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胃腸病的中醫病機詮釋

胃腸病的中醫病機詮釋

文章來源:董氏中醫門診部

祖國醫學認,胃的功能是受納和腐熟水谷,以降為和;腸的功能是受盛化物,傳導廢物,以通為順。胃腸疾病的病機是指胃腸病發生、發展與變化的機理。本文就人學習和講解醫古文中有關胃腸病的認識歸納如下。

  1 腑實內結

  《素問、太陰陽明論》有「陽道實,陰道虛」之論,後世有「實則陽明,虛則太陰」,都指出了陽明病為實證。胃與小腸皆主通降,能推動廢物下行外出。如果暴飲暴食,飲食過量,超過了脾胃大小腸的受納腐熟能力,可致水谷飲食不能運化、吸收,積食內停,廢物不行,積聚日久,郁而化熱。

  陽明腑實證,在病機上有如下特點之一是邪入陽明,易於化燥化熱,病多為實熱證,故有「胃家實」之說;二是陽明實熱內結,日久可傷津化燥;三是飲食停滯,必然影響中焦氣機通暢,使脾胃長降失常,上下不通。四是食積不化,可蘊濕生熱,濕熱熏蒸,影響肝膽。五是積滯日久,可損傷脾胃,以致脾胃虛弱,出現脾約丸證。六是飲食過於寒涼,導致寒積內停,進而損傷脾胃陽氣。

  2 濕熱困阻

  胃腸病的形成與濕邪關係最為密切。濕邪有內外之分,外濕由外受濕邪所引起,內濕指脾胃功能失常,水濕不能運化而內停。內外濕邪常相互關聯,外濕困脾,必致脾失健運;內濕停滯,又常招外濕侵襲。濕邪阻滯脾胃以後,可出現寒化和熱化兩種傾向。如素來脾胃虛寒,或過用寒涼者,則濕邪易於寒化,臨床表現為寒化證;如有胃腸積熱或胃火熾盛,或妄加溫燥者,則濕邪易於熱化,臨床表現為濕熱證。濕熱或寒濕郁阻腸道,可致傳導失司,出現腹痛、腸鳴、泄瀉等。

  濕邪困阻脾胃及大小腸,在病機上有以下特點:一是濕邪中阻,必然要影響氣機,發生阻滯;二是濕邪蘊結日久,多可化熱,而形成濕熱證;三是濕濁停滯日久,必然會傷及中氣,使脾胃更虛,形成虛實夾雜證;四是中焦濕熱蘊郁日久,每可傷陰,導致陰虛濕熱雜證;五是中焦寒濕困阻,最易傷陽,致使脾陽虛衰,而形成陽虛寒盛之候;六是濕性粘滯,不易速除,故病情遷延日久不愈。

  3 痰飲內停

  痰飲的生成主要由於致病因素作用於機體後,導致肺、脾、腎三臟功能失常,津液不能正常輸布和排泄,凝聚而成。痰飲形成後,留於胃腸,使胃腸道氣機受阻,出現噁心、嘔吐、痰涎清水,大便失調,腸間瀝瀝有聲等。

  痰飲所致胃腸病在病機上有以下特點:一是痰飲中阻,導致胃腸氣機阻滯;二是痰飲郁久,出現化熱之候;三是痰飲為患,復加情志鬱結,可致痰氣交阻;四是痰郁日久,可波及血分,使血行不暢,瘀血內生,導致痰瘀互結,出現食管癌、胃癌、幽門梗阻等。

  4 瘀血阻滯

  瘀血是胃腸病過程中常見的病理產物之一,它又作為致病因素引起多種病證。胃腸道之瘀血,多由氣機阻滯,波及血分所致,即「初病在氣,久病入血」(《臨證指南醫案》),「氣結則血凝」(《血證論》)。同時,胃腸積熱,灼傷脈絡,血溢臟腑組織之間不得消散而出現瘀血,如《醫林改錯》中說「血受熱則煎成塊」。另外,脾胃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而出現瘀血。或氣虛,氣不攝血,血溢脈外不能消散而成瘀血。

  瘀血所致胃腸病的病機有以下特點:一是胃腸病久,瘀血積滯,導致氣血陰陽俱虛;二是胃腸病之瘀血日久可致出血,或吐血,或便血,或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出現血虛證;三是瘀血為病,氣機運行不暢而出現疼痛,瘀血日久可形成消化道腫瘤、息肉等。四是痰濁內生,復因情志所傷,以致痰、氣、瘀交阻於食道胃腸,形成食管癌、胃癌等。

推薦閱讀:

胃腸炎穴——梁丘
鼻胃腸管在食管癌術後早期應用的護理體會
【轉載】 胃腸病葯
每個人的胃腸道中都有「氣」,三招教你如何「消氣」,第三條最靈
聖誕大快朵頤當心胃腸疾病

TAG:中醫 | 胃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