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眼看世界:《孟子》
《孟子》
——劉永倩
《孟子》是中華經典藏書書目之一。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定,主要作者是孟子。流傳至今的只有《孟子》七篇。趙岐又將此七篇各分為上下,現在通行的《孟子》即為七篇十四卷。
孟子名珂,表字無傳,戰國時鄒國人。孟軻是魯國貴族孟孫氏之後,出生時,家道已衰落,是沒落貴族的後裔。
據說他的父親名激,在孟軻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孟軻主要由母親撫養成人。孟子的母親是一個特別偉大的母親,孟子的成就離不開母親對他的培養。
歷史上流傳著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為了給兒子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多次搬遷房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總會受到環境的熏染。
孟母斷柕,教導孟子做事情要有恆心。
孟母施教的種種作法,對於孟子的成長及其思想的發展影響極大。良好的環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禮儀風習的熏陶,並養成了誠實不欺的品德和堅韌刻苦的求學精神,為他以後致力於儒家思想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這段話很明顯的體現了孟子的仁政學說和民本思想。孟子反對諸侯之間無休止的戰爭,孟子主張實施仁政,認為應該讓利於民,讓人民百姓安居樂業。要使百姓歸順,君王應該實行仁政。只有實施仁政才能得民心,只有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孟子還非常重視教化的作用,孟子認為百姓的最高理想就是衣帛食肉,不飢不寒。
孟子主張性善論,孟子性善論的基本觀點包括:第一,人類有著共同的本性,這個本性是以仁義禮智等道德意識為內容的社會屬性,而非與禽獸無別的自然屬性。第二,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與生俱來的,而非後天形成的。我覺得,性善論給人一種美好的願望,同時也提醒人們善性是會消失的,如果沒有後天的環境以及教育的熏陶。人性本善,激發人們去發展本性,自覺接受文化與環境的熏陶,努力成為一個善良的人,這也是孟子性善論的現實意義吧。
讀《孟子》這本書你會從中感悟到孟子的思想,聯繫到實際,你也會發現現實中也有很多體現孟子思想的東西。這些都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去學習一下。
推薦閱讀:
※世界十大導演
※和金庸先生「暢飲」顛覆的武俠世界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總有讓你目瞪口呆的一款汽車
※哦買噶 Peel P50和Peel Trident 世界上最小的汽車
※解析《諸世紀》與2014世界末日的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