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考綱中基,中診,中藥內容解析

一、緒論

1,中醫學的基本概念。

2,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黃帝內經》《難經》 《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對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義。歷代著名醫家對中醫學理論的充實和發展。金元四大家,溫病學派的主要貢獻。

3,中醫學的基本特點(1)整體觀念:機體自身的整體性,內外環境的統一性,以及在中醫學生理、病理、診法、辨證和治療等方面的體現。(2)辨證論治:證的概念,辨證與論治的含義及其相互關係,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的含義及運用。二、精氣、陰陽、五行

1,精氣學說

(1)精氣的基本概念。

(2)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精氣是構成宇宙的本源,精氣的運動與變化,精氣是天地萬物相互聯繫的中介,天地精氣化生為人。

(3)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對精氣生命理論構建的影響、對整體觀念構建的影響。

2.,陰陽學說

(1)陰陽的概念及事物陰陽屬性的相對性。

(2)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陰陽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長平衡、相互轉化的含義及其在自然界、人體生理病理上的體現。

(3)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用於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3,五行學說

(1)五行的概念。

(2)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屬性的推演與歸類,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說明自然界的變化與臟腑形體官竅的聯繫,五髒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係,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與傳變,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三、藏象

1.藏象的概念。

2.藏象學說形成的基礎及主要特點。

3.五髒的共同生理特點,心、肝、脾、肺、腎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六腑的共同生理特點,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5.奇恆之腑的共同生理特點,腦、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五臟、六腑、奇恆之腑的區別。

7.五臟與志、液、體、竅、時的關係。

8.臟腑之間關係:臟與臟之間的關係,臟與腑之間的關係,六腑之間的關係。

四、精氣血津液

1,精(1)人體之精的概念。(2)人體之精的生成。(3)人體之精的功能。

2.,氣(1)氣的概念。(2)氣的生成。(3)氣的生理功能。(4)氣機、氣化的概念。(5)氣的升降出入及其在人體生理活動中的體現。(6)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的概念、組成、分布與主要功能。

3.血(1)血的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功能。(4)血的運行。

4.津液(1)津液的概念。(2)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3)津液的功能。

5.精氣血津液之間的關係(1)精和氣的關係:精氣互生互化。(2)精和血的關係:精血互生互化。(3)氣和血的關係: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血為氣母。(4)氣和津液的關係:氣能生津,氣能行(化)津,氣能攝津,津能載氣。(5)血和津液的關係:津血同源。

五、經絡

1,經絡的概念及經絡系統的組成。

2.,十二經脈的名稱、循環走向與交接規律、分布規律、屬絡表裡關係及流注次序。

3.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

4.奇經八脈的含義、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5.經別、別絡、經筋、皮部的概念及生理功能。6.經絡的生理功能及經絡學說的應用。

六、體質

1,體質的概念。

2,體質學說的應用。

七、病因與發病

  1. 病因(1)中醫學病因分類。(2)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的共同特點。(3)六淫各自的性質及其致病特徵。(4)癘氣的概念及致病特點。(5)七情內傷的概念及致病特點。(6)飲食失宜的致病特點及病理表現。(7)勞逸損傷的致病特點及病理表現。(8)痰飲、淤血、結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點

2.發病機制(1)邪正與發病。(2)內外環境與發病的關係。(3)發病的類型。

八、病機

1,病機的概念。

2.邪正盛衰病機(1)邪正盛衰與疾病的虛實變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真虛假實,真實假虛;由實轉虛;因虛致實;虛實夾雜等病機的概念、特點、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2)邪正盛衰與疾病的轉歸:正勝邪退,邪勝正衰,邪正相持,正虛邪戀,邪去正不復。

