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筆記之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集解5-3》

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1.《黃帝內經太素-卷第三陰陽-陰陽大論》曰:人有五臟,注曰:人之有也。曰:有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注曰:五氣,五臟氣也。喜怒等,心、肺、肝、脾、腎五志者。平按:「有五氣」《素問》作「化五氣」,《甲乙經》作「化為五氣」。「喜」上,《素問》、《甲乙經》均有「生」字。曰:故喜怒傷氣,注曰:內傷者也。曰:寒暑傷形。注曰:外傷者也。

2.《新校正》云:「按《天元紀大論》,『悲』作『思』」。「五氣」,即五臟之氣。

3.《類經-卷二-陰陽類第一-陰陽應象》曰: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注曰:五臟者,心肺肝脾腎也。五氣者,五臟之氣也。由五氣以生五志。如本論及《五營運大論》俱言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天元紀大論》亦以悲作思。曰: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注曰:喜怒傷內故傷氣,寒暑傷外故傷形。舉喜怒言,則悲憂恐同矣。舉寒暑言,則燥濕風同矣。上文言寒傷形、熱傷氣,與此二句似乎不同,蓋彼以陰陽分形氣,此以內外分形氣也。(———今註:按內外亦陰陽也,故此可備一說。)曰: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注曰:氣為陽,血為陰。肝藏血,心藏神。暴怒則肝氣逆而血亂,故傷陰。暴喜則心氣緩而神逸,故傷陽。如行針篇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亦各從其類也。(———今註:從肝心氣血解,於義亦通。)

4.《素問注證發微-卷一》注曰:人有肝心脾肺腎之五臟,以化五臟之氣,而喜怒憂悲恐之五志,從茲而生焉。蓋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也。故喜怒之所生者,皆生於吾人之氣,則喜怒不節,遂能傷吾人之氣也。舉喜怒,而凡思憂恐可知矣。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者是也。寒暑之所勝者,皆勝於形,則寒暑能傷吾人之形也。舉寒暑,而凡燥濕風可推矣,如上文風勝則動五句是也。上文言寒傷形,熱傷氣,而此皆言傷形者,蓋彼乃析而言之,以寒形屬陰,熱氣屬陽,此乃統而言之,則形可以兼氣也。不惟是也,暴怒者,猝暴而怒也,肝在志為怒,《舉痛論》言:怒則氣上。則暴怒者,氣皆並於上,而營氣不能下生矣;暴喜者,猝暴而喜也,心在志為喜,《舉痛論》言:喜則氣緩。則暴喜者,氣為之緩,無所主持,而衛氣不能外達矣。

5.張志聰《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二》曰: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注曰:化五氣者,化五行之氣也。肝志為怒,心志為喜,脾志為悲,肺志為憂,腎志為恐,以五氣而生五臟之志也。此言人之五臟,化生五氣五志。有形無形者,而應乎陰陽也。曰: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注曰:喜怒由內發,故傷陰陽之氣。外淫之邪,由皮毛而入於肌絡臟腑,故寒暑傷形。馬氏曰:舉喜怒而凡憂思恐可知矣,舉寒暑而凡燥濕風可知矣。王子方曰:四時之氣,總屬寒暑之往來;五志內傷,亦歸重陰陽之二氣。故下文曰:「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本神篇》曰:「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是以五行五氣論陰陽可也,以寒暑喜怒論陰陽亦可也。若膠執於文字以論陰陽,則固矣。(———今註:王冰將喜怒寒暑從陰陽而論,深合本篇主旨!)曰: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注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喜屬陽而怒屬陰也。是以卒暴而怒,則有傷於陰矣;卒暴之喜,則有傷於陽矣。

6.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素問釋義》註:「喜怒概五志言,寒暑概六氣言。喜怒從內發故傷氣,寒暑從外入故傷形。」

7.雜解: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管子-度地篇第五十七》曰:「大寒、大暑、大風、大雨,其至不時者,此謂四刑。或遇以死,或遇以生。君子避之,是亦傷人。」《呂氏春秋-盡數篇》:「何謂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則生害矣。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則生害矣。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大霖、大霧,七者動精,則生害矣。故凡養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矣。」


推薦閱讀:

黃帝內經講座 1
《黃帝內經》素 問.白話2
黃帝內經《素問》42---81
《黃帝內經》甲午年五運六氣預測
黃帝內經原文(二十一)

TAG:筆記 | 陰陽 | 內容 | 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