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血染百年的歷史疑雲·五胡亂華之鮮卑

探尋血染百年的歷史疑雲·五胡亂華之鮮卑篇(四)

五胡亂華130多年,北方大地多國林立,廝殺兼并,走馬燈似的此亡彼興,真可謂「亂鬨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在生靈塗炭的同時,於焦土廢墟之上,也成就了一大批野心家的夢想。五胡逐鹿,不過都是想稱霸北疆進而雄據中國,最少也要在中原沃土上分一杯羹。然而北方大地在風雨飄搖中經歷了百多年的浩劫,最後卻是遠居塞外,一直悄無聲息的鮮卑拓拔氏異軍突起,以風雷迅猛之勢橫掃各國,最終統一了北方,成為逐鹿中原的終極勝者,成為五胡亂華的最大受益者。五胡的出局和拓拔氏的最終勝出,在路衛兵看來,這其實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拓拔氏的幸運和機遇也讓它成為北方霸主的不二人選。原因一會再說,我們先來看看拓拔氏的起源。

拓拔氏的源流考。

拓拔氏為鮮卑的一個分支,是鮮卑分布最北的一個部族。《北史》稱其「出自黃帝軒轅氏」,路衛兵認為這是拓拔氏入據中原後,積極漢化的一個體現,說通俗點就是想與漢族搭上橋,牽上線,因而假託黃帝之後。初衷無非是拉近與漢族的關係,為自己的先祖增添些好看的光暈罷了。這幾乎是蠻族入據中原後的共性想法,是沐浴先進文明之後表現出的一種自卑,是驟然發達後的貼金之舉,其實並不可靠。鮮卑自古就是和漢族、匈奴並起的一個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古時稱其為「東胡」,和漢族沒有半點關係。《北史》中又說「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拓,謂後為跋,故以為氏」,這便是拓拔姓氏的官方由來,也不過是為了與漢族攀上親戚的自圓其說而已。

《晉書》中有關於河西鮮卑的一支、十六國中南涼的建立者禿髮氏姓氏的由來,說「其先與後魏同出」,後魏即是拓拔氏建立的魏國,也就是說這支鮮卑部族和拓拔氏是同出一宗的,又說:「母胡掖氏因寢而產於被中,因而氏焉」,睡夢中在被窩裡生產,覺得很稀奇。原來鮮卑語「謂被為禿髮」,意即蓋被之意,自此此部便以「禿髮」為本族姓氏。而「禿髮」與「拓拔」諧音,說二者同宗應該是可信的。只不過這兩個部族的棲居地不一樣,禿髮部遷徙至青海一帶定居下來,後趁北方喪亂之際建立南涼政權,是十六國之一;拓拔氏則仍居漠北苦寒之地,大約是現在的西伯利亞一帶,靠「畜牧遷徙,射獵為業」,過著原始部族的生活,後來北匈奴遠遁歐洲,鮮卑趁機佔領大漠南北的匈奴故地,拓拔氏也因而獲得南遷至水草富庶之地的機會。曹魏時拓跋部又南遷至今內蒙古的中南部,部族也得到長足發展,由此開始改變單一游牧的生活,與內地建立了聯繫。

拓拔氏南進中原的統一歷程。

拓拔氏最初與內地的紛爭始於匈奴鐵弗氏。晉懷帝時任并州刺史的劉琨與鐵弗氏征戰,便向拓拔氏借兵相助。拓拔氏因為助戰有功,劉琨便上表請封拓拔氏酋長猗盧為「代公」,公元314年又進封他為代王,於是「代」便成了一個割據小國。拓拔氏和鐵弗氏也由此結為世仇。公元376年,拓拔什翼鍵為代王時,鐵弗氏又藉助前秦兵力,反過來打敗了拓跋部,還一舉滅了代國。什翼鍵的孫子拓拔珪隨母親一起逃到匈奴的賀蘭部(拓跋珪的母親本是匈奴賀蘭部的公主)。公元386年,拓跋珪趁前秦衰敗北方重陷混亂之際,召集舊部自立,稱代王,隨即稱帝,改國號「魏」,是為北魏,398年遷都平城(今大同東北)。拓跋珪便是北魏的開國皇帝道武帝。

拓跋部再興後先滅掉鐵弗劉衛辰部,又在參合陂(今山西陽高境內)大破後燕,使強極一時的後燕分為南北兩部。太武帝拓跋燾即位後,又西攻大夏,馬踏柔然,最後掃平苟延殘喘的北涼北燕,一舉統一了北方。在與劉宋的對峙中也漸漸由弱變強,拓跋燾鐵騎南下,所向披靡,一直打到長江北岸的瓜步山(今江蘇六合縣境內),隔江威脅建康(今南京市),武功達到鼎盛。

拓拔氏為什麼能成為統一北方的終極勝利者?

