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氣量、氣度與心性修養

金文欽

□金文欽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切生命現象均被視為「氣」的現象。中國人一直以「氣」為生命本源、元素和生命力所在。莊子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也就是認為,人的生命從精神到形體均是由氣凝聚而成,氣一旦消散,生命也就從此完結。所以,精、氣、神被視為人的「三寶」,「三寶」充盈,機體生命才能健康。

天、地、人都是由氣所生成,彼此可以相互感應,地之生萬物也是因地之有氣血。這種「大地有機說」直接導致了「大地為母」的觀念。「氣」構成並維護人體生命活動的全過程。人在「氣」中,「氣」在人中,「氣」左右著人生。俗話說「人活一口氣」「人爭一口氣」「氣絕人亡」。唱歌有「氣自丹田」之功,太極有運氣之玄,書畫有氣韻之妙。待人接物,舒展大方、豁達開朗,彰顯的是一種大氣。反之,斤斤計較、小肚雞腸、胸懷狹隘,顯示的是一種小氣。這種人就會討人嫌,在社會群體中常常處於被孤立的境地。

修養莫不圍繞「氣」字展開,表現為「氣」的不同狀態,直接關係人的身心健康。為此,加強心性修養,必須在「氣」上下功夫。「修養」也是修行、修鍊。氣度、氣量,最能反映一個人的修養功夫,具體表現在待人接物的細節中。好話、壞話、刺耳的話都能聽得見、容得下,這是胸懷坦蕩的一種氣量。林則徐在書齋中自書「制怒」二字,用於時時警示自己,就值得後人借鑒。這是因為怒心一發,則氣逆而不順、窒而不舒,傷氣傷身。所以,事值可怒,當思事與身孰重,轉念間可以渙然冰釋。

「大怒傷肝」,生氣是健康的大敵。因此,人們在生活中要盡量節制生氣。其實,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不僅於事無補,還會使問題複雜化,甚至鬧出亂子來。所以,就有「衝動是魔鬼」一說。人們要學會控制情緒,不隨意生氣。盡量做到容人、容事、容話,才能廣開言路,集思廣益,即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古訓「夾著尾巴做人」說的就是做人要低調。如果放縱自己,為所欲為,動輒發脾氣,大動肝火,就有失氣度、風度,須知人類在大自然中勝出,並非因為強悍,而是有了文明。

詩人蘇東坡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向來被視為獲取知識、增長學問、修身養性的有效途徑。有文化涵養的人,出自內心體現出來的表象就是大氣。在良好的心理素質、豐富的知識涵養和卓越的社會實踐有效融會下,氣質就會顯得超凡脫俗。雖然說藝術與自然是修身養性之道,也可改變人的氣質,但最有效的方法還是讀書。讀書可以滌盪人心中的陰霾,賦予人內在能量與精神資源,滋潤荒蕪的心靈,豐富精神內涵,使人變得睿智、高潔而儒雅。所以,讀書的目的不單是增長學問,同時也讓人提高修養,養成高雅脫俗的品行,擁有一種氣質之美。

推薦閱讀:

忍讓,第一次叫氣度,第二次是寬容,第三次就變成了......
男人的氣度
性格決定命運,氣度決定格局
[轉載]【經典名言薈萃】1065??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
最強大的氣場來自最淡定的心靈

TAG:修養 | 氣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