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自遊人~撫今追昔大安堂~ 10月1日更新「躺在地上的旗杆夾」
文 中山權
歷經幾百年的滄桑,世世代代的人們在這裡繁衍生息,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古舊建築、傳統風俗以及濃厚鄉情。無法割捨的鄉情,可能就是維繫著舊與新、傳統與現代的「羈絆」。2011年8月14日,頂著酷暑,我走進了這裡,感受著這個明亮的「安堂」。
安堂村位於大涌鎮,這可是我第一次進入大涌鎮。安堂村開村至今已有600多年,是大涌鎮的第一大村,以林姓為主,全村90%以上的村民均姓林。要了解安堂村,就得先了解一下「九牧林家」的威水史。
相傳,林姓的血緣始祖是商朝的忠臣——比干。比干是商紂王的五叔,以忠正敢言而聞名。正因為如此,反而惹怒了暴虐荒淫、橫徵暴斂的紂王,竟被殘忍地挖心致死。比乾的夫人媯氏擔心也遭到加害,便懷著身孕逃至朝歌(今河南省汲縣)一帶的長林山的石室中避難,並在此地生下一個兒子,名曰「堅」。周武王滅商以後,加封比干為國神,並賜他的兒子姓林,並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縣一帶)。林堅成為了林姓第一人。林堅的子孫後來形成了著名的西河郡、濟南堂、下邳、晉安林氏、九牧林等郡望,還有問禮、九龍、忠孝等堂號,成為林姓最大派系。
林堅的後裔林祿在東晉初年遷入福建晉安,為入閩始祖、晉安林氏始祖。又傳至十世林茂(隋朝右丞相),由晉安遷居莆田。至十五世林萬寵(唐朝開元年間任高平太守),生下三子:韜、披、昌。林披在唐朝天寶年間任太子詹事、睦州刺史,寫下了風靡一時的《無鬼論》。林披生下九子:葦、藻、著、薦、曄、蘊、蒙、邁、蔇。九子均才華橫溢,參加科舉考試均中舉,並都任職刺史,所以世稱「九牧林家」或「莆田九牧」。「刺史」、「牧」皆為古時的官名,指州長官。林披還有一個女兒,林披的女婿也考中了舉人,所以就有「九子十登科」的佳話。
「九牧林」詩禮傳家、人物彪炳、代出英傑。林藻、林蘊各以文名、忠烈名著唐史,因他倆同時高中,所以又被稱為「雙桂」;此外,宋朝祖姑林默(即媽祖或天后)、明朝狀元林環、「鐵面御史」林潤及清末民族英雄林則徐皆為名垂青史的「九牧林」後裔。
安堂林氏就是林披第六子林蘊的後裔。據《香山縣誌》續編記載:「安堂林族始祖允文,原籍新會,二世祖敬,三世祖玄興於明洪武初由新會遷居香山安堂鄉……」。而據《中山故事》講述,林玄興最初開村的地方並非安堂,而是沙溪鎮申明亭村。而同時申明亭楊氏族人最初也並非居住在申明亭,而是安堂!那兩姓族人為什麼會換村呢?相傳是說林姓、楊姓族人覺得開村地的風水與自己族姓「唔夾」(不協調),於是請了風水大師「把一把脈」,說如果兩姓族人換村可以解決問題。林姓、楊姓人聽取了風水大師的建議,交換了村落,林姓遷至安堂、楊姓遷至申明亭。換村後,林姓與楊姓均開枝散葉、子孫不息。但「換村不換山」,所以現在申明亭還保留「林邊塘」的地名,而在安堂則有「楊家山」的地名。
所以,據安堂《林氏族譜》記載,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林玄興從龍眼都(即隆都)林邊塘村遷居至安堂,因村建於龍眼田邊,且寓意興旺發達,初名「龍興村」。這與《香山縣誌》上所說的「玄興於明洪武初由新會遷居香山安堂鄉」有一點出入。至明朝永樂二十年(1422年),著名思想家、詩人,新會人陳白沙到龍興村裡講學,他發現該村「明堂」浩廣,百姓生活安定,遂將「龍興」改稱「安堂」。解放後,安堂一度幾次易名,1983年將當時的安東、安西、安南、安北合併後,復稱「安堂」。
在林氏宗祠內高高掛著的五位林氏祖先的畫像,從左至右分別為:元宣教郎允文公(原籍新會)、晉安郡王祿公(入閩始祖)、殷少師比干公(血緣始祖)、周博陵侯堅公(林姓第一人)、唐郡州刺史蘊公(安堂林氏始祖)
乘29路公交車,在安堂村下車後,一座古樸的石牌坊使呈現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之間。這就是安堂人引以為榮的「百歲流芳」石牌坊。「百歲流芳」石牌坊是為一名安堂百歲壽星而建,建於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為四柱三間通天式牌坊,以花崗石雕鑿構築,高7米。坊上正、背面額正中豎刻「聖旨」二字。正面主間橫匾刻有「安堂」、「昇平人瑞」等金色大字。中柱對聯刻有:「恩錫紫辰龍騰角海川方室,詔來丹陛桂挺旗山民永貞」。背面主間橫匾刻有「祥興」、「百歲流芳」大字,上款「同治五年歲次丙寅」,下款「壽民林恭丕立」。中柱對聯刻有:「寵自天申南極流光齊角亢,榮增台耀西河紀盛頌岡陵」。這座石牌坊現今還保存得很完好,在熙熙攘攘的人流、車流之中,成為了一個不錯的安堂標識!
