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避開了兩次世界大戰,為什麼現在沒有發達國家? |
【知乎用戶的回答(1724票)】:
不要邀請我這種能寫成論文的問題好么。。逼著我上支付寶賬號?
南美洲。。徹底嚇尿了。。。光一個皮諾切特就能寫個一兩萬字了。
題主的描述也是邏輯堪憂。二戰離現在都70年了,參不參與根本不是一個國家現在是否能成為發達國家的主要影響因素。
另外巴西參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42年之前保持中立)。雖然其他大部分南美國家基本是1945年局勢已定的情況下對德宣戰,但嚴格意義上巴拉圭,秘魯(第一個對軸心國宣戰的南美國家),阿根廷,玻利維亞,委內瑞拉,智利等都參與了二次世界大戰,不少還為盟軍提供了重要的戰略物資。嚴格意義上只能說,二戰戰火沒有波及南美洲。
--------------------------------------------------------------------------------------------------------------------------------------
我決定不上這個當,不寫論文,言簡意賅說說南美三強之所以在上個世紀沒有步入發達國家行列的主要原因。
智利
(2010人均GDP排名世界第49位,拉美第一,中國大概是一百開外吧;民主指數在167個國家裡排名第34位,略低於第31位的法國,介於少部分非洲國家和中東集權國家的存在,天朝應該逃脫了倒數的命運)
智利按照世界銀行部分評判標準可以被認為是發達國家哦。
1)中國人民老朋友之一阿連德同志1970年居然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靠民主選舉上台的馬克思主義者(你看我用詞多準確)。老朋友的愛好肯定都是相通的啊,土改,資改社,農民翻天做主人。你說葡萄酒莊園被國有化了也就算了,關鍵是智利的命脈銅礦也被國有化了。你說你革革自家人的銅礦本來沒啥事兒,可惜智利1960年的時候把三大銅礦賣給了美國人,你革美帝的銅礦,後果大家可以想像。。。(美國從1930起就是智利最大的商品進口國)當然,這裡我就不贅述阿連德狂印鈔票以及全民醫療的sb行為了。
2)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一般都把生命值加滿了。阿連德丫惹怒了美國人之後被軍變,誓死不降自殺了。軍政府頭頭皮諾切特的芝加哥小子們絕對是我偶像啊,弗里德曼大神估計感動的都哭了,終於不用說服那些愚蠢的左派政客以及腦殘的博愛中產了。1990年皮諾切特下台前智利年年GDP6%以上增長,還基本算是逃脫了南美國家面臨的中產陷阱(自行百度)。當然,我們也要看到改革的初期(1975年到1980s初)智利貿易赤字嚴重,並在1982年陷入債務危機。之後,神奇的
desviación de la ortodoxia neoliberal政策(主要以提高關稅和調整匯率為主)拯救了智利。
3)智利這一個世紀的經濟發展歷程基本沒什麼好黑的,完全是發展中國家教科書,成為發達國家完全是時間問題(不是私以為,世界銀行,各種評級機構都這麼看),現在需要注意的主要是出口產品過於單一(銅礦石,硝礦石),且基本沒有深加工過,剪刀差效應嚴重,且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影響較大,另外還有外資控制國家命脈(這點是個小國家基本都一樣)。
阿根廷
私以為主要原因應該是人長得太美又浪漫,國家還美,天天忙著喝咖啡約會跳探戈踢足球不喜歡工作。。。
1900年人均GDP超芬蘭,1913年超法德,甩日本十條街。可耕作土地面積佔比大到亞洲國家落淚,加上當年西班牙人殺光所有印第安土著還不喜歡用nigga,整個一純白人(96%)農場主國家。
是的,要是說這世界上最no zuo no die的國家,阿根廷絕對是豪門。
1)肉太多太好了。是的,你沒有看錯,這是重要原因。阿根廷的牛羊肉自稱世界第二,無人敢稱自己是世界第一。正是由於畜牧業的極度發達,導致阿根廷錯過了20世紀初工業化革命,特別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發展工業最好的時機。
2)極左極右加上軍政府一通瞎tm鬧。加上馬島戰爭的慘敗,好不容易把全國各派集合起來同仇敵愾的Castelli下台,又變成一盤散沙。這裡就不贅述Guerra Sucia這種恐怖主義對阿根廷政治經濟的影響了。
3)Carvalho部長腦洞大開的一比一兌換美元政策。南美國家通脹問題都很嚴重,那怎麼從「根本」解決呢?我們親愛的阿根廷時任經濟部長Carvalho就想出了神奇的把匯率固定在 1 比索
等於 1 美元的政策,還外匯管制完全放開。當然,1991年政策發布後的幾年那叫一玩的風生水起,阿根廷土豪恨不得把邁阿密買下來了,外資大量流入,社會蒸蒸日上。但就算沒學過宏觀經濟學的少年們,也會覺得聽上去不靠譜。。果然,97年全球金融危機,加上99年巴西金融危機,Carvalho徹底玩脫,外資撤出,出口崩潰,欠IMF一屁股債,全民擠兌,畫面太美不細說。
巴西
巴西經歷的中產陷阱我要給你講全了絕對可以當碩士畢業論文了。
有時間再說,我這裡先提一個大部分人想不到的點:
巴西的地理條件及其他綜合因素導致直到現在國家都沒有成規模的鐵路網路,南北物流成本極高。
------------------------------------------------------------------------------------------------------------------------------------------
大部分南美國家都是上帝眷戀的孩子。可惜從小被溺愛的孩子都長不大,天天民粹主義,年年資源再分配,一旦再分配政策失效,便轉向稅收政策,貨幣政策,往死里借錢。借多了換不起就通貨膨脹,債務危機,政府下台,惡性循環。
但人家的政府愛人民啊,或者說靠人民的選票啊,才會挖空心思爭取底層人民,上台後再腦洞大開回饋底層人民。南美人民幸福指數可高了,再窮的時候都活的可開心,也從來餓不死人。倒是某國政府的近幾十年的做法總結起來就是用盡各種手段強取豪奪民間財富裝大款,殺人放火焚書坑儒搶銀行。一直堅信某國是一個沒未來的國家,要資源沒資源,要核心科技沒科技,要文化沒文化,要勞動力沒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素質沒見有長)。
別理解錯了,我說的是朝鮮。
-----------------------------------------------------------------------------------------------------------------------------------------
題外話:
一上乾貨果然就引來一堆沒常識的,沒邏輯的噴子。
自己的答案我愛怎麼寫怎麼寫,辛辛苦苦碼了上千字最後一段點了一下某國就說我夾雜私貨?我是給你上淘寶鏈接了還是推廣公眾微信號了?你要是不舒服就點反對,還偏要評論里來幾句人身攻擊,愛贊不贊,拉黑不送。
【枕水的回答(1123票)】:
前一段玩文明四,看到這個問題突然深有感觸。
我在一個地圖上的出生地是一段極好的地皮,有食物有戰略資源還有奢侈品,而且還卡著口,別的勢力進不來。重點是:這個地圖是按照地球的地圖做的,對,你也許猜到了,我占的這一塊地皮在真正的地球地圖上就是南美洲的位置。
