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讀懂詩歌

怎樣讀懂詩歌

中牟一高 岳小偉

學生在做詩歌鑒賞題時,有兩個難點:一是讀不懂詩歌,二是讀懂了詩歌卻不知如何組織答案。所以複習詩歌鑒賞專題要抓好兩點:第一,掌握方法,讀懂詩歌;第二,審清題干,規範答題。下面我談談第一點,即怎樣讀懂詩歌。

1.知人論世

魯迅先生說:「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並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說夢的。」這也就是孟子所謂的「知人論世」。如果對詩人的經歷、思想、創作風格及所處的時代背景很熟悉,鑒賞詩歌時就會較容易地把握住詩歌的主旨。如張籍的《節婦吟》: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本詩背景介紹:唐中後期,藩鎮割據,許多節度使以各種手段勾結、拉攏文人和中央官吏,以增強自己實力,當時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們。東平節度使、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師道其勢炙手可熱,擁兵自重,獨霸一方,為了削弱朝廷,增強自己的實力,提高自己的威望,四處羅致文人學士,便向在新樂府運動中頗有建樹蜚聲文壇的韓愈的大弟子張籍媚眼亂飛,而張籍是和他老師韓愈一樣反對藩鎮割據的,所以就拒絕住了誘惑,以此詩婉言謝絕了李師道的邀請。

如果不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就很容易認為詩歌是在寫男女情事,寫一位不願紅杏出牆而又不願得罪第三者的富於感情楚楚動人的少婦對丈夫的忠貞。其實聯繫寫作背景就不難發現這是一首政治達意詩,詩人以節婦自喻,表明自己忠於唐朝中央而不依附藩鎮的堅定不移的政治立場,寓意深婉,機智巧妙。

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要對教材上的詩人作深入的了解,以便鑒賞詩歌時能知人論世,準確理解詩歌。

2.透視標題(包括副標題),品讀小序,結合註解,審清題干

⑴標題又稱題目,標題即詩文之眼睛也,所以透視標題,有時就能知道詩歌的內容,甚至洞察詩詞的主旨。如:《山居秋暝》告訴我們本詩是寫秋天傍晚的山居景象的,《京口北固亭懷古》告訴我們本詩是一首借古抒懷的懷古詩……有時不看標題只看正文是很難看出詩歌的真意的,而一看標題就豁然開朗了。如宋代朱熹的《觀書有感》詩二首:

(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這兩首詩只看正文,好象是談「半畝方塘」和「蒙沖巨艦」,但一聯繫標題《觀書有感》應該談看書的體會和感受呀,所以這裡詩人是採用了比喻說理的方法。第一首是以「方塘」「活水」等形象來說明一個道理:人只有不斷學習,汲取新知,才能使自己永遠不淺薄不陳腐,才能使自己永遠學識淵博思想澄明。第二首詩是以「巨艦」「春水」等形象來說明一個道理:無論讀書或做事,都要遵循規律,講究方法,否則,即使發揮了衝天幹勁,也是白費。

副標題一般是對正標題作以補充說明,對理解詩歌也很有幫助。如郭沫若的《爐中煤》,乍一看是一首熾烈的愛情詩,但一看副標題——眷戀祖國的情緒——就會恍然大悟,原來是一首向祖國傾訴「愛情」的愛國主義詩篇。

⑵小序,有的詩詞前面有小序,做題時要細細品讀。小序中往往交代了作詩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背景,有時甚至暗示了詩詞的主旨。如學過的《琵琶行》《孔雀東南飛》《揚州慢》等,以《揚州慢》為例,我們看,小序中除了交代作詞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背景之外,還暗示了本詞的主旨,即「有《黍離》之悲」,也就是本詞抒發的是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⑶註解,不少詩歌鑒賞題中都有註解,或詩詞作者介紹,或寫作背景交代,或生僻字詞典故解釋。要堅信:任何一個註解均是一種暗示。如謝枋得的《慶全庵桃花》:

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見一年春。

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

註:謝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後,隻身隱居,多次堅拒元朝徵召。

由註解可知,桃花源中人是「避秦時亂」才入桃花源,而詩人當為避元朝徵召才「尋得桃源」隱居起來。《桃花源記》中漁郎不守信用,歸途中處處做標記,報告太守,引人來尋,所以「怕有漁郎來問津」表達了詩人隱居絕仕之意。

⑷題干中有時也提供一些信息,以利於解讀詩歌,如2005年湖北卷,「16.元代馬致遠的雜劇《漢宮秋》第三折戲中,漢元帝在灞橋送別王昭君出塞和親時,有下面一段曲詞。閱讀這段曲詞,然後回答問題。」這個題干對我們理解漢元帝的思想感情(傷心離別、痛感孤獨)很有幫助。審清題干對我們做題也至關重要,因為題干中往往暗示了命題意圖,揭示了破題方向,提示了答題範圍,提供了答案信息。

3.讀懂意象,體會意境

⑴意象是詩詞作者表情達意的一個重要手段,古人講「立象以盡意」,也就是藉助意象來抒情言志說理。鑒賞時只要我們抓住主要意象,領會其意,一般就能讀懂詩歌。所以讀懂意象是鑒賞詩歌的一把金鑰匙。如04年全國卷晏幾道《鷓鴣天》:

十里樓台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注】①翠微:青翠的山色,此處指青山。②取次:隨意。

