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陳彥良:魏晉南北朝為何落後?既有通脹又有通縮

在中國中古史的研究中,長期以來政治史居於主導地位,經濟史尤其是貨幣史的研究比較缺乏。前輩學者如彭信威、全漢昇、何茲全等幾位先生對該時段的貨幣史有所研究,奠下一些基礎,但余義尚存。例如國家政策與該時期幣制之好壞關係為何?錢幣剪鑿盛行對貨幣的流通有什麼影響?前朝舊幣在新朝交換體系中居於怎樣的位置?貨幣政策對社會經濟乃至王朝興衰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這些問題並無太多著墨。4月18日,台灣東華大學歷史系陳彥良教授做客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講座,做了一場以「中古貨幣史的結構特徵」為主題的講座,圍繞上述問題與華東師大師生分享他的魏晉貨幣史研究成果與心得。

講座現場漢文帝放任鑄幣政策何以成功?在兩漢歷史上,漢武帝時期的全盛局面無疑是最奪目的,學者對當時的政治制度、軍事成就、經濟發展以肯定居多。但是,陳彥良卻發現在貨幣制度上,武帝時的國家鑄幣卻不如文景之時的放任鑄幣。陳教授引用賈誼的一段話來說明,放任鑄幣一開始就不被認可。《漢書·食貨志》云:「孝文五年,為錢益多而輕,乃更鑄四銖錢,其文為『半兩』。除盜鑄錢令,使民仿鑄……賈誼諫曰:夫事有召禍而法有起奸,今令細民人操造幣之勢,各隱屏而鑄作,因欲禁其厚利微奸,雖黥罪日報,其勢不止。……曩禁鑄錢,死罪積下;今公鑄錢,黥罪積下。為法若此,上何賴焉?」陳教授解釋說,漢文帝更鑄「四銖半兩錢」且允許民間自行鑄造的政策,遭到賈誼的反對。賈誼說,如果令民間鑄幣,就會誘導百姓犯法起奸,胡亂鑄幣,造成貨幣制度的紊亂與社會經濟的危機。但是,歷史的發展卻證明漢文帝決策是正確的。陳教授綜合貨幣的標準重量、平均實重、重量符合率、平均含銅率,發現文景時期放任鑄幣的四銖半兩錢的綜合質量指數竟然達到205。這個指數高於秦、西漢兩百年間其他所有貨幣,比漢武帝國家鑄幣政策下的貨幣綜合指數竟然高出20—35。也就是說,漢武帝時的國家鑄幣質量不如文景之治時放任鑄幣質量。為了更好地說明放任鑄幣何以成功,陳教授引用了貨幣理論中的格雷欣法則。此法則有正反兩義,其正面說法是,假定良幣與劣幣兩者有強制固定的交換比率,則劣幣驅逐良幣。其反面說法是,假定良幣與劣幣兩者沒有強制固定的交換比率,則良幣驅逐劣幣。