然後我就按部就班的打唄,然後就發現個問題,因為這塊大陸地在陸路上只有一個出口,沒有其他國家,所以我一直只認識在我邊上建國的那個國家,也就是北美大陸上建國的那個,要想接觸到其他國家,建立外交關係,進行商貿,只能造船,或者派人從陸路穿過整個北美大陸,這兩件事都非常耗時間,我派出去的三波偵察兵被蠻族在中途殺死了兩次,科技樹上爬造船的那個分支不僅嚴重不適合我的國家發展戰略,而且開船比陸路都慢,因為雖然南美洲四面環水,但在科技落後的情況下,那個時代的船只能沿海岸線行駛,路上還會遇上蠻族打沉我的船,然後我又怕旁邊那個宗教狂來我這瘋狂傳教搞文化入侵,還關閉了邊界,而別的國家因為在同一塊大陸上,很早就已經相互接觸了。所以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打起來的時候,我才剛剛接觸到其他電腦,剛開始建交。
所以這是南美洲第一個先天不足,地圖太封閉,自給自足的發展一定比不上開放國家互通有無的發展。
等到實際開始建設了我才發現,這塊地方更坑爹的還在後面,那就是資源之間離太遠。
我的出生地所在的是一塊戰略要地,要想從陸路進入這塊大陸,一定得先攻下我這座城市,而且什麼資源都有,奢侈品,經濟作物,建築材料,海產都有,只除了鐵礦這種戰略資源。唯一的問題是食物不足,生產力也不足,但這不是問題,你不能指望一座城市解決所有問題。
所以就開新城吧,問題來了,最急需的鐵礦已經被蠻人佔了,這倒不是大問題,最大問題是離我的主城市極遠,要橫跨整個大陸。我相關的科技樹早就點亮了,可是沒鐵礦硬是形成不了戰鬥力。
就算是後來我佔了鐵礦,因為離太遠,城市間邊界根本不可能相交,鐵資源到不了我的其他城市,只能修路,修路的話那麼遠,中間都是叢林,地圖都亮不起來,工人們分分鐘被神出鬼沒的蠻族帶走。我在吃了幾次虧之後只好派一隊士兵護送修路工人。
而有鐵礦的那個城市,就是只有鐵礦,就沒什麼升級空間。更抓狂的是,石油產地居然是唯一的一個高產糧區。
而為了解決食物和金錢不足的問題(沒食物就沒有人,沒有人就沒有錢,沒錢就……),我又不得不再開了一座城,而這座城離得更遠,還是得修路。
我不是沒想過在中間修個小城市過渡一下,但是要耗費資源,我實在是沒有多少資源可以浪費,想來想去修路還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而這座食物金錢城最大的問題是,全是高糧的沖積平原,一個基礎生產力都沒有,生產力嚴重匱乏,造什麼都超級超級慢。
更鬱悶的是,蠻族居然懂得毀我道路!這些道路對我來說絕對是生命線,一旦毀掉,資源就接不上。好多事就幹不了。
所以南美洲這塊大陸的第二個問題是,資源分布,尤其是戰略性,互補性資源之間離的距離太遠了。你看看其他回答吧,南美洲的國家們都不缺資源,「巴西的鐵、土地,阿根廷的銀、草原,智利的銅」,但是每個國家的資源都是富饒的富饒到只嫌太多,沒有的就是一點都沒有,而這些國家之間要達成互通有無無縫合作太難了,還不如遊戲里。
插一句,我覺得智利占的那塊地方也是相當有利的,首先如果沒有巴拿馬運河的話,沿海岸線行駛的船隻必然要經過那片地方,我的船隻就曾經在經過那裡附近的時候被蠻族打沉過。然後智利東部是一道山脈,是天然屏障,從陸路上只有兩個口可以進去,只要守住這兩個口子就可以了。只不過那裡也不適合往外打。
然後我來說說避開了世界大戰的事吧,從這個地圖一開始出現我就知道我這裡註定沒有人能打的進來,因為我的城市已經卡住了唯一進入這片大陸的入口,這意味著整片大陸都是我的,外國要想從陸路打進來必須經過北美洲,而北美洲建國那個國家已經屌到不行,外國要想打我,光是穿過北美這麼長的行軍路線就已經夠嗆,況且他們派兵過來家裡空虛,別的電腦一定不介意趁火打劫。
所以當時玩的時候我硬氣的很,不介意任何電腦對我不爽,因為我知道他們都是打打嘴炮,派不過來兵的。
實際情況也是如此,沒人過來打我,我也不加入任何聯盟對任何國家宣戰,他們在那邊打得熱火朝天,我在家拚命建設,打蠻族,建新城,佔資源,爬科技樹。
所以南美洲避開世界大戰的原因是有北美洲作為天然屏障,也沒有多大打的價值。互相接壤才有打的可能。
但是,悲慘的是,我也天然的成為了在北美洲建國的那個國家的後花園,在很長的時間裡,我只能和他一個國家做交易,而他建交的國家就比我多很多,我還悲慘的被他的文化積分侵蝕邊界,文明4爬科技樹有個特點就是你可以偏激的爬一條科技樹,為的是在短時間內獲取到優勢地位,但如果你在這段短時間裡不做點什麼,從長期看你還是會落後,因為偏激的科技樹必然導致在之後的發展中遇到瓶頸,這時候與別的電腦交易科技是個不至於被甩後邊的好辦法,但我的地理位置又決定了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知道除了北美洲那個國家,地球上還有誰在……
我覺得南美洲在地球上真實的歷史進程也是大同小異,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南美洲都是原始的土著居民,世外桃源的存在,科技也不發達,直到殖民者開船過來。
我在遊戲里後來也碰上西班牙的船登陸送來移民,就在海邊建了個城,還佔了塊鐵礦,我果斷宣戰去打掉了城,西班牙惱火的很,我根本不屌他,他自始而終也沒派兵過來。
插一句,文明四的遊戲設定是只要你接觸過外國人或者邊界就可以建交的,滅不滅西班牙的城和能不能一直和西班牙搞外交互通有無沒有關係。
其實後面還有很多故事,比如我就特別羨慕在亞洲東部建國的那幾個國家,在打世界大戰的時候他們都是主角,我都已經用等級社會了他們還是奴隸制,打完之後在世界排名也只是暫時降低,丟幾個城市對他們也不算傷筋動骨,而且很快他們就又爬到排行榜第一的位置上了,不過說到這已經足夠回答題主的問題了,南美洲避開世界大戰是自然而然的,沒有發達國家也是自然而然的,成也地理,敗也地理。
當然,和本人玩遊戲的水平比較爛也是有關係的。遊戲終歸是遊戲,只能當作參考。
最後,回答一些評論,我確實是打算儘早打進北美大陸,但這個過程太艱難了,嘗試好幾次都沒成功。
【冷哲的回答(331票)】:
這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每一個拉美國家的情況都不同,每一個國家的發展史都可以寫好幾本書。所以這裡只能泛泛談一談。
其實環顧世界,除了西歐這一片沾了新大陸的光,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迅速崛起的發達國家,全世界其他地區的發達國家寥寥無幾。
美、加、新、澳都是從英國殖民地發展起來的。這種殖民地與南美殖民地不同。這四者本身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容易變現的自然資源。因此一直都要依靠殖民者自己一手一腳開發農業。因此自然會建立起與西歐類似的制度。
南美雖然同樣是殖民地,但是它的不幸在於當地盛產貴金屬。因此從一開始,歐洲人就圍繞開採、掠奪貴金屬而建立了嚴酷的壓迫制度。歐洲先進的政治制度絲毫沒有影響到這個地區。這種制度我們甚至可以說,比中國同時期還要落後。這就導致了當地進入現代社會時,整個社會文化、風氣都是落後於時代的。
因此,不要看南美洲在引進歐洲技術方面並不落後,它的制度、文化、風氣的落後註定了這個區域的發展不可能跟得上歐美髮達國家的步伐。即便歐美經歷了戰爭,但由於制度、技術、知識全都沒有丟,最多一代人就能重新恢復之前的高度。而拉美仍然要在泥潭中艱苦地摸索
————————————————————————————
處於高位的某幾個答案有一種很奇怪的傾向,就是把髒水都潑在左翼身上。彷彿是左翼造成了拉美的落後。
其實我們不妨這樣想,如果沒有拉美早期長久的壓迫史、沒有可怕的貧富差距,左翼哪裡有可能執掌權利呢?在美國,類似於貝隆主義的東西一直不可能泛起大的波瀾,這是為什麼?美國人聰明,拉美人蠢?