3.陰陽失調病機(1)陰陽失調病機的概念。(2)陰陽失調病機的內容:陰陽偏勝、陰陽偏衰、陰陽互損、陰陽格拒、陰陽亡失等病機的概念、特點、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4.氣血失常病機(1)氣血失常病機的概念。(2)氣血失常病機的內容:氣的失常:氣虛、氣機失調(氣滯、氣逆、氣陷、氣閉和氣脫);血的失常:血虛、血瘀、血熱、出血;氣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調:氣滯血瘀、氣不攝血、氣隨血脫、氣血兩虛、氣血不榮經脈等場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5.津液代謝失常病機(1)津液代謝失常病機的概念。(2)津液代謝失常病機的內容:津液不足,津液的輸布、排泄障礙,津液與氣血的功能失調,津停氣阻、氣隨液脫、津枯血燥、津虧血瘀等病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6.內生「五邪」病機(1)內生「五邪」病機的含義。(2)內生「五邪」病機的內容:風氣內動(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風動、血虛生風、血燥生風)、寒從中生、濕濁內生、津傷化燥、火熱內生等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7.經絡病機(1)經絡病機的概念。(2)經絡病機的內容:經絡氣血偏盛偏衰、經絡氣血逆亂、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經絡氣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現。

8.臟腑病機(1)臟腑病機的概念。(2)五髒的明陽氣血失調:心陽心氣的失調、心陰心血的失調,肺氣的失調、肺陰的失調,脾陽脾氣的失調、脾陰的失調,肝氣肝陽的失調、肝陰肝血的失調,腎的精氣不足、腎的陰陽失調等病機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3)六腑功能失調病機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4)奇恆之腑功能失調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九、防治原則

1,預防(1)未病先防。(2)既病防變。

2.,治則(1)治則的概念、治則與治法的關係。(2)治病求本的含義及意義。(3)正治與反治的含義及其適應範圍。(4)標和本的含義,治標與治本的運用方法及其適應範圍:急則冶其標,緩則治其本,標本兼治。(5)扶正與祛邪的基本概念、適應範圍及其應用原則和方法。(6)調整陰陽:調整陰陽的概念和原則,損其偏盛的基本方法及其適應範圍,補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適應範圍。「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陽中求陰」,「陰中求陽」等法則的含義及應用。(7)調整臟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則和方法。(8)調理氣血的基本原則和方法。(9)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義及其運用。

2中診也毋需考綱,認真看書不著慌

(一)、緒論1.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診法、辨證、辨病、病案書寫。2.中醫診察疾病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內,見微知著,以常達變。3.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原則:整體審察、四診合參、病癥結合。

(二)、望診

1,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亂的表現與臨床意義。

2.,望色:常色、病色的概念、特徵及臨床意義,五色的臨床意義。

3.望形體:強、弱、胖、瘦的表現與臨床意義。

4.望姿態:常見異常姿態的表現與臨床意義。

5.望頭面、五官、頸項:頭面、五官及頸項的常見異常表現與臨床意義。

6.望軀體與四肢:胸脅、腹、腰背部及四肢的常見異常表現與臨床意義。

7.望二陰:前陰、後陰的常見異常表現與臨床意義。

8.望皮膚:常見皮膚色澤、形態的異常表現與臨床意義。

9.望排出物:痰、涎、涕、嘔吐物、大、小便的顏色、質地、量的異常變化與臨床意義。

10.望小兒食指絡脈:望食指絡脈的方法,常見食指絡脈的異常變化的臨床意義。

11.望舌:舌診的原理與臨床意義,舌診的方法和注意事項,正常舌象的特徵及其生理變異,望舌質(舌神、舌色、舌形、舌態、舌下絡脈)的內容及其臨床意義,望舌苔(苔質、苔色)的內容及其臨床意義,舌質和舌苔的綜合分析。

(三)、聞診

1,聽聲音:音啞與失音、語聲重濁、譫語、鄭聲、獨語、錯語、狂言、言謇、喘、哮、氣短、咳嗽、嘔吐、呃逆、暖氣、太息、噴嚏及腸鳴的特徵與臨床意義。

2.,嗅氣味:病體與病室異常氣味的臨床意義。

(四)、問診

1,主訴、現病史、既往史、個人生活史與家族史。

2.,問寒熱:寒、熱的含義,惡寒發熱、但寒不熱、但熱不寒及寒熱往來的概念、表現類型與臨床意義。

3.問汗表證辨汗:表徵無汗與有汗的臨床意義。里證辨汗:自汗、盜汗、大汗、戰汗、的表現特徵與臨床意義,里證無汗的臨床意義。局部辨汗:頭汗、心胸汗、半身汗、手足心汗及陰汗的表現特徵及其臨床意義。