進入安堂村後,因為人生路不熟,所以也就順著村道閑逛一下。
安堂村最早的小學,是建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的覺群初等小學。到民國時期,則發展有私立安堂小學、私立樹德小學等小學校。往後在雙桂堂內與一位安堂老人聊天時得知,昔日安堂村的小學只不過是村裡的祠堂改造而成。就算在解放後,一些祠堂也曾被用作校舍。而眼前的這座現代的安堂小學當然不能與舊時代的小學校相提並論。現今的安堂小學教學樓、圖書館一應俱全,就算從校外窺探校內,也覺得環境、格局都布置得不錯。這座安堂小學是上世紀80年代中由安堂村的海外華僑、港澳同胞以及村內的熱心人士,一起努力捐資興建而成。與我聊天的那位林姓老人也有參與這座學校建設的事業當中。
縱橫交錯、迂迴曲折的大街小道將我引領著,每到一處,許多古迹、古街、純樸的安堂人的笑臉陸陸續續地呈現在眼前。你看!那是連排的孖廟——北極殿和武帝廟,古樸滄桑的痕迹隨處可見。不一會兒,居然走到安堂村外頭的安堂醫院處。這裡算是安堂村地勢比較高的地方。隨後,又經高處的街道走回了較低的街道。北堡聚龍社處的石板街,使我流連了許久。筆直而不怎麼光滑的石板街閃爍著時代的光芒,與周圍的古舊建築配合起來,形成了一個頗有味道的立體空間。那時那刻,置身於那個空間的那個人,是那麼的暢快!
孖廟
高地
樹與土地神
空間
「快啊、就快到你想到的地方了!」走著走著,「雙桂上街」的路牌好像提示著我。走在雙桂上街便可感受到,斑駁的屋牆擋不住盛夏的綠,遠處便有一些老人的談天說地,從而形成了一個不錯的古村街景。向這些老人打了招呼後,便詢問了雙桂堂的位置。熱心的老人向我指了路。中山自遊人所到的地方多數是第一次到,向村民問路自然少不了。有時還有聊起天來,順道聽聽悠久的故事……
雙桂大街,安堂村的主幹道,因林氏宗祠亦即是俗稱的「雙桂堂」位於此街而得名。雙桂大街昔日的繁華可以憑眼前的街景,包括臨街建築、商鋪、祠堂等得到想像。這條數百米長的大街的商鋪不下百間,目前依然有村民於此開辦小雜貨鋪、餅店等。在兩棵高大的葵樹的映襯下,一幢民國特色的建築更顯得分外醒目。抬頭仰望,「廣善藥局」的四個大字傲視藍天。這幢1921年由華僑捐建的藥局成為一段時期內安堂村村民的診療所,但新式的醫院早已代替了這幢古老建築,現被村民用作安堂東堡老人中心。比較有趣的是,在廣善藥局旁邊,有一座低矮的民房,門口處用紅色寫著「農業學大寨」,似乎是某一個時期的工作口號。「農業學大寨」這幾個字從昔日的燃燒激情到現今的回歸質樸,成為了歷史的一道痕迹。
(大寨是指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公社的一個大隊,原本是一個貧窮的小山村。自1956年底農業合作化後,社員們開山鑿坡,修造梯田,使糧食畝產增長了7倍。1964年報紙刊登了一篇《大寨之路》的通訊報道,介紹了他們的先進事迹。同年,主席也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號召全國人民,尤其是農業戰線學習大寨人的革命精神。此後,全國農村興起了「農業學大寨」運動,大寨成為我國農業戰線的光輝榜樣。「農業學大寨」的口號一直流傳到70年代末。)