我們不妨把左拉美左翼上台的邏輯來梳理一下。
對於選民來說,他們總是要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向。如果受益的,總是那麼幾個執政精英、商業領袖,以及外國財團,那麼經濟發展再好,與底層民眾又有何干?更進一步說,就算是民主也一樣。
這就是拉美的現實。民眾沒有感受到任何維護自由市場經濟的意義。外面大公司、大莊園蒸蒸日上,這和貧民窟里掙扎的無數民眾有什麼關係?左翼的上台,說到底,是對原來貧富差距過大的經濟體系的反動。如果政府不能平抑貧富差距,到頭來這個問題就會毀掉資本主義制度本身。這個道理到今天還有很多人不理解。
既然長久以來,與美國交好的民選右翼領袖或獨裁者都毫無能力改變現實。最終民眾拋棄這些人而擁抱左翼,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不說當年阿連德、貝隆,就看看比較近的查韋斯的崛起,就很清晰了。
左翼上台,就算不講理想主義,只是講維持執政,就要回饋民眾。怎麼回饋?錢從哪裡來?首先當然是稅收,而後是沒收或強行收購外國在本國佔有的種植園、礦場等等。長期在台下的拉美左翼當然並沒有一種成熟的經濟發展思路,對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也不熟悉,劫富濟貧的把戲玩多了,自然對經濟發展沒有好處。像如今委內瑞拉發生的事情,可以說是非常典型。
當時發生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發展經濟學的失誤。當時國際上佔據主導的發展經濟學,是所謂結構主義理論。它從30年代逐步起步,在1960到70年代曾經非常盛行。在二戰期間,由於歐美工業轉向軍用,輸出工業品所有下降。一些拉美國家自己辦工業,獲得了不錯的成績。作為有那麼點家底的發展中國家,自然還是有點想法的,都想發展,都想達到發達。於是有不少拉美國家就遵從了結構主義發展經濟學的理論。
當時的發展經濟學認為,是產業結構決定了經濟狀況。因此,要提高國家經濟水平,就要從改變產業結構著手。這就是所謂「進口替代」的開始。簡單地說就是利用貿易保護和國家補貼來建立一套工業體系。然而,拉美的問題在於,從一開始就是為了建立工業體系而建立工業體系,參與國際競爭只是一個可選項而不是目標。進口替代搞了幾十年,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產業並不多,勞動生產率停滯不前。我們今天知道,沒有能力直面國際競爭的產業,不能幫助國家走向富裕,而只會消耗政府的稅金。相比之下,中國這些年也保護,但是中國的目標始終非常清楚,那就是總有一天保護要撤除,總有一天絕大部分產業都要和外國競爭,保護只是暫時的,進口替代只是階段性目標,最終目標總是要在國際市場上直面對手,最終必須具備國際競爭力。
結構主義發展經濟學的失敗,使得拉美在80年代大規模右轉,開始擁抱自由市場理念,擁抱華盛頓共識。
雖然比早年間的結構主義發展經濟學更靠譜一點,但華盛頓共識也從來都不能解決問題。過了一代人的時間,拉美又重新左轉。因為政變而早早從左跳右的智利,如今也沒有和委內瑞拉、巴西、阿根廷拉開很大差距。排名前後都是一大堆東歐國家。有人號稱智利證明了華盛頓共識果然比愚昧的左翼要更優越,那我就要問了,怎麼智利和一大堆前共產主義國家排位差不多?
——————————————————————————————————
我們回頭來看,拉美為什麼發展不順利?
早期底子雖然好,但社會文化、制度都過於落後,長期無視底層人民導致社會整體反彈。
然後經濟發展理念選擇錯誤,誤入歧途。
然後經濟發展理念再次選擇錯誤,再次誤入歧途,債務纏身。
六七十年就這麼過去了。拉美國家的情況如今也談不上壞,人均GDP往往都在一萬以上,比中國目前還高不少。但是著實浪費了他們當年的底子。
國家一旦走錯路,對於人民來說就是一輩子。何況走錯兩次?
後進國家是沒有現成的道路可供遵循的。無論是結構主義發展經濟學還是華盛頓共識,說白了都是一種理性設計而不是自發秩序。不是按照本國實際情況與歷史環境逐步摸索出來的道路,都存在或大或小的缺陷。一個國家要有好的發展,必須尊重經濟規律,依靠實際情況、實際數據不斷摸索,而不是依靠某種理性設計的宏偉藍圖。即便這種藍圖是其他國家通過自發秩序探索出來的道路,也未必就適合你這個國家和當下這個時期。這也許是拉美國家帶給我們的啟示。
【知乎用戶的回答(354票)】:
拒絕自由貿易、硬要「自力更生」、工會個個像中國全國總工會。現代歷史上每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和地區,你總能找到一個或數個社會主義英雄。拉美也不例外。
順便提一下,皮爺的智利可是發達國家。窩講三個國家的故事,這是拉丁美洲的三種路徑。
二戰之後,根據1823年制定的門羅主義,美國政策的重點在西半球,在理論上需要維護這些國家的獨立以避免受到歐洲的算計,這也符合美國利益。特別是在加勒比海地區,美國把古巴從西班牙人手中解放出來後,美國干涉古巴的權利被以《普拉特修正案》寫入古巴憲法,但在1928年的克拉克備忘錄中,國務院撕毀了該修正案,認為門羅主義並不能說明美國的干預師出有名,羅斯福轉而採取了好鄰居政策,從而在理論上與拉美國家平起平坐,這是日後拉美悲劇的開端。窩簡述這個背景並非為了抨擊哪位總統或是哪些官員,學者。那個年代激進是一種時髦,這種時髦影響之下,美國內生的昭昭天命的傳統有了裂痕,有人希望美國做一個"enormalcy"的國家,這是一種極大的誘惑,《基督最後的誘惑》里撒旦的最後一個考驗就是讓耶穌放棄自己的責任,做一個幸福的平常人。但英雄是不能逃避自己命運的,救世主也不能。
接下來就是拉丁美洲的故事,阿根廷是拉丁美洲綻放的第一朵花。20世紀初的阿根廷是一個上帝眷顧的國度,製造業,礦業,石油,公共設施建設穩定發展,實行市場經濟,中產階級不斷壯大,擁有法治和新聞自游,人均收入達到西歐水平,在經濟發展上與澳大利亞一道成為南半球雙璧。然而在1943年的一次military coupdétat中後,年輕的庇隆走上了舞台,他是後殖民時代亞洲,非洲,拉丁美洲領導人的典範,擁有個人魅力,兼具舊式dictator和萬隆會議式dictator的特點,說話娓娓動聽,善用「新話「,擁有自己的「社會公正主義」的一整套哲學,整頓工會取得了勞工運動的控制權,他娶了一位激進的女權主義者情婦為妻並擺平了教會。最終作為總統,他為世界提供了一份絕佳的樣本與傑出的榜樣——如何用社會主義與民族主義摧毀一個國家。阿根廷的央行,鐵路,電信,能源,漁業,航空,鋼鐵,保險都被國有化,建立了管理並「指導」經濟的機構,擴大政府規模,他告訴人們會得到想要的一切。加大公共服務開支,使其從佔DGP的19.5%增加到29.5%,在短期內,工人得到了13個月的工資,國家福利達到了北歐水平,庇隆進一步進行農業的國有化,到1951年,阿根廷的資本主義制度名存實亡,國庫空虛,收支失衡並伴隨著嚴重的通貨膨脹。庇隆的支持率一路走低,於是我們看到了熟悉的一幕,他解散了最高法院,接管媒體,控制高校,破壞憲法並向教會開戰。與此同時,庇隆不斷在海外樹敵,力圖使阿根廷民眾認為自己身處外國的威脅之下。最終庇隆在一次military coupdétat中倉皇出逃。但此時的阿根廷已經不復繁榮,它有著太多的既得利益集團,龐大的政府,權力過大的工會。它向世界說明了一旦允許政府擴張,那幾乎就不可能對它加以控制。後來的阿根廷乏善可陳,阿根廷的整個歷史進程被改寫,再也沒有人拿它跟加拿大做比較了。它喪失了機會,工業落後,政治動蕩,軍人dictatorship,愈發野蠻,1982年甚至在煽動公投對結果失望後,動用軍隊攻佔了英國的福克蘭群島,順理成章的戰敗。在挫折與絕望中,庇隆的做法大行其道,他渲染自己「直面美國佬」,並「使國家獨立」,動輒責怪美國,於是他對阿根廷的摧殘被忘記,洗白自己的方式則被記住並加以模仿。