4.問疼痛疼痛的性質:脹痛、刺痛、、冷痛、灼痛、重痛、酸痛、悶痛、絞痛、空痛、隱痛、竄痛、固定痛、掣痛的表現特徵及其臨床意義。疼痛的部位:頭痛、胸痛、脅痛、胃脘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和周身疼痛的表現類型及臨床意義。

5.問頭身胸腹不適:頭暈、胸悶、心悸、脅脹、脘痞、腹脹、身重、麻木及乏力的表現特徵及其臨床意義。

6.問耳目:耳鳴、耳聾、目痛、目眩、目昏和雀盲的表現及其臨床意義。

7.問睡眠:不寐與多寐的概念、表現類型與臨床意義。

8.問飲食與口味口渴與飲水:口不渴、口渴多飲、渴不多飲等的表現特徵及其臨床意義。食慾與食量:食慾減退、厭食、多食易飢、飢不欲食及偏嗜食物等的表現特徵及其臨床意義。口味:口淡、口苦、口甜、口酸、口咸、口澀和口黏膩的表現特徵與臨床意義。

9.問二便大便:便次、便質及排便感異常的表現類型及其臨床意義。小便:尿次、尿量及排尿感異常的表現類型及其臨床意義。

10.問婦女月經:月經異常的表現及其臨床意義。帶下:帶下異常的表現及其臨床意義。

11.問男子:陽痿、陽強、遺精、早泄的表現特徵及臨床意義。

12.問小兒:出生前後情況,預防接種史,傳染病史,發病原因。

(五)、切診

1,脈象形成的原理,診脈的臨床意義。

2.,脈診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項。

3.脈象要素,正常脈象的特徵及生理變異。

4.28脈的脈象特徵及其臨床意義。

5.相兼脈的概念及臨床意義。

6.脈症的順逆與從舍。

7.按胸脅、脘腹、肌膚、手足、腧穴的內容與臨床意義。

(六)、八綱辨證

  1. 陰陽(1)陰證和陽證的概念與臨床表現。(2)陰虛證和陽虛證的概念、臨床表現與證候分析。(3)亡陰證和亡陽證的臨床表現和證候分析。

2.表裡(1)表證、里證、半表半里證的概念、臨床表現和證候分析。(2)表裡同病、表裡出入的表現類型及機理分析。

3.寒熱(1)寒證和熱證的概念、臨床表現和證候分析。(2)寒熱轉化、寒熱錯雜、寒熱真假的表現類型及機理分析。

4.虛實(1)虛證和實證的概念、臨床表現和證候分析。(2)虛實轉化、虛實錯雜、虛實真假的表現類型及機理分析。

(七)、病因辨證風淫證、寒淫證、暑淫證、濕淫證、燥淫證、火淫證的概念、臨床表現,證侯分析。

(八)、氣血津液辨證

1.氣虛證、氣陷證、氣脫證、氣滯證和氣逆證、氣閉證的概念、的臨床表現和證候分析。2.血虛證、血瘀證、血熱證、血寒證的概念的臨床表現和證候分析。3.氣虛血瘀證、氣滯血瘀證、氣血兩虛證、氣不攝血證和氣隨血脫證的概念、臨床表現和證候分析。4.津液不足證的概念、臨床表現和證候分析。5.痰證、飲證、水停證、內濕證的概念、的臨床表現和證候分析。

(九)、臟腑辨證

  1. 心與小腸病的病證:心氣虛證、心陽虛證、心阻暴脫證、心脈痹阻證、心血虛證、心陰虛證、心火亢盛證、痰蒙心神證、痰火擾神證、小腸實熱證的概念、臨床表現和證候分析。

2..肺與大腸病的病證:肺氣虛證、肺陰虛證、風寒束肺證、風熱犯肺證、燥邪犯肺證、肺熱熾盛證、痰熱壅肺證、痰濕阻肺證、大腸濕熱證、腸燥津虧證、大腸虛寒證的概念、臨床表現和證候分析。