四銖半兩錢陳教授總結說,賈誼與漢文帝的分歧,正好是格雷欣法則的正反兩面。只是因為賈誼所說是歷史常態,漢文帝放任鑄幣與「稱錢衡」的政策十分少見,故人們常常有「劣幣驅逐良幣」的認識。其實在自由市場、放任鑄幣之下,會發生「良幣驅逐劣幣」的現象,且此時的整體社會經濟的情況會比國家鑄幣時期更好。「一食萬錢」是通貨緊縮還是政治腐敗?全漢昇在《中國經濟史研究》中認為,中古包含兩晉基本上屬於自然經濟。而何茲全《東晉南朝的錢幣使用與錢幣問題》、王怡辰《魏晉南北朝貨幣交易和發行》則找出許多反例,來證明此時貨幣經濟的發展被全氏低估。陳寅恪在《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中也說:「商品經濟的發展可以研究。」陳氏觀點較近於王氏、何氏,而與全氏較遠。陳教授認為,前輩學者之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爭論不休,是因為過分拘執於史料搜證,而缺乏理論解釋。然而,僅僅根據「用錢交易」史料得到的結論,往往能被另一批「用物交易」的史料所駁斥;反之亦然。於是,孰是孰非就難以判定。史料考據之外,還必須明確討論的理論前提。也就是說,確定貨幣流通到何種程度才是貨幣經濟或自然經濟。陳教授支持全氏的說法,並且對何、王、陳等人所用的史料進行了深入分析。《晉書·何曾傳》說何邵「驕奢簡貴,亦有父風。……稱其食必盡四方珍異,一日之供以錢二萬為限」。《晉書·任愷傳》云:「何邵以公子奢侈。每食必盡四方珍饌。愷乃逾之。一食萬錢。猶雲無可下箸處。」晉代魯褒《錢神論》云:「(錢)故能長久,為世神寶。……錢多者處前,錢少者居後;處前者為君長,在後者為臣僕。」王怡辰、陳寅恪等人根據此類史料證明,當時屬於貨幣經濟。陳教授指出,王、陳二人其實是對「一食萬錢」等史料的誤讀。考諸兩晉政治腐敗與貴族奢靡之風,陳教授說,任愷、何曾等人的鬥富之舉基本屬於金錢政治的表現,而不能作為貨幣經濟的證據。判斷一個時代貨幣經濟是否發達的標準是,此時的貨幣發行的質與量是否能夠滿足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之用。陳教授說,傳統文獻與出土實物相結合的「二重證據法」正好可以解釋這個問題。《晉書·食貨志》說,晉朝沿用曹魏錢幣,「不聞有所改創」。《資治通鑒》云:「晉氏不鑄錢,後經寇戎水火,耗散沈鑠,所失歲多,譬猶磨礱砥礪,不見其損,有時而盡,天下錢何得不竭!錢竭則士、農、工、商皆喪其業,民何以自存!」兩晉以降各代統治者長期的不鑄幣政策,導致廣泛的貨幣量不足現象。在這種嚴重通縮情況下,士、農、工、商無從發展,百姓難以生存,社會經濟長期凋敝。1973年,江西丹徒縣發現140多公斤銅錢,朝代屬東晉。陳教授對其中的錢幣進行分朝代統計,他發現在這些錢幣中,兩漢的錢幣量佔百分之九十以上,魏晉南北朝新鑄錢幣比重非常小。目前出土的其他中古時期的錢幣也證明此時鑄幣很少。陳教授總結說,魏晉南北朝的鑄幣數量嚴重不足並阻礙了社會經濟發展。所以,全漢昇的「中古自然經濟論」基本成立。魏蜀吳的貨幣政策有何不同?對於三國歷史,社會大眾包括專業學者關注、研究的主要是政治變遷、軍事鬥爭,貨幣經濟及其造成的政治後果長期以來被輕視甚至忽視。陳教授據此指出,在貨幣經濟上,三國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晉書·食貨志》云:「及黃初二年,魏文帝罷五銖錢,使百姓以谷帛為市。至明帝世,錢廢谷用既久,人間巧偽漸多,競濕谷以要利,作薄絹以為市,雖處以嚴刑而不能禁也。」陳教授引此為證說,魏文帝不鑄幣,讓百姓以物易物,市場上幾乎沒有貨幣流通,這當然屬於自然經濟的範疇。魏明帝為了大興土木而發行曹魏五銖。陳教授發現此錢「鑄工粗糙、不修邊幅,外緣多毛刺,內穿偏大,錢體輕薄。形制、質量與漢末剪輪五銖、對文五銖相近。」而剪輪五銖與對文五銖都是不符合法定價值的,易言之,這是通貨膨脹下的貨幣。總之,曹魏通縮與通脹不定的貨幣政策,對社會經濟負面影響很大,造成官民不便的嚴重後果。陳教授認為,這也是司馬氏篡魏的部分原因。蜀漢一般被認為是三國時期最弱小的一個政權,但頗為奇怪的是,蜀漢雖然最先亡國,卻沒有發生過像曹魏、孫吳那樣嚴重的政局動蕩。以往的研究沒有注意到蜀漢的貨幣政策,陳教授強調,這是了解蜀漢乃至整個三國歷史的重要缺環。《三國志》注引《零陵先賢傳》云:「(劉備)拔成都,士眾皆舍干戈,赴諸藏競取寶物。軍用不足,備甚憂之。(劉)巴曰:『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價,令吏為官市。』備從之,數月之間,府庫充實。」劉備佔據四川後,鑄造直百五銖,此錢價值一百個(東漢)五銖,理論上它的成色應為五銖的一百倍。陳彥良通過出土實物證據的考察,證明了直百五銖的實際價值低於其法定價值。也就是說,此錢的發行實際上是通貨膨脹。陳教授還分析說,由於東漢末年嚴重的通貨膨脹造成交易體系崩潰,蜀漢此錢相對也能為百姓所接受。這種「有限通脹」,基本支撐了蜀漢社會經濟的發展,就也是其政局相對穩定的貨幣經濟史原因。