模仿者之一就是古巴,與曾經的阿根廷類似,古巴也曾經是拉美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在1898年獨立之後,在邏輯上古巴應該類似德克薩斯一樣成為美國的一個州或者像波多黎各一樣成為一部分,等待日後升格為州,1924年,古巴83%的出口去往美國,66%的進口來自美國。1934年的《貿易互惠協定》禁止古巴對美國商品徵收關稅,對應的,《瓊斯-科斯蒂根法案》則要求美國高價收購古巴產品,但是如開頭所述,《普拉特修正案》將古巴認作獨立國家,結束了古巴繁榮的日子,激發了古巴人的憤怒情緒。也產生了野火不盡,春風又生的獨裁者們——馬查多,巴蒂斯塔,格勞等等以及「正確革命運動}與」正統革命運動「的衝突。從政的每個人都談論革命,都行賄受賄,腐敗與暴力叢生,哈瓦那大學的學生以槍殺警察為樂,上下課以槍聲為號,各種各樣的革命組織彼此屠殺,各種」行動小組「高喊著法西斯主義與庇隆主義的口號。卡斯特羅則是」正統革命運動「的一員。他既有列寧的幹勁又有希特勒的衝勁,自稱職業革命者。1951年,巴蒂斯塔試圖結束這種現狀,他發動」自由政變「,取消政黨,一定程度上使得經濟有所復甦,他可能會恢復法治並獲得了工人的歡迎,卡斯特羅此時前往塞拉試圖推翻巴蒂斯塔。二人的衝突本質上是公共關係戰,扭腰時報的馬休斯為卡斯特羅辯護,他稱卡斯特羅是「加勒比海的勞倫斯」。這促使美國國務院轉彎,由支持巴蒂斯坦轉而支持卡斯特羅,特使史密斯到達古巴後,立刻認識到卡斯特羅的勝利會是一場災難。他自費飛往華盛頓進行警告然而無濟於事。當時的美國外交雜亂無章欺上瞞下自相矛盾,在此之前只有羅斯福的外交最差勁的時候可以比肩,在此之後則與1979年國務院一些官員試圖破壞伊朗國王時的作為交相輝映。美國對古巴實施了武器禁運,古巴之戰以卡斯特羅的勝利告終,這場戰鬥本質上仍然是宣傳戰,那個總被印在T恤上的格瓦拉曾經說「在外國記者,尤其是美國記者面前的表現,對我們來說比軍事勝利更重要。」卡斯特羅上台後迫使其他反塔部隊放下武器,控制警察與軍隊,取消政治派別,創立類似於希特勒授權法的「共和國基本法」,推遲大選,靠近蘇聯。並接受了蘇聯的武器與顧問,以及蘇聯特色的大清洗。接下來是豬灣入侵與導彈危機略過。在蘇聯的支持下,卡斯特羅一干就是四分之一個世紀,他裝扮成一個受壓迫的鬥士並受到了美國一些「進步人士」的推崇,許多自由派的幻想一度編織在斯大林身上,現在轉向了卡斯特羅。而普通的古巴人不這麼認為,60年代有100萬古巴人逃離卡斯特羅的統治,1980年有15萬政治難民,1981年約1/5的古巴人在流亡。在卡斯特羅執政的漫長年月里,古巴人均年增長率是-1.2%,1970年開始,古巴就從最富有的國家之一變成了最窮的國家之一,比牙買加,多米尼加,哥倫比亞,墨西哥還窮。
當然,從1965年到1990年,太平洋各國儘管相隔遙遠,但由於實行自由經濟,成為了世界主要貿易地區,由於政府開支擴大與濫發鈔票,智利五十年代後期起連年遭受20%以上通脹的打擊。在1970年的大選中,市場經濟的選票發生了分裂,最終社會主義的阿連德以三分之一的選票當選總統。與一般的社會主義英雄不同,阿連德懦弱且無能,他大搞民族主義運動,使智利孤立於她的貿易夥伴,阿連德的鬥士們並不准備接受智利constitutionalism的限制,他們建立了人民政權,要求摧毀議會,這種情形與1936年的西班牙驚人的一致,當時蘇聯扶持的西班牙「共和派」勢力壯大,他們的分裂與暴力傾嚮導致了內戰,最終弗朗哥將軍擊敗西共與蘇聯的「共和軍」,拯救了西班牙。此時的阿連德面臨革命黨派與日趨憤怒的中產階級的對立,一籌莫展,他單方面宣布延期償付外債,銀行取消信用貸款,資本流失,農場破產,糧食歉收,工廠被革命派佔領,開大會搞革命,放棄生產,黑市交易泛濫,革命派從1971年起偷運武器,次年進行暴力活動,他們的人數已經超越軍隊,
阿連德一會命令警察同左派分子作戰,一會又譴責軍隊。按照拉丁美洲的標準,智利在constitutionalism與國家穩定方面保持著格外優秀的記錄,然而1973年9月4日,他任命的奧古斯托·皮諾切特將軍發動聯合正變,阿連德死亡(被殺或是自殺),聖地亞哥屍體達到2796具,工人,農民拒絕幫助左派武裝作戰,左派「革命小分隊」草草結束戰鬥,這一切說明了他們幾乎沒有追隨者。皮諾切特將軍反對者貌似很多,在上台之初集中於國外,莫斯科指揮了這一場大合唱,批評大多集中在鎮壓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者方面,然而更重要的是皮諾切特做出了決定,阻止了阿連德的公有政策,而是像其他太平洋國家一樣,讓市場來調控經濟。有意思的是,除了日本以外的所有太平洋發達國家都曾被西方知識分子指責為dictator,政府是又多少人選出來的,這是一方面,同樣重要的是政府在多大程度上控制著人的生活。經濟與自由不可分割,市場經濟必然蠶食政治上的限制,這是泰國,台灣和韓國的經驗。皮諾切特將軍希望「將智利變成一個企業家的國度,而不是無產者的國度」。皮諾切特起用「芝加哥小子」來貫徹他的政策。他先後廢除了最低工資,取消了工會權利,將養老金體系,國有工業和銀行進行私有化改革。降低了部分稅收。 80年代被其他拉美國家普遍稱為「失去的十年」。相反,在皮諾切特治下的智利經濟保持了強勁且持久的增長。皮諾切特政府的經濟政策有三個主要目標:市場經濟,privatization,穩定通貨膨脹。世界銀行說智利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經濟有了好轉。」,八十年代中期,智利政府開始了第二輪的Privatization reform,它修改了之前的提高關稅政策,並賦予了中央銀行更大的權力。80年代中葉,智利的45%的人口依然生活在貧困線下,而到了1992年,智利的失業率下降到5%以下,每年的平均GDP增長率達到了6.2%。不能說的那年12月14日,埃爾文贏得了選舉勝利,並謹慎地堅持了前政府經受住考驗的政策,從此智利與西班牙,韓國等國一樣結束了磚制,步入了正軌。2006年12月12日,彼時四叔與我在南美旅行,皮諾切特將軍的葬禮在聖地亞哥舉行,有幸送皮爺一程,年少不經事,只知道現場烈日灼燒依然人潮湧動。很多年後想起那日,依舊潸然。
【kala的回答(211票)】:
不是很贊成上面幾位針對這個問題所持的戰爭催生進步的觀點,不談劑量即談藥效並不合適。
私以為,不是太少,而是太多。避開了兩次間斷的大戰,避開了連綿不絕的各種小戰么?連綿不絕的政變,動蕩的政局,此起彼伏的局部衝突,支離破碎的軍閥割據,一群爽在當下的大小獨裁者,連發展最基本的穩定因素都不具備,傷筋動骨卻沒法休養生息,改變的萌芽不是被戰火焚毀就是被一群貪婪的傢伙啃食殆盡,錯過了格局改變的最好時機,真看不出來他們有什麼不窮的理由。
【劉鵬程Sai.L的回答(68票)】:
不請自來!
再一次臭不要臉的嘗試終結此問題。
先說一下,題主的問題有輕微耍流氓嫌疑,你這樣的問法相當於把發達國家的產生和兩次世界大戰直接掛上了關係。但是事實上發不發達和在二戰中是被虐,還是虐人,或者是根本沒參與是沒有本質關係的。
所以我把你的問題理解為,為什麼整個南美洲到目前沒有出現發達國家?這樣你覺得滿意么?
如果你能接受這個提法的話,就請往下看,
這一個帶有比較性質的問題,首先是拿南美洲的國家和發達國家進行了對比,覺得南美洲國家混得都不如人家發達國家好,在承認了這個比較出來的差異後,追問這個差異產生的原因。所以,對比性質的問題,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對比著解答。
來我們先看個圖,國際上比較公認的發達國家和地區,(還真一個南美的都沒有)
按前面說的,想知道南美洲為什麼不行,就得找幾個行的和南美比一比,從比較中找問題,拿誰來比膩?按前面說的,想知道南美洲為什麼不行,就得找幾個行的和南美比一比,從比較中找問題,拿誰來比膩?
拿歐洲的比?不合適吧,歐洲歷史那麼長,雖說南美歷史也不短,但是之前的歷史在被殖民後基本上就算是斷了,所以和歐洲比不太合適,得出的結論不太能有說服力。
拿亞洲的比?「你是故意氣我膩么?」這個不合適的太明顯了,我就不細說了。(亞洲的殖民地特殊性非常多,比如,中日印都是半殖民地,香港,澳門是租借地,這裡感謝 @張勝超 同學提醒)
這樣就剩下北美洲和大洋洲,喲!您看這事鬧得,這最合適的在這膩。歷史上都一樣,有土著文明,大航海時期被發現,之後都被殖民。尤其是這美國,土著人種都一樣,離得也近,而且現在是公認的「一哥」,太好不過的參照物了。來吧,咱們這就開始吧!
