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稜鏡」折射出的背離、虛偽和霸權
07-12
「稜鏡」折射出的背離、虛偽和霸權
18日英國《金融時報》刊登戴維·皮林的文章「美國給了中國一件網路宣傳武器」,明確指出「斯諾登圍繞美國在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網路間諜行為『爆料』,其實根本談不上是『爆』,誰不知道美國在開展間諜活動?」皮林說出了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斯諾登其實沒有爆出什麼「全新」的料,只是證實了長久以來人們已知道或猜到的事實。因此觀察「稜鏡」事件應該超越其本身,關注被「稜鏡」折射出來的三個重要問題: 第一,關注以美國、英國為核心的少數西方國家在網路安全問題上言論與行動的背離和雙重標準。稜鏡項目所說的監控,特別是針對「外國人」的監控,確實不是什麼新鮮的「爆料」。2001年「9·11」事件後,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國家安全局等大力發展各類監聽系統,從「食肉動物」到「全面信息感知系統」再到「稜鏡系統」,初步形成了網路空間全面監控能力。 與「行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英以及西方主流媒體在網路安全問題上的「言論」,以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倡導的「互聯網自由」為代表。這些言論的最大特點是,很少或者從不主動提及「監控」,並且努力塑造和灌輸一種理念:在西方國家,網路空間的信息是處於「自由」流動之下,政府的「權力」或者說「行動」處於「嚴格的控制」之下,只有那些撞到了「紅線」的「小偷」,比如披露美國政府內部文件的維基揭秘才會遭遇懲罰。 第二,「稜鏡」折射出的西方國家利益「看門狗」——西方主流媒體的表現。在斯諾登17日回答全球網民提問時,有人問「現在這件事是不是向著你原來預想的那樣發展?」,斯諾登回答是「剛開始,我很有信心。不幸的是,美國大部分媒體整天更關心我17歲的時候是怎樣的,我女朋友長得是什麼樣子。其實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竊聽』事件。」其實這不是第一次了,上次維基揭秘創始人阿桑奇接受CNN專訪,因為主持人不斷把問題指向阿桑奇本人,比如所謂的「強姦案」以及維基揭秘內部矛盾,阿桑奇被迫中斷採訪。西方主流媒體的這種反應,既是煽情報道的本能使然,也是在面對涉及西方媒體認定的國家利益時的自發選擇。 如同斯諾登坦言,「我並沒有泄露任何美國針對合法軍事目標的行動。我指出的是美國國家安全局對民用設施,如學校、醫院和私人企業的黑客行為,因為這是相當危險的。國家安全局的行動影響了數百萬無辜的人,他們需要知道真相。」換言之,斯諾登是遵循著他個人的理解,並認定美國政府違反了「普世價值」,然後採取了行動。 不幸的是,斯諾登沒有意識到這個所謂的「普世價值」的闡釋權並不在他手上,也不在非西方國家的政府和民眾手上,而是由西方國家的政府以及主流媒體所壟斷。一如《金融時報》最新一期社論中赤裸裸的表態「中國沒有資格幸災樂禍」。明眼人就能看到「資格」一詞背後折射出的傲慢與自大:中國是沒有「資格」的,而且這種「資格」的獲得,不是由中國自身努力所決定的,而必須是美英政府和媒體所決定的。當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用傲慢的語氣談論中國「沒有資格」,已經是這些國家僅有的維護自信、彰顯自身發達國家屬性的方法了。 第三,「稜鏡」折射出亟待改善和解決的網路空間秩序問題。美英憑藉自身在互聯網技術方面的優勢以及特殊關係,在網路空間掌握了絕對的壓倒性的優勢,這種優勢轉化成為一種巨大的權力,表現為不受節制的大範圍竊聽。如果說斯諾登最初爆料的大規模監聽行動,美國還能用反恐和國家安全當作遮羞布來掩蓋的話,那麼20國集團峰會期間對南非、土耳其、俄羅斯政府要員的竊聽又該如何解釋? 在此情況下,對中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來說,需要認真考慮的是倡導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的網路空間新秩序。這意味著中國等國需要提出比現有管理方式更加合理的安排,監管掌握了技術優勢的大國在網路空間的各種行動,提出網路空間秩序的邊界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行為準則等。 沈逸(作者系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
推薦閱讀:
