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秘方】神經系統疾病方集

翟德山據《中醫中藥秘方網》文整理編輯

2013-06-28

嗜睡症是一種神經功能性疾病,患者不分晝夜,時時欲睡,喚之能醒,醒後復睡。中醫認為,其病機主要是陰盛陽虛,脾虛濕勝或氣血不足。臨床分型辨證治療,效果良好。

  濕濁內盛:多見於體質肥胖之人,症見胸悶納少,身重嗜睡,舌淡,苔白膩,脈濡緩。治宜燥濕健脾,方用平胃散加味:蒼朮12克,陳皮、厚朴、藿香、佩蘭、半夏、石菖蒲各10克,薏苡仁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成藥可選香砂平胃丸。

  氣血兩虛:多見於體質瘦弱或病、產後之人。症見食少睏倦多寐,面色無華,氣短無力,舌淡,苔白,脈細弱。治宜補氣養血,方用十全大補湯化裁:黃芪15克,党參、白朮、當歸、白芍、茯苓各12克,川芎、陳皮、半夏、益智仁、炙甘草各10克,焦神曲、焦麥芽各15克,水煎服。成藥可選十全大補丸,或根據氣血虛偏重選用六君子丸、當歸補血丸等。

  陽氣不振:多見於老年或久病之人。症見神疲倦怠,食少懶言,畏寒肢冷,時時欲睡,舌淡或胖,苔白,脈弱。治宜溫振陽氣,方用附子理中湯加味:桂枝、淫羊藿、沙苑子、山萸肉各10克,党參15克,白朮、枸杞子各12克,熟附子、乾薑、炙甘草各6克,水煎服。成藥可選附子理中丸,偏腎陽虛者可選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尚學瑞)

桃花病:什麼是桃花病?-中醫秘方>神經系統

什麼是桃花病?

桃花病也叫桃花瘋,是躁狂症或者有躁狂症成分的其他情緒障礙,春天是桃花病發病和複發的高峰期。

三月,正值季節交替也是桃花盛開時節,躁鬱症在此時複發,有人稱為「桃花瘋」。

躁鬱症是一種周期性情緒過度高昂或低落的疾病。這種情緒波動因起伏較正常人大,持續時間亦長,且會影響一個人的社會生活與生理功能。躁鬱症在有效持續的藥物及心理治療下,是能有效的治癒。根據現有的研究,這樣的病症還是有遺傳的可能性。

桃花病(躁鬱症)是一種較嚴重的精神疾病,其特徵是極端的情緒變化。典型的躁鬱症患者可以從狂喜滑落到狂悲,並呈周期性運動。當患者處於情緒低潮時期,他會顯得很絕望和自卑,感到自己無藥可救。他不願做任何事,甚至包括起床。有些人可以連續睡上好幾周。他們離群索居,同時也失去工作能力。當處於瘋狂期時,病人似乎有無限的精力。他可以廿四小時或更久不需睡眠或休息,整日興高采烈並容易激動,他們常常自我膨脹,不顧一切地表現自我,喋喋不休,瘋狂購物,開快車,性濫交等。

桃花病治療葯膳食療方

木耳豆腐湯:木耳30克,豆腐3塊,胡桃(去皮)7枚。用水燉,連湯帶渣服之。每日一劑,宜於躁狂症。麥苗茶:青麥苗適量,桔子皮15克,苦菜9克,大棗10枚。四味共煮,取汁,加白糖,溫服,每日一劑。宜於躁狂症。 檢測桃花病(躁鬱症)程度的簡單標準:

1.是否能正常工作和生活

從表現上來看,如果你有時躁狂或抑鬱,但還可以正常工作,也就是你還可以控制自己,那就屬於正常範圍。如果已經影響了生活,比如被老闆解僱,經常與別人吵架等,就已經影響了你的正常生活,這時是已經有一些心理問題需要去解決了。

2.自己是否意識到

如果人在躁狂和抑鬱之間,或之後,有能力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就是屬於正常狀態。然而有的人狂躁或抑鬱時,絲毫沒有覺得自己的行為不妥,這就處於躁鬱症邊緣。