3.脾與胃病的病證:脾氣虛證、脾虛氣陷證、脾陽虛證、脾不統血證、寒濕困脾證、濕熱蘊脾證、胃陰虛證、胃氣虛證、胃陽虛證、胃火熾盛證、食滯胃脘證的概念、臨床表現和證候分析。

4.肝與膽病的病證:肝血虛證、肝陰虛證、肝鬱氣滯證、肝火熾盛證、肝陽上亢證、肝風內動證、肝膽濕熱證、寒滯肝脈證、膽郁痰擾證的概念、臨床表現和證候分析。

5.腎與膀胱病的病證:腎精不足證、腎陰虛證、腎陽虛證、腎氣不固證、腎虛水泛證、膀胱濕熱證的概念、臨床表現和證候分析。

6.臟腑兼證的概念:心腎不交證、心腎陽虛證、心肺氣虛證、心脾兩虛證、心肝血虛證、肺脾氣虛證、肺腎陰虛證、肝腎陰虛證、肝火犯肺證、肝鬱脾虛證、肝胃不和證、脾腎陽虛證的概念、臨床表現和證候分析。

(十)、其他辨證方法

  1. 六經辨證: 六經辨證的概念,太陽病證、陽明病證、少陽病證、太陰病證、少陰病證、厥陰病證的概念、臨床表現與證侯分析,六經病證的傳變形式。

2.衛氣營血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的概念,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的概念及其臨床表現與證侯分析,衛氣營血病證的傳變形式。

3.三焦辨證:三焦辨證的概念,上焦病證、中焦病證、下焦病證的概念及其臨床表現與證侯分析,三焦病證的傳變形式。3中藥本在計劃內,多背五十不覺累

下列臨床常用中藥的藥性、功效、主治病證、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鑒別要點。

(1). 解表葯:麻黃、桂枝、紫蘇葉、生薑、防風、荊芥、香薷、羌活、白芷、細辛、蒼耳子,薄荷、牛蒡子、蟬蛻、桑葉、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蔓荊子。

(2). 清熱葯:石膏、知母、梔子、天花粉、蘆根、夏枯草、決明子,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苦參、白鮮皮,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魚腥草、射干、山豆根、白頭翁、大青葉、板藍根、青黛、貫眾、重樓、土茯苓、熊膽粉,生地黃、玄參、牡丹皮、赤芍、水牛角,青蒿、地骨皮、白薇。

(3). 瀉下藥:大黃、芒硝,火麻仁,甘遂、巴豆霜、牽牛子、京大戟和芫花。

(4). 祛風濕葯:獨活、木瓜、威靈仙,秦艽、防己、蘄蛇,桑寄生、五加皮。

(5). 化濕葯:蒼朮、厚朴、廣藿香、佩蘭、砂仁、豆蔻。

(6). 利水滲濕葯:茯苓、薏苡仁、澤瀉、豬苓,車前子、木通、通草、滑石、石韋、瞿麥、萆薢,茵陳、金錢草、虎杖。

(7). 溫里葯:附子、乾薑、肉桂、吳茱萸、花椒、丁香、高良姜。

(8). 理氣葯:陳皮、青皮、枳實、枳殼、木香、香附、烏葯、沉香、檀香、川楝子、薤白。

(9). 消食葯:山楂、萊菔子、雞內金。

(10). 驅蟲葯:使君子、苦楝皮、檳榔、雷丸。

(11). 止血藥:大薊、小薊、地榆、槐花、白茅根、苧麻根,白及、仙鶴草,三七、茜草、蒲黃,艾葉。

(12). 活血化瘀葯:川芎、延胡索、鬱金、薑黃、乳香、沒藥、五靈脂,丹參、紅花、桃仁、益母草、澤蘭、雞血藤、牛膝、王不留行,血竭、土鱉蟲、馬錢子,三棱、莪術、水蛭、斑蝥、穿山甲。

(13). 化痰止咳平喘葯:半夏、天南星、白附子、芥子、旋覆花、白前,浙貝母、川貝母、瓜蔞、膽南星、桔梗、竹茹,苦杏仁、紫蘇子、百部、桑白皮、葶藶子、款冬花、紫菀、白果。