被殖民國 被發現時間 宗主國
巴西 1500年 葡萄牙
阿根廷 1535年 西班牙
美國 1607年 英國
澳大利亞 1606年 英國
哎!看到這就有發現了,南美明顯的比北美被殖民的早,而且宗主國不同。這兩個混得不太好的各有各的主人,這兩個混到好的都是一個主人。那麼時間和宗主國哪個原因更重要膩?我們回去看看前面那個發達國家的名單,看看所有紅框圈出來的國家,甚至還包括一個黃框地區,都是什麼?全是英聯邦國家或者是曾經的英屬殖民地。進入名單中的有過被殖民和半殖民的全被我框出來了,一共是10個,和英國有關係的有7個。也就是說,現在世界上發達國家中有過被殖民歷史的有70%是英國殖民地。這麼大的概率里有沒有什麼必然性?南美洲沒有出現發達國家和沒被英國殖民過有沒有關係膩?
要我說有!有極大的關係,原因就在於葡萄牙,西班牙還有英國對殖民地的不同統治方式,決定了許多年後,這幾塊土地上人民面臨的不同社會發展程度。
你知道你們每次看我的答案的時候都是一臉不能相信!但是我真沒開玩笑,這個答案不是什麼地理,戰爭,物產這些直觀的因素,而是一個很主觀的東西,宗主國決定論!耐心一點,我保證我的答案你看完都不會失望的。
為了進一步證明我是對的,繼續上圖。
葡萄牙帝國殖民圖,
看到沒有,除了中國澳門,葡萄牙的殖民地有一個爭氣的么?巴西都算不錯的了!看到沒有,除了中國澳門,葡萄牙的殖民地有一個爭氣的么?巴西都算不錯的了!
西班牙帝國殖民圖,
看到沒有?這個比葡萄牙就強多了,比如現在的美國中部和西海岸,還有南義大利都是發達國家中的一部分了。對!不要驚訝,你沒看錯,我也沒寫錯,確實是南呆利!那時候呆利還沒統一,是個誰都能捏捏的軟柿子。
大英帝國殖民圖,
這回怎麼樣?除了我之前框出來的那幾個發達國家之外,剩下的比如南非,印度也都還拿得出手和巴西都是一水平線上的。這回怎麼樣?除了我之前框出來的那幾個發達國家之外,剩下的比如南非,印度也都還拿得出手和巴西都是一水平線上的。
看圖夠直觀了吧!能接受宗主國對於殖民地國家日後發展起決定性影響了吧!
關鍵在於宗主國的管理方式,
葡萄牙的管理方式,把殖民地直接指定給某個貴族,隨便你怎麼搞,掙到的錢按時繳稅就行。
西班牙的管理方式,在殖民地任命總督,搞的好繼續當總督,搞不好就換人,當然稅不能停。
英國的管理方式,地方自治,咱們做生意為主,凡事盡量商量著辦。
看到這很多對近代史特別了解的小夥伴可能還是不服氣,會說,這可不對。英國殖民地里可不都是地方自治的,比如印度,比如非洲很多國家就都不是。我的回答是,對!恭喜你,你發現了重點,但是我們一起想一想,不論是不同宗主國,還是同一個宗主國。為什麼對殖民地的管理方式選擇了這麼不同的方式膩?
我們把目光拉回到歷史中去,葡萄牙是近代史上第一個正兒八經跑出去找殖民地的國家,原因我們都知道,窮!太窮了,欠了很多錢,還不起,所以夢想在海外找到值錢東西回來買了錢抵債。所以仗著航海技術上還有點底子,就出門了。本來是打算去亞洲找香料回來賣,結果先是發現歐洲並帶回來了蔗糖和酒。(那個時候糖在歐洲是奢侈品)一下子就把錢還上了,還發了財。邊上西班牙全看在眼裡了,西班牙條件比葡萄牙好多了,人家組織的航海就更像模像樣。但是凡事有先來後到啊!兩個國家就簽了個協議,《托爾德西拉條約》
協議規定兩國將共同壟斷歐洲之外的世界,並特別將位於維德角群島以西300里格(約合1770公里或1100英里),大約位於西經46°37"的南北經線,為兩國的勢力分界線:分界線以西歸西班牙,以東歸葡萄牙。
所以大家可以看見,整個美洲基本上都是西班牙的,整個非洲和東方都是葡萄牙的。(當然後來英國人那些是從他們手裡搶的,或是去拿了原本他們搞不定的)
一開始,公平的講。這些殖民大帝國這最最早期,其實不是打算憋著壞去欺負人的。就是想繞過阿拉伯世界恢復和東方的正常貿易就行,這個就足夠暴利了。沒打算在殖民地燒殺搶掠。所以最早期的殖民地里,尤其是南美,葡西兩國到這的時候,當地的印第安人還是部落制的,由於南美很多地方物產太富饒,食物充足,印第安都不需要社會分工,社會組織結構極其的簡單。葡西兩國的人來了,出於好奇和喜歡葡西精巧的小玩意。他們很快就打成了一片。所以我們今天看南美全是混血,說明一開始他們之間是比較平等的,都拿對方當人看,互相通婚,繁衍。但是隨著早期這種最好搞定的殖民地都開發完了,就必須去啃一些硬骨頭,像南非,北美。由於物產和食物不那麼充足,當地的土著在社會的組織性和抵抗精神就很強了,雙方融合不到一起去。加之貿易帶來的暴利,讓殖民者從早期的單純也變得兇狠和殘暴,為了掙錢和掠奪資源是不惜殺人放火的。於是,我們看見南非,北美的的土著基本上不是被殺死就是別販賣和奴役。越往後的殖民地,混血的越少。都是白人在進行絕對的統治。這一特點在英國加入殖民地爭奪的時候尤為明顯。因為好搞定的都是葡西的,給英國剩下的都是硬骨頭。
所以整個殖民世界的第一次分野就產生了,以南美為代表的,由於人種構成以容易統治的混血為主,加上宗主國本身都是封建制的,所以就採用了分封制(葡萄牙)和總督制(西班牙)。而英屬殖民地因為主要管理者和組織者以大量的白人移民為主,你是白人,我也是白人。我作為殖民地從屬於宗主國可以,但是你不能奴役我。加之英國國內的政體在《權利法案》頒布之後是相對民主的,所以採用了殖民地自治。(英國也有總督,但是都是主要針對租借地和印度等半殖民)
這樣的話,最重要的原因,和產生一系統後面不同走向的根源出現了。概括來說就是,
南美都是絕對主導地位的白人統治者和被統治的混血人種二元分化的封建制結構,北美和澳洲形成的是白人移民形成的種植園主和工商業資本家構成議會——管理普通移民白人——奴役黑人和其它種族這種三元式的資本主義式社會結構。
只有抓著了這個點,才能解釋後來同是殖民地出身的各國,為什麼有的飛黃騰達成為發達國家,有的憋憋屈屈發展的很差。
咱們繼續往下看,首先是分封制的葡萄牙,王室因為力量太弱小,國力也不行。所以把殖民地封給貴族們,貴族們在殖民地上就像國王一樣,只要這塊土地上的所有經濟所得上繳給宗主國和教會加起來1/5(好像在大多數時間都是這個稅率,有特別懂這點的,請指教一下)的稅就行,剩下都是自己的。所以貴族們對殖民地的管理方式就是什麼值錢就拿什麼去賣,掙了錢就繳稅,剩下就享樂,不思進取。例如巴西,最早在巴西沒有發現任何在歐洲能值錢的東西,直到有人試著在這種甘蔗和榨糖。於是就一直一直賣糖,糖不值錢了。大家都傻眼,乾等著,直到後來能種煙,就一直一直種煙。諸如此類吧!完全就是管理水平極其底下,靠天吃飯。
其次是總督制的西班牙,西班牙海軍最初極強,國力也好。所以王室有能力嚴密控制殖民地,所以是總督制,派總督去,乾的好,大大的有賞,干不好,滾蛋的幹活。於是總督就有積極性經營殖民地。例如阿根廷,阿根廷一開始是產貴金屬尤其是白銀的,所以一直混的好,但是後來白銀被採的幾乎沒有了。於是總督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就得主動想辦法怎麼用這塊土地給王室掙錢,於是開始嘗試煙草,養牛等等。(提到阿根廷就順便說一下,西班牙被趕走之後,英國統治過阿根廷,但是由於白人少所以自治的基礎,還是沿用西班牙式的統治方式)你看這個,主動性就很明顯。殖民地的優勢就不想巴西那樣被浪費太多。
