建中湯
【方名】 小建中湯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溫里劑-溫中祛寒
【組成】 飴糖(30克) 桂枝(9克) 芍藥(18克) 生薑(9克) 大棗(6枚) 炙甘草(6克)
【方訣】 小建中湯芍藥多,桂姜甘草大棗和。更加飴糖補中臟,虛勞腹冷服之瘥。更加黃芪名亦爾,表虛身痛效無過
【功用】 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主治】 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證。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神疲乏力,虛怯少氣;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脈細弦。(本方常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經衰弱、再生障礙性貧血、功能性發熱等屬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者。)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取汁,兌入飴糖,文火加熱溶化,分兩次溫服)。
【方論】本方為桂枝湯倍芍藥加膠飴組成。方中重用飴糖溫中補虛,和里緩急;桂枝溫陽散寒;芍藥和營益陰;炙甘草調中益氣。諸葯合用,共奏溫養中氣,平補陰陽,調和營衛之功。
【禁忌】 嘔吐或中滿者不宜使用;陰虛火旺之胃院疼痛忌用。
【臨床應用】臨床化裁用於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神經衰弱、再生障礙性貧血(再障)、功能性發熱屬於中氣虛寒,陰陽氣血失調者。
【方解】 本方病證因中焦虛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中焦虛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中焦虛寒,化源匱乏,氣血俱虛,故見心悸、面色無華、發熱、口燥咽乾等。症雖不同,病本則一,總由中焦虛寒所致。治當溫中補虛而兼養陰,和里緩急而能止痛。方中重用甘溫質潤之飴糖為君,溫補中焦,緩急止痛。臣以辛溫之桂枝溫陽氣,祛寒邪;酸甘之白芍養營陰,緩肝急,止腹痛。佐以生薑溫胃散寒,大棗補脾益氣。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葯,是為佐使之用。其中飴糖配桂枝,辛甘化陽,溫中焦而補脾虛;芍藥配甘草,酸甘化陰,緩肝急而止腹痛。六葯合用,溫中補虛緩急之中,蘊有柔肝理脾,益陰和陽之意,用之可使中氣強健,陰陽氣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
名之。
本方是由桂枝加芍藥湯,重用飴糖組成,然其理法與桂枝湯有別。桂枝湯以桂枝為君,具有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之功,主治外感風寒表虛,營衛不和證;本方以飴糖為君,意在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主治中焦虛寒,虛勞里急證。
【化裁】 若中焦寒重者,可加乾薑以增強溫中散寒之力;兼有氣滯者,可加木香行氣止痛;便溏者,可加白朮健脾燥濕止瀉;面色萎黃、短氣神疲者,可加人蔘、黃芪 當歸以補養氣血。
【附方】 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當歸建中湯(《千金翼方》)、大建中湯(《金匱要略》)
【附註】 本方既是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之劑;又為調和陰陽,柔肝理牌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舌淡,脈細弦為辨證要點。
【文獻】 方論 王子接《絳雪園古方選注》卷上:「建中者,建中氣也。名之曰小者,酸甘緩中,僅能建中焦營氣也。前桂枝湯是芍藥佐桂枝,今建中湯是桂枝佐芍藥,義偏重於酸甘,專和血脈之陰。芍藥、甘草有戊己相須之妙,膠飴為稼穡(se)之甘,桂枝為陽木,有甲己化土之義。使以姜、棗助脾與胃行津液者,血脈中之柔陽,皆出於胃也。」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推薦閱讀:
※臨床觀察:青鵬軟膏治療乏脂性濕疹
※胃脘痛的針灸治療
※治療高血壓有哪些指導原則?
※陳亦人治療高血壓經驗
※不治療後患多
TAG: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