眩暈症的治療方法 升舉清陽-中醫秘方>神經系統

  國醫大師路志正常說,經典著作要學活,不可拘泥,要用在臨床上,不能停在嘴上,要抓緊時間學,反覆對照臨床,多看病例,才能慢慢體悟其中奧妙。我們這一代中醫,理論學了不少,總感覺臨床上不能運用自如。其實,我認為是缺少名醫點撥,想到這裡,不禁暗自慶幸這次難得的跟師機會。

  一位眩暈患者,男,50歲。患眩暈多年,發作時感覺天旋地轉,甚至倒地,影響正常工作。曾在北京某大醫院診斷為內耳病變,並實行手術及中西藥物治療,病情逐漸加重。服用路老中藥兩次後(每次14劑),眩暈即止,半年多未發作。路老說「你看看他的病歷,用的什麼方子,為什麼?」我不禁有些緊張,路老是在考我。

  我認真看了病例,這個病人初診病歷是我寫的,有些印象,來時見其面色萎黃,精神不振,眩暈時作,工作勞累時加重,甚則跌仆,噁心嘔吐,伴有耳鳴如蟬,納差,眠不安,舌胖、質紫暗,苔薄膩,脈弦弱無力。當時路老辨證為清陽不升,濁陰不降。

  處方:炒荊芥穗8克,葛根15克,蔓荊子10克,炒蒺藜12克,姜半夏12克,天麻12克,茯苓30克,生白朮15克,天南星10克,白僵蠶10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蘇荷梗各12克,茵陳12克,炒枳實15克,生龍牡各30克.

  茶飲方:荷葉6克,蒼朮8克,升麻3克,炒薏苡仁20克,清半夏8克,茯苓15克,竹茹10克,玉米須15克,佛手6克,甘草2克,生薑一片。

  看完後我對路老說:「第一個方子用了半夏天麻白朮湯,加了祛風葯,第二方子好像是清震湯。」路老微笑,說,「再對照經典,體會一下」。這是路老的習慣,遇到問題,總是啟發我們自己思考。

  下班後,我又翻閱了一些書籍,對老師的用藥思路有了體悟,清震湯出自劉河間《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方用蒼朮、升麻、荷葉,原治「雷頭風」,功效燥濕理脾,升清散火,路老用其健脾升清之性,因為眩暈一證,雖分風、痰、瘀、虛等不同類型,但按升降理論,不外升多降少(如肝升太過)和升少降多(氣血不足)。

  該病人久患眩暈、耳鳴,且平素勞心過度,精血暗耗,髓海失養,經云:「上氣不足,頭為之苦傾,腦為之苦鳴,目為之眩」,故應屬清氣不升之侯,且病人體胖、舌暗,苔膩,為痰濕內停之象。朱丹溪謂「痰之為物,隨處升降,無處不到」,所以應有痰濁上犯之證,路老用清震湯(升麻、荷葉、蒼朮)合荊芥穗、葛根、白僵蠶等風類葯助其陽以升清氣,半夏天麻白朮湯化痰降其濁,全方以升清陽為主,佐以降濁,可謂升降相依,清陽得生,濁陰得降,眩暈得除。

  原來古人早已告訴了我們,看來我們對古人的東西,真得像路老說的那樣,要學活、多體悟,不能淺嘗輒止。

治療癇證中藥方-中醫秘方>神經系統

癇證的病因病機是風、火、痰、瘀、郁等,但歸其因多是由於先天或後天因素而致腎精虧乏、髓海空虛、腦神失用而致癇。

在治療癇證方面,主張從虛論治,補腎填精,益髓養腦,補虛斷癇,治療效果明顯。

方以首烏黃精湯為主,隨症加減。 

  程為平是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博士生導師、全國名中醫,從事臨床工作30餘年。在治療癇證方面,程為平主張從虛論治,補腎填精,益髓養腦,補虛斷癇,治療效果明顯。筆者有幸跟隨程為平教授學習,受益匪淺,現就程為平教授提出的「髓海空虛,腦神失用」致癇,「從虛論癇」及其臨證應用論述如下。