18日英國《金融時報》刊登戴維·皮林的文章「美國給了中國一件網路宣傳武器」,明確指出「斯諾登圍繞美國在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網路間諜行為『爆料』,其實根本談不上是『爆』,誰不知道美國在開展間諜活動?」皮林說出了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斯諾登其實沒有爆出什麼「全新」的料,只是證實了長久以來人們已知道或猜到的事實。因此觀察「稜鏡」事件應該超越其本身,關注被「稜鏡」折射出來的三個重要問題: 第一,關注以美國、英國為核心的少數西方國家在網路安全問題上言論與行動的背離和雙重標準。稜鏡項目所說的監控,特別是針對「外國人」的監控,確實不是什麼新鮮的「爆料」。2001年「9·11」事件後,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國家安全局等大力發展各類監聽系統,從「食肉動物」到「全面信息感知系統」再到「稜鏡系統」,初步形成了網路空間全面監控能力。 與「行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英以及西方主流媒體在網路安全問題上的「言論」,以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倡導的「互聯網自由」為代表。這些言論的最大特點是,很少或者從不主動提及「監控」,並且努力塑造和灌輸一種理念:在西方國家,網路空間的信息是處於「自由」流動之下,政府的「權力」或者說「行動」處於「嚴格的控制」之下,只有那些撞到了「紅線」的「小偷」,比如披露美國政府內部文件的維基揭秘才會遭遇懲罰。 第二,「稜鏡」折射出的西方國家利益「看門狗」——西方主流媒體的表現。在斯諾登17日回答全球網民提問時,有人問「現在這件事是不是向著你原來預想的那樣發展?」,斯諾登回答是「剛開始,我很有信心。不幸的是,美國大部分媒體整天更關心我17歲的時候是怎樣的,我女朋友長得是什麼樣子。其實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竊聽』事件。」其實這不是第一次了,上次維基揭秘創始人阿桑奇接受CNN專訪,因為主持人不斷把問題指向阿桑奇本人,比如所謂的「強姦案」以及維基揭秘內部矛盾,阿桑奇被迫中斷採訪。西方主流媒體的這種反應,既是煽情報道的本能使然,也是在面對涉及西方媒體認定的國家利益時的自發選擇。 如同斯諾登坦言,「我並沒有泄露任何美國針對合法軍事目標的行動。我指出的是美國國家安全局對民用設施,如學校、醫院和私人企業的黑客行為,因為這是相當危險的。國家安全局的行動影響了數百萬無辜的人,他們需要知道真相。」換言之,斯諾登是遵循著他個人的理解,並認定美國政府違反了「普世價值」,然後採取了行動。 不幸的是,斯諾登沒有意識到這個所謂的「普世價值」的闡釋權並不在他手上,也不在非西方國家的政府和民眾手上,而是由西方國家的政府以及主流媒體所壟斷。一如《金融時報》最新一期社論中赤裸裸的表態「中國沒有資格幸災樂禍」。明眼人就能看到「資格」一詞背後折射出的傲慢與自大:中國是沒有「資格」的,而且這種「資格」的獲得,不是由中國自身努力所決定的,而必須是美英政府和媒體所決定的。當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用傲慢的語氣談論中國「沒有資格」,已經是這些國家僅有的維護自信、彰顯自身發達國家屬性的方法了。 第三,「稜鏡」折射出亟待改善和解決的網路空間秩序問題。美英憑藉自身在互聯網技術方面的優勢以及特殊關係,在網路空間掌握了絕對的壓倒性的優勢,這種優勢轉化成為一種巨大的權力,表現為不受節制的大範圍竊聽。如果說斯諾登最初爆料的大規模監聽行動,美國還能用反恐和國家安全當作遮羞布來掩蓋的話,那麼20國集團峰會期間對南非、土耳其、俄羅斯政府要員的竊聽又該如何解釋? 在此情況下,對中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來說,需要認真考慮的是倡導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的網路空間新秩序。這意味著中國等國需要提出比現有管理方式更加合理的安排,監管掌握了技術優勢的大國在網路空間的各種行動,提出網路空間秩序的邊界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行為準則等。 沈逸(作者系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
推薦閱讀:
※求職節目折射社會鄙陋 該用相互尊重替代叢林法則
※奶企重審僅三成通過折射了啥
※泰國亂象折射「民主之殤」
※【新聞速遞】 內地幼童在港當街小便引發衝突折射社會缺失包容
※2018 年的八個預言,折射出科技領域的不安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