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4時辰經絡養生法

24時辰經絡養生法 經絡循行順暢與否和健康息息相關,人體五臟六腑也有各自運作的黃金時間,吃喝拉撒,各自有各自的執行最佳時辰。能夠在對的時間,進行對的作息和飲食,才能讓身體好好休養生息,讓氣血循行順暢,五臟六腑的功能自然也能提升至最佳狀態。  凌晨三點至凌晨五點:肺經運行  呼吸系統會在此時進行修復,有呼吸道疾病者,特別是老人和孩童,常會在這段時間出現咳嗽的現象,那是因為肺經會於此時進行排痰。相對的,經常在此時無法好好休養者,往往也會產生呼吸道方面的疾病。  凌晨五點至七點:大腸經運行  排泄系統在此時慢慢啟動,隨著日照初升,身體也逐漸蘇醒,接著進行排便。通常此時休養不夠,或是沒有進行排便者,易有代謝方面的問題,身體也容易累積不凈的體液或宿便,長期如此會造成腸道負擔,導致諸多疾病。  值得一提的是,凌晨三點至早晨七點是人體生命現象最為低下的一段時間。氣血大量發散,人體需要大量用氧。若肺經和腸經虛弱,又疏於保養和保暖,嚴重者易於此時死亡。也因此,老人家猝死,往往多發生在此時。  早晨七點至九點:胃經運行  此段時間是一天當中,補充氣血的最佳時刻,因此早餐也是一天最重要的一餐。通常此段時間不吃早餐者,除了腸胃功能容易受損,也常見體型過胖或過瘦,原因就是腸胃吸收不佳,或是餓過頭之後的暴飲暴食導致。  早晨九點至十一點:脾經運行  人體氣血運行在此時進入高峰,腦力和體力運行也最為旺盛。前一夜能夠好好休養生息,早晨能夠好好吃早餐的人,往往能在此時展現最佳活力,思緒和決斷力都能在此時發揮極致。相反的,前一晚熬夜、失眠或是睡眠質量不佳者,身體帶氧量不足,自然容易呵欠連連,思緒不清而且感覺疲累。若是加上不吃早餐,氣血相形虛弱,更會像電力耗盡的電池,整個人顯得倦怠無力,甚至因此而變得煩躁易怒。  中午十一點至下午一點:心經運行  同時也是血液運行的高峰。此時心臟需要較多的能量來推動血液循環,加上午間陰陽氣交接,因此人體會感覺些微倦怠,適合小憩以補充體力。特別有心臟疾病者,中午時應該好好用餐並稍作休息,千萬不可一邊捧著便當在計算機或辦公桌前,一邊工作一邊進食,否則容易出現心神不寧或是心律不齊等毛病。  下午一點至三點:小腸經運行  血液準備往全身運送,有利消化。此時不適合運動,適合休養,讓小腸好好工作。有句俗語說「過午不食」,多數人都以為是中午以後不再吃東西,事實上,從經絡循行角度來看,指的是中餐時間不宜超過下午一點,此時不要繼續進食,加重胃部的負擔,而讓血液流注於小腸,好好消化來自胃部的食物。  下午五點至七點:腎經運行  一般在下午三點左右,上班族都會有十分鐘的休息或下午茶,因為由小腸經接過來的氣,將由眼內開始循行人體背面部位,此時,身上的水分進行代謝,體內雜質準備有效排出,不少人容易在下午過後水腫,或是肢體膨脹,原因就是膀胱經和腎經循行不順,體內水分代謝不佳。若在此時感到疲勞,也表示氣血明顯不足,健康狀況已經亮起紅燈。當膀胱經氣往下走接上腎經時,身體也開始貯存能源,欲使腎氣充足,因此,腎上腺素分泌最為旺盛,生命現象也最為旺盛,晚餐進食適合在此時進行,但不適合吃太多,俗話說:「晚餐要吃少。」因為接下去的心包經、三焦經可以進行較劇烈的運動。  晚間七點至晚間九點:心包經運行  此時,身體已經補充夠營養,多氣多血,氣血循行全身和身體末梢,是最適合運動的時候,運動的效率可達到最高。不過不建議進行激烈運動,而應以和緩的散步和簡單的關節體操等來調和,以免過於亢進,影響接下來的氣血收納。  註:心包經和心經不同。  晚間九點至晚間十一點:三焦經運行  此時體內廢物更有效排泄,氣血也將開始收納、貯存,以備明日所需。很多人常常納悶,三焦到底是什麼?因為人體當中根本找不到名為三焦的臟器。其實三焦泛指包在各種臟器外的「外膜」,功能即保護各大臟腑。三焦又分為上焦、中焦、下焦,指的就是上中下三處體腔的保護膜。此外,三焦主的是內分泌,對人體的生長與修復有極大影響。免疫力不好的人,在此時應該就寢;成長中的孩童,更應於此時好好睡覺,才不會錯失生長的黃金時間。  晚間十一點至凌晨一點:膽經運行  一天活動下來,身體開始疲勞,該是休息的最佳時刻。由上一段時辰的發散而開始收斂,身體應進入休息狀態,特別是肝膽功能不佳的人,這段時間應該進入睡眠狀態,以備身體進行下一個時辰的造血、濾血以及新陳代謝。  凌晨一點至凌晨三點:肝經運行  肝進行藏血、存肝醣的動作,將血液、體液酸性降低,並促進內分泌正常代謝,許多人過度疲勞,就是在此段時間未能充分休息(熟睡),故造成血糖過高,肝功能耗損,健康也往往因此拉響警報。
推薦閱讀:

按12經絡運行順序養生 讓你身體棒
經絡手診法 三、0至3歲小兒指紋脈絡診病法-針灸中國Acucn.com
古人是怎麼發現經絡和穴位的
人體經絡穴位及足部反射區祥圖 -阿樂公博客
經絡手診法 二、望指診病的方法-針灸中國Acucn.com

TAG:養生 | 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