  癇證是一種發作性神誌異常疾病,又名「癲癇」或「羊癇風」。可見精神恍惚、甚則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豬羊叫聲、移時蘇醒後如常人等表現。

  癇證的成因既有先天性因素,又有後天性因素。既有內因,又有外因。程為平教授認為癇證多由腎精虧乏、髓海空虛而致。內因主要是先天稟賦不足、「胎疾」及氣血不足。《備急千金要方》明確說明先天發育不全是產生小兒癲癇的原因之一,「新生即癇者,是其五臟不收斂,血氣不聚,五脈不流,骨怯不成多,多不全育。」

  癇證的病因病機是風、火、痰、瘀、郁等,但歸其因多是由於先天或後天因素而致腎精虧乏、髓海空虛、腦神失用而致癇,《幼幼集成·卷二·癇症》曰:「夫病至於癇,非稟於先天不足,即由於攻伐過傷」,「其真陽之敗,氣血之傷,瞭然在望」。由此可見,髓海空虛、腦神失養在癇證發病中有重要地位。

  癇證病位在腦,治療癇證必須從補腦出發。臨床上根據癇證反覆發作、時發時止的特點,分為發作期和休止期進行辨證論治。發時表現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兩目上視、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有叫吼聲、醒後除疲勞外一如常人。亦可見僅有突然呆木無知、面色蒼白或兩目凝視、頭向前傾、短時間即醒而恢復正常。發作時間長短不等,多於數秒至數分鐘即止,醒後對發作時情況全然不知。發作時可用毫針瀉法針刺人中、中沖、水溝、內關等穴位,口服定癇丸、安宮牛黃丸等葯開竅醒神。中醫中藥對癇證休止期的治療有西醫無法比擬的優勢。程為平教授臨床上從虛論治癇證,以填精益髓、補腎養腦、補虛斷癇為法,臨床應用首烏黃精湯有明顯療效。

  方葯:首烏20g,黃精20g,天麻15g,鉤藤15g,山藥15g,白朮15g,當歸15g,茯神15g,遠志15g,珍珠母10g,生龍牡10g,甘草5g,小兒用量減半。

  按:上方以首烏、黃精為君葯,首烏具有補血益腦,滋補肝腎作用,其性溫和,入腦經補腦血當首選,「治中風、頭痛、鶴膝風、癇證、黃疸」(《本草述》)。黃精滋腎潤肺,補脾益氣,「補諸虛,止寒熱,填精髓,下三蟲」(《本草綱目》),首烏、黃精兩葯相伍,共奏補腎填精益髓之效。配以天麻、鉤藤平腦熄風通絡;山藥、白朮補腎健脾,固腎益精;當歸補血益體、活血調經;茯神、遠志養腦安神;珍珠母、生龍牡重鎮安神;甘草調和諸葯。根據臨床癥狀不同進行加減,挾風者,加水牛角絲、僵蠶、全蠍平肝熄風;挾火者,實火用黃芩、黃連、梔子、竹葉清熱瀉火,虛火用知母、百合、天冬、麥冬滋陰清虛火;挾痰者,加半夏、茯苓、薏苡仁、砂仁、蒼朮燥濕化痰;挾郁者,加柴胡、白芍、枳殼行氣疏肝解郁;挾瘀者,加桃仁、紅花活血化瘀。

  案 患者虞某,男,7歲,綏遠人。2008年9月18日初診。

  兩年前於俯卧睡眠中(凌晨4點左右)突然出現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兩目輕度上視,1~2分鐘後緩解,一月內發作2~3次。平素腰痛,近兩日夜半遺尿。舌暗紅、胖大,苔薄白,脈弦略數、略澀,雙尺弱。

