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消息來襲 家長應該如何應對?
馬航飛機失聯,昆明恐怖暴力事件……在信息傳遞越來越快的當下,各種災害消息讓人們感到惴惴不安,對於正在認識世界的孩子來說,這些信息給他們帶來了更多刺激。而家長們似乎也憂心仲仲,不知道該怎樣和孩子們談論這些事才好。那麼,負面消息侵襲,家長該如何應對?著名心理專家曹浩對此進行了解析。
對於負面消息侵襲,家長一般來說有三種態度,首先是就和孩子們積極討論。這樣的家長秉承的教育觀點是「知無不言」。就是無論孩子問到什麼問題,都會解釋給他聽,所以會很大方主動的和孩子們討論很多問題,包括性、死亡等等。甚至當孩子會說出一些特別「小大人」的話,家長還覺得蠻欣慰的。
其實,家長和孩子積極討論負面新聞的背後,是希望危機感能夠深入到孩子內心,以提醒甚至恐懼式教育,來為孩子敲響警鐘。但一個孩子在小的時候失去應有的心理幼稚,有著「大人」般的成熟與冷靜,從另一個角度說,這是家長違背孩子成長規律,拔苗助長的表現。
在死亡、性、災難面前,適度地解釋的確會增強孩子的「免疫力」,但過分地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則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不應過多地和孩子討論性、死亡與災難。此外,家長自己在面對負面新聞的時候應該保持平和心境,如果孩子在家長身上感受不到負面信息所造成的焦慮,自然而然也不會引發他的過度關注與在意。
其次,家長的態度就是消極應答。比如最近好像總在發生事情,事情多了,讓家長心裡很是不安,更麻煩的,要是家裡的孩子不斷追問起,家長還不知道該怎麼跟她解釋,於是家長心裡會覺得很難受,甚至還會發脾氣。這個時候,家長會合理化不給孩子講明真相的原因,是因為它們離自己的生活很遠,何必給孩子增添心理負擔。至於為什麼要發火,大多是因為家長了解的信息多了,自己心裡也在害怕。
其實,孩子很容易感受到父母內在的情緒,在面對負面信息的時候,很多時候不是父母說了什麼,而是父母在用一種什麼方式說。如果父母用一種「排斥、否認、焦慮、悲傷」的方式向孩子傳遞信息,就容易給孩子形成負面的心理暗示。家長與孩子共同面對負面事件(飛機失事),最關鍵的一點是要學會用積極的心態,將事故變成一次生命教育:教會孩子通過應激事件體會生命的美好,感恩自己獲得的生存機會,更加熱愛生活,積極向上。意外和災難有時候不可避免,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應活在當下,珍惜每一天,過好每一分鐘。
最後,有些家長會比較極端,停掉電視,關掉網路,屏蔽外面的世界,讓孩子生活在童話世界裡,他們覺得這樣做對孩子安全,而且準備等到孩子上初中或高中,有了一定的判斷能力後,再去開通電視或者網路。家長的這種做法是典型的「屏蔽教育法」,也就是說,家長病了,卻讓孩子吃藥。現實表明,有壞人是客觀存在的社會事實,必須從小就告訴孩子"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不然等孩子長大了,發現世界並不是原來想像中的那樣完美,孩子一時會難以接受,對她的成長更加不利。
童話式教育營造的世界絕對不是完美的。現實情況是,這個「不真實」的世界如同一個溫室,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花苗」面臨真正的世界時,如何能夠適應?無論什麼年齡,適當培養孩子對負面信息的免疫能力,比讓孩子與負面信息完全隔絕更明智。
總之,「屏蔽法」過於憂慮了,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成溫室的花朵;而「危機法」呢,又容易放大社會的陰暗面,導致孩子早熟。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思考的過程,父母的角色是帶領孩子去認知這個多元化的世界,而不是有選擇性的給孩子看些「片面真實」的新聞,這在無形中會剝奪孩子對某些信息的獲取,或者將自己對這個社會的不安全感強行灌輸給孩子。
心理學認為,家長對負面消息的處理上,最佳的辦法是「自然教育法」,就是讓孩子去自然而然地接觸這個世界,當他有疑問時,家長去解釋,去引導,「如何看待」比「看到了什麼」更加重要,適當的負面信息如同種入孩子體內的「牛痘」,沒有免疫不行,過度免疫也不行,順其自然最好。
推薦閱讀:
※7/20,看起來一項美妙的任務即將來臨,它們會把這一區域徹底照亮。7/23,接下來的工作項目對於你的職業發展非常重要,你要嚴肅對待這些工作,密切注意這兩個新月帶來的消息和機遇,因為它們可能會給你帶來全
※Web 端消息通知機制現實方案
※又被日媒坑了:日本天皇后年3月退位?日官方:假消息
※專車終於合法了,但這或許並不是個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