(14). 安神葯:硃砂、磁石、龍骨、琥珀,酸棗仁、柏子仁、遠志。

(15). 平肝息風葯:石決明、牡蠣、代赭石,羚羊角、牛黃、鉤藤、天麻、地龍、全蠍、蜈蚣、僵蠶。

(16). 開竅葯:麝香、石菖蒲。

(17). 補虛葯:人蔘、西洋參、党參、太子參、黃芪、白朮、山藥、甘草,鹿茸、淫羊藿、杜仲、續斷、菟絲子、巴戟天、補骨脂、紫河車、肉蓯蓉、蛤蚧、冬蟲夏草,當歸、熟地黃、何首烏、白芍、阿膠,北沙參、南沙參、麥冬、天門冬、玉竹、石斛、百合、黃精、枸杞子、墨旱蓮、女貞子、龜甲、鱉甲。

(18). 收澀葯:五味子、烏梅、訶子、肉豆蔻、赤石脂,山茱萸、覆盆子、金櫻子、蓮子、芡實、椿皮、桑螵蛸、海螵蛸。

(19). 涌吐葯:常山。

(20). 攻毒殺蟲止癢葯:硫黃、雄黃、蟾酥、蛇床子。

(21). 拔毒化腐生肌葯:紅粉、爐甘石、硼砂。

下列臨床常用中藥的藥性、功效、主治病證、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鑒別要點。

(1). 解表葯:藁本、辛夷、蔥白,淡豆豉、浮萍。

(2). 清熱葯:淡竹葉、密蒙花,秦皮,穿心蓮、野菊花、白花蛇舌草、敗醬草、大血藤、馬勃、馬齒莧、鴉膽子、漏蘆、山慈姑、半邊蓮、紫草,銀柴胡、胡黃連。

(3). 瀉下藥:番瀉葉、蘆薈,郁李仁,商陸。

(4). 祛風濕葯:川烏、草烏、烏梢蛇、昆明山海棠,雷公藤、絡石藤、豨薟草、臭梧桐、桑枝、海桐皮、海風藤,狗脊。

(5). 化濕葯:草豆蔻、草果。

(6). 利水滲濕葯:香加皮,海金沙、萹蓄、地膚子、冬葵子、燈心草,珍珠草。

(7). 溫里葯:小茴香、蓽茇、蓽澄茄、胡椒。

(8). 理氣葯:柿蒂、荔枝核、、佛手、香櫞、大腹皮、刀豆、梅花、玫瑰花、甘松。

(9). 消食葯:六神曲、麥芽、稻芽。

(10). 驅蟲葯:南瓜子、鶴草芽、榧子。

(11). 止血藥:側柏葉,棕櫚炭、血餘炭、紫珠葉,,炮姜、灶心土。

(12). 活血化瘀葯:降香、銀杏葉、月季花、蘇木、自然銅、骨碎補、兒茶、劉寄奴、虻蟲。

(13). 化痰止咳平喘葯:皂莢,前胡、礞石、天竺黃、竹瀝、海藻、昆布、黃葯子、海蛤殼、浮海石,馬兜鈴、胖大海、枇杷葉、洋金花。

(14). 安神葯:首烏藤、合歡皮、靈芝。

(15). 平肝息風葯:珍珠母、刺蒺藜、羅布麻葉,珍珠。

(16). 開竅葯:冰片、蘇合香。

(17). 補虛葯:白扁豆、大棗、刺五加、絞股藍、紅景天、沙棘,仙茅、益智仁、鎖陽、沙苑子、核桃仁,龍眼肉,桑葚。

(18). 收澀葯:麻黃根,五倍子、禹餘糧、石榴皮、罌粟殼。

(19). 涌吐葯:瓜蒂、膽礬。

(20). 攻毒殺蟲止癢葯:土荊皮、白礬、大蒜。

(21). 拔毒化腐生肌葯:

砒石、鉛丹、輕粉。

來源網路,全國中醫考研微信整理髮布


推薦閱讀:

地支三合以及女命三合婚姻宮,八字解析!地支三合局中的秘密!
(12)《子平真詮》命例解析(七)論陽刃
解析天干丁火!
解析4種常見懸掛系統(組圖
元好問《雁邱詞》解析

TAG:中藥 | 內容 |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