最後是英國的自治式,由於和宗主國地位相對平等,移民數量又多,所以在北美和澳洲,每一個白人都瘋狂的想著各種方式利用這塊土地去掙錢。這些殖民地的優勢被盡一切可能的挖掘。以美國為例,以北美十三洲為起點,土地算不上肥沃,物產也不如南美豐饒。但是這群殖民者為了掙錢,什麼辦法都想了,尤其是到後來,南方土地產出高,全都是種植園,賣奴隸,全世界搞各種值錢作物的種子來種地。北方一開始有資源,資源沒了搞工業。西部先淘金,金子沒了。大家就都當牛仔,主動去搞畜牧業。所以土地的潛能不僅沒浪費,還被完完全全的挖掘了。而且自治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這個產出物的售價是不一樣的,巴西和阿根廷產出的東西,在法理上講是歸屬宗主國最高統治者的,都是先拉到歐洲去,宗主國出面賣錢,賣了錢留下稅,剩下的歸領主或者是總督,總之這個錢迴流到社會當中的是少數。而北美和澳洲不一樣,在貨物出口的時候是相當於賣給宗主國的,這個東西多少錢是要討價還價的,而且賣了錢不是議會留著,是歸組織生產的種植園主和工商業主的,這個錢能迴流到社會當中去激發再生產的。
還有,由於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而不是葡西兩國,英屬殖民地直接就享受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種種好處,而葡西殖民地一直停留在資源和原材料供應上,本來由於管理方式就將雙方能力上拉開的水平在工業革命的促進下,進一步擴大成了不可跨越和追趕的鴻溝和壁壘。
在獨立運動和政權構建方面,最早期的統治手段和這種統治手段帶來的經濟結構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美國的獨立是因為什麼?直接原因就是不滿英國的稅收政策,搞出「波士頓傾茶事件」,是貿易爭端。而南美國家的獨立是因為什麼?是今天西班牙人來統治,後天荷蘭人又來,大後天法國人又來,天天提宗主國打仗,最後終於搞煩了,鬧清楚了一個事實,「這是老子自己家地盤,你搶來搶去,搶你妹啊!都給老子滾蛋!!!」
獨立之後的南美諸國往往陷入軍政府獨裁,左翼執政,民粹主義。禍根也都在經濟基礎上。沒有工業體系,沒有社會中間階層。除了統治者就是老百姓,不反覆獨裁就怪了。你看看中國,不論是朱元璋還是洪秀全,都是社會底層出身,在下面是民,上來就是王,可能不搞專制搞獨裁么?左翼也就是共產主義思潮可不是南美的特產物,那話怎麼說的?那是整個亞非拉美國家的通病,為什麼?都是下層人民,全民大多數人都是受剝削,受壓迫的。天生就喜歡聽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所以看看越共,看看紅色高棉,再看看南美。你就知道,問題不是左翼怎麼怎麼樣,問題是南美人民就是喜歡左翼的調調。還有民粹主義,有些南美國家比較幸運,議會啊,民主啊,搞的特別早,但是你看看這個社會構成,全是下層人民群眾,一定是會支持民粹主義的。想到就是怎麼把國家的錢分給每個人花,國家的好事全民共享。你要他們能接受暫時讓渡這些利益,優先拿這個錢去給國家搞發展,他是必然不能接受的。(曼德拉上台之後的南非就是這樣的,還有泰國,這不是南美獨有的)
所以,南美的一切亂象都是殖民地時期不同發展方向帶來的後果,這個後果又變成繼續惡化的原因,而不是說這些亂象就是南美不能好好發展的根本原因。
再說說題主提的那個問題,為什麼巴西和阿根廷都發了戰爭財,也躲過了戰爭,但是就是不能在戰爭期間超車。
那個時候整個南美就沒有像樣的工業體系和經濟基礎。這個錢要是給美國,會進入工業體系,製造成各種工業產品,賣錢——生產——賣錢。進入金融體系,就變成巨大的流動性,對社會生產產生優化資源配置的效果,不斷的利滾利,自我生長,自我複製。到了這片土地上,對不起,沒有工業也沒有金融。怎麼辦?不是進了統治者的腰包,就是大家分了拿去花了吧!!!
好在近些年來,南美幾個大國漸漸在經濟基礎的改造上有了成果,政治也隨之好轉。例如大家都稱道的智利,按新的發達國家標準算的話,智利已經入圍了。還有巴西,從軍人獨裁和平的向議會政治轉變。都是好現象。總之,越來越多的南美國家會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巴西鐵定比印度先進入就是了。畢竟上帝真的對南美不錯,資源那麼豐富。
我要說的基本上就是這樣了,有很多人喜歡看那種羅列種種直觀的戰爭啊,美國壓制自家後院啊,這些直接原因。但是我更喜歡從更深遠,更深刻的角度去剖析和了解原因。至於大家覺得孰優孰劣,我是不是終結了這個問題,那就看大家各自對歷史的了解和把握程度了。你可以不接受我的說法,但別跟我來什麼見仁見智這樣的和稀泥的話,看懂了就是看懂了,沒看懂就是沒看懂!
Ps.這個問題又一個宏觀的,「大歷史」性質的問題,才疏學淺,肯定有記得不對和寫得不周全的地方,請見諒。也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劉璞的回答(60票)】:
題主,首先,避開世界大戰與是否發達並沒有必然聯繫啊。
搬運我在為什麼拉丁美洲的國家不能像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那樣發展為發達國家?這個問題里的回答來答一下。
歷史:
美洲一開始都是殖民地,美國、加拿大作為英國殖民地,南美則為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地。
在剛發現美洲時,南北美並沒有什麽差距,美國剛立國時甚至還比不上富饒的阿根廷與巴西。
那麽,他們是從什麽時候開始拉開差距的呢?工業革命!在工業革命之前,出產金銀的拉美可是富得流油!但是呢,拉美的財富都被宗主國掠奪走,剩下的一部分,拉美也用來揮霍掉了,而沒有將資本轉化為生產力。
而到了工業革命時期,大航海給拉美帶來的財富差不多敗光了,而原來的宗主國也衰弱的不成樣子,英國的蒸汽機一開,美國人就給弄過去了,開始建立起工業體系來。
而拉美呢?巴西種種橡膠、咖啡玩的是單一的種植園經濟,出口的是原材料,進口的是工業製成品;在剪刀差的神奇作用下,怎麽能發展起來呢。隔壁的阿根廷,憑藉著得天獨厚的潘帕斯草原,玩起了大牧場放牧業!都是第一產業。
而美國已經跟著英國投身入波瀾壯闊的工業革命中去,將原本差不多的拉美諸國遠遠地甩在了後面!第二次工業革命,則美國成為了最大的贏家,而拉美,呵呵!
而兩次世界大戰,拉美都沒扮演什麽重要角色!沒有一個成為五大流氓國家之一!
冷戰又不站隊,冷戰的科技成果,自然也無福分享!
政治:
現代政治制度:一則為君主立憲,二為民住共和;而這兩種制度的源頭一個是英國,一個是美國!
美國1862年9月22日就已經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廢除了野蠻的奴隸制!而巴西1888年5月13日才廢除奴隸!相差了足足一代人!而在1776年7月4日北美洲十三個英屬殖民地就已經通過《獨立宣言》,擺脫英國殖民;而35年後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爾才第一次參加獨立的戰鬥;又晚了足足一代人!
雖然說好飯不怕晚,但拉美的政治制度還真算不上什麽好飯。
而且拉美諸國的政治制度,總是容易走極端!一會來個獨裁者,搞反動統治!一會又左翼上台,搞國有化。政治動蕩不安,國家怎麽能夠平穩發展。
人文:
與美國和加拿大的白人文化不同,拉美號稱種族大熔爐;世界各地來到新大陸的人種,稀里糊塗的混了幾百年;是又有白加黑又有黑黃配。
但是去美國的白人以英德後裔為主,而拉美白人則以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後裔為主;按矮大緊的說法:拉美白人骨子裡就留著祖上的懶血,熱情奔放有餘,而艱苦奮鬥的基因不足!這從歐債危機哪些國家叫苦不迭,哪些國家屹立不倒就可看出。
缺少奮鬥基因的人組建的國家,憑什麽乾的過能奮鬥的人組成的國家呢!