  西醫檢查:頭部CT正常;腦電圖異常,偶見額葉、顳葉棘慢波。

  辨證:腎精虧乏,氣滯血瘀,上擾清空。擬補腎填精,佐行氣活血化瘀。

  方葯:首烏10g,黃精10g,天麻7.5g,鉤藤7.5g,山藥7.5g,炒白朮5g,當歸7.5g,鬱金7.5g,紅花7.5g,丹參7.5g,茯神7.5g,遠志7.5g,珍珠母7.5g,生龍牡7.5g,甘草3g。7服,水煎服,每日1服、分兩次服。另加靈芝1/2袋,阿膠1/2袋(天江中藥),日兩次沖服。

  二診(2008年9月25日):患者家屬致電諮詢,主訴,服上方7服後,未再發作,腰痛好轉,偶有夜半遺尿,囑其按原方抓藥復服15服。

  三診(2008年10月14日):患者按原方抓藥復服15服,未發作,腰痛好轉,20天內遺尿1次,平素易生氣。舌紅、胖大,苔薄白,脈弦數。處置:按上方加柴胡7.5g,白芍7.5g。續服20服。

  四診(2009年1月20日):患者三診服藥後,未發作,腰痛、遺尿、易生氣消失。舌淡紅、胖大、齒痕,苔薄白,脈略數,右尺弱。複查腦電圖正常。處置:按三診時處方去生龍牡7.5g,山藥7.5g,炒白朮7.5g,加山藥10g,炒白朮10g,女貞子5g,枸杞子5g。續服20服。

  電話隨訪1年,四診後,又按三診的處方繼服藥2個月後停葯,並囑其注意休息,調節飲食,忌食辛辣、肥甘厚味之品,調情志,四診後一年內未發作。

  按 根據本案病史和癥候分析,病位在腦,病因為腎精虧乏、髓海空虛、清空失養、氣滯血瘀。故以補腎填精、行氣活血化瘀為法,應用首烏黃精湯加鬱金,與當歸配伍,共奏行氣、養血、活血之功,加紅花、丹參活血化瘀,加靈芝、阿膠養血安神。三診時,患者未發作,平素易生氣,綜合舌脈為腎精虧乏、肝鬱氣滯、腦神失養之象。故初診方加柴胡、白芍,共奏疏肝理氣之效。四診時,患者未發作,腰痛、遺尿、易生氣消失,綜合舌脈為脾腎虧虛、清空失養之象。故初診方去收斂固澀之生龍牡,活血化瘀之丹參、紅花,山藥、炒白朮各加量至10g,加女貞子、枸杞子,奏補脾益腎之功。

慢性疲勞綜合征中醫辨證治療-中醫秘方>神經系統

慢性疲勞綜合征(CFS),是以持續性疲勞、失眠、思維不能集中以及身痛發熱等全身衰弱疲勞表現為特徵的疾病。該病於1998年由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正式命名,雖未見有近期的生命危險,但全身各臟腑機能的衰弱對健康影響較大,因此,值得臨床醫生警惕。

  臨床表現:較長時間(6個月以上)的疲乏無力和活動後疲勞加重。兼症:頭暈頭沉、記憶力減退、思維不集中;失眠、惡夢或嗜睡而醒生疲勞更甚;心慌、氣短、胸悶憋氣;易緊張、易激動、煩燥、抑鬱、或恐懼不能自制、或悲傷欲哭;自覺發熱、伴有頭痛、關節疼痛、肌肉酸痛、淋巴結腫大;腹脹、脅肋脹痛、食欲不振;平素抵抗力低、易患感冒、尿路感染等疾病。具備上述主症加3條兼症者,即可診斷為本病。中醫認為,本病多為氣血虧虛、肝鬱脾虛、心脾兩虛、肝腎陰虛、心腎不交等。選用中醫藥治療,有明顯效果。

  氣血虧虛型:主要表現為疲乏無力,動則加劇,面色蒼白,唇甲無華,心悸失眠,神疲懶言,飲食減少,舌質淡,脈細弱。當以補養氣血,健運脾胃。可選用八珍湯加減,葯取党參、白朮、茯苓、黃芪、大棗、荔枝、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阿膠(另煎兌入)各10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下同)。中成藥可選用八珍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補中益氣丸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健脾增力丸,每次10克,每日3次口服。

