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十條標準

心理健康的十條標準

魏繼珍

一.周期節律性。人的心理活動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著自己內在的節律性,比如白天思維清晰,注意力集中,適於工作;晚上能正常進入睡眠,以便養精蓄銳。如果一個人到了晚上就睡不著覺,那表明其心理活動的固有節律處在紊亂狀態。

二.意識水平。意識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為客觀指標。如果一個人不能專註于思考問題,思想經常開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現工作上的差錯,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了。

三.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圍環境影響,從而引起情緒的波動和思維的動搖,有時表現為意志力薄弱。他們的情緒和思維很容易隨環境變化,精神活動有不太穩定的特點。

四.心理活動強度。這是指對於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種強烈的精神打擊出現在面前,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遺留下後患,可能因為一次精神刺激而導致反應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強的人雖有反應但不致病。

五.心理活動耐受力。這是指人的心理對於現實生活中長期反覆出現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這種慢性刺激雖不似一次性的那樣強大劇烈,但卻久久不易消失,幾乎每時每日都纏繞著人的心靈。

六.心理康復能力。由於人們各自的認識能力不同、經驗不同,從一次打擊中恢復過來所需要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恢復的程度也有差別。這種從創傷刺激中恢復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稱為心理康復能力。

七.心理自控力。情緒的強度,情感的表達,思維的方向和過程都是在人的自覺控制下實現的。當一個人身心十分健康時,他的心理活動會十分自如,情感的表達恰如其分,詞令通暢,儀態大方,既不拘謹也不放肆。

八.自信心。一個人是否有恰當的自信心是精神健康的一種標準。自信心實質上是一種自我認知和思維的分析綜合能力,這種能力可以在生活實踐中逐步提高。

九.社會交往。一個人與社會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標誌著一個人的精神健康水平。當一個人嚴重地、毫無理由地與親友斷絕來往,或變得十分冷漠時,就構成了精神病癥狀,叫做接觸不良。如果過分地進行社會交往,也可能處於一種躁狂狀態。

十.環境適應能力。環境就是人的生存環境,包括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工作性質、人際關係等等。人不僅能適應環境,而且可以通過實踐和認識去改造環境。

將這10條標準綜合起來考察,就可以看出一個人心理健康水平。衡量心理健康可以用體驗標準、操作標準和發展標準。

體驗標準是指以個人的主觀體驗和內心世界為準,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當的自我評價。

操作標準是指通過觀察、實驗和測驗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動的過程和效應,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個人心理活動的效率和個人的社會效率或社會功能(如工作及學習效率高,人際關係和諧等)。

發展標準著重對人的心理狀況進行時間縱向(過去、現在與未來)考察分析(而前兩種標準主要著眼於橫向,考慮一個人的精神現狀)。發展標準指有向較高水平發展的可能性,並且有使可能性變成現實的行動措施。

推薦閱讀:

從內心的聲音中尋找靈魂
很年輕就患有慢性病是種怎樣的體驗? ?
好書推薦:《圖解心理操縱術》
讀懂身邊人:刻在臉上的心理地圖
心理諮詢中的空椅子技術詳解

TAG:心理健康 | 健康 | 心理 | 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