地緣:
跟美國做了鄰居,是拉美倒了八輩子血霉!美國視拉美為自家後院,不許他人染指。但美國又不想自家後院掘起個能跟自己叫板的小弟。於是對拉美使出了渾身解數:暗殺、戰爭、經濟控制、煽動政治運動等等!
拉美沒有在美國掘起前掘起,就註定了她的悲劇!
這點看天朝就可以看出!西有世界屋脊、茫茫大漠阻擋,東面、南面又臨海,中間又地肥水美,得天獨厚地緣優勢能阻擋強敵又有利於發展,加上中華民族骨子裡的勤奮、吃苦耐勞;我們率先強大,並在長久的時間裡獨霸東亞。
想一想,要是歷史上老毛子率先強大起來了,咱今天會過什麽日子。
所以周邊小國以及老毛子對中國的掘起這麽不善!誰也不願意跟一個需要仰望的大國做鄰居。
而拉美就這樣跟美國做了這麽久的鄰居,被壓制的不成樣子!
就這樣,外行之言,頗多不足,求中肯的批評與建議 !
【jyogan的回答(46票)】:
拉美國家只是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沒有被卷進去而已。
兩次世界大戰特別是二戰是讓各參戰國竭盡全力的戰爭。主要參戰國之間的決定性的戰鬥是幾千輛坦克數萬門大炮的會戰、幾十萬架戰機前仆後繼的空中絞殺、一萬多架飛機掩護數千條船隻一次送五十萬人跨海登陸、更大的一群航母去毀滅對方的一群航母、1300多艘能跨越大洋的大型艦船圍攻島嶼、一次出動300多架重型轟炸機去對方家裡逛街自帶數千挺重機槍教敵方戰鬥機做人的戰爭。拉美國家不是沒參與,這種級別的戰爭根本不就是他們想參與就參與得了的,它們只是因為隔著大洋,沒有像一些比較倒霉的國家一樣被當成戰場而已。
各國在戰後的經濟發展的速度上的不同,首要因素是自身達到過的成色,然後是內外部環境。世界大戰本身造成的傷害影響不大。德國跟日本戰前就很猛,幾個國家聯手能跟全世界對打幾年。二戰里雖然被美國毀天滅地的火力把國土洗了個遍,底子擺在那裡,給它倆十年就完成了重建,又過了十年就又回到了世界前三。德國一戰以後也一樣,戰敗國,各種限制加身,但好好發展了一些年頭,二戰一開始還是吊打身邊的國家。有能力的人就算遇上幾回挫折,還是有能力。
拉美國家成色一般,內外部條件一般,經濟發展也就一般般,不算差,但到不了發達國家的層次上。「中等收入陷阱」是「就這點實力」的好聽一點的說法。這是這些國家的底蘊決定的,和二戰里受沒受損失關係不大。
【shencm的回答(36票)】:
反對 @白墨 答案的最後兩段私貨
我知道這個答案也許看得人還沒有白墨的贊多,知道白墨有3萬關注、知乎協同編輯、專欄文章,而我只是一個頭像都沒有的知乎新用戶,但是錯的就是錯的,尤其是知乎這樣一個尊重知識和邏輯的社區。
上了乾貨就可以把所有懷疑、反對的評論刪除拉黑嗎?
上了乾貨別人的觀點就全是沒有邏輯和常識的嗎?
碼了上千字就可以在答案中加入文不對題的觀點嗎?
付不起責任就不要做事,經不起推敲就不要發表觀點。不想被評頭論足就不要開放評論。只想接受鮮花不想被扔雞蛋就好好答題。說別人小學生的時候你自己心智脫離小學生水平了嗎?
再窮也開心,是這樣開心的嗎?(巴西警察圍剿貧民窟)
再窮也餓不死人?2011年巴西還有1100萬人受飢餓困擾。再窮也餓不死人?2011年巴西還有1100萬人受飢餓困擾。
是,南美人民沒事狂歡狂歡上街鬧鬧一年就輕輕鬆鬆過去了。可是同一時間「裝大款」的東亞國家借著高儲蓄走出了中等收入陷阱。北美墨西哥跟南美民風類似,也挺悠哉,就是沒事想翻鐵柵欄進美國。債務危機說得輕鬆,通貨膨脹GDP縮水都是直接影響生活質量的。
拉美幾個國家人均GDP是比中國高,但是之所以成為反例,是因為扣掉通脹它們在這個水平徘徊數十年了。病樹與嫩苗,當然是嫩苗讓人充滿期待。
拉美接近發達國家的幾國出口些什麼?
秘魯:fish and fish products, copper, zinc, gold, molybdenum, iron, crude petroleum and byproducts, lead
阿根廷:Agricultural fodder, Soy and other oilseeds, Vegetable oils, Maize, wheat, and other cereals, Other crops, Gold, silver, gems, and geodes
歐美髮達國家出口什麼?
美國:
法國:法國:
某國:
哪國產業層次低一目了然。
再看老掉牙的朝鮮梗,殺人放火焚書坑儒搶出了世界前幾大銀行?搶出了前幾天剛在阿根廷交貨的通勤列車?某國確實有問題,但是題目問的是某國的問題嗎?不是的吧!
站在靠山吃山國家的立場批評辛勤工作的工業國沒有技術,代表懶散的民族批評勤奮努力者沒有素質,這是多大的勇氣與無知。
人家題主壓根沒問對某國怎麼看。
---------------------------------------------------------------------------------------------------------
南美並非沒有發達國家啊,智利基本就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了
反對戰爭促進催生髮展類答案
戰爭所做的只是改變資源配置,短期內將大量理論科學成就轉化為產品,是一種消耗儲備的行為,並不是科技發展本身
戰爭是會破壞大量資產的,對經濟來說是負面影響
二戰已經過去70年,當年參戰與否對後來的發展影響是比較小的
南美為什麼發達國家少?其實這並不是南美的獨特現象
亞洲發達國家多嗎?也就日新韓
非洲發達國家多嗎?一個都沒有
二戰之後完成工業化的國家一共也沒幾個
如果說南美為什麼沒有誕生亞洲四小龍這樣的新興經濟體的話
1、資源太豐富,光是靠銷售原始礦物就能獲得可觀的收入,工業化缺乏動力
2、政治太不穩定,三天兩頭政變,街頭政治盛行
3、文化上太歡樂,工作時間短儲蓄率低
還是傳統文化+殖民者帶來的制度參照影響比較大吧。
【林浩的回答(29票)】:
樓上,避開不直接參与戰爭肯定對經濟有好處的,樓上把戰爭當成經濟源動力什麼心態。問題應該歸結於拉美自身政治經濟的不穩定,拉美自身政局糟糕,各種獨裁政權,軍政權一個接一個,怎麼發展經濟。後來的切格瓦拉是怎麼產生的。常凱申說欲攘外必先安內,在這裡還是很有道理的。。
【jameslun的回答(14票)】:
「起初他們反對cp,我沉默了···後來他們把剩下的cp裝麻袋用直升機扔大海里,我也沒有站出來;終於智利成為了南美最清廉最富裕的國家。」
【熊大的回答(12票)】:
智利,巴西,阿根廷,啪啪啪,哪裡停過,切格瓦拉要去解放哥倫比亞,巴拉圭更是勇猛,把十分之九的男性拼掉了。這些國家用於發展的資金,最後都進了歐美軍火商兜里。
躲過戰爭,最後發達的,是美國,那是上帝的私生子。
【知乎用戶的回答(32票)】:
----------Update----------
樓上諸位,我不是在強調戰爭就是進步的原動力,也無意讚美它,戰爭因素當然也不足以作為解釋一國國力及政氵台現狀的全部理由,故所有討論僅旨在圍繞題主的提問本身。
另外,在國家層面,世界大戰與國內戰亂是完全不同的事物,兩者間根本不存在劑量關係。
兩次世界大戰(以及之後的冷戰)對各主要參戰國都有著深遠的影響,直至今日。首先就是各種民族、民主、民粹的覺醒與發展,再及此般的種種對一個國家及其國民後續的長期的塑造。這類影響的傳播方式,往往是先被少數人感知和捕捉,再由其加工後推及國家與民族,就像是我們所在的失序的時代催生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各種名家名段,然後這些人和他們的段子再來激勵我們尋找秩序、凝聚力量。當然,其最終結果的對錯與優劣,是另一個複雜的問題,並非是戰爭一定是有積極影響的。
所以,我沒有拔高或美化它。
----------Original----------
不得不說,戰爭對種群和國家而言都像是一個淬火的過程。沒經歷過,就等於是比別國少了某種滌盪、鑄造和積澱,對眼下及未來的理解與思考也永遠差著一步。
同時,無論是人還是政權,都是經驗主義者。我們只相信自己親身體驗過的,只遵從被自己證明有效的,卻難以真正從別人的經歷中汲取經驗和智慧。
所以南美才是南美,自己既未曾經歷過,也無法無中生有地去模仿經歷者的成長。
【twopan的回答(22票)】:
建議看2014.7.11期的曉松奇談,那裡邊差不多都講到了。 http://www.iqiyi.com/v_19rrhk5ah8.html?msrc=6_55_97
【jacklee的回答(11票)】:
專門來回答就為了反對 @Perry Song ,
1、智利使用的是休克療法,後來俄羅斯也使用了休克療法,效果大不同。智利的成功,這個方法不一定是關鍵,豐富的資源、不大的人口規模、關稅和利率政策說不定才是?俄羅斯不具備智利的條件,所以失敗了,中國一樣不具備。
2、20世紀死的人資本主義殺得不比社會主義少。
沒有絕對的對錯,如果有什麼絕對的,那就是變化。無論什麼方法主義,都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隨時而用,隨時而變。一開始對某種方法或者主義推崇,立刻就會變成拘泥和僵化。中國成不了智利,沒那麼多資源。中國這三十年乾的不錯,如果現在改弦更張,搞休克療法,智利不會是我們的結果,俄羅斯倒是榜樣。
你立場太堅定,喪失了靈活性,思路和原教旨主義者差不多。無論是伊斯蘭的原教旨主義者,還是社會主義的原教旨主義者,給他們的國家帶來的都是災難。你以為資本主義的原教旨主義會例外嗎?