  肝鬱脾虛型:主要表現為疲乏無力,頭暈心悸,胸脅脹滿,納呆腹脹,便溏不爽,腸鳴或腹痛欲瀉,瀉後痛減,舌淡苔薄白,脈弦。當疏肝解郁,健脾養血。可選用柴胡疏肝散加減,葯取柴胡、香附、佛手、枳殼、丹參、枳實、薑黃、鬱金、法半夏、陳皮、茯苓、厚朴各10克。中成藥可選用逍遙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開郁舒肝丸,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

  心脾兩虛型:主要表現為疲乏無力,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頭暈目眩,肢倦神疲,飲食無味,面色少華,舌質淡,苔薄,脈細弱。當補益心脾,養血安神。可選用歸脾湯加減,葯取党參、茯苓、白朮、炙甘草、當歸、黃芪、大棗、遠志、酸棗仁、木香、龍眼肉、肉蓯蓉各10克。中成藥可選用歸脾顆粒,每次9克,每日2次口服;健脾生血顆粒,每次10,每日2次口服;人蔘北芪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酸棗仁合劑,每次10毫升,每日2次口服;紅景天膠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

  肝腎陰虛型:主要表現為疲乏無力,頭暈目眩,耳鳴健忘,急燥易怒,或精神緊張,失眠多夢,五心煩熱,咽干顴紅,腰膝酸軟,甚或遺精,舌紅苔少,脈細數。當滋補肝腎,育陰潛陽。可選用杞菊地黃湯加減,葯取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藥、酸棗仁、茯苓、澤瀉、丹皮、龜膠(另煎兌入)、魚鰾膠(另煎兌入)、鱉甲膠(另煎兌入)、百合各10克。中成藥可選用杞菊地黃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精烏沖劑,每次10克,每日2次沖飲;魚鰾丸,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牛蒡螺旋藻顆粒,每次1袋,每日3次沖飲。

  心腎不交型:主要表現為疲乏無力,心煩不寧,健忘多夢,心悸怔仲,腰膝酸軟,甚或遺精,舌尖紅,苔薄黃,脈細弱或細數。當滋陰降火,交通心腎。可選用交泰地黃湯加減,葯取知母、黃連、黃柏、熟地、山藥、酸棗仁、茯苓、澤瀉、丹皮、菊花各10克,淡竹葉、肉桂各5克。中成藥可選用寧心補腎丸,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寧神靈沖劑,每次10克,每日2次沖飲;滋腎寧神丸,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交泰丸,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

眩暈 中醫外治法有效防治-中醫秘方>神經系統

中醫認為,眩暈多為肝陽上亢、氣血虧虛、腎精不足、痰濁中阻所致,當以平肝潛陽、益氣養血、補益肝腎、燥濕化痰為治。臨床觀察發現,採用中醫外治法可有效地防治眩暈。

1 塞耳療法靈磁石10克,研為細末,分成2份,用紗布包裹,塞於雙耳中,每日1~2次,每次1小時,連續5~7天。可平肝潛陽,適用於腎虛眩暈。民間還有用鮮生地塞患側耳治眩暈法。

2 耳穴療法取米粒大小之冰片,放在0.5厘米×0.5厘米的橡皮膏中心,貼於雙耳穴上(取穴:神門、腦、皮質下、交感,雙側,每次2~3個穴位),3天1換,4次為一療程。用藥時應將橡皮膏嚴格密封周圍,防止冰片揮發。個別人貼葯後有欲寐感,以後轉清醒,不必多慮。本方也可治失眠證。

3 葯枕療法配方1:夏枯草、荷葉、竹葉、蒲公英、菊花各50克,研為細末,裝入布袋中,當枕芯用,連續1~2個月。配方2:野菊花500 克,紅花100克,薄荷200克,冬桑葉、辛夷、冰片各50克,共研粗末,裝入枕芯,3個月為一療程。此二方均可清熱平肝,適用於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

4 濕熱敷法當歸、伸筋草、路路通、丹參各50克,防風20克,白芷10克,乳香15克。搗碎和勻,分裝布袋中,放入水中浸泡約20分鐘後,放人蒸鍋中加熱20分鐘,取出降溫至50℃左右時,置於頸部熱熨。每次30分鐘,涼了可再加熱,每日2次,10日為一療程。

