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的癥狀與治療?

答案

脾虛一般分脾氣虛,脾陽虛。脾氣虛主要表現為:少氣懶言,大便溏瀉,飲食不香,舌淡苔白,脈濡等癥狀。脾陽虛在脾氣虛的基礎上出現怕冷。脾氣虛可以吃補中益氣丸之類的成藥,脾陽虛可以吃理中丸。(山東淄博古方中醫疑難雜病研究所)

脾虛就是脾的功能減弱,脾虛常見有四個類型:

1、脾氣虛:

主要臨床表現:納少、脘腹脹滿、食後尤甚,大便溏薄,神倦乏力,少氣懶言,面色(白光)白或萎黃,或見浮腫或消瘦,舌淡苔白,脈緩弱。

2、脾陽虛:

主要臨床表現:出現身睏乏力、腹脹、面色黃白、納差、便溏、四肢不溫、飲食後腹脹加重,舌淡胖有齒痕,脈沉細。

3、中氣下陷:

主要臨床表現:面色淡白,眩暈易汗,短氣,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墜,便意頻數,小便淋瀝等。多見於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脫肛及慢性腸炎、慢性痢疾等病。

4、脾不統血:

主要臨床表現:臨床以各種出血癥狀及脾氣虛證候為主要表現。常見於便血、衄血、皮下出血、崩漏,以及西醫的貧血、胃十二指腸潰瘍、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性紫癜、白血病及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多種出血性疾病。

回答人的補充 2010-10-24 22:20 治療:

1、脾氣虛:四君子湯。

2、脾陽虛:理中湯(丸)。

3、中氣下陷:補中益氣湯。

4、脾不統血:歸脾湯。

脾虛則水谷精微無以傳輸運化,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就得不到濡養,從而出現面色萎黃、精神疲憊、身倦乏力、食後睏倦、食少乏味;或食後作脹,大便溏瀉;或穀食不化、四肢欠溫、氣短怯冷,婦女脾虛帶下;舌質淡胖,邊有齒印;脈細弱無力等一系列脾虛表現。 脾虛的人如何選擇食物? 宜食食物 具有補脾益氣、醒脾開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秈米、鍋巴(焦鍋)、薏米、熟藕、粟子、山藥、扁豆、豇豆、葡萄、紅棗、胡蘿蔔、馬鈴薯、香菇等。 忌食食物 性質寒涼,易損傷脾氣的食品,如苦瓜、黃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莧萊、茭白、萵筍、金針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綠豆、豆腐、莜麥等。 其中味厚滋膩,容易阻礙脾氣運化功能的食品,如鴨肉、豬肉、甲魚肉、牡蠣肉、牛奶、芝麻等。 利氣消積,容易耗傷脾氣的食品,如蕎麥;山楂、蘿蔔、香菜等。 食療參考方 粳米粥 粳米50克,葡萄乾10克,以適量清水先煮粳米至九成熟,加入葡萄乾,共同燉煮至稀爛即。 番薯 俗稱甘薯、山芋、紅薯。性平,味甘,有補脾和血、益氣通便的作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煮食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綱目拾遺》認為番薯能「補中,暖胃,肥五臟」。脾虛之人,可用番薯當主糧,常食之。 大棗

性溫,味甘,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中就有「大棗安中養脾」的記載。明·李時珍稱「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對脾虛便溏、胃弱食少、氣血不足之人,最宜經常服用大棗。 健脾:可用山藥、白朮、苡仁、土豆、白扁豆、紅薯等,只要是長在地里深處的都可以健脾。用它們熬粥、燉肉、單煮均可,如果放一點荷葉,醒脾效果會更好。 特別注意 脾虛一般不會單一出現,或夾寒,或兼熱,或有氣滯之象等,所以一般沒有固定的方劑。要調理好脾虛,你需要請中醫為你辯證清楚後,用藥才會收全功,否則雖脾虛有所好轉,而其它症隨之而起,得不償失。 至於飲食上的調理:一般宜清淡易消化飲食;葯粥一般用山藥,薏苡仁,等為基質,並可長期服用。

脾虛的人身體容易疲勞、乏力。從中醫角度來說脾和胃都屬一個範疇,主要功能是運納水谷,中醫說腎是人的先天之本,而脾胃就是人的後天之本,而人的脾胃不好就會出現各種癥狀,如神經衰弱、消化不良、渾身無力等等,因為由於脾胃虛弱而吃的食物中的營養都無法很好的消化吸收所以身體機會產生各種不良反應。補脾效果最好的是「白朮」,白朮的主要功能就是: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可以說它是用於脾胃虛弱,食少脹滿,倦怠乏力,泄瀉的專用藥,和党參配伍效果很好,也有現成的中成藥「白朮散」。 Dr.Do 脾虛有脾氣虛、脾虛氣陷、脾陽虛等證。脾位於中焦,與胃相表裡。皮主肌肉、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外應於腹。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水谷,水液,輸布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故有後天之本之稱。脾又主統血,能統攝血液在脈內運行。脾氣主升,喜燥惡濕。脾的病變主要以運化、升清功能失職,水谷水液不運,消化功能減退,水濕儲留,化源不足,以及脾不統血,清陽不升為主要病理改變。

脾氣虛癥狀:食少、腹脹、便溏、神疲乏力、肢體倦怠、面色萎黃、舌淡苔白。(四君子湯加減)

脾虛氣陷癥狀:脘腹重墜、內臟下垂、頭暈目眩。(補中益氣湯加減)

脾陽虛癥狀:畏冷肢涼、脘腹隱痛喜溫喜按、食少、便溏、腹脹腹痛(附子理中丸)還有就是,僅僅憑几個癥狀是不能說明什麼問題的,最好去醫院看下,祝您健康!

推薦閱讀:

脾虛泄瀉,試試參苓白朮散
脾主長夏:脾虛此時不養更待何時
女人脾虛老得快!調理脾胃抓住2個關鍵
哪些是脾虛的信號?
你的嘴巴告訴你,你的脾虛了。

TAG:治療 | 脾虛 | 癥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