蜀漢發行的直百五銖錢幣相對於蜀漢,孫吳則是嚴重通貨膨脹。《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云:「中(嘉禾)五年春,鑄大錢,一當五百。詔使吏民輸銅,計銅畀直。設盜鑄之科。」此《傳》又云:「赤烏元年春,鑄當千大錢。」這種法定上當五百、當一千的大錢的實際價值嚴重低於其法定價值,且越到後來此錢的質量越輕。因此,孫吳長期處於通貨膨脹狀態,對社會經濟造成嚴重傷害。

孫吳發行的大泉當千錢幣陳教授強調,根據考古實物的研究,孫吳的許多墓葬中出土的錢幣,漢代錢幣占絕大多數,而孫吳自鑄錢幣非常少。由此可知,孫吳所鑄的通脹錢幣遠遠不足社會經濟發展之用。就此而論,孫吳地區也存在嚴重的通貨緊縮。綜而論之,孫吳政權是嚴重的通脹與通縮並存。史書上經常出現孫吳經濟落後與內政動蕩同時並存的記載,從貨幣經濟史的角度看,也就無足為怪了。魏晉南北朝貨幣情況為何混亂不堪?除了全漢昇的「中古自然經濟論」,陶希聖在《南北朝經濟史》中說,這是一個貨幣大混亂的時代。全、陶二人的概括雖然比較準確,但是並不能說明,魏晉南北朝貨幣混亂產生的原因。陳彥良教授認為,研究貨幣經濟史與政治史一樣,解釋歷史如何發展之外,更重要的是解釋歷史為何發展。杜佑《通典·食貨》云:「原夫立錢之意,誠深誠遠。凡萬物不可以無其數,既有數,乃須設一物而主之。其金銀則滯於為器為飾,谷帛又苦於荷擔斷裂,唯錢但可貿易流注,不住如泉。若谷帛為市,非獨提挈斷裂之弊,且難乎銖兩分寸之用。」陳教授說,這個概括差不多已經點出魏晉南北朝貨幣問題的全部癥結所在。杜佑的意思是,貨幣的最重要功能是價值尺度。貨幣價值尺度功能之所以能執行,往往不是因為數量過多,就是因為數量太少,或者是種類太多、不利兌換以及輕重或成色變化太快而引起。一旦發生通脹、通縮或形制混亂,貨幣的流動性功能就無法正常發揮,社會經濟的發展因之受損,甚至退回到更原始的以物易物狀態。陳教授說,杜佑之論與現代貨幣經濟學理論深相契合,可以解釋魏晉南北朝貨幣情況混亂不堪的原因。如前述,魏晉南北朝的統治者長期很少鑄錢,一旦開鑄又都是虛價劣錢即通脹,這導致錢廢而不用,原來的優質好錢更被大量窖藏,遂至通縮。如此一來,通脹、通縮同時肆虐,造成社會經濟的結構性困局。那麼,對於這種通脹、通縮、幣制混亂同時並存的情況,為何當時的統治者沒有採取有力的措施去阻止呢?陳教授總結道,在位者無深識遠慮、官僚貪污腐敗、戰亂不斷是主要的三大原因。而這三種原因又與貨幣混亂互為因果,共同導致了魏晉南北朝政治、經濟、軍事的全面落後。陳教授最後舉例說,東魏北齊的高澄曾經提出過與漢文帝完全相同的放任鑄幣政策,可惜大臣出於私利群起反對,故未能落實。且高澄提出此議不久即被降將刺殺,魏晉南北朝唯一一次有希望成功整頓幣制的曙光也就消失了。
推薦閱讀:

【南北朝.魏】柔然內亂,北魏養虎為患
門閥更迭,陳郡謝氏衰落,蘭陵蕭氏崛起
楊難當反覆無常,劉宋北魏邊境紛爭不斷
義嘉之難平定,劉駿後人屠戮殆盡
宋明帝猜疑嗜殺,手足同胞紛紛罹難

TAG:魏晉南北朝 | 講座 | 南北朝 | 落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