這裡「杜鵑」這一意象對理解整首詩的感情很關鍵。杜鵑,又名子規、杜宇、蜀鳥,是古典詩詞中常見意象。傳說蜀王杜宇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它的叫聲被人模擬為「不如歸去」,其聲凄慘,因而古詩中的杜鵑也就常常用來表達思親之情、歸家之念。理解了「杜鵑」這一意象,也就理解了本詞的主旨——遊子思鄉。表達了作者無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跡天涯、有家難歸的感慨。

在漫長的詩歌創作過程中,許多「象」被人們賦予了固定的「意」,如「長亭」象徵「送別」,「梅花」象徵「高潔的人格」,「紅豆」象徵「相思」。多讀詩歌,積累意象,對我們讀懂詩歌大有裨益。

⑵意境。「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觀感情,「境」是指作者所創設的生活圖景,主要是由景物構成。「意境」就是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場景融合在一起所創造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在意境的創設上,畫面或雄渾壯麗,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或幽清明凈,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鬱孤愁,如「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或和諧靜謐,如「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或開闊蒼涼,如「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或高遠遼闊,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詩歌的主題通常藉助意境來表達,體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詩的畫面和氣氛,去理解、感受「此時」「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麼。如《天凈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用白描式的手法簡單地勾畫出一幅冷寂蕭條的意境,烘託了「斷腸人」在天涯的羈旅之愁思。又如《山居秋暝》中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描寫的是一幅歡快的無憂無慮的生活圖景,表達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

理解詩歌的意境,重要的是腦海中能想像出作品中所敘之事,所繪之景,然後設身處地地去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把握作者所寫之景的感情基調,是明快高亢,還是陰暗低沉。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深層含義。

4.讀懂典故

古詩詞中往往引用一些典故,用典的好處是能以少數文字表達比較豐富的含義,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不過用典也加大了欣賞的難度,所以讀懂典故有助於我們深入地理解詩詞的內容。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就用了五六個典故(孫權、劉裕、宋文帝劉義隆、霍去病、佛狸即拓跋燾、廉頗),寫孫權和劉裕是表達自己抗敵救國、建功立業的渴望,寫宋文帝劉義隆是告戒南宋統治者要作好北伐的充分準備,不要草率出兵重蹈劉義隆的覆轍,寫廉頗是表達為國效力的心愿及不被重用的感慨。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詩詞中的典故是反其意而用之。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的尾聯「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引用的即《楚辭·招隱士》中的典故,原詩句是「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王維化用時反其原意,表達了自己過隱居生活的願望。

5.捕捉關鍵詞,尤其是主觀色彩較濃的詞語

詩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來描述氛圍的關鍵詞語,如「孤」「獨」「悲」「愁」「自」「空」「寒」「涼」「閑」「枯」「老」「瘦」等,這些詞一般用來修飾意象,抓住這些詞去思考就較容易體會「象」中之「意」。如05年全國Ⅰ李華的《春行即興》: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蹄。

詩中「自」「空」兩個字很關鍵,我們在《蜀相》里就接觸過,本詩用此二字表現了安史之亂後宜陽城附近花開無人欣賞鳥鳴無人聆聽的荒涼破敗,表達了詩人的傷春、凄涼的感情。

有的詞語甚至是「詩眼」或「詞眼」,捕捉住了這個詞也就理解了詩詞的主旨。如《雨霖鈴》中的「多情自古傷離別」中的「傷離別」一詞就是理解全詞的關鍵,也是全詞的主旨所在。又如陶淵明《飲酒》詩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詩的詩眼是「心遠」,因為「心遠」所以「無車馬喧」「地自偏」,將「心遠」與各組合的意象印證,本詩的主旨也就理解了——表達了退隱後對塵世超脫的心境。

6.讀懂議論抒情等關鍵句

陸機在《文賦》中說:「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每一首詩都有關鍵句,這些句子往往透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觀點態度等,讀懂了這些句子也就較容易理解詩詞的主旨。如《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揭示了本詩的主旨。又如《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就表達了詩人的淪落天涯之恨。《兵車行》中的「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既揭露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苦難,又指出了苦難的根源,概括了本詩的主旨。

古詩詞尤其是近體詩的結構一般是上半部分寫景,下半部分議論抒情,雖然「一切景語皆情語」,分析景語可以體會詩意,但議論抒情句多為直抒胸臆,更明白直露地表達了詩詞作者的感情,所以更應重視對議論抒情句的分析。

7.讀懂表達技巧

為了更好地表情達意,詩人往往要藉助恰當的表達技巧。表達技巧包括三個方面:1.修辭格,如比喻、擬人、對偶、通感、借代、誇張、對比、象徵、雙關、反問、設問等。2.表達方式,包括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四種。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描寫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細描等。3.表現手法,如賦、比、興、欲揚先抑、象徵聯想、借古諷今等。如果看不出詩歌運用的表達技巧就難解詩的真意。如懷古詩、詠史詩多用借古諷今手法,目的是諷今傷世;詠物詩多用托物言志手法,目的是抒寫志趣;一般寫景詩多用借景抒情手法,寫景的目的是抒發某種特定的情感。

以上是筆者在詩歌教學過程中的幾點粗淺體會,僅供大家參考。當然,沒有鑒賞實踐,再好的方法也無濟於事,希望同學們在學習中運用以上方法多讀,多練。我相信:持之以恆,功到自成。

2008.5.24

註:本文發表於《語文天地》2010年第11期


推薦閱讀:

一題多練 ▏讀懂一首詩歌,掌握鍊字題目
對古代詩歌的認識
20首必讀經典外國詩歌丨
試談李白詩歌的風格

TAG: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