一條大街上,新與舊的交融往往使人有如自由穿梭於不同的時空中。如果要說到雙桂大街上最多的建築,那就是祠堂了!安堂最多時竟有20多座祠堂,而且清一色是林氏祠堂!由於種種原因,現保存只有10多座,而且很大一部分處於荒廢的狀態中。據我所看到的,處於運用中的祠堂是一座由祠堂改造過來的武館,以及繼續扮演著祠堂角色的最重要的一座祠堂——林氏宗祠(雙桂堂)。經過幾百年的歲月洗禮,雙桂堂的「身子」還算硬朗,硬山頂、龍船脊、抬梁木架構等祠堂特色隨處可見。雙桂堂是中山保存得較完整的明代建築之一,已經被列為中山市的文物保護單位。
「林氏宗祠」四個金色大字非常顯眼,而兩旁的「九龍世冑」、「雙桂家聲」彰顯著安堂林氏的名聲。「雙桂」是指林披公的第二子林藻與第六子林蘊雙雙摺桂,皆考取進士。細心一看,雙桂堂的正門有六根粗壯的木柱,正正是安堂林氏是第「六」子林蘊的後裔的意思。而靠近牆壁的兩根木柱,也組成了一個「林」字。這座祠堂的正門設計得也頗具意思!
祠堂門口有幾位老人在聊天。我打了招呼後便入內「觀祠」。祠堂內,環境還算清幽。古式建築在周圍的新式房屋包圍下依舊透露著「骨氣」。但是,不得不說的是,斑駁殘舊的牆身、零亂的雜物似乎在提示著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缺乏保養。第三間是宗祠的核心部位,第三間正中央高掛著的五位林氏先祖畫像和十德圖,可以說是安堂林氏最引以為傲的物件。十德圖講述著林氏族人以此為榮的故事——九子十登科。前文也說到,唐朝後期安堂林氏高祖披公生有九個兒子,一個女兒。其九子均才華橫溢,參加科舉考試均中舉。後來,連他的女婿也考中舉人。十德圖描繪的就是林披公與九子一婿聚在一起的場面。但細看之下,是有十一位人,因為披公也在場!這十一位古人均身穿唐代官服,手執朝笏,十分生動形象。旁邊還寫著穿什麼衣飾的是哪位人物,可供觀看者一一辨認。祠堂內還供奉著比干、媽祖。安堂村民有在春節迎文財神(比干)、常年敬奉媽祖的風俗,從這些足以感受到安堂人那種深入骨子裡的「林姓榮譽感」。
此外,村民還在祠堂門前的廣場上,特意將十德圖用瓷磚拼貼的方式展示出來,還在前方種上蓮花。祠堂內有蓮花、外面也種有蓮花,原來林氏與蓮花還有一段故!相傳在福建的林氏宗祠里常年都生長有蓮花,這不算出奇,但奇就奇在每開出一朵蓮花,家族中就有人中舉人或中進士!有一年,林氏宗祠的蓮花長了很多。在當年的科考中,不知為何主考官對於林氏的答卷一概不看,便全部扔到缸內。沒想到,考場發生大火,把其他考生的試卷全燒掉了。唯有缸內的試卷倖免!因此這一年所有高中者均為林氏。因此有「無林不開榜」、「一榜成林」的佳話。傳說終歸是傳說,但是,非常有趣!
我也學著老人一樣,坐在祠堂門口,欣賞著從這裡延伸的景緻。我向一位老人詢問了一些安堂的情況,隨後他帶我進入雙桂堂內,詳細向我講述了安堂及林氏的許多事迹。一談就是一個多小時!這位老人很友善,70多歲,向我講解了祠堂內的五位先祖畫像、十德圖,以及一些楹聯的意思。安堂的名人有林福祥(提出收復香港的第一人)、林君復(興中會成員)、林介如(畫家)、林警魂(參加過辛亥革命、當過香山縣縣長)。除此之外,老人還說了平時比較少人說的——林若時。
老人娓娓而談、撫今追昔,我聽得津津有味。其實,老人向我講述的又何只是安堂的「好事物」呢?一些令他嘆息的、感觸的事情也向我「傾訴」了。例如,現在的村領導為了大搞「經濟」,做了一些令村民不愉快的事。但賺了錢,又沒有人肯出錢修葺下祠堂。村的經濟好了,但村內的大覺古寺也得由村民自發捐資重修。年輕人為了賺錢,都出外打工居住。剩下在安堂村裡的多數是老人,還有眾多的收租對象——外來務工人員……這位林姓老人嘆氣了不只一次,我感受得到他的感觸,也感受得到他對於安堂既有喜、也有愁,是基於對安堂的愛!
