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對教義的誤會(三)

 為什麼人生不徹底不永久而有苦痛呢?佛說一定有苦痛的原因存在,知道了苦的原因,儘力把苦因消除,才可得到徹底圓滿的安樂。學佛的應照佛所指示的方法去修學,把這不徹底不圓滿的人生改變過來,成為一個究竟圓滿的人生。這個境界,佛法叫做常樂我凈。

  常是永久,樂是安樂,我是自由自在,凈是純潔清凈。四個字合起來,就是永久的安樂,永久的自由,永久的純潔。佛教最大的目標,是將這苦的人生改變過來,造成永久安樂自由自在純潔清凈的人生。常樂我凈的境地,即是絕對的最有希望的理想境界,是人生不懈追求的目標,是人生的真正意義。

  雖然,學佛的不一定能夠今生達到這光明的頂點,但知道了這個道理,確是好處無邊。如一般人在困苦的時候,還知努力為善,等到富有起來,一切都忘記,只顧自己享福,糊糊塗塗走向錯路。學佛的,不只在困苦時知道努力向上,就是享樂時也隨時留心,因為快樂不是永久可靠,不好好向善努力,很快會墮落失敗的。人生是苦,可以警覺我們不至於專門追求享受而走向錯誤的路,這也是佛說人生是苦的一項重要意義。

  有人說,"為什麼佛法說每個人都在受苦?我就很幸福。"當世尊談到"苦"時,他並非簡單指那種表面的問題,比如肉體的疾病和傷害、物質生活的窮困。我們說我們很幸福,但是如果我們更近一步檢查我們的"幸福"時,我們會發現,在我們的心中仍然有足夠多的不稱心。"心"自身那種難以滿足的本質恰恰就是"苦"。

  某一種事物,不管你得到多少,這也決不會令你得到滿足。這種無休無止的慾望,就是苦。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僅就我們不能夠控制自心,就是心理的苦;實際上,這比許多種身體的痛苦都更糟糕。因此,當佛法中談到苦時,比起生理的層次,它更強調的是心理的層次,而這正是為什麼在實際術語當中,佛教的教法基本上是實用心理學。佛法在心理層次,教誨人們苦的本質,和滅苦的方法。

  恆久的滿足,是來自你的心,從你的內部而來。你的主要問題,是你不受控制的、無法滿足的心,這種心的本質,就是"苦"。心理的焦慮是苦,不滿足也是苦。痛苦是產生於慾望、眷戀、仇恨、驕傲、妒忌、缺乏分辨等等,以及那些擾亂人的精神使其混亂和不安全的狀態、各種外在因素和心理因素。實際上,理解苦的各種微妙的層次是非常重要的。

(三)「出世」。佛法說有世間,出世間,可是很多人誤會了,錯誤地以為世間就是我們住的這個世界,出世間就是到另外什麼地方去。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就是出了家也在這個世界。得道的阿羅漢、菩薩、佛、都是出世間的聖人,但都是在這個世界救度我們,可見出世間的意思,並不是跑到另外一個地方去。

  那麼佛教所說的世間與出世間是什麼意思呢?世的意思就是有時間性的,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不斷地變化,有到沒有,好到壞,都是一直變化,變化中的一切,都叫世間。世還有蒙蔽的意思,一般人不明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不知道生從什麼地方來,要怎樣做人,死了要到哪裡去,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宇宙的本性,糊糊塗塗在這三世因果當中,這就叫做「世間」。

  怎樣才叫出世呢?出是超過或勝過的意思,能修行佛法,有智能,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理,心裡清凈,沒有煩惱,體驗永恆真理就叫「出世」。

  世間日常所能引起的憂、怒、悲、恐的事,凡人受了就是苦惱,而在佛看來太不值得。佛以空性的般若智慧照見五蘊的空相,透徹了煩惱之所由來——把世間虛幻的現象誤為真實,佛已經明了世間的種種都如幻影,轉瞬消逝,另一方面有了正確的認識,他知道了,體會了,超世間的真快樂——真如本性,相形之下世俗所引起的不安就太不足道,因此脫離各種外在的苦厄,超越各種煩惱和痛苦。

  佛法認為世事的不常不永恆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凡是因緣生的東西,都是虛妄不實,和合而成,或時刻變化的,流轉的。我們將此理觀察清楚,就可以不固執,不隨著流轉。取消了這些執著流轉的心念,便可將心念證入(體會到)真實境內而得到真如,真常,極快樂,極安靜,極平穩,極坦然,無掛無礙,自由自在,消除一切煩惱,痛苦,恐怖,得到最大解脫的崇高內心境界,這就叫作出世,或超世間。

  明此真理,更進而體證此超世間的理。一經體證得到以後,則對世間之萬事萬物不去執著較真,自生自滅,不動我心了。惟其如此,則煩惱的解除是可能的,徹底的,究竟的,所發生的內心的真快樂,也是永恆的。

  所以出世間,是要我們修學佛法,提升生命境界,從凡夫達到聖人,並不是叫我們跑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不了解佛法出世的意義的人,誤會佛教是逃避現實,因而引起不正當的批評。

推薦閱讀:

吃山藥搭配錯誤會對身體有危害
給婆婆買葯治病 媳婦好心遭誤會
有「花」就是花茶? 這誤會忒大了!
「我能改變他」,是愛情里最大的誤會
盤點全球最讓人哭笑不得的「誤會」

TAG:誤會 | 教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