最後,所有太激進的主義都走到了極端,要殺人的激進主義更是,比如你這樣的。
【知乎用戶的回答(11票)】:
斯賓格勒持有歷史相對論,
他主張,
歷史哲學要從每一種歷史文化的特徵中間,概括出來人類文明,尤其是世界的歷史形態。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先生繼承了斯賓格勒的文化形態學說,
他提出了,
文明的起源,來源於對困難環境的應戰。說的是,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其實是當人類面臨著自然的各方面的挑戰的時候,比如說環境的變遷,戰爭的洗禮,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湯因比先生這一種「挑戰與應戰的理論」.
我想這不能夠解釋所有問題,但能解決部分問題。
【Wilsonchen的回答(7票)】:
因果倒置了。
因為沒有發達國家,才避開了世界大戰。
南極洲不也避開了?
【知乎用戶的回答(22票)】:
這個問題很有誤導性,想了五分鐘才想通問題在哪。
這就好像問:班上倒數3名同學那麼努力,上廁所都在看書,為什麼至今仍沒進前3名?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全球共有224個國家和地區,發達國家僅佔32個,比例為14.28%.
發達國家頭銜十分稀少,就像一個年級總共224人,你需要排到前32名才有機會稱為發達國家。
32名開外的,包括中國、俄羅斯。亞洲、非洲和拉美的絕大多數國家都不是發達國家。
值得分析的問題是,為什麼日本和新加坡、韓國作為亞洲的例外,成為了發達國家?
對此,中國經濟學者研究已有很多。
附:2005年世界發達國家新名單(括弧是按名義匯率計算的人均GDP):
原有的發達國家(共24國):
歐洲(18國):盧森堡(69,056) 挪威(53,465) 瑞士 (49,246) 愛爾蘭 (46,335) 丹麥(45,015) 冰島 (44,133) 瑞典 (38,451) 英國 (36,977) 奧地利 (35,861) 荷蘭(35,393) 芬蘭 (35,242) 比利時 (34,081) 法國 (33,126) 德國 (33,099) 義大利 (29,648) 西班牙 (24,627) 希臘 (18,995) 葡萄牙 (16,658)
美洲(2國):美國(42,076) 加拿大 (32,073)
亞洲(2國): 日本 (36,486) 新加坡 (25,176)
大洋洲(2國):澳大利亞(29,761) 紐西蘭(23,276)
新增的發達國家(8國):
塞普勒斯(19,008) 巴哈馬(18,190) 斯洛維尼亞(17,660) 以色列(16,987) 韓國 (14,649) 馬爾他(13,144) 匈牙利(10,896) 捷克(10,708)
【小飛俠Fly-Guo的回答(7票)】:
更新。
1、先扯下個人對於戰爭的看法。
戰爭因素在一國甚至某區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扮演任何必然關係。也就是說某些國家或區域的確因為戰爭而富裕、發達,而某些國家的富裕與發達跟戰爭沒有毛線關係!作為歐洲移民延續下來的國家,如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甚至還有歐洲一度最為富有的國家冰島,他們基本沒有參與太多戰爭。他們的富有更多來自於地廣人稀的資源配置和嫁接自英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民主政體。我們再來看看所謂的因戰爭而強盛的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或者還可以算上中國,他們真的是因為戰爭而發展起來么。當然不是,日德發動的各類戰爭本質上都是國內經濟需求和國際政治需求的產物。爭霸戰爭源於資源的爭奪和一國實力的變遷。日德並未戰敗而衰落,而英國反而因勝利而衰落,這箇中原因有待探究,這裡無法詳述。而美國可以說是大發戰爭財,同時也是成功躲開世界大戰摧殘的國家。美國的強大原因太多,但是絕非戰爭所致。中國在某種程度上更是戰爭的受害者,戰爭讓中國接連錯失了多次跟上世界科技和經濟大潮的機會。而且中國的發展現在無法定論,因為有太多不確定性(這個大家懂的)。當然,戰爭在早期國家和市場出現與完善方面曾經做出巨大貢獻,西歐崛起某種程度上是西歐激烈的戰爭帶來的副產品。戰爭促使國家機器(財稅制度、軍事武器、官僚體制等)和科技的發展與完善,這也是西歐能夠在長期落後東方的情況下在數個世紀內趕超東方的部分原因。而反觀中國,明朝後死氣層層,社會超級穩定,競爭(戰爭是其一)缺失,直到西方入侵。中國古代最接近西歐崛起初期的時代正是百花齊放、諸侯爭霸的春秋戰國時期。具體資料可參考北大朱天飆所寫的《比較政治經濟學》第一章。
2、再次重申對於本問題的理解。拉美諸國的發展結果深深地受制於其歷史遺產、國內製度結構及國家政策。拉美和曾經的東亞四小龍(甚至包括目前的中國)常常為經濟學家和政界人士所對比。或許我們應該問問拉美諸國在擁有如此好的環境和機遇時為什麼沒能像東亞國家(地區)那樣持續地發展下去,發展出強大的工業基礎和國際競爭力?
……………………:::………………………………
補充幾點:
1、歷史原因。大家不要忘了拉美大部分國家都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亞洲地區除了日本韓國等少數幾個國家地區大部分依然貧困,甚至戰亂。大種植園經濟模式和軍事獨裁統治方式長期盛行。英國造就了民主和工業化的美國,而政治和經濟上遠落後英國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只能是留下一個爛攤子。
2、過度依賴外資的發展方式,區別於亞洲國家高儲蓄高投資。深受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的重創。
3、經濟自由化進程過快,華盛頓共識的主要受害者。深陷中等收入陷井而無法自拔!
至於遠離戰爭,這本身是一種極佳的外部環境,但是拉美大部分國家未能有效地利用這種機會。由於殖民主義歷史,拉美國家獨立後,民族主義盛行,這部分促成長期依靠進口替代戰略,通過農作物出口支持工業產品進口,發展自己的替代性工業,但是這種模式一來深受國際農作物市場價格波動影響,二來產生諸多低效和腐敗行為,工業化之路並不順利。反觀亞洲的日本、韓國、新加坡和台灣,他們主要採用出口導向戰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比較好的發揮了自身的比較優勢,同時本身比較好的處理了金融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經濟發展和民主轉型等核心問題。
原文地址:知乎
推薦閱讀:
※秘魯菜和中餐是不是很像?為什麼?
※在很少華人(<0.5%)的非英語國家生活是是怎樣一番體驗?
※太平天國滅亡後,3萬殘軍跑到南美洲幹了什麼?
※馬鈴薯:從南美洲到火星的奇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