5 敷湧泉法吳茱萸20克,肉桂2克,共研細末,米醋調勻,捏成餅狀,於睡前貼敷於雙足心湧泉穴,次晨取下,連續3~5次。或取吳茱萸適量,研為細末,用米醋或凡士林適量調為膏糊狀外敷雙足心湧泉穴,每日換1次,連續用10~15天。可引熱下行,適用於眩暈耳鳴,煩躁多夢,顏面潮紅。

6 足浴療法取山梔子、鉤藤各10克,水煎取藥液泡腳,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鐘,連續5~7天。也可用夏枯草30克,鉤藤、桑葉、菊花各20克,水煎浴足。此法適用於肝陽上亢型眩暈。 7 敷百會法蓖麻仁、生半夏各等量,共搗成膏狀,外敷於百會穴處,敷料包紮,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連續2~3天。可化痰除濕,適用於痰濕眩暈,一般用藥30分鐘後眩暈可明顯減輕。

8 填臍療法黃芪、五味子各10克,研為細末,加清水適量調為稀糊狀,外敷於肚臍處,敷料包紮,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連續3~5天。可健脾益氣,適用於氣血虧虛所致的眩暈。

理氣化痰治癔病-中醫秘方>神經系統

癔病是神經症中 較嚴重的一種,在中 醫屬於郁證、臟燥的 範疇。患者容易出現 頭暈、心慌、失眠、四 肢乏力、咳黏痰,甚至 暈厥等癥狀。這些類 似心腦血管疾病的症 狀,經過頭顱CT掃 描、腦電圖、心電圖、 甲狀腺功能、經顱多 普勒、心肺頸椎x線、 血糖等檢查,常常未見異常表現。而且患者的暈厥持續1—3分鐘後即可蘇醒,無噁心嘔吐、肢體癱瘓、二便失禁等併發症狀。

癔病的治療,根據其肝氣鬱結、痰擾心神的病因,宜疏肝解郁、祛痰安神。可以用柴胡、鬱金、瓜蔞、半夏各6 克,加水煎煮後取葯汁飲用,以理氣化痰。在癥狀好轉後,可以改服中成藥加味逍遙丸來治療。 (吳祥)

夢遊症症治一例-中醫秘方>神經系統

夢遊俗稱夜遊,夢遊症患者往往夜間入睡 1—3個時辰後,自己開門出外,從事一些簡單或複雜的各種各樣活動,次日醒來,對昨夜的所做所為不能回憶。

曾治一例:張某某,女,23歲,大學生。患者常夜間睡眠不寧,熟睡 1—2個時辰後或說話或行動,時而起床往外行走,醒後卻不知其所做的事情,病程已有一年之久,近1月加重。查:舌紅苔薄,脈弦細,診為夢遊症,證屬陰血不足,肝陽偏亢,神明失靈。擬方:生地20克,白芍15克,當歸8克,生赭石30克,滋石30克,生石決明18克,珍珠母 (後下)18克,硃砂1.5 克,黃芩14克,茯神14 克,水煎服,每日1劑。服6劑後,患者夜睡較前清靜。繼服原方加減4 劑後告愈。

因證候屬陰血不足,肝陽偏亢,神明失靈。故方中當歸、生地、白芍滋養陰血、柔肝熄風;生赭石、磁石、生石決明、牡蠣、硃砂、茯神、平肝潛陽、安神定志;黃芩能內清溫熱而堅陰。諸葯合用,使陰血復生,肝陽平衡,神明得安寧

翟德山據《中醫中藥秘方網》文整理編輯

2013-06-28

推薦閱讀:

顱腦疾病影像學診斷——從入門到精通
現代疾病特效穴
閑時刮手又按腳,從此疾病不再擾
健康的頂樑柱,五類人群極易發生脊柱障礙和脊柱疾病
手容易脫皮,吃什麼好?

TAG:疾病 | 中醫 | 神經 | 系統 | 神經系統 | 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