老人還向我說了80年代興建安堂小學的情況,他也有參與當時的興建工程。當時生活還並不好,安堂的小學只是由祠堂改建而成,環境、設備非常簡陋。但教育事業刻不容緩,而興建學校的資金都是向僑胞募捐的。資金仍是不夠。工程開始後,由於資金不足,建築用的磚頭沒有買到。於是這位林姓老人經多方面的努力,走到深圳那裡買磚,資金是由村民自己籌集的。後來再經過多方面的又捐又借,集齊了所需的興建資金,得以順利興建。現在興建一所學校不難,但在當時來說,要經過很多困難的考驗。所以,這座安堂小學不僅凝聚了人們眾志成城的努力,更多的是安堂村民以及安堂僑胞的熱愛故土的赤子之心。
除了說安堂,少不免會說說我自己和他自己。我說「我來自小欖,平時在休息日喜歡去中山的村落走走、影下相」。於是大家談起了小欖。原來,這位林姓老人也有一位小欖朋友,可惜的是很久之前失去了聯絡。不知為何,老人向我說起了他家人的情況。他也是一位兒女有事業、與老伴享齊人之福的老人。這可能就是「安堂」的另一含義,安安樂樂、共聚一堂。
後來,林老人非常好客地帶我到大覺古寺,陪我遊覽了這座容光煥發的古寺。根據所看到的剛剛重修不久後的古寺特徵——被粉刷一番的牆壁、在鮮艷的紅色背景上閃爍的金色大字、井然的寺內布局等等,可能估不到古寺的建築時代。原來,大覺古寺最初建於明代,稱「獨覺庵」。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改建為寺。由於入村當天是中元節,一些村民在寺內拜神。正所謂「入屋叫人、入寺拜神」,但顯然我是個不會拜神的人,所以入廟寺觀看的東西除了有廟寺的建築特色,還有的就是觀看佛像(或神像)。而在大覺古寺內,最吸引我的東西莫過於是十八羅漢塑像。這套十八羅漢塑像很精緻,人物有動有靜、表情生動、栩栩如生,有降龍的、伏虎的、沉思的,是難得一見的一整套十八羅漢像。而十八個塑像當中,最特別、最吸引我的是一尊名為「注茶迦尊者」(不知是不是也叫「看門羅漢」)。這尊羅漢是蹲著的,望著前方,眼神非常平靜。與他「四目對視」,我的心情很舒服坦然。林老人說,他也覺得這尊羅漢像最特別,他還說了這尊羅漢像有個故事……處處有故事,這就是我對安堂的最大印象。
時間已過十一時。連聲向這位友善的老人致謝後,便是道別時刻。他回他的安堂之家,我也走上了回程路。這真是一次難得的「一期一會」,大家都覺得很開心。與一個人是一期一會,與一個村也是一期一會。中山自遊人自游中山時,遇上中山自己人,這是自游當中的另一大樂趣。
由老人的撫令追昔,我了解了更多的安堂的事情,無論是令人可喜的、還是令人嘆息的。電視節目上的介紹儘是華麗的讚美措詞,這是當然的,「好」是主流。但如果沒有身體力行、親身到村子感受,是無法得知更多的事情,也無法感受到村民那寄託著鄉情的感觸嘆息。對於如何更好地保護安堂這個古村,靠現在的老人是不夠的。更多的是靠年輕一代的領導和村民,合理地發展本村經濟,併合情地保護安堂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完文於2011年9月1日)
嵐田與安堂相距甚近。9月11日,我步行完嵐田後,穿過迂迴曲折的鄉間小路再次來到安堂,拾遺!上次只是走了雙桂大街的一段,並沒有走完全段。細心地觀看,此次再來居然發現了一塊鋪設在石板街(雙桂大街)上的旗杆夾!上書「道光元年辛巳恩科鄉試」,字跡尚可辨認,但旗杆夾早與雙桂大街石板路融為一體。(更新於2011年10月1日)
推薦閱讀:
※春天依然能穿高領衫!因為我有更新、更美的穿法!
※林更新新歡一女戰三男?扒扒娛樂圈混亂不堪的不倫四角戀
※2018年中國郵政郵票目錄(6月更新)
※必須化解和迴避的風水凶煞,不斷更新中 -
※1-6年級奧數天天練 第1019期 已更新