五胡亂華130多年,北方異族割據,然而最終誰也沒能完成統一北方的大業。倒是一直遠據邊疆默默無聞的拓拔氏最終崛起,取代先期崛起的諸族而獨霸北疆,這其中的原因,在路衛兵看來,有以下幾個:

一,拓拔氏崛起恰逢五胡強弩之末。五胡諸族久經亂世征伐,到最後已成強弩末勢,外強中乾而不堪一擊。五胡諸族原本民風彪悍兇猛,戰鬥力極強,然而部族人數畢竟不多。上陣全靠父子兵,被征服的各族被迫去打仗是絕不會賣力氣的,執政者又不放心兵權旁落,所以本族的兵丁便減員很多。加上冉閔頒布「殺胡令」,大誅胡羯,五胡的人口更是大為減少。而拓跋部久居塞外,一直沒有參與到中原紛爭,人丁反而呈漸盛之勢,此消彼長,拓拔氏也漸漸發展成為一個強部。應該說拓拔氏崛起的機遇著實不錯;

三,拓拔氏遠據邊塞,彪悍之風尚存。五胡初入中原,無不表現得迅猛兇殘,這是游牧民族的共性。但隨著入據中原日久,便都不同程度的紛紛採取漢化措施,蠻族彪悍之風隨之淡化。風尚決定武功,其戰鬥力也大大減弱。曾在北方二分天下有其一的後燕便是如此,慕容氏後期兵力較初入中原時遜色了很多,這都是沐浴漢風所致,潛移默化的力量是很大的。而拓拔氏長期居於邊塞苦寒之地,與內地沒有多少實質的接觸,因此彪悍之風尚存,能量積蓄成待發之勢,體現在軍事進攻上便勢如破竹銳不可擋了;

三,目睹五胡亂世,拓拔氏表現出政治上的精明。先入中原的五胡,不是用暴政役民,便是內部因王位而起紛爭,導致統治的衰弱。實行暴政的結果,就是讓民族矛盾變得更突出,民族關係變得更緊張。冉閔頒布殺胡令「大誅胡羯」便是這種民族矛盾積蓄到一定程度的集中爆發。而五胡逢亂世倉促入據中原,面對中原的富庶以及權利的誘惑,統治者內部便出現了權力的紛爭,這讓他們的統治開始變得搖搖欲墜。匈奴、羯胡的弒篡廢殺,慕容氏、前秦、後秦幾任君王也無不在猜疑排擠、明搶暗奪中完成更替。這種內部的紛爭勢必會削弱其政治統治。而拓拔氏採取的政治策略則要溫和得當得多,比如拓跋珪建國後採取「離散諸部,分土定居」的策略,使轄區各族成為北魏的編民,這樣就分散削弱了統治區內的各族勢力,使統治更加牢固。孝文帝更是採取主動同化於漢族的「軟」政策,慢慢隱去鮮卑族性,形成與漢族和諧共處的融洽局面。中原向來民風隱忍內斂,拓拔氏積極自我漢化,重用漢人、安置流民的種種舉措自然也得到漢人的呼應,所以在統治上是相對牢靠的;

四,軍事上的漁翁得利。首先是劉宋的「幫助」。劉裕控制東晉兵政大權後,經過幾年休養生息,實力漸強,於公元408年出兵北伐,先是滅掉南燕,而後又攻佔長安,滅掉雄霸北方多年的後秦,這便在客觀上「幫助」了拓拔氏,為拓拔氏統一北方掃除了一個重要障礙。而後劉裕急於篡晉自立,無心經營既得成果,讓大夏國的赫連勃勃鑽了空子,赫連勃勃佔據長安後第二年便死了,大夏因此也由盛轉衰。這樣一折騰的結果,最終受益的只有拓拔氏,劉裕實則是給拓拔氏的擴張打開了一道方便之門。而劉裕稱帝後又誅殺宿將,以致將源枯竭再也無力經略北方,這又給拓拔氏的漸次南進鋪平了道路。其次是中原西部的西涼、南涼、北涼、西秦等諸國也在兼并中互相削弱,堅持到最後的北涼也是強弩之末,最後拓拔氏便漁翁得利了。

推薦閱讀:

慕容家族傳奇(一)遼東起家
華誼兄弟實景娛樂--電影照進現實
兩晉十六國篇: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中原十室九空,為什麼到了隋、唐時期,漢族依然能占多數?反而五胡不見了?
統一三國的西晉王朝,為何只是曇花一現?

TAG:歷史 | 五